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幾葦渡當年
-
2 # 健康世紀一更
朱棣起兵“清君側”都知道是因為削藩,具體是被迫還是蓄意為之,暫不做討論,可以肯定的是,從他走上這條路開始,始終抱著橫豎是一死的想法,積極奔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當時的寧王朱權駐地在大寧,擁兵十幾萬,有名的朵顏三衛其實是寧王的力量,後被朱棣收編了,史書上寫到他這個兄弟面對朱棣求救的書信時,也就寥寥數筆,就開城獻兵了,可見公道自在人心),同時,作為打擊北元殘餘勢力幾十年的王爺,文治武功自不必說,否則,蒙古人也不可能被打的奄奄一息。其次,朝廷削藩削的人心盡失,否則不可能朱棣佔領南京後,全國基本上就倒戈了。次子朱高煦之所以有造反的想法,乃是看到了他大哥肥胖多病,侄子朱瞻基年幼,想著跟父親當年南征北戰時,朱棣有過傳位給他的想法以及封藩數次不就,朱棣也沒說什麼的曖昧態度,想著搏一把,韜略(說好聽點叫志大才疏),空間(封地幾乎就在北京邊上),人望(大哥朱高熾在父親南征的時候,跟母親死守住了北京城,可見一斑),大義(不要小看這個,朱棣起兵時,還得依靠祖訓,可以想見漢王朱高煦起兵時拿什麼寫檄文?)等等沒一個佔據優勢的,僅憑著自身在軍中的影響,失敗是必然的。
-
3 # 陸棄
第一、朱棣是一位久在邊疆、富有戰鬥經驗的人,他長期對蒙古人作戰,手下戰將如雲,謀士如雨,立有重大邊功。又因為他是建文帝的親叔叔,所以朝廷中的大臣們對於他的“謀反”行為,有人反對,有人並不真心反對。認為這是朱家的“家事”,保誰都是保,反正都姓朱。論武功,建文帝不是朱棣的對手;論政治,朱棣的宣傳工作做得也不錯;論鬥爭經驗,建文帝更比朱棣差得多。而且,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明朝少有的有才華的人。在這點上建文帝更是遠遠不如這位叔叔,所以戰敗是必然的。
而朱高煦就不同了。第一,他生性兇悍,言行輕佻,不愛學習,從個人品質上招人厭惡,個人魅力上跟朱棣差了一火車,就連朱元璋都不喜歡他這個孫子,何談其他人。所以朱高煦造反,不佔人和。
第二,朱高煦恃功驕縱,多行不法,挑撥是非,陷害太子,解縉冤死、黃淮入獄。他雖然象父親勇武,卻沒有繼承父親朱棣的雄才大略,其行為象個衙內,罪行累累。而他的竟爭對手朱高熾仁賢,父子兩代取得了“仁宣之治”的成績。所以朱高煦這樣的人造反只能是謀反,舉國討之,不佔人和。當他造反之時,他手下的將領都想殺了他邀功,這樣的部隊怎能打勝仗呢?
