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夜史話
-
2 # 曹宗國
陶淵明不以五斗來折腰於權貴和官場,隱退田園追求自由自在的詩酒之樂,但他不與抗爭,消極避丗,夢想丗外桃源的社會是不可取的。
-
3 # 小李聊歷史
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
在陶淵明的筆下,描繪了一幅與世無爭,悠哉悠哉的生活畫卷。這也是詩人真實的,所向往的生活。
這樣的生活,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是一種奢求,也是極度嚮往的生活。誰不想,忙碌不停的靈魂得到片刻的安寧。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迫於工作的壓力選擇辭職,去這個世界瀟灑走一回,讓壓力得以釋放,享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其實這與陶淵明追求的是一樣的。
陶淵明看不慣官場之上的黑暗,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決然選擇歸隱。詩人潔身自好,不與官場同流合汙,不削奪民財,兩袖清風,這樣的精神與為人令人敬佩。歸隱的生活,的確悠然自得,避免世俗的紛爭與壓力,但卻要甘守清貧,有得必有舍。
現代生活的壓力如此之大,如果沒有背景,除了奮鬥毫無選擇。如果沒有揮霍的資本,就得老老實實工作。千萬不要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無論多難,也要堅持!
-
4 # 盛世美顏之盛世美顏
我覺得他活出了自己人生的意義,他找到了內心深處的歸宿。他放棄金錢與地位,歸隱田園,這是一種勇氣,他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他活得很明白,不是所有人能做到這一點。即使“草盛豆苗稀”,他也不覺得苦,因為他內心是真正的快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種非常淡然嫻靜的態度,那是對人生把握的滿足。我們不應該說他懦弱無能,只會逃避,相反,他這份追求自己喜歡的人生的勇氣,值得所有人的讚美。
-
5 # 古古閣100
東晉末年,朝政腐敗,世族地主們利用特權,以強凌弱,大肆兼併土地,霸佔山澤,僮僕成群,驕奢淫逸。在江南,老百姓徭役賦稅很重,流離失所,一部分人充入豪強之家,淪為奴婢;一部分人逃往山澤海島,逼為盜匪。
不僅如此,在統治集團內部,也是軍閥混戰,爭權奪利,禍國殃民,終於激起了史上規模最大的海盜起義。
義軍領袖叫孫恩,是當時民間流行的五斗米教教主,影響力不小。他與官府結仇是在398年。當時,安帝昏庸無能,司馬道子及其兒子司馬元顯專權,兗州刺史王恭等人起兵,聲討司馬道子。同時,桓玄、殷仲堪等人,亦起兵紛戰。孫恩的叔父孫泰,見天下大亂,以討伐王恭、支援朝廷為由,也拉了一支隊伍。司馬道子買通王恭部將劉牢之,挫敗王恭。之後,道子又害怕孫泰為亂,使用計謀殺了孫泰父子七人。孫恩逃到海島上,從此與晉朝勢不兩立。
399年,民不聊生之際,司馬道子又強制徵兵,天下怨起。孫恩見時機成熟,從海上登陸,揭竿起義。造反隊伍迅速壯大,十日之內,就達到數十萬人,攻佔了八個郡。海盜們把祖祖輩輩的仇恨都噴了出來,對官吏和世族地主,見一個殺一個,很多高富帥,都被嚴懲,砍頭的,肢解的,被煮的,豈一個慘字了得。鼎鼎大名的王謝家族,在這次海盜之亂中,慘遭血洗。王羲之的二公子王凝之,時任會稽內史,也被亂刀砍死。
朝廷派兵鎮壓,其中最狠的勁旅,就是在淝水之戰中功勞赫赫的北府兵。只是,此時的北府兵,雖然戰鬥力尚存,但軍魂不再高尚,紀律遠不如謝安指揮之時。掌有實權的劉牢之、劉裕等將領,都是軍閥出身,流氓習氣很重,他們把海盜趕跑後,放縱士兵隨意掠奪財物、強搶民女,給江南百姓帶來浩劫。真是不論興亡,百姓皆苦。
海盜與官兵,你來我往,交戰不斷,柔美的江南被戰火燒得千瘡百孔。402年,孫恩起義軍在海鹽、臨海等地,連連受挫,最終無路可走,孫恩投海自沉。他的妹夫盧循接過起義大旗,率領餘眾繼續苦鬥,又掙扎了八九年,才兵敗勢窮,同樣投水而死。這場令人震撼的海盜活動,至此告終。
