如果你說的結合不要求得到有著完美的晶格常數的晶體的話那是肯定會的,比如說在KCl晶體裡出現Na+替代K+這樣的摻雜。注意這種離子型晶體不是那個陰陽離子簡單地一一結合,實際上這種你讓等物質的量的NaOH和KCl換種組合,即以NaCl和KOH的形式溶於水後,形成的體系是完全無法區分的,你的直覺已經告訴了你答案。無論如何,你將包含兩組陰陽離子的水溶液體系完全蒸發掉後,不考慮複鹽等特殊情況,實際上你根本無法得到宏觀上不包含雜離子的任何一相——就算是能形成沉澱的複分解反應,你通常也需要對沉澱進行洗滌以儘可能排除雜質。
而這個蒸發結晶的過程實際上也比較有意思。
如果是緩慢蒸發,可用溶解度估計Ksp來由具體的投料比計算析出物的臨界濃度,理論上你可以控制好而得到第一個達到臨界濃度而析出的純相物質(當然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的,平衡態假設要求你用無限長的時間進行蒸發,所以實際上必定會引入雜離子)。這實際上是 @Chemguy 的回答的嚴格化版本,因為從Ksp的角度出發你的析出結果和你的初始投料比是有關聯的,一個極端的投料比,比如說100:1,可能會出現用溶解度角度解釋不了的麻煩(比如說100份NaOH和1份KCl,那你怎麼算NaCl什麼時候析出?)但用Ksp這個模型同樣可能有麻煩,因為題中物質溶解度都太高了,在析出的臨界濃度已經不滿足稀溶液近似了可能需要一些活度係數修正之類的方法。補充一下從實踐的角度出發的話就是找像 @xx小小xx 這樣的四元相圖,那東西可以視為修正後的結果,不過缺點也很明顯這種玩意很難找,不像現在這樣動動嘴皮子找幾個資料就能秀一臉(理論黨的孤高臉)——本人不保證不會出現因為誤差過大而後實驗黨反殺的下場。
如果是快速蒸發那就有意思了,溶液的區域性不均勻會自發形成許多晶核,基本上最後你會得到四種物質混合結晶的玩意,比例的話會和上面不太一樣,這涉及非平衡態過程的東西我也說不了會發生什麼新的么蛾子,但我大膽猜測極端狀態下晶格常數會變動得很明顯,說不定會有nanocrystalline之類的玩意哈哈。
----------------------------------------------------------------------------------------------------
太長不看版:會。(冷漠臉)
如果你說的結合不要求得到有著完美的晶格常數的晶體的話那是肯定會的,比如說在KCl晶體裡出現Na+替代K+這樣的摻雜。注意這種離子型晶體不是那個陰陽離子簡單地一一結合,實際上這種你讓等物質的量的NaOH和KCl換種組合,即以NaCl和KOH的形式溶於水後,形成的體系是完全無法區分的,你的直覺已經告訴了你答案。無論如何,你將包含兩組陰陽離子的水溶液體系完全蒸發掉後,不考慮複鹽等特殊情況,實際上你根本無法得到宏觀上不包含雜離子的任何一相——就算是能形成沉澱的複分解反應,你通常也需要對沉澱進行洗滌以儘可能排除雜質。
而這個蒸發結晶的過程實際上也比較有意思。
如果是緩慢蒸發,可用溶解度估計Ksp來由具體的投料比計算析出物的臨界濃度,理論上你可以控制好而得到第一個達到臨界濃度而析出的純相物質(當然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的,平衡態假設要求你用無限長的時間進行蒸發,所以實際上必定會引入雜離子)。這實際上是 @Chemguy 的回答的嚴格化版本,因為從Ksp的角度出發你的析出結果和你的初始投料比是有關聯的,一個極端的投料比,比如說100:1,可能會出現用溶解度角度解釋不了的麻煩(比如說100份NaOH和1份KCl,那你怎麼算NaCl什麼時候析出?)但用Ksp這個模型同樣可能有麻煩,因為題中物質溶解度都太高了,在析出的臨界濃度已經不滿足稀溶液近似了可能需要一些活度係數修正之類的方法。補充一下從實踐的角度出發的話就是找像 @xx小小xx 這樣的四元相圖,那東西可以視為修正後的結果,不過缺點也很明顯這種玩意很難找,不像現在這樣動動嘴皮子找幾個資料就能秀一臉(理論黨的孤高臉)——本人不保證不會出現因為誤差過大而後實驗黨反殺的下場。
如果是快速蒸發那就有意思了,溶液的區域性不均勻會自發形成許多晶核,基本上最後你會得到四種物質混合結晶的玩意,比例的話會和上面不太一樣,這涉及非平衡態過程的東西我也說不了會發生什麼新的么蛾子,但我大膽猜測極端狀態下晶格常數會變動得很明顯,說不定會有nanocrystalline之類的玩意哈哈。
----------------------------------------------------------------------------------------------------
太長不看版:會。(冷漠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