朱高煦是色厲內荏之人。表面上看著氣焰囂張,但當明宣宗親征,卻眾叛親離,選擇了投降。最後終於被誅殺。
-
4 # 孝陵衛小校
清君側
清君側固然是一種名目,但朱棣和朱高煦清的人顯然是不一樣的。
對於朱棣而言,清的是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齊泰、黃子澄是朱元璋留給建文帝用的人才,他們雖然被認為有才能,但在洪武一朝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貢獻,也就是說他們是驟起的新貴,這樣“一夜暴貴”的人最容易讓人不服。建文帝繼位以後,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只幹了一件大事就是削藩。
對於建藩,這是太祖定的“千年大計”,葉伯巨當初反對就被認為是挑唆朱元璋的父子關係,建文登基以後立刻著手削藩,自然是有悖於祖宗之法的,他要是削藩成功了固然也沒有什麼可說的,畢竟皇帝擁有最終解釋權。可是,削藩一岀,就不得人心,特別是不得藩王的人心,所有的藩王都視“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這是可以理解的。朝裡的人也同樣認為這幾個人根本就是胡鬧,因此在靖難的時候有很多人投靠燕王。
那麼朱高煦要清的是誰,《宣宗實錄》中記載如下:
遂斥二三大臣為奸臣,而指夏原吉為首,並索誅之。末為危語以撼朝廷,又為書諭京師公侯大臣指斥乘輿索誅奸臣,造誣飾詐極,其詆譭且言已,分兵守要害以防奸臣之逸。也是難為朱高煦了,想找幾個奸臣也確實找不出來,楊榮、楊士奇什麼的不敢說,也就把“奸臣”的罪名抵給了夏元吉。夏元吉何許人,從洪武年間起做官,經歷了建文、永樂、洪熙四朝,可謂元老,在外治理過蘇松河道,修過北京城,無論朝內朝外都是名聲顯赫,說他是奸臣,也真的是沒有人信。
實力朱高煦雖然也歷經戰陣,但遠不能和父親相比。朱棣的燕王不僅名高位尊,而且封地廣大,統率甚多。朱高煦則只是被封在樂安這麼一個小地方,樂安在平定朱高煦以後改名武定州,屬濟南府,下轄陽信縣、海豐縣、樂陵縣、商河縣。
與朱棣的燕相比,樂安不僅小,而且是四戰之地,不用說山東省,就是濟南府也可以將平定他。
朝廷應對不同建文帝削藩屬於“好了,你們去搞吧”的型別,接著他就去研究周禮去了,削藩的事情在他看來就是個小事情。
宣宗則不然,在朱高煦造反以後即刻作出了反映,並且選擇了親征的方式,整個叛亂不到一個月就平定了。
-
5 # 坐古談今
同樣做一件事兒,有的人能成有的不成。一靠環境;二看個人能力。
(1)清君側造反環境不同
朱棣造反受到一部分實權者地支援,特別是掌握軍事權力者的人。主要原因就是,“削藩”必然會傷害實權者的權力。同是,朱元璋子孫憑啥你就能殺我,我不能反抗?特別是造反者是叔叔。
朱棣
朱高煦時代則不同,朱高煦時代“削藩”已經成功,漢王和趙王能有多大實力?有軍事實力就不用把雞鳴狗盜之徒都拉進去了。
(2)沒實力還不算啥,沒腦子的“皇二代”能贏才怪
朱高煦反心過於明顯,朱棣沒造反前好弟弟、好叔叔形象是主體;
宣宗對漢王非常好,並沒有實質“削權”舉動,即使有些我們無法從史料看到的私下運作,但漢王無端造反的形象是主體;朱允文則採用“先弱後強”形式導致失敗,朱棣“削藩”成功則是“先強後弱”。
朱高煦雖然有軍事才能,但只是像朱權,甚至還不如他。朱權雖然被朱棣騙了,但那種騙在某種情況下是半推半就的,他也不願意被削藩,在朱棣地挾持和“平分天下”地許諾下合作。
朱高煦一沒兵,二沒智謀,三沒協作力量,而且因為“皇三代”身份,滿受朱棣喜歡,因此自高自大、我是皇子誰敢殺我的思想充斥頭腦,成了階下囚還去絆宣宗一腳,這種智商難以讓人理解。
-
6 # 沅汰
首先,朱棣的靖難之役用的是“清君側”的名義;朱高煦的只能叫作造反,和“清君側”真的一點粘不上邊兒。
什麼叫君側?就是指在君主身邊嘰嘰喳喳的小人,為天下之害。建文帝登極之後力主削藩的齊泰、黃子澄就真有唯恐天下不亂的小人之態。說他們是君側也不為過。
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孫朱允炆剛剛繼位,自己還立足未穩,齊泰、黃子澄就力主削藩。太祖朱元璋的兒子,建文帝的叔輩,封藩在外的周王、齊王、代王、湘王、岷王先後受害。不管皇帝出於什麼考慮,但這麼急切削藩未免讓天下人覺得皇帝刻薄寡恩,為難叔叔們。
