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愚蠢的凡人哈哈哈

    首先指正一點,三從四德的觀點由來已久,三從源於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四德源於《周禮·天官·內宰》。三從四德是源於儒家思想的,班昭出身名門,只是第一個把三從和四德連在一起,是她對女兒的要求。在儒家思想主導的封建時代裡,做到三從四德的女人反而能更好的生存,這也是班昭對女兒的愛護。三從四德幾乎道盡了封建社會男女關係的本質,所以班昭無愧於才女之名。

  • 2 # 且聽風吟品鑑歷史

    班昭出身於東漢世族大家,家學淵博,是古代著名才女。班昭的曾祖班況是橫掃匈奴的猛將,祖父班稚是封疆大吏,姑婆是漢成帝的妃子班婕妤,也是當時的著名才女。她家更是“一門四傑”,父親班彪是大文豪;大哥班固修《漢書》、著《兩都賦》;二哥是著名軍事家、外交家班超;金星上的班昭隕石坑就是以其名命名的。

    班昭著有賦、文等16篇,存世僅七篇,《東征賦》及《女誡》等對後世影響深遠。班固撰寫《漢書》未竟而卒,班昭完成未寫就的《八表》和《天文志》,還參與了《漢書》的推廣普及。

    漢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宮,並讓皇后和貴人們視班昭為老師,稱為"大家(gū)"。鄧太后臨朝聽政後,特許班昭參與政事。很多名士、貴人拜在班昭門下。她的弟子中,最有成就的是東漢大儒、大學者馬融。

    班昭晚年撰寫了《女誡》,全書包括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七章。原本是教導自家正當出嫁年齡的女子要恪守婦道,注重禮節,是一本私家道德教材,就是家族內參。不料卻先在朋友圈內流傳,最後是京城世家爭相傳抄,進而紅遍全國,在統治階層的倡導和推波助瀾下,演變成了中國古代女子“三從四德”("三從"指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三從四德”是封建社會男尊女卑思想的源頭,也是禁錮女性的思想工具。。推崇的稱她為“女中孔夫子”,反對的人則稱她為“女子之大賊”。這些並不是班昭的初衷,事情的發展演變更是讓始作俑者瞠目結舌。

  • 3 # 夢想成臻3

    東漢才女班昭(公元45年?一117年?)。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人(陝西咸陽)人。東漢史學家班彪之女。班固和班超的妹妹。一生博學多才,是東漢時期的一位女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在年已70歲時所著的《女誡》一書影響力十分巨大。影響著中華民族悠悠二千年歷史文化。有褒有貶,各執一詞。

    但是題主把婦女的“三從四德”這種封建主義的東西全部歸罪於東漢才女是極不妥當的。甚至是冤枉的。“三從四德”的提出,先見於周公旦的《禮記》,後經大儒孔子增刪和修改而成的。至於多少年以後,班昭根據這套理論撰寫了《女誡》具體規範了婦女的行動指南。這說明“三從四德”始作俑者不是才女班昭。

    班昭的《女戒》共1600字,分7篇。包括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叔妹。這些都是對婦女而言的行動指南。本來是作為班傢俬家的教科書,但沒有料到的是此書一出,便被世家子弟爭相傳抄,以致風行全國。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班昭也脫不掉封建主義那套對婦女“三從四德”糟粕東西,她寫的《女誡》迎合了當時的封建道德,符合了統治階級口味。無意中把中國婦女推向了受岐視的深淵。

    不管怎麼說,班昭是中國有名的女歷史學家。至於晚年來在當時的環境下寫出這篇文章影響了後世,我們也應該原諒這位才女。況且提出“三從四德”的是封建的統治階級。

  • 4 # 一抒己見

    一不小心又寫了這麼多,要不然說不清楚,大家見諒!

    班昭為什麼提倡婦女要有“三從之道”和“四德之儀”,看了她的《女誡》,你就能明白了。

    班昭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才女,才貌雙全的班婕妤是她的姑奶。續寫了大哥班固未完成的《漢書》,多次被漢和帝召進宮中,鄧綏鄧太后就受其教導,深得其益。在鄧太后執掌朝政期間,特許班昭參政。因她嫁給了一位姓曹的男子,所以大家尊稱她為“曹大家(gū)”。

    班昭如此學問淵博,才華橫溢,與其良好的家庭薰陶有很大關係。《女誡》是她的代表作,是一篇教導班家女性做人道理的文章。

    班昭出身書香世家,不是普通的市井愚婦,教出了執掌天下的女子,又怎麼會不分青紅皂白地說出男尊女卑這樣的話呢?教導的又是自家人,肯定是希望她們好,不想她們受委屈。估計是大家誤解了,以訛傳訛,才會把它奉為閨訓圭臬。

