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網際網路追風人
-
2 # 軟體開發找睿白向科技
1月11日,在“華為雲普惠AI”年度峰會上,華為公司副Quattroporte、雲BUQuattroporte鄭葉來發布了華為雲全新品牌口號:“+智慧 見未來”。至此,華為雲正式打響了向下一個十年進擊的發令槍,AI無疑成為其中最搶眼的標識。
在過去的十年中,全球幾乎所有重量級的網際網路及IT巨頭均在發力雲計算,試圖搶奪戰略優勢。
2018年,頭部雲廠商增速高企,“馬太效應”凸顯,直接為中國雲計算按了加速鍵。看似日漸清晰的雲計算市場格局,卻被一個“新巨頭”的加入,打亂了競爭形態。
2008年開始接觸私有云,2017年成立雲BU的華為,在外界看來無疑是個“遲到者”。然而,華為雲卻在競爭最為白熱化的時間點入局,並高喊“全球五朵雲之一”的目標,令業界倍感意外。
對此,華為雲BUQuattroporte鄭葉來曾表示:“我們今天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進步最快的!”
言出必行,不到兩年,華為雲一躍成為業界發展最快的一朵雲。
2018年,華為雲開始出現在Gartner、Forrester等評估報告的一線陣營名單中。據華為雲官方資料,截至2018年底,華為雲上線160多種雲服務,基本上每週都會上線一到兩款新的雲服務;雲市場新增的應用達到了1500個,相比2017年增長超過3倍。
毫無疑問,2018年,華為雲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實力,正式躋身AWS、阿里雲、Azure等全球一線雲計算玩家行列。
與此同時,雲計算行業也完成了第一個歷史性的轉型,從網際網路IT基礎設施走向了更大規模的擴充套件、更高的密度、更低的功耗以及更低的成本,同時要有靈活、彈性、直觀與深入的管理方式,並以標準化、通用化的形式提供給行業客戶。
換言之,2019年開始,雲計算市場廝殺的激烈程度,將遠超過之前十年。
當雲計算下一個十年的大門緩緩開啟時,剛剛拿到雲計算下半場門票的華為雲,是否為此做好了準備?
華為雲傳承“黑土地”的概念,如平地驚雷,迅速在業界打響了品牌。“上不做應用,下不碰資料,不做股權投資”的價值主張,只提供肥沃的創新土壤,讓客戶與夥伴可以放心的與華為雲合作。
如今,在AI技術的加持下,這片“黑土地”養育得更為豐饒,華為雲相信“+智慧”將成為一種基本生產力,一定會改變現有的生產關係,改變生產成本結構,推動各行各業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華為雲提出的新品牌口號,強調“+智慧”,而不是“智慧+”。
對此,華為雲BUQuattroporte鄭葉來表示,“黑土地”使能各行各業,是透過“+智慧”極大地釋放生產力,而不是顛覆各個行業,最終“種小麥的還是種小麥的”。
黑土地的概念,清晰的勾勒出華為雲的商業邊界和發展方向,當華為雲決心用AI的技術和理念去解決現在和未來的問題,其實質是“黑土地”在使能各行各業方向上的持續進化,讓企業享受到AI帶來的新生產力驅動和生產關係的進步。
因為AI賦能,上雲對於企業的價值就不僅僅是成本降低,也是企業戰略層的變革,更是不進則退的必然選擇。對於華為雲而言,與客戶共同成長,一起創新,一起面向未來,AI也將成為其未來構建競爭力的關鍵。
普惠AI的知與行
華為雲關於AI的觀點頗具行業代表性,如今阿里雲的行業“超級大腦”、騰訊雲的“AI即服務”、百度雲的“ABC三位一體”,其實都體現了這種趨勢。
但是,知易行難,實現“普惠AI”並不容易。AI面臨技術、資源、人才等多方面的挑戰,鄭葉來總結為“開發難,算力貴”:“難”在開發效率低、人才稀缺、學習週期長;“貴”在於AI基礎資源尤其是算力稀缺且昂貴。
那麼,致力於為各行業提供“黑土地”的華為雲,如何看待這個行業性的難題?
算力、演算法、資料是當前AI的三大基石,目前行業中產生的大量資料在清洗、標註、訓練上佔據了70%以上的時間,因此算力仍是稀缺資源。同時,大部分AI演算法都需要在雲端訓練,進而在終端部署,AI應用在訓練跟部署之間經過多次底層計算環境遷移,對於企業和開發者而言,也是極為麻煩和低效率的過程。
面對這些普遍性的問題,華為雲開始思考,是否能為社會提供巨大的算力基礎,為客戶實現一次性運算元開發、一致的開發和除錯體驗,將“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雲服務理念踐行至“普惠AI”之上?