這樣一來,本來就對侄兒繼位不滿的朱棣就有了很好的理由起兵,就是“清君側”。急切、強硬的削藩策略,受害的兄弟,這些都容易讓人對朱棣有同情心。人心所向至少朱棣不會落下風。
朱高煦是永樂年間封的漢王,藩國在雲南,如果說他真的有什麼大功,不過就是跟隨父親成祖朱棣靖難有功。畢竟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指定的繼承人。如果說剛開始朱棣起兵是為了“清君側”反對削藩可以讓人理解,但是後來清得過份不只是君側連皇帝都清了這就有點過份了。那麼朱高煦的那點功勞不過就是謀反成功,也並不光彩。
朱高煦是個不識時務的人,總是以靖難之役的那個功勞自恃,和朱高熾爭太子之位。偏偏朱高煦自己和父親朱棣差太多,不是個沉府深會經營自己形象的人,本身就很輕佻無禮,連太祖朱元璋都厭惡他。沒有人緣基礎的朱高煦其實已經註定了是不會成功。不得人心,還想謀反,必定失敗,下場不會好。
明仁宗朱高熾是名正言順的太子繼位為皇帝。朱瞻基也是仁宗皇帝剛繼位時候就立為太子的,後來也是正常登極繼統。如果說朱高煦真有勉強稱為“清君側”的理由,就是他所憎惡的夏原吉。夏原吉不是齊泰、黃子澄,是輔佐宣宗成就“仁宣之治”的重臣。而且夏原吉還是個知民積苦的官,朱高煦是找錯了人。
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種種深刻原因看來,朱高煦除了失敗實在是沒有什麼別的路可走了。
-
7 # 古風散人
第一,時代的變遷。
永樂皇帝即位後,表面上是優寵諸王,實際上卻在限制諸王許可權,在“削藩”,朱棣從他自己的經歷吸取教訓,使諸王權勢已今非昔比。
上圖呂良偉扮演的朱高煦
王崇武先生在《明靖難史事考證稿》中總結道:
明代政治制度之鉅變以靖難一役為分野……太祖分封寧、遼諸王,意在鞏固邊防,向外發展,成祖鑑於封建太侈,諸王難制,因移寧王於南昌(原封大寧),遼王於荊州(原封廣寧),谷王於長沙(原封宣府)……自是東北之藩籬盡撤,非復太祖拓邊之原意矣。明初藩王得領兵備邊,服制僅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無敢與抗禮者,迨成祖纂位,恐他藩效尤,因削各王兵柄,寖假而二王不準相見,出城省墓,亦須奏請,食祿而不治事,遂成國家之贅疣矣。因此,高煦之軍事力量大非乃父燕王時能比。何況永樂中已被削去兩護衛軍,實力更差,自己雖私募軍士三千人,亦少得可憐。
上圖夏原吉,在朱高煦“檄文”中列為“罪臣”之首
第二,朱高煦無鞏固後方。高煦封國地處山東、河北交界,無鞏固之根據地,進退均無餘地,更不可能如乃父那樣有蒙古兵之支援。何況原來支援他的那些武將如淇國公丘福,同安侯火真等人,因永樂七年(1409)與蒙古本雅失裡作戰失敗後,不是被貶即是戰亡,在朝廷中之勢力頓減。
相反,原來素為高煦所不滿之江南出身之文官,如“三楊”及夏原吉等人,卻在朝廷中備受朱棣重用,偶有被譴,其潛在勢力亦影響巨大。因此在關鍵時刻,高煦必然孤立無援,甚至在自己的樂安城,都有人要抓他。
上圖明宣宗宣德皇帝
第三,宣德皇帝兵貴神速。朱瞻基迅速決定御駕親征是夏原吉建議的,夏在建文時已任戶部侍郎,對“靖難”時雙方的情況一清二楚。他強調親征,勿蹈李景隆之故轍,也是怕武將與高煦有某些瓜葛走李叛附之路。兵貴神速,師出有名,朱瞻基一開始即佔了上風。相反,高煦自己在戰略上即犯了錯誤,不東攻濟南,卻轉掠河北;未先發制人,反而困守孤城,束身就縛。
的確如明宣宗所述,高煦乃一“外多誇詐,內實怯懦”之武夫,因而其失敗是必然的。
-
8 # 這些歷史要讀
1、朱高煦不是朱棣;
朱高煦確實比較勇猛,在靖難之役中經常作為先鋒,在一線作戰。在白溝河之戰,朱高煦率精騎衝陣,斬殺都督瞿能父子。後來,朱棣兵敗東昌,大將張玉戰死。在此危機之際,朱高煦率軍趕至,擊退南軍,將朱棣救出。因此,朱棣一開始還是很看重朱高煦的。
可惜他有勇無謀,過早暴露自己想當皇帝的慾望。而且恃功驕縱,多行不法之事,因此得不到文武大臣的認可和支援。朱高煦沒有其父皇朱棣那般雄才偉略,也沒有朱棣的深謀遠慮。所以,朱高煦成不了第二個朱棣!
