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先瘋隊隊長2
-
2 # 鄭國柱
皇權的高度集中,皇帝又忙不過來,很多事就要安排助手去做,助手的地位提高了,這樣由大學士組成的內閣便為中樞機構,居於六部之上。內閣中的得力人手,成了事實上的宰相,轉了一圈又回來了。
魏忠賢劇照
內閣指的是宮內的文淵閣,在內閣辦事的主要是翰林院的官吏,要參預機務,隨時以備皇帝顧問,傳達皇帝命令,擔任編纂實錄、史志等書的Quattroporte官等,但最重要的是起草詔誥諭制敕,就是皇帝文字活的各種文體多要由內閣起草,這種活稱為“擬票”、“票擬”或“票旨”等。
內閣站在皇帝的角度,代皇帝擬議批答,用墨字寫出,然後送給皇帝,再由皇帝或宦官用硃筆抄寫修改後發下,變成皇帝的旨命。內閣就是皇帝的秘書處。
明宣宗時期,內閣的權力開始擴大,明世宗時期,內閣權力膨脹更厲害,閣臣的地位明顯提高,被稱為宰臣、宰相、輔臣、宰輔,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首輔掌握著票擬的權力,閣臣為爭首輔之位明爭暗鬥。
劉瑾劇照
如何限制內閣的權力,不使內閣位高權重,就要有相應的制約措施。制約內閣的不是六部,皇帝自然要培植親信,而與皇帝最近的還是宦官。所以,宦官便成為制約內閣的主要力量,宦官勢力日益膨脹起來。
明朝的宦官機構龐大,有十二監、四司、八局,稱為宦官二十四衙門。宦官掌管內廷各種事務,還有各種外差事務,有的宦官出任礦監、稅監,有的擔任地方守備、監軍,還有的提督東廠、西廠。在宦官機構中,最重要的是兩個,一是廠衛系統,就是東廠、西廠、錦衣衛;一個是司禮監。
馮保劇照
這個司禮監,是十二監之首,主要職權是職掌皇帝批紅。以前內閣有披紅權,為控制內閣,便用太監用代皇帝批紅。這樣就有了秉筆太監,皇帝的諭旨或批發奏章,常常授命內監先寫事目。
“秉筆太監”控制了票擬後,也逐漸膨脹起來,有時假傳聖旨,越過內閣而直接矯詔,為實現自己的目的而打著皇帝的牌子。到明朝中後期,形成宦官竊權專權的局面,導致了朝政的敗壞,成為國家之患。
-
3 # 一枚明粉
司禮監的權力是變動的,秉筆太監的權力自然也是變動的,從最初的秘書權力,到後來的人事權力,嘉靖年間召回外派太監對他們權力是一個打擊。1、皇帝的辦公室
內閣加司禮監就是皇帝的辦公室,從他們這下發的檔案就是最權威的。內閣主要任務有兩大塊:第一就是草擬意見,即票擬;第二就是做政策建議,張居正在任的時候就推出很多政策。
司禮監主要負責將這些意見合法化,即“批紅”,在就是加蓋列印,這由掌印負責。
其實一般情況下,皇帝對特別重要的奏章會做親自批示,即“天語”,其他也會閱一下。具體意見就由司禮監秉筆太監抄下來即可,然後下發各部與地方。
2、人事權的獲得內閣和吏部的衝突就在於內閣逐步獲得事實上的人事權。
同理,司禮監也是如此,最初太監的人事安排主要有內官監負責,隨著司禮監權力的擴大,1人事權也就司禮監負責了。“內官監視吏部掌升選差遣之事,今雖稱清要,而其權俱歸司禮矣。”
尤其是明朝中央往地方派鎮守太監,儼然繼文官督撫、武官總兵之外的新一級體系。各地都要有對應的鎮守太監及其僚屬,自然需要大量的太監,在社會上表現就是自我閹割的人增多,在宮裡就是走司禮監的路子越來越多。
3、與內閣的合作要說司禮監和內閣能架空皇帝,那是很難的,畢竟武官的工資是皇帝直接發的,武官是直接忠於皇帝,皇帝才是軍隊的最高統帥。
在實際執行中,內閣和司禮監整體關係比較良好,司禮監內書房小太監的老師是翰林(儲相),
內閣的票擬需要司禮監簽字、蓋戳。雖然一般都沒啥,但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不然在微小程式中都會卡人。
司禮監秉筆太監在整個格局中就是這個存在,作為皇帝秘書班子的一員,其權力確實不會小了,尤其是有大量人事外派的時候。
-
4 # 七月流火140400643
簡單的說,明朝的秉筆太監就是在皇帝跟前為皇帝代筆書寫的太監。他們常常根據皇帝的口頭指示,代擬旨意。也可以根據皇帝的意思在內閣和大臣的請示奏章上書寫批語。這些都是朝廷大事,批覆奏章等事,本是皇帝自己的工作,現在有秉筆太監代勞,可見其在國家政治中的地位。
一個問題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明確規定,內臣不得干政,太監秉筆批覆奏章是明顯參與國家政治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與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化有關係。
