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工廠小許
-
2 # 悠悠我心靜靜89
慢城,只是相對意義上的慢,
沒有車水馬龍,只有許許多多的徒步者;
沒有嘈雜喧囂,只有內心寧靜的可人兒;
它是一種全新的城市模式,讓人們有更多的時間散步談心,體驗更多生活的美好!
-
3 # 小夜995
國際慢城
國際慢城,是在義大利只有1.5萬人的小城市布拉提出的建立一種新的城市模式。截止2019年7月,共有262個國際慢城分佈在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
中文名
國際慢城
外文名
Cittaslow
歷史
作為“慢餐運動”的延伸擴充套件
發源地
義大利奧爾維耶託
歷史
作為“慢餐運動的延伸擴充套件,“慢城市運動(slow city move-ment)”也應運而生。1999年,第一屆“慢城市”大會在義大利奧維多召開,提出建立一種新的城市模式。在這裡,有更多的空間供人們散步,有更多的綠地供人們休閒娛樂。政府拿出資金補貼那些生產和銷售地方美食的農莊、特色餐館和商店。人們以時速20公里的速度駕駛汽車並決不鳴笛。“慢城市”的會員應是人口不超過5萬的小城鎮。“慢城市”的倡導者們是懷舊的,卻同樣不失敏銳地嘗試一切提高生活品質的新技術。在另一個“慢城市”,翁布里亞的山頂小城奧維多,電瓶車安靜地行駛在中世紀的街道上。網際網路在社群和家庭十分普及,帶來休閒娛樂,政府官員還藉助網路交流治理城市經驗。
代表
在義大利小鎮布拉,這個慢食組織總部所在的城市,似乎是逃避一切俗事的最佳地點。在小鎮逛上一逛,人們會發現,當地人會在路邊咖啡座坐上大半天,或是與友人閒聊或是看著人來人往。樹蔭環繞的廣場上,飄散著丁香花與薰衣草的香味,石凳上有老人如雕像般呆坐著,每個人都有時間親切地道聲“Buongiorno”(義大利語意為“你好”)。截止2018年12月,共有252個國際慢城分佈在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
環境
在慢城,有更多的空間供人們散步,有更多的綠地供人們休閒,有更便利的商業供人們娛樂和享受,有更多的廣場供人們交流,此外他們還提倡拆除不美觀的廣告牌、霓虹燈,城市電線,並限制小汽車的行駛速度和禁止汽車鳴笛,提倡融洽的鄰里交流,希望人們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家人和子女的教育。通常,這些所謂的“慢城”規定,城內不能停車,只有行人徒步區。再者,城內不能賣速食,包括麥當勞、星巴克等連鎖店和超市都應禁止。還有,城內也沒有霓虹燈,且週四週日店面都不營業。為避免工作過度,布拉的每家小型食品店都會配合義大利傳統,於星期四、星期天休業。甚至“la dolce vita”(享樂的人生)已是此地居民的生活準則—享樂重於獲利、個人重於公司、緩慢重於速度。“慢城”運動還包括:減少噪音與交通流量;增加綠地與徒步區;支援當地的農民,以及販售當地農
-
4 # 使用者7132182724329
中國現在唯一的國際慢城屬椏溪鎮範圍,屬鄉下農村。不存在打工概念。最多你只能算農家樂的幫工,或最多稱服務生。
-
5 # 叔食記
不能
慢城模式引發的思考
2010年,名不見經傳的江蘇南京高淳縣椏溪鎮,因為一條將被世界慢城組織授予“慢城”稱號的訊息,迅速火遍網路——對於三十多年來已習慣埋頭奔走於“急行軍”、深陷高速發展帶來種種“城市病”的華人來說,號稱中國首個“國際慢城”的橫空出現,引發了各界的廣泛關注。
“慢城運動”是“慢食運動”的延伸,於1999年起源於義大利,義大利小鎮奧維亞託是世界上第一個“慢城”。顧名思義,“慢城”必然是一個生活節奏緩慢的地方,然而如果以為把日常生活放慢就能稱之為“慢城”,那就誤解了“慢城”的真正內涵。
我們先來看看歐洲一些“慢城”的基本要求:人口不能超過5萬,城內不能停車,只有行人徒步區;城內不能賣速食,包括麥當勞、星巴克等連鎖店和超市都應禁止;城內也沒有霓虹燈,且週四和週日店面都不營業……以上這些要求,在適應了快節奏生活的都市人眼裡,幾乎是不可理喻,甚至是迂腐可笑的。的確,沒有汽車就意味著交通迴歸原始,就一般城市而言,發達的物流系統幾乎癱瘓,更不用提其他方面了。然而,奧維亞託卻以實際行動證明了“慢城”的優越性。奧維亞託的慢城主義者別具匠心地對觀光產業、農業、商店等經營方式進行了改造,使整個小鎮迴歸歐洲中古世紀的生活速度,同時卻保留了現代文明的特色,結果儘管車不入城,人流反增,小鎮的觀光客增多,店鋪生意越來越好。