我們的大文豪陶淵明,就是在海盜橫行時期,隨政府軍隊來到了會稽。
陶淵明是給劉牢之當參軍還是給劉裕當參軍,史家各有說法。我們只能大概推斷,399年前後,陶淵明隨軍,來到了紹興,呆了大概一兩年時間。
台州的海盜村,這裡曾是孫恩的據點。
陶淵明祖上,一直是善戰一族,他能做參軍,其實也證明了他不只是會寫詩,也具備比較高超的軍事才能。但是,淵明與唯利是圖、嗜血成性的軍閥們不同,淵明宅心仁厚,悲天憫人,他對老百姓是很同情的。他就是寫詩寫文章,也只挑選美好的東西進行記錄,只將筆指向內心,書寫人性的真善美,那些醜陋殘忍的現實,他從來不記之於筆端,這是他的特點。
淵明不慣於寫重大題材,他只寫朋友間的真感情,文字從肺腑間流出。所以幾番仕歷,他都沒有留下任何對官場的寫實文字,他只反反覆覆,將田園情調釀得越來越濃。所以,現在,我們已經無從知道陶淵明在紹興做了什麼,只能從他的詩歌中,隱約地讀出這一段經歷。如,《飲酒》第十首:
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
道路回且長,風波阻中途。
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
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
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
與海盜作戰,是很血腥的,在鬥爭過程中,陶淵明看到了劉牢之、劉裕等權貴的貪婪、殘忍,爾虞我詐。陶淵明是個有良心的人,對於劉氏梟雄們的所作所為,他是不滿的;對於剿殺老百姓所擁護的海盜孫恩,陶淵明也會深感不安。所以,對這段經歷,陶淵明只是輕描淡寫地描繪。他把自己隨軍的理由,歸結為生活所迫,要賺錢養家。最終,他想通了,他不能這樣謀生,為了錢而違背良心,他悟透了知足常樂的道理,決心返身向田園,於是不久後,辭官回了老家。雖然告別戰場回家後,陶淵明又經歷了一些幕僚生活,並做過一陣子彭澤縣令,才嘎然歸隱。但紹興的短暫經歷,無疑是他一生中悟道的關鍵節點。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外祖父孟嘉,都是晉朝的風雲人物。到陶淵明時,雖然家道早已中落,但祖上的風度對年輕的陶淵明,依然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起初的陶淵明,也是有著匡扶天下的政治理想的,甚至“猛志逸四海”。只是可悲的是,在血腥的亂世裡,到處是傾軋和殺戮,主張真善美的詩人,與現實的殘忍格格不入。
確實,你看,陶淵明最初做江州祭酒時,上司就是時為江州刺史的王凝之,後來在會稽內史任上,死於海盜之手。招他為幕的劉牢之,雖勇猛善戰,但兩面三刀,對主子輕易背叛,最終死於桓玄之手。對陶淵明比較禮遇的桓玄,野心膨脹,篡位稱帝,最終兵敗被殺。而劉裕呢,更是殺戮成性,張開血盆大口,一舉吞下了司馬氏的全部江山。面對這樣的亂世,有著良好修養、喜歡與人為善的陶淵明,是痛苦而矛盾的。他從初次出仕為江州祭酒,到多次為幕,經歷戰爭,再短期為彭澤縣令,在官場與田園間,來來回回,猶豫徘徊,最終選擇歸隱,走向田園,獨善其身。可喜的是,在《歸園田居》《飲酒》等叮噹作響的山水田園詩行中,他走出了自己獨特而光輝的哲學人生。
淵明,晚年更名為陶潛,可見,他歸隱之心已十分堅決,絕不會在劉宋王朝為官了。427年,淵明病歿,63歲。他逝世前,自寫《輓歌》數首,裡面有這樣的句子,“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這位可愛可敬的詩人,對人生,已通達如此。
陶淵明生前是寂寞的,在他死後七八十年後,得到了一個熱心的超級粉絲,那就是昭明太子蕭統。蕭統為陶淵明編了個集子,還特意寫了傳記,這是中國詩人首個專集。此後,謳歌陶淵明的人越來越多,為歷代景仰,就是文豪如蘇東坡,也對淵明崇拜不已。
“少學琴書,偶愛閒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這是淵明遺囑上的話語,與他的《桃花源記》一脈同轍,多麼從容通透。
讓我們再讀讀這句子吧,向淵明致敬!