明朝政治在前代基礎上,有了很大的變化,最主要的一點是朱元璋取消了宰相制。經過朱元璋及朱棣兩朝的努力,建立了內閣制。這種變格本質上是加強了封建王朝的皇帝集權。
歷史上的宰相,是幫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宰相的權利很大,僅次與皇帝。因為相權很大,許多時候,會侵犯到皇帝的權利。歷史上的霍光以及曹操,都是相權壓過帝權的人物。有學者認為,明初朱元璋透過胡惟庸案整死李善長、胡惟庸就是為取消宰相製做的輔墊。
宰相的權利是統領六部,處理朝廷的日常事務。取消之後,大量的日常事物全部轉移到皇帝個人的手上,皇帝的工作量就大大增加,真正要日理萬機了。為了不把自己累死,只好從翰林院找一些文官幫助皇帝處理公文。這些文官一開始是無定製無定員的。慢慢固定了,就形成了內閣。內閣制與宰相制最大的不同是,內閣對朝廷事務只有建議權,沒有決定權。決定權收回了皇帝手中。開始的時候,內閣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秘書。雖然他們乾的活很重要,可是他們的級別並不高。第一批進入內閣的六七個人中,品級最高的解縉是四品。到後來,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級別也越來越高了。到張居正時,內閣首輔都是一二品的大員了。
內閣幫助皇帝處理公務,減輕了皇帝的一部分工作。但決策的權力還是在皇帝手上。內閣把朝廷事務做出處理解決方案後,是否可行,還要皇帝批准。皇帝的事務還是很多。於是,只好向身邊的太監求助了。
太監在古代稱宦官。最早提到太監的是《周禮》,太監被稱為“奄寺”。有“奄寺不過百人”之語。太監做為帝王的身邊人,離權力中心很近。在帝王統治力不強的時候,可以利用權力。為害國家。漢唐時期,都有宦官專權為亂的事情。朱元璋起自民間,在前朝的歷史也很明白。為了大明的統治,對太監曾做出很多限制。比如曾規定“內監不得識字。不得兼任外臣文武銜,不得御外臣冠服”等。但大明王朝建立之後,內廷中的太監數量越來越多,作用也越來越大,開始時定的許多規矩,慢慢都被打破了。
明朝皇宮的內監共有二十四個部分,稱為二十四衙門。分十二監、四司、八局。十二監是: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四司是: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和混堂司。八局是: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局、司苑局。二十四衙門把皇宮之內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全部包括了。
這些人在皇宮中各司其職。朱元璋時,對他們立了不少的規矩,管理也很嚴。犯事的都要進行處理。建文帝時,也繼承了朱元璋的做法。這種嚴格的管理,許多太監的心中是有所不滿的。等到“靖難之役”,燕王起事的時候,許多太監投靠了燕王。所以,朱棣當上皇帝之後,對太監的任用比以前放鬆了很多。朱元璋的許多規定,也都被打破了,著名的七下西洋的鄭和,就是太監身份。
為了提高太監的文化水平,明朝又在皇宮內設立了內學堂,命大學士為少太監們講課。大學士們文化水平很高,所以,許多太監也都有很高的文化,比如馮寶等。
在二十四衙門中,司禮監的地位是最重要的。所以,也是一切內監們爭奪最厲害的地方。
司禮監設有提督太監一名,掌印太監一名,這二位是司禮監的頭頭。其下有秉筆太監、隨堂太監、書籍名畫等庫掌司、內書堂掌司、六科廊掌司等等。提督掌印之下的這些太監沒有固定名額,有時多有時少。司禮監提督太監的權力最大,一切事情他幾乎都能管。他可以督理皇城內一切行政事務,所有內監的處罰權都在他手中。明朝歷史最有名的太監比如魏忠賢,王振、劉瑾等,都曾是這個職務。掌印太監是管理內外奏章的,把皇帝面前核對奏章並加蓋印章頒行是他的權力。秉筆太監前邊已經說了,也就是為皇帝代筆,起草旨意或是“批朱”是他的職責。“批朱”就是在內閣的呈件上寫上皇帝的意見和批示。
這裡問的是秉筆太監,大概是受了電視劇的影響,認為秉筆太監是最重要的。其實不是。在一般情況下,司禮監的主管提督太監和掌印太監的位置都比秉筆太監要高。
在明朝的政治體制之下,司禮監因為有了秉筆和批朱的權力,在大明朝的政治生態中,取得了重要的地位。他們和內閣一起組成皇帝的秘書班子。因此,他們的權力很大。
內監的權力雖然很大,但他們卻無力撼動皇帝的權位。只能依據皇帝的力量做威做福。就算是魏忠賢取得那樣大的權力,依然無法取皇帝而代之。這大概是朱元璋改革的成功之處。
但制度的建構太強了,從內部已經無法打破。只好依靠外力了。