“慢城”運動的興起,不是城市化的倒退,更不是城市管理者為了吸引遊客而想出的營銷策略,而是對工業革命以來二百多年發展道路的反思。18世紀中後期,以蒸汽機為標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中後期,以電力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20世紀中葉,以網路和資訊科技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這三次技術革命雖然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的進步,創造了驚人的財富,但是隨著工業化的加速,城市被越來越多的工業、高樓大廈所包圍,本來寧靜的生活環境充滿了噪音,原本平衡的生態環境被破壞殆盡,城市的擁擠不堪使人們的活動空間越來越狹小,效率優先的分配製度使得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太多傳統的文化被現代化的元素所代替,城市和城市之間正變得越來越缺乏個性,人和人之間正變得越來越冷漠和缺乏親情。在這樣的生活環境裡,人們留給自己的休閒時間太少,根本無法盡情享受生活的美好。“慢城”的出現,使得現代人從緊張、喧囂的都市生活中解脫出來,找回了原始悠閒生活的感覺,實現了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生活壓力的釋放,無怪乎會成為一種新的風潮。
“慢城”,絕非放慢了生活節奏的享樂主義,而是提倡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透過採取減少噪音與交通流量、增加綠地與徒步區、支援當地農民及販售當地農產品的商店、市場與餐廳、獎勵環保科技、保護當地美學與美食傳統、培養熱情好客與敦親睦鄰的精神等措施,建立起迴歸自然的生活方式,摒棄都市中為了追求效率和速度而採取的種種鋪張浪費、高汙染高能耗、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慢城主義提倡的是一種融入自然的享受,而絕非將個人快樂建立在大量物質基礎之上的純粹享樂。
看到這裡,也許會有人以中國國情為理由,堅決反對“慢城”的發展模式,並且這些理由幾乎是堅不可摧的。比如,中國現階段眾多的人口,就決定了我們的城市幾乎不可能以5萬人以下的規模存在,再比如中國的糧食短缺問題,就決定了現階段我們不得不想盡辦法使用化肥、農藥乃至轉基因技術提高糧食產量。
就連高淳的副縣長王正興自己也感嘆說,“有人說高淳的經濟發展程度不怎麼樣,怎麼有條件慢下來?西方國家都是在後工業化時代出現了一系列‘慢城’。其實,‘慢城’說實話也不是給高淳人自己準備的……但是,我相信有一部分人還是有需求的。現在我們還處於看到一個水塘就恨不得插個旗子養魚,產生經濟利益的階段,真正享受慢生活還需一段時間。”
客觀來說,與西方國家已經有的很多“慢城”相比,中國的這第一個“慢城’,還有很大差距,王正興說,“只能打65分。”根據“慢城”運動聯盟的規定,其中成員必須在城市人口、環境政策、城市發展規劃、基礎設施、食品生產甚至青少年教育等方面滿足54項具體規定。比如道路,“慢城”組織的要求是柏油路,高淳當地現在卻是水泥路;現在個別農戶為了提高產量還是用人工合成的化肥,而按照要求必須用有機肥;還有如葡萄架,為了耐用過去都用水泥架,按照要求則要用木架子;還有一些還體現了意識問題,如“慢城”裡的休閒設施,按要求應儘量保留原生態面貌,像石子路、親水棧道等,但高淳縣卻弄成了大理石、花崗岩、鋼板,這些都不符合“慢城”宗旨,需要一一改造。除了硬體,還要注意控制人口,居民的素質也要進一步提升。
且不說我們是否到了可以“慢下來”的階段,也不管中國的“慢城”是不是夠“格”,無法否認的是,“慢城”概念一經提出,迅速俘獲了華人。就在高淳被評為“慢城”的同時,擁有峨眉山和樂山大佛的四川樂山也宣稱要打造 “國際慢城”,而煙臺市更在嘗試打造城市街區“慢行系統”。一時之間,誰欲爭鋒試比“慢”成了時尚。長久被高速“城市病”折磨的都市人,幾乎看到了心目中的烏托邦。但“慢城”是否真能承擔華人的厚望?
“慢工出巧匠”:中國發展模式再思考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這是今天很多中國都市人的真實寫照。《新週刊》封面文章曾以“急之國”形容當下的中國:最愛“快進”,頻繁 “重新整理”;評論要搶“沙發”;寄信要特快專遞;拍照需立等可取;坐車,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磁懸浮;坐飛機,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雙收;創業,最好是一夜暴富;結婚,最好有現房現車;排隊,最好能插隊,若不能,就會琢磨:為什麼別人排的隊總比我的快呢?