    《女誡》的開頭已經說明了作者寫此篇文章的意圖。因自己身體不好,對家裡的女孩子疏於教導,而她們都已到了出嫁的年紀,怕她們不懂得婦女的禮儀,在婚後舉動冒失、行為無禮,一來為夫家添麻煩,二來辱沒孃家的名聲,這才寫出這篇文章來勉勵她們。

    文中寫道:

    卑弱第一、夫婦第二、敬慎第三、婦行第四、專心第五、曲從第六、叔妹第七。

    表面上在說男人尊貴,女人卑下,一直在說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一味要求女人賢良淑德,揚夫權,貶婦人,其實是沒有揣摩到它的深意。

    如何跟男子相處,女子嫁到夫家之後如何為人處世是一門大學問。班昭自己深得夫君寵愛,在夫家生活幸福,她想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去,讓更多的女子受益,告訴她們如何揚長避短,機智地與男子相處,才能夫妻關係和諧,婚姻生活美滿。

    就從奴隸社會開始說吧,顯然一直是男人在治理這個世界,女子柔弱,地位遠不如男子。現在也一樣,不論古今中外,最明顯的,各行各界的高層,依然是男人居多。女人要想在這個世上活得好一點,就要認清現實,才能保持清醒,學會審時度勢,以柔克剛。

    文中其實說白了就是在教女人如何把握和男人相處的分寸。對於德言容功,文中這樣寫的:

    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婦容,不必顏色美麗也;婦功,不必工巧過人也。

    翻譯過來就是:

    婦德要求女人不一定要聰明絕頂,其實就是不要像王熙鳳那樣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婦言,不一定要伶牙俐齒,和男人吵架的時候,不要把話說得那麼絕,逞一時口舌之快,事後後悔不已,一定要給男人留面子;

    婦容,不一定要天天想著打扮得鮮豔美麗,簡單利落就好,可以節約點時間琢磨其他的事情;

    婦功,不一定要技藝精巧過人,自己對事業關注得太多,可能就會忽略了對家庭的責任。

    文中一再強調女人要修身養性,即使是公主貴女,養在閨閣中時驕縱奢華,橫行霸道,嫁作人婦後切忌飛揚跋扈,不可欺負和侮辱她們的夫君。

    縱恣既作,則侮夫之心生矣。

    放縱恣肆就會產生侮辱丈夫的想法,不利於家庭和睦,家不和,萬事不興,也不利於整個社會的安穩。男人家暴是不對的,女人家暴同樣不好。

    修身莫若敬,避強莫若順。

    修身不過一個敬字,而避強不過一個順字。夫妻過日子,沒必要較真誰對誰錯,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二人趕緊結束爭吵和好,兩個人在一起生活,就要相互體諒和包容。

    在男權社會里,女人真的很弱小,律法也不怎麼保護女人,無論是七出、三不去,還是和離,女人能佔到的便宜實在是不多。也許女人安分守己,收斂個性,就是對自己最大的保護。

    在那樣的大環境下,班昭用詞比較謹慎,將言辭稍加修飾,讓當權的男人看著舒服不反感,但女子一定要透過文字看本質,瞭解其真正的內外含義。

    其實,裡面的很多話都有道理,對於現代女子,也有可以借鑑之處。

    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錯了,就這樣吧,我倒希望這樣的理解是對的。

  • 5 # 老向沐浴國風哦

    首先糾正一點,“三從四德”並不是班昭提出的,只是她開始把“三從”與“四德”合起來說而已。

    班昭,東漢著名才女,堪稱文學家、史學家。是班固的妹妹,班固寫《漢書》未竟而卒,就是由班昭來續寫的。

    其留下的作品比較少,著名的有《東征賦》和《女誡》。三從四德的活法就是她開始合起來說的。

    其中三從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也就是女人在沒嫁人的時候要聽從父親的教導,嫁人之後要禮從夫君,如果丈夫死了,那就要安守本分,好好教養、輔助兒子。

    四德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也就是女人要守婦道,言辭得體不輕浮,儀態端莊不隨便。女主內,要相夫教子、勤儉持家。

    可以說三從四德就是古代女人在道德、言行上應該遵從的一些規矩,在今天看來就是種種束縛,是對女性的壓迫。那麼,才女班昭為什麼會支援、發揚這樣的觀點呢?