這一問直擊華為雲的商業模式和技術優勢。迴歸雲計算的本質,提供普惠的算力是雲服務商立足之根本,而算力的基礎在於晶片,算力的普惠在於應用場景,這恰好是華為雲的優勢所在。
2018年,華為雲開啟了“雲邊端”一體化戰略佈局,快速打出一系列組合拳,向外界展現著全方位的實力。
第一,推出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全棧是指包括晶片、開發工具、訓練和推理框架、應用使能在內的技術全堆疊;全場景指公有云、私有云、邊緣計算、物聯網行業終端以及消費類終端的部署環境。“全棧全場景AI”可以說是隻有華為這樣從ICT基礎設施起步的廠商才有可能做到。
第二,更普惠的AI開發平臺ModelArts。這是面向AI開發者的一站式開發平臺,提供海量資料預處理及半自動化標註、大規模分散式訓練、自動化模型生成、模型調優,及端-邊-雲模型按需部署能力,大幅提升AI開發效率。在最近斯坦福DAWNBench的國際基準測試中,華為雲ModelArts在影象識別以10分28秒的訓練用時排名世界第一。
第三,釋出雲端AI晶片昇騰910和昇騰310,分別主打雲場景和邊緣計算的超高算力。相比絕大部分雲廠商還沒有做晶片的能力,華為未來將把昇騰910用於華為雲,使AI的推理能力成為高階虛擬機器的標配,使用者可以獲得16倍的推理算力。
總體而言,華為雲在普惠AI上的解題思路,是基於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提供從晶片到API的全棧能力,透過算力的大幅提升,將AI變為像電力、網際網路一樣的基本生產力,從而將各行各業帶入智慧計算新時代。
從夢想家到創造家
AI技術和雲平臺的發展,為各行各業進入AI做好了基礎準備,讓企業進入AI有據可循,然而在實際中,企業在應用AI時依然存在很高的門檻。
一是AI應用的成本與收益之間的比率充滿了不確定性。比如企業園區在進行智慧化改造時,安裝智慧攝像頭、重安裝電線杆等成本較高,對於企業來說是人工成本、時間成本、經濟成本的多重負擔。這些看似細微之處,在整個企業智慧化實踐過程中其實就會溢位不可忽視的成本。
二是各行各業在應用AI時的需求與困難各不相同。很多時候這些問題難以透過某種通用AI思路來解決,而是必須針對性提供服務+平臺,來破解不同領域的AI瓶頸。
華為雲意識到,AI不能紙上談兵,必須在現實生產與商業場景中證明自己的價值。華為雲開始深入行業與場景找到每個城市、每個企業的AI痛點,並實際落地解決這些痛點。這些看似有點“笨重”的工作,成為華為雲“普惠AI”落地的獨特思路。
2018年,華為雲在8大行業實際場景中,成功實踐200多個專案。
華為雲BU副Quattroporte、EI服務產品部總經理賈永利表示:“經過一年最大的收穫,不是我們做了多少服務,而是透過這些專案,我們知道怎麼從企業的視角看人工智慧落地,怎麼讓人工智慧在產業裡面真正的發揮價值。”
在這個過程中,華為雲找到了AI落地的抓手,其核心在於場景化,找對了場景,加上行業資料和演算法,就能產生真正的商業價值。
針對行業與AI結合,華為雲總結為三大場景:
第一,海量重複場景,主要指在企業實踐中高頻出現的重複場景,例如,德邦物流與華為雲的合作,透過深度學習和影象識別服務,代替人工自動識別攝像頭中工人裝運動作,將包裹裝運過程中物品的損害率大幅降低。
第二,專家經驗場景,是指透過融入專家積累和經驗,使AI達到專家助手水平。例如,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金域醫學與華為雲合作,在宮頸癌病理檢測方面取得階段性突破,敏感度(真陽性率)超過99%,特異度(真陰性率)超過80%。
第三,多域協同場景,對於涉及引數眾多、依賴關係複雜、維度高的異常複雜場景,如工業生產、比如城市治理等,華為雲的AI技術也為這些領域帶來了新思路、新方法。
華為雲普惠AI的行動遠不止於此,除了幫助企業選場景落地AI,華為雲還圍繞開發者,讓開發者也享受AI帶來的紅利,真正讓AI做到服務化。
正如賈永利所說,希望更多人能夠將自己的夢想,透過華為雲提供的平臺,結合行業需求變成真正的發明創造。從“夢想家”到“創造家”,是華為雲2019年的重點構想。
這一次跨越,華為雲讓企業和開發者不再面對一個複雜深奧的概念,而是直接進入一個可以用、確實有用、未來想要用的AI世界,真正剔除了企業進入AI的門檻。
Cloud 2.0讓業務加速上雲