這些鏡頭彷彿被按下了“快進鍵”,人們恨不得直奔結尾,絕不管過程。
與“快”對應的是“慢”。當然,“慢”不是問題的本質,慢生活、慢飲食、慢行走、慢閱讀、慢寫作……只是用來形容事情發生狀態的方式之一。“快”和“慢”只是對速度的相對感知,真正強調的核心是做事的過程和質量。這裡的“慢”只是一把暗藏的標尺。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最大的成就就是打破大鍋飯,提出效率論,盤活各種經濟資源,潛在價值被極大激發,特別是人的資源,不再死板一塊,出身定終身,而是憑本事吃飯,“活”了起來。這麼些年,華人已經習慣“加快發展”,爭分奪秒把失去的歲月奪回來。
是“快”讓我們在短時間內成為全球經濟總量排第二位的國家,令世人側目;是“快”讓我們在全球經濟萎靡之際承擔起更大的發展和提振使命;是“快”讓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越來越成為重要參與者,發出響亮聲音。難道“快”錯了麼?當然,這沒有錯。只是,我們必須注意到,在“快”的光鮮之下正在掩藏和積累很多問題。
殊不見,剛剛建成不到一年的中心大樓為了提高城市“高度”和水準,就在“砰”的一聲中轟然倒地;為了趕工期省成本,一座從未投入使用的新商品樓齊刷刷倒地;市區居民樓的節能改造工程,卻被非法層層轉包,最後釀成無法挽回的人間慘劇……
經濟發展了,但藍天沒有了,清水不見了,人心不純了……這些問題過去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數字下被人們所忽視了。然而,積累到相當程度之後,人們怎能再視而不見?
我們注意到,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中,近年來在中央重要檔案中幾乎從未缺席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未被寫入。專家解讀,更加註重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是“十二五規劃”和此前十一個五年規劃的最大不同。
俗話說,慢工出巧匠,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展歷程,凡是過於追求速度的發展,都帶來了很大的副作用。下一步,我們要做的工作很多,也很複雜,應該把握好發展的速度。
在此背景下,談到烏托邦式夢想的“慢城”、“慢活”將有更深的體會。之所以“慢”作為一個字眼,開始撩撥人心底久被塵封的一些情緒,確實因為這個字眼已經久違了。
正像在義大利文中,“慢”和一般定義下的甜蜜生活的境界十分接近。其實,華人的文化中,也常常使用“慢走”、“慢用”來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和致意,暗合著“慢活”的精神。五千年的文明中不知有多少是田園牧歌式的感念與懷想,中國的山水畫、書法都是在筆筆寫意中描寫情懷,這恰是中國古典文化源遠流長、歷經時代而不衰的原因。
米蘭·昆德拉在《緩慢》一書中寫道,“為什麼緩慢的樂趣消失了呢?以前那些閒逛的人們到哪裡去了?那些民謠小曲中所歌詠的漂泊的英雄,那些遊蕩於磨坊、風車之間,酣睡在星座之下的流浪者,他們到哪裡去了?他們隨著鄉間小路、隨著草原和林中隙地、隨著大自然消失了嗎?捷克的一句諺語,將他們溫柔的閒暇以一個定義來比喻:悠閒的人是在凝視上帝的視窗。凝視上帝視窗的人不無聊,他很幸福。在我們的世界裡,悠閒卻被扭曲為無所事事,其實兩者完全不同:無所事事的人心情鬱悶、覺得無聊,並且不斷尋找他所缺少的動力。”
借昆德拉的眼和筆,讓我們向自己發問,喚起那些久違的寬容與好奇心。
飛奔在輪子上的人和事,要試著至少偶爾慢下來。“慢”不是目的,不是“快”的簡單反義詞,更不是低效率磨洋工。新時期新階段所提出的“慢”,是在一定積累之後,強調精耕細作的態度,崇尚品質、負責任的國民性,優質的生產方式和認真的生活態度。借用義大利人的時髦詞彙,那是一種“品味”,教會孩童雞胸肉從哪來的,桃子樹長成什麼樣子,享受過程,不唯結果論,都是“慢”能帶給我們的品味,而沒有品味便沒有生活質感。“慢”是提升生活品質的一種訴求。
一個“慢”字,點燃了我們對高質量生活、幸福指數和經濟可持續增長方式的渴望。
-
6 # 諸德玉416
慢,是工作壓力大,事業有阻碣也就是說為了家庭和事業得不到休息的人的一種藉口,城就是一個虛構的地方,與普通地方沒什麼區別。我就住在慢城。
回覆列表
現在這個社會哪裡有真真的慢城啊,生活,工作哪樣不都是快嗎,人為了生存不得不這樣做,只有人適應社會,哪有社會適應人啊,要慢只有心裡期騙自已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