-
6 # 林慶生267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個典型的山水悠閒世外桃源大詩人,遠離官場,自娛自樂卻又超然於俗的閒情逸致的文人雅士。
-
7 # 風歌曼舞
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飢寒飽所更。
弊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飲酒》其十六)
詩已言志,我們要想知道一個人的人生態度,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他寫的詩進入到他內心世界。
在陶淵明的作品中,想這樣追憶生平的作品有很多。而且詩人特別懷念他的少年時光。要注意的是古人的“少年”和我們今天的“少年”概念不一樣。古人的“少年”是包括了今天所說的少年和青年兩個人生階段。詩人這裡的少年,是指他還沒有入仕途的那段時光。
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年輕的時光多麼寧靜啊,沒有那麼多複雜而虛偽的人事交往,只在黃卷故紙中與各位聖賢相遇在時空中。。。。。。
一千多年以來的讀者,當他們開啟陶淵明的詩卷時,都可以在詩中感受到一份超越或平淡,發現一種田園之美與隱士生涯的情趣;又有多少人能感受到那一份沉抑而又激揚的生命情調。
魏晉時代的這些名士,總有把生活活出一種哲學的境界。陶淵明在尋求到自己身心安寧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指向了生命的本質和宇宙的本體。
陸九淵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蘇軾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
8 # 文史洪荒小鯰魚
首先,不要貼標籤,古代歷史上最厲害的田園詩人,詩人是不該用最厲害來形容的。陶淵明可以算得上是古代著名的田園詩人之一,他的人生態度我們無法猜度,但是可以透過他的作品來體會。個人認為他還是存在一定的挫敗感的,古代文人學的都是儒家治國平天下的那套,立功立德立言,功德在前。陶潛退隱也是自我放棄掙扎的一種表現,他的很多作品讀了有種哀怨和賭氣的感覺。
-
9 # 無所謂213478592
《挑花源記》是最早空想共產主義社會,陶淵明比歐洲的空想共產主義者早幾百年,《桃花源記》是一篇偉大的極富想象力的作品。
-
10 # 夢圓影史
陶淵明不愧是一位詩人和文學大師,但他的生活態度很消極,在遇到挫折,就選擇逃避和避世,產生出世的思想,隱居,這也無可厚非,只是大丈夫當入世,做一番事業,而不是遠離塵世。不值得學習效仿。
回覆列表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離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
陶淵明對社會人事的虛偽黑暗有極清醒的認識,因而他的隱逸不是消極的逃避現實,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會現實的積極意義。當他在漫長的隱居生活中陷入飢寒交迫的困境時,儘管也彷徨過,動搖過,但最終還是沒有向現實屈服,寧固窮終生也要堅守清節。據說郡官派督郵來見他,縣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從此,不為五斗米折腰傳為佳談。陶淵明喜歡喝酒,“寄酒為跡”抒發自己不願和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汙的心願,表現出詩人恬淡曠遠的襟懷、孤傲高潔的品格,也正是因為如此它的作品才雖平淡質樸卻詩意盎然。
陶詩文共一百四十幾篇,引用《列子》、《莊子》典故多達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說對老莊思想接受甚深。陶淵明崇尚老莊的自然美學觀,同時又是生活勞動在田園之中,很自然地,田園生活便成了他的審美物件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國田園詩歌的輝煌。陶淵明以自然為美,以真為美的詩美思想,閃耀在詩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個性,使讀者強烈感受到詩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體現在內容上,則是把田園生活引進 了詩壇,為中國詩歌的發展開闢了一片新天地;滲透在藝術上,則是產生了真樸淡遠的藝術境界和沖淡自然的美學風格。這就是偉大詩人的陶淵明,千百年來,他的品格,他的詩歌,他的田園,連同他的那份悠然,一併成為後世詩人與讀者崇拜和研究的物件,就足以說明他美學思想的無盡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