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易經元理
-
2 # 古韻小才女
幼兒期長期受到溺愛,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對於“溺愛”這個詞語,我們並不陌生,既要“關愛”又不能“過於溺愛”,這好像有點矛盾,想必這也是每位媽媽所糾結的問題。然而怎樣做屬於“溺愛”,又該怎樣“關愛”呢?首先我們應該考慮一下什麼是過於“溺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案例:女兒七歲了,還讓媽媽梳頭髮扎辮子,梳完頭還總問我,“爸爸,我的頭型漂亮嗎?今天的頭花好不好看?”我說“頭髮梳的倒是挺整齊,頭花貌似成熟了點,這是媽媽的眼光吧?”,我思考一下接著又說“我覺得還是你自己梳的頭髮更好看,自己喜歡的頭型佩戴喜歡的頭花,更顯Sunny!”
女兒沉思片刻說“我覺得也是,剛才媽媽給我梳頭髮都弄疼我了,以後還是我已經梳頭吧!”
分析:如果一味的幫孩子做事情,只會阻擋了他自己獨立鍛鍊的機會,從點滴小事做起,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有很多事情孩子自己本來就會做,我們不要一味的“幫”孩子,而阻礙了孩子自己鍛鍊的機會。鼓勵引導孩子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並不難。
影響:成長在“過度溺愛”的環境下的孩子,大多比較任性、叛逆、學習上的負面情緒比較多,缺少自信!
一味的包辦式培養,會使孩子失去大量鍛鍊的機會,從而導致孩子的自理能力太差,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應該是父母來做的,而造成思想觀念的扭曲,以至於長成“巨嬰”!
建議做法
1、要關愛不要“溺愛”。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多一點親情話語,比如“寶貝,看到你剛剛摔倒了,還疼嗎?有沒有受傷?”,“聽你有點咳嗽,是不是感冒了?……”,生活上的問題應該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而自己動手能力上的問題應該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多向孩子“示弱”,請求孩子的“幫忙”。所謂的向孩子示弱,其實就是讓孩子多一點鍛鍊的機會!比如“孩子,有件事情需要你的幫助!……”,“我也不知道,應該怎樣做了,對這件事,你怎麼看?”學會跟孩子商量。
這樣,孩子會更有擔當,更能增強自己的責任心!因為他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不要阻礙孩子鍛鍊的機會。在家庭裡能自己做的事情,就要讓他自己做,不會做的事情,教會做,做的不好沒關係,只要努力就可以!因為只有鍛鍊才能提高自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做的事情教會做。
4、多鼓勵孩子的進步。多鼓勵,多表揚。多觀察孩子進步的一面,並且提出表揚,讓孩子自己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進步!即使做的不夠好,也要表揚,因為他已經努力了!比如:“孩子,看到你能夠自主學習,我很欣慰,你那麼努力,成績一定會有很大進步!……”
-
3 # 桔子老師線上
孩子幼兒期家長過於溺愛,說白“溺愛”大家都不陌生,也能很好的理解且知道對孩子不利。但是有的家長在孩子遇到點兒情況時,溺愛就會凸顯出來。
作為老師在現實生活中也會接觸這類的孩子,孩子會有“畏難”情緒,比如上課的過程中,孩子感覺到自己不會了,就不想認真聽講。甚至會往桌子下面跑,或者找藉口說上廁所。有的孩子也會哭,說這個太難了,自己根本學會……
上第一節課的時候並不知道,後來在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中瞭解孩子的成長環境,並透過一些觀察,我給家長說孩子有畏難情緒時,家長還是認同的,並且積極改變態度,儘可能不“溺愛”孩子。
回覆列表
淺析家庭教育中溺愛對幼兒性格
形成的影響
摘要:當今社會,全球進入了知識經濟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社會的競爭激烈程度逐步增強,教育對中國後續發展的意義逐步提升,國家的競爭最終演變成為人才的競爭,同時,性格對人們發展的意義不可忽視。性格形成最重要的階段是幼兒期,因此,在此階段對幼兒的培養與教育非常重要。幼兒性格的培養主要依賴於家庭教育,但是目前中國的家庭教育存在著諸多誤區,本文透過家庭教育及溺愛涵義的介紹,家庭教育中溺愛的表現及其成因,溺愛對幼兒性格形成的影響以及合理建議與對策進行深入的分析,為幼兒教育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溺愛 家庭教育 成因 對策
一、家庭教育及溺愛的涵義