2、朱瞻基不是朱允炆;朱棣能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朱允炆的懦弱無能,是一個關鍵因素。但是,朱瞻基不同,他可是朱棣苦心培養起來的帝國接班人,朱棣北征蒙古,總會帶上朱瞻基,以便鍛鍊他的殺伐立斷能力。
因此,朱瞻基可不像建文帝那般懦弱,是個有為的賢能之君。
3、靖難之役是前車之鑑;有了靖難之役這個前車之鑑,朱棣早就對藩王的兵權進行了處理。因此,朱高煦壓根就不具備起兵謀反的軍事力量。
朱瞻基也一樣,早就對朱高煦做好了準備,不會再重蹈朱允炆的覆轍。因此,當獲知朱高煦起兵謀反後,朱瞻基果斷御駕親征,迅速平定了叛亂。
-
9 # 致遠
最簡單的區別就是,朱瞻基不是朱允炆。朱棣為什麼傳位給大兒子?因為他就是想讓朱瞻基當皇帝。而朱瞻基也確實是有明一代非常聖明的君主,他的頭腦和決斷力不是一般人可比的。朱棣以二兒子頗有己之風範,心裡是有傳位給他的念頭,但朱棣更喜歡自己這個孫子,朱棣不是普通的君王,看人很準。朱允炆就不說了,最後說一下那個朱老二,造反失敗了被監禁還腦袋進水的給去看他的皇帝侄子絆了個跟頭,這樣的人,能造反成功嗎?
-
10 # 中國教育黑板報
父子二人的實力不一樣。朱棣是鎮守北部邊境的藩王,而且身經百戰。有軍權,有能力。甚至在即位以後還多次深入漠北。朱高煦雖然跟著朱棣在靖難時候打了幾場仗,但是沒有自己絕對統兵的機會。歷練不足。
面對的人不一樣。解縉評價朱瞻基:“好聖孫。”這也成為朱棣傳位給朱高熾的原因之一。朱瞻基絕對是個明主,朱高煦造反一開始,朱瞻基就決定御駕親征,而且讓于謙大罵他。而且那時候政治清明,百姓樂業,君臣一心。誰願意跟著朱高煦造反呀!
還有就是靖難以後,藩王權力被限制。尤其是在朱高煦和太子的爭鬥中,剛開始朱棣態度不明顯,後來朱棣態度越來越明顯,強迫朱高煦離開京城,去屬地。朱高煦的造反沒有任何人支援,而且也沒合理的名義,朱棣起碼還有個“清君側”的名義。
回覆列表
大格局不一樣
朱棣所處的環境和朱高煦是不一樣的。
建文帝心狠手不狠,旁邊還都是一群亂出主意的謀臣。
朱棣心狠手更狠,獨斷專權哪容得胡來。
人更不同朱棣留給歷史的是什麼形象?還沒當皇帝的時候,就設計拉兄弟入夥。打仗的時候能玩陰的絕不玩陽的。
朱高煦除了能打還有啥?打仗是很厲害,但是治國不行啊。只有當兵的服他,當官的可不喜歡他。
而且朱高煦除了會哭,還有啥亮眼的操作?
還沒怎麼著的時候,就野心爆棚,到處煽風點火,唯恐別人不知道他想當皇帝。被趕走的時候,又跑到朱棣跟前哭,玩的是死皮賴臉那一套。這完全是小孩子的把戲嘛。
就藩後,還到處招兵買馬,招也就招吧,淨招些地痞流氓。
更過分的是,你都造反了,還窩在家裡不挪屁股,就等著朝廷來人收拾你,這不是傻是什麼?
我覺得朱高煦腦子比較直,明明有自己老爹一系列的手段做出了完美的榜樣,他還在這瞎搞,搞毛線啊?
不會隱忍,不會謀略,玩的還是戰場上那一套,怎能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