如果說Cloud 1.0時代,公有云追求的將富餘算力、頻寬、儲存等基礎設施能力共享給使用者,其客戶群是以創新公司和小微企業為主,那麼大量的企業客戶,其實並沒有真正開始向雲做業務遷移。
當Cloud 2.0時代到來,企業級市場的啟動,才真正帶來了全方位的雲服務競爭,這正是華為雲下一個十年必須要把握的機會。
可以看到,未來的雲服務競爭不是簡單的一個線上服務的競爭。隨著行業創新從數字化向智慧化轉型,從非關鍵應用延伸到關鍵應用,從新應用到傳統應用,客戶希望看到更加統一的、透明的IT基礎設施,以實現整體業務系統的統一運維,以及資源的統一排程和升級。
基於這樣的趨勢,華為雲推出了混合雲解決方案HCS,以“五個統一”:即統一架構、統一運維、統一升級、統一API、統一生態,來保證使用者在公有云和私有云平臺上一致的應用體驗,並且實現一站式部署及統一的自動化運維。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雲HCS不僅僅支援自身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間的對接管理,同時還可以提供常規的混合雲,異構管理多種資源池。
目前,華為雲HCS支援的服務體驗超13大類,涵蓋80多種雲服務。德國杜伊斯堡政務、智利Falabella零售、深圳交警等客戶都已經在使用HCS實踐數字化轉型。
毋庸置疑,Cloud2.0將雲計算推向“深水區”。對於華為雲來說,做智慧世界的“黑土地”,為企業客戶提供穩定可靠、安全可信和可持續演進的雲服務,透過普惠AI為客戶和夥伴創造價值,這就是萬物生長的根本邏輯。隨著雲計算下一個十年的開場,AI產業落地進入快車道,華為雲的厚積薄發才剛開始顯現。
回覆列表
華為雲目前屬於第二梯隊。
國內前五大雲計算服務商分別是阿里雲、騰訊雲、天翼雲、亞馬遜AWS、金山雲,其中阿里雲佔有最多的市場份額,以43%的市場份額高居第一,位居第二名的騰訊雲佔有的市場份額只有11%,其後的雲計算服務供應商的市場份額均在10%以下。
華為雲目前爭取的客戶主要是政企客戶,這其實也是阿里雲、天翼雲的主要客戶,華為雲或許現階段與阿里雲爭鋒還缺乏足夠的底氣,但是與天翼雲競爭應該還是有一定的實力的,畢竟在服務方面中國電信顯然難以與華為雲相比,而近幾年來第三方IDC資料中心日漸興起也在分走中國電信的部分市場,這對於華為雲是個機會。
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廠商份額排行榜TOP5中,阿里雲位居榜首,市場份額達到45.5%;騰訊雲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為10.3%;中國電信排名第三,市場份額為7.6%,同比增長51%;位居第四的金山雲,市場份額為6.5%,增長82%;AWS首次進入IaaS市場前五位,市場份額為5.4%。
阿里雲作為國內最早的雲計算廠商,擁有廣泛的業務資源和集團強大的資源支援,在此基礎上,阿里又透過成立達摩院,釋出ET大腦、飛天系統等持續的高附加值技術和服務不斷最佳化收入結構,2017年佔據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45.7%市場份額。騰訊雲憑藉社交入口、使用者規模以及"AI即服務"的創新服務理念,為更多企業客戶進行業務升級提供了可能,2017年收入增長迅速,佔據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8.9%市場份額。 金山雲作為雷軍旗下雲計算企業,除了在遊戲、影片等網際網路行業保持優勢外,採用雲+人工智慧方式,加速開拓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製造等行業,佔據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7.2%市場份額。
前三強似乎已經鎖定。這場大戰後來者還得從其他市場突破。
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雲計算市場有異軍突起。在5G、AI、IoT、邊緣計算等技術加持下,雲計算領域領導者和挑戰者的出現還會呈現此起彼伏的態勢。華為雲現在佈局的5g市場有一定的優勢。
但是其他領域,華為跟阿里,騰訊差距太大。
網際網路一個強者恆強的時代,想趕超第一,恐怕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