自古以來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可以說家庭教育是終生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它是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的基礎。然而透過各方面的資料資料,我們發現,當前家庭教育現狀不容樂觀。據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王極盛時間對北京社群0-3歲兒童家庭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表明,其中30%的父母從未根據自己子女的發展水平提出要求,並且母親更多使用“溺愛”的教養方式。
“溺”在字典上的解釋是淹沒,沉迷不悟,過分的意思。古人曾經說過:“雖曰愛之,其實害也。”這應該就是對溺愛最好的解釋。溺愛指兒童與照顧者之間一種關係特徵,此時照顧者庇護兒童,在庇護的同時妨礙了兒童試圖做出獨立性的的所有行為與過分愛護相同。大多數的家長過度的滿足孩子所提出的各種要求,將孩子寵成了“小公主”和“小皇帝”。
二、家庭教育中溺愛的表現及其成因
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話“慈母多敗兒”,可以說溺愛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華人的一種教養方式。現在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偏多,家中那一個孩子就成為了掌上明珠,自然家長就會給家中的孩子提供足夠的物力與財力。上海人口計生委員會 有最新的調查顯示,隔代教養也已經成為社會上普遍的教養方式,甚至有88%的0-3歲幼兒是由自己的祖輩帶養。然後祖輩的教育觀差異較大,祖輩更傾向疼愛幼兒。下面對家庭教育中溺愛的表現及其成因進行簡要分析。
(一)溺愛在家庭教育中主要表現
1.過分的保護
溺愛型的父母常常會認為東奔西跑不安全,外面吃的東西不衛生,限制孩子的自由活動,讓孩子縮在自己的圈子裡,不與外界接觸,內心因此孤僻。甚至一些父母對自己孩子的錯誤行為及思想,無條件的支援及擁護,對於孩子的面子看的很重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護短”。
2.全力的滿足
獨生子女的日漸增多,讓越來越多的家庭成為了“421”的模式。所謂“421”是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4人,爸爸媽媽2人以及家中的獨生子女1人。“421”的模式最主要的特徵就是“求”大於“供”。父母及祖輩不顧家庭的條件及孩子願望的合理性,一味的滿足物質上的需求以及願望,讓孩子的心態越來越不正確,從而慢慢演變成為“小霸王”。
3.剝奪獨立
父母的溺愛的教養方式,剝奪了孩子日常生活中許多重要的東西。家長事事包辦,包攬家中大大小小的家務活,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讓做,情願自己累一點,也不願意讓孩子來做事。以至於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的笑話:“這個雞蛋怎麼這麼硬,我家的雞蛋都是軟軟的。。。”
4.姑息遷就
這種情況多發於祖輩對幼兒的教育上。往往一些事情不能滿足於幼兒的時候,他們開始亂髮脾氣,然後家中的祖輩對於這種情況常常遷就孩子,對孩子百依百順,甚至極力去滿足孩子,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任性、自私。
(2)家庭教育中溺愛的成因
1.家庭教育態度不一致
在家庭中,往往會有三室同堂的現象。由於家庭成員的層次的不同,以及家庭成員的思想、性格、文化的差異,對於孩子的要求以及態度存在著不一致的態度。因此當幼兒出現錯誤時,家庭教育態度的不一致,出現溺愛幼兒的現象。
2.父母不正確的教育思想
3.孩子和祖輩共同生活
一些孩子與自己的祖輩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常常會發自內心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來彌補在自己子女身上留下的遺憾以及歉意。他們會給孩子提供超過自己經濟條件的物品。在一份上海市社群調查中,有三分之二的老人給自己的孫子孫女偷偷的塞過零花錢。此類現象反映出祖輩與幼兒共同生活時極易出現溺愛幼兒的情況。
三、溺愛對幼兒性格形成的影響
家庭教育的溺愛,嚴重影響著幼兒良好性格的培養。因為每個家庭的教育環境、方式的不同,因溺愛導致對幼兒性格的影響也各不相同。父母在構建家庭教育環境以及教育方式時,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造成幼兒成年之後出現各種問題,甚至沒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溺愛對幼兒性格形成的影響包括以下方面:
(一)不講理性格的養成
因為在孩子幼兒階段,家長的溺愛不斷滋養的滋養著幼兒成長中的諸多壞習慣,當孩子想要某件事物、想做某事時,因為其不合理性,所以家長開始不同意,但是經不住孩子的軟磨硬泡、哭哭鬧,最後無條件的順從孩子的意願。因此在孩子的潛意識就形成有些事物理所當然屬於自己,及時與外人交往同樣會出現這樣的心裡,所以造成孩子在今後的發展中,出現不講理的性格,對孩子的發展以及人脈關係的建立有著嚴重的影響,最終導致孩子無法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而自暴自棄。因此孩子不講理的性格與溺愛有著密切的關係。