-
5 # 秦右史
普通的太監就是太監,打雜掃地,日復一日。皇帝是太監頭上的第一朵烏雲,司禮監的大太監就是天子代理,對外“攝政”。掌印太監、秉筆太監則是官員中的官員,太監中的祖宗。司禮監的成員可以分為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一般來說秉筆太監出自文書房,識文斷字,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也會向翰林學習。自明英宗時期司禮監獲得批紅權之後,就成為實現皇帝意志的一種方式。
在皇權的賦予下,司禮監權力不斷擴張,可以說: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隨著司禮監權力不斷上升,秉筆太監逐步演變為與內閣相對的內相。到了明代中期,司禮監就成為太監管理機構的第一署,總攬宦官及宮廷日常事務。明代司禮監宦官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等人,皆曾任司禮監之主管,接近聖躬,因此才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司禮監批紅權的獲取(負責給內閣草擬的意見蓋印簽字),是在內閣專職票擬的背景下。這是因為明英宗登基初始年幼,太皇太后張太后主政,因不便與內閣面議取旨,想出來的制衡措施。
從此,司禮監的地位愈發提高,甚至一度超過了內閣權力,因此史稱:
然內閣之擬票,不得決於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至劉瑾竊權,焦芳以閣臣首與之比,於是列卿爭先獻媚,而司禮之權居內閣上。宦官的權力擴張過程伴隨著皇帝對內閣和地方的不信任。司禮監慢慢的把人事權歸於己手,比如鎮守太監的調派、同三法司錄囚、提督京營,東廠掌管等。
同時,掣肘內閣,代天子行事,奏章必須經過司禮監:遂專掌機密,凡進御章奏及降敕批疏,無有不經其出納者。司禮監對內閣的壓制,本質上就是皇帝對內閣的壓制,按照司禮監的意思辦就約等於按照皇帝的意思辦。這種制度上對內閣的限制,迫使內閣閣員也得看司禮監太監的眼色行事。故而,在《萬曆野獲編》中就記載:
司禮今為十二監中第一署,其長與首揆對柄機要,瞼書、秉筆與管文書房,則職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內使,俱以內翰自命,若外之詞林。內官監視吏部,掌升造差遣之事。今雖稱清要,而其權俱為司禮矣。雖然朝廷的選官體制為入仕出科考,內閣出翰林,走科甲正途當官計程車大夫看不慣閹人們飛揚跋扈,宮奴攝政,把控朝局。畢竟,明代官員的權力是科層的,而太監的權力則是佞幸。這其實是一種制度悖論,純粹依賴於科層體制,皇權可能得不到突出。完全依賴於派出型機構、非正式權力,又會影響效率干預科層。以皇權保障為標準,無解。
但是,在皇權制度框架內,司禮監作為皇帝本人意志的下達者,本質仍是帝王心術、互助制衡、分而治之的複雜心態。無論哪一方坐大,皇帝都會出面壓制,達到某種平衡。
回覆列表
明代的政務流程是全國各地的奏章先送達內閣,由內閣處理大部分一般性事物,而比較重大事務則先由內閣拿出處理意見,寫在小紙貼於奏章上作為參考,交予皇帝親自處理,俗稱“票擬”。但這些工作量也很大,對於很勤勉的皇帝或許還能堅持完成工作,但對部分身體不好或懶惰的皇帝,面對這些奏摺就有點力不從心或懶得去管,例如嘉靖皇帝朱厚熜,全部時間都用來修仙煉丹,哪有時間精力處理政務。這個時候就需要秉筆太監替皇帝完成批閱奏章的的工作,把奏章中所表達的意思以最簡潔的方式口述給皇帝,由皇帝裁決。秉筆太監再以紅筆把皇帝的決策寫在奏章上,就是所謂“批紅”。秉筆太監相當於皇帝的機要秘書,隸屬司禮監,是由皇帝最信任和擁有較高文化水平的宦官擔任。
明初朱元璋害怕宦官干預朝政,嚴禁宦官識字,但朱棣上臺後便推翻前朝制度,允許宦官識字。到了宣德朝朱瞻基執政時,宮中還在司禮監特設了一個名為“內書堂”的機構,專門教授宦官讀書寫字,以便更好地為皇家服務,並從中選拔優秀者逐級提拔至秉筆或掌印。由於皇帝的寵信,使司禮監權勢逐漸擴大,成為內宮十二監之首,甚至司禮監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的權力大過內閣首輔。在皇帝勤勉或有效的監督下,秉筆太監還能按照皇帝的意思進行批紅,但遇到昏聵和懶惰的皇帝,批紅就失去了有效的監督,為太監亂政提供了機會,明代著名的幾個大太監例如王振,劉瑾,魏忠賢,馮保都做過司禮監秉筆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