    這時候我們先得擺正心態,擺正位置,不要以如今的價值觀看待過去的人和事。

    歷史的車輪不斷滾滾向前,什麼東西都在慢慢發展變化,過去的一些東西我們今天看起來可能就是錯的、是糟粕,而我們今天認可的東西再過一段時間也會被後來人認為是錯的、是糟粕。所以,要站在當時的角度看這個問題。

    我們都知道的,那是個男尊女卑的時代,是男人主導的社會,女性卑屈活在男人的影子下,是男人的從屬。男人可以妻妾成群,而女人得三從四德恪守婦道。而且女性允許被買賣,一直到民國都是這樣。

    這一點沒什麼好說的,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經之路,正如在母系社會男人的地位也很低一樣。所以在那樣的形態下,社會對女性有著各種應該或不應該的約束都是必然的、可以理解的。只要社會沒有發展到高度文明的程度,就會有各種不公平的事情出現,誰也無法阻止。

    即使是現在,也是一樣,也會有各種不公平。

  • 6 # 包租婆249074549

    ┌┤´゚Д゚`├┐三從四德是班大姑說的?誰說的?!那是儒家五經之一禮記的觀點。再說了,那時女的不參加社會勞動得有生活來源吧,所以規定個三從。四德就有點複雜了。總之,孔子當年也不是脫離實際的胡扯。那時宋朝理學變態的精神追求,才是現在普遍三從四德認知的源頭。

    這大帽子可不能隨便扣…

  • 7 # 歷史這樣說

    準確地來說,“三從四德”並非東漢才女班昭首次提出,而是分別出自《儀禮》和《周禮》,但真正把它們放在一起,並且系統化闡述的,悅史君認為就是班昭了。

    要了解班昭對“三從四德”的進一步發揮,悅史君覺得從王世東先生最新上市的《大漢史家:班氏家族傳》一書中,可以得出這幾方面的結論:

    第一,班昭家世早有淵源

    根據古籍記載,“三從”一詞最早出自儒家經典《儀禮》:“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四德”一詞則最早見於儒家經典《周禮》:“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班昭出生於漢朝時的書香名家,父親班彪、長兄班固、次兄班超等人都學識深厚。

    在這樣的背景下,班昭對“三從”和“四德”的理解,要比一般人深刻得多。

    第二,“曹大家”續史佐太后

    東漢永元四年(公元92年),班固去世後,漢和帝劉肇下詔命班昭續寫《漢書》。

    漢和帝非常欣賞班昭的才華,多次召她入宮,並讓皇后和貴人們尊稱她為“大家(gū)”,後世也稱班昭為“曹大家”。

    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漢和帝駕崩,皇后鄧綏擁立他的幼子劉隆登基,臨朝聽政,特許班昭參與政事。

    班昭一直活到70多歲才去世,鄧太后身穿素服表示哀悼,並派使者辦理班昭的喪事。

    班昭一生經歷守寡、續寫《漢書》、輔佐鄧太后等,她對自身經歷、歷史與現實中的女主專權,有了更多的認識和感觸。

    第三,書《女誡》七章流傳後世

    班昭晚年寫了一篇《女誡》,分為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七章,從章名悅史君就能體會到滿滿的壓抑,相信很多人尤其是女性朋友都有感觸。

    在《女誡》中班昭不僅要求女子“晚寢早作,勿憚夙夜;執務和事,不辭劇易”來恪盡本分,還提出“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具體到“女有四行,一曰婦德,二曰婦言,三曰婦容,四曰婦功。……貞靜清閒,行己有恥:是為婦德;不瞎說霸道,擇辭而言,適時而止,是為婦言;穿戴齊整,身不垢辱,是為婦容;專心紡織,不苟言笑,烹調美食,款待嘉賓,是為婦工”,還有更多對丈夫以及夫家的曲意順從與迎合。

    不過,班昭雖然說《女誡》是“但傷諸女方當適人,而不漸訓誨,不聞婦禮,懼失容它門,取恥宗族”,但在悅史君看來,她的實際作用還在於想矯正時俗,預防外戚專權跋扈的現象,只是方式非常隱晦。

    然而,《女誡》一問世,很快就成為貴族世家爭相傳抄的文章,後來更是風行全國,成為後世女子極大的禁錮。

    公平地說一句,班昭確實是一代才女,一個漢朝的奇女子!

  • 8 # 嘉哥64

    三從四德是中國男權社會為更好生存而對女性的道德行為規範吧,雖然太苛刻過份,但對社會穩定是有大幫助的,女性本質太狡猾刁鑽開放但又絕對沒男人本事能力,所以有行為規定教育她們,使她們害怕長大以後不任性胡為,做一個溫柔聰明的淑女,養兒持家不亂搞,這在文化宏觀本質教化是對的,致於古代三從四德對女人管制太變態,這也沒辦法,古代太落後了。

    至於現在嘛,女人就要做適合女人做的事,不是男人而要求有男人的權利,這是不現實的,男女有別,應該做適合自己性別行為的事,大家都不能死纏難打亂來,亂說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秋吳國大臣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