(二)孤傲性格的養成
當今社會,大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家長將孩子視若珍寶,在孩子幼兒時期的任何意願都無條件滿足,導致孩子在性格培養的重要階段出現錯誤的培養方式,造成孩子形成孤傲的性格,因此孩子在以後的交往、工作以及生活中,都將自己作為中心,絲毫不顧及旁人感受。在以後的發展中,競爭越來越激烈,競爭的過程中,人脈是一大優勢,孤傲的性格很容易導致旁人的反感,造成人心的缺失,為孩子今後的發展帶來嚴重的阻礙。因此溺愛促使了孩子孤傲性格的形成。
(三)缺乏(非)理性性格的形成
幼兒階段是孩子養成理性思維的一個重要階段,因此在此階段,幼兒一旦被溺愛,將嚴重影響著孩子今後理性思維的培養。家長無條件滿足孩子無理要求,導致孩子在今後做什麼事情不能全面考慮事情,主要表現為自控能力差、易衝動、對成人反抗等性格。此類性格的養成將會導致孩子在今後的工作的過程中出現諸多錯誤,無法正確處理情感問題,如果孩子犯下無法悔改的錯誤,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將會後悔莫及。
4、建議與對策
孩子溺愛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在孩子幼兒時期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如何形成正確的教育環境將是眾多家長關注的重中之重,為了讓幼兒在性格形成時期能夠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與環境,現提出以下幾項對策。
(一)家長端正教育觀念以及教養態度
當孩子出生以後,家長就要注意,不要將孩子置於家中的特殊位置,不要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把他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這往往都要從小事開始做起。例如,在吃飯之前,要讓家中的長輩先行上座;開始吃飯的時候,要等家庭成員都到齊了,才可開始夾菜吃;家裡來了客人,要將吃的給客人先吃,而不能自己一個人獨佔;看電視時,不要讓孩子獨坐一個位置等等。這樣的習慣長期堅持下去,會對幼兒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二)家長正確對待孩子的要求
當孩子提出各種要求時,家長要正確把握尺度,不應遷就孩子的不良習慣,不應讓孩子隨便就得到滿足。對孩子提出想要的東西不要一味的給予,要以家庭實際經濟狀況以及是否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為依據。家長要正確使用“延遲滿足”的方法,讓孩子明白要求的背後需要付出各種努力。
(3)避免隔代教養,隔代溺愛
教育是父母的本分責任,就算父母再忙,也應該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每一代之間的思想都有很大的差異,祖輩雖然對孫輩有一定的監護和一定的責任,但是它只能發揮自己的輔助作用,因此在孩子幼兒時期家長要給孩子構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教育環境,防止出現避免隔代教養,隔代溺愛的情況。
(四)家長不要為孩子代替包辦
在孩子幼兒時期, 要給孩子自己動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方面,要給孩子自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要讓孩子自己在實踐中磨練自己的能力。要隨時給孩子灌輸一種思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身邊的小事以及自己的事情做起。從小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督促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教育的過程中,不要捨不得孩子,給孩子自我發展的機會,相信一定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性格決定命運,孩子在幼兒時期會受到各方面的影響,性格的形成同樣會受到諸多影響因素,但是我認為在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性格的養成起到主導作用。因此在構建家庭教育方式、營造家庭教育環境時都要以孩子性格養成為中心,讓孩子在正確的家庭教育環境下形成良好的性格,對孩子今後的學習、發展、情感的處理都有著重要的正面影響。因此,在孩子幼兒時期,家長積極提高素質,最佳化教育模式,能夠有效的保證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環境,同時也保證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