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
2 # 扶蘇有酒
項羽打算滅了劉邦,是什麼原因使項羽非這麼幹不可呢?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第一 入關後的劉邦封鎖函谷關。
項羽滅秦軍主力後,就興高采烈的挺進函谷關,準備找秦人復仇。但是函谷關已被劉邦封鎖,顯然劉邦把自己當關中王了。這也是之前楚懷王滅秦前”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項羽非常憤怒,我辛辛苦苦牽制秦軍主力,你卻輕鬆入關,還把我當成敵人,封鎖函谷關。項羽和劉邦的樑子就從這裡結下,項羽派英布攻下函谷關,諸侯聯軍開進到關中戲下,而劉邦此時駐軍在霸上,兩軍相隔不過幾十里。
第二 小人曹無傷火上澆油
這時候,劉邦集團的左司馬曹無傷叛變劉邦,派人告訴項羽,”沛公在關中已稱王,準備以秦王子嬰為相,珍寶美女全部佔為己有“。這是一棵重磅炸彈,秦人都是項羽的仇人,更何況他要和秦王子嬰攪合在一起。項羽一聽火冒三丈,準備明天吃過早飯,帶領軍隊滅了劉邦。《史記》記載: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為什麼項羽又改變主意,不消滅劉邦了呢?這也好理解,有幾點原因吧。
第一 項伯的周旋
曾經張良救過項伯的命,於是項伯半夜去了劉邦營地,讓張良趕緊逃命。張良領項伯去見劉邦。劉邦就口若懸河的給項伯解釋,他無心做關中王,珍寶美女都沒拿就還軍霸上了,就連秦王子嬰都沒砍,就等項王砍他。席間項伯和劉邦又不真不假的結為兒女親家。就這樣,項伯半夜又趕回去勸說項羽,咱們冤枉劉邦了,於是項羽的氣就消了。
第二 項羽殺他道義上佔不住腳
項羽是英雄人物,對不講道義的事,他好像也不屑於去做。先入關中者為王,是事先的約定,不能因為劉邦先入關,就該死吧。衝動的項羽在冷靜下來後,就不那麼生氣了。
第三 項羽自負壓根看不上劉邦
項羽的勇猛千古無二,曾經也是一名舉重冠軍,天下第一猛男。還有鉅鹿一戰揚名天下,諸侯無不刮目相看,都服從項羽的指揮。這樣的項羽怎麼會忌憚劉邦呢,一個50歲的老頭子呢?肯定不把劉邦看在眼裡,更不劉邦視為很大的威脅。
第四 項羽的目的是復仇,關中不是他的菜
項羽從起義到滅秦,都是奔著復仇去的,楚國流行的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我估計項羽小時候經常聽到,他的爺爺項燕就死於秦國發動的統一戰爭。從出生項羽就埋下了為楚復仇的種子。所以啊,關中對他來說不重要,滅秦復仇才是最重要的事,進入關中他要做的事就是殺人放火,屠戮秦人,一把大火燒了咸陽宮。
所以項羽有時就是這麼奇怪,被複仇衝昏了頭腦,政治動向不明確,才是最致命的。性格上也有極大的缺陷,太自負,太自以為是,要是聽范增的,劉邦早就去天堂了。
以上是我的回答,史料來自《史記》
-
3 # 昨夜夢到小魚乾
項羽是楚國貴族後裔,他從小受到的教育是重承諾守信義敢擔當。骨子裡是看不起劉邦這種平民起家的流寇。以當時的軍事實力對比來說,項羽手下數十萬精銳之師,別說是剿滅一個劉邦了,就是一鼓作氣掃平天下所有的諸侯,統一天下也是可以的。但是項羽此時只想恢復秦一統之前的天下形勢,反秦聯盟中有很多都是六國後裔領導的軍隊,從道義來講,項羽不願意失信,另外他認為,這些各國義軍實力太弱,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包括劉邦。
劉邦則不然,沛縣流氓出身,多年的井市生活,無賴本性,只要有利益,只要有機會就絕不放過。
項羽屯兵壩上,根本不存在什麼猶豫不決,滅不滅劉邦的問題,項羽當時看劉邦和天下各路義軍都是一樣的,一群已經被項羽的武力威協嚇破了膽的鼠輩。
所謂的鴻門宴,項羽背約,等等的歷史記載,都是後世司馬遷所寫。寫的再精彩,也不過是勝利者在描繪歷史而已!
如果是項羽最後得了天下,恐怕司馬遷再寫這段歷史就是,眾人皆勸霸王在關中一鼓盪平天下流寇,項王不忍背棄盟約,設宴款待諸侯,均分天下無人不服!後來是各路諸侯諸般背盟,被項王一一殲滅了!
-
4 # 歷史遨遊
首先,我們要了解,項羽是在什麼情況下做出要攻打劉邦的決定,是個人原因,還是當時大環境下必須做的決定。
劉邦先入關中,項羽兩次大怒劉邦在偷襲陳留和智取南陽後,毫無懸念地進入了關中腹地咸陽,可以說劉邦入關滅秦的任務已經完成。而北上救趙的項羽卻沒那麼順利,作為副帥的項羽,先殺掉主帥宋義,然後在鉅鹿破釜沉舟,摧毀了秦軍的兩大主力兵團——章邯兵團和長城兵團。
鉅鹿之戰大獲全勝後,開始揮師西進去取關中。然而讓他想不到的是,劉邦已提前兩個月進入關中,更讓項羽想不到的是,進入關中的劉邦派重兵固守函谷關,阻止項羽進入關中。
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西。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可以看出,此時的劉邦完全不是項羽的對手,此時滅掉劉邦可以說是輕而易舉,那是什麼導致項羽停止了對劉邦的軍事行動?
我們先來分析下項羽的兩次大怒,這個大怒背後有著深層次的原因。
自尊心受傷鉅鹿之戰後,項羽依然成為各諸侯的盟主,其他諸侯對他是唯命是從,而劉邦佔了關中不說,還阻止項羽進入關中,項羽感覺自尊心受到傷害。
懷王之約項羽與懷王可以說是有深仇大恨,在項梁死後,懷王首先奪了項梁的兵權。而項羽殺宋義,其實是在殺懷王的權威,懷王說過“先入關中者王之”,而項羽在後來分封各諸侯,也是在藐視懷王的權威。
而劉邦正是因為懷王之約,才想著做關中王,阻止項羽入關。
項羽對天下有自己的戰略規劃首先,項羽肯定不想讓劉邦做關中王的,因為關中之地太過富饒,權利太大,讓一人獨享,日後勢力發展必定是個威脅。所以項羽在後來的分封,將關中一分為三。
所以說,項羽決定攻打劉邦,主要原因是劉邦想要做關中王,而這是項羽所不允許的。
不管怎麼說,項羽決定要攻打劉邦,對於項羽集團來說,是有利的。此時秦王朝已經滅亡,兩家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項、劉兩個集團已由盟友變成了對手。而對這個轉變,項羽並沒有意識到。如果意識到了,項羽就不應該是大怒,而是大笑了。
最後,在鴻門宴上,劉邦靠忽悠讓項羽打消了攻打自己的念頭。劉邦反覆強調自己並沒有想要做關中王的念頭,封鎖函谷關是小人出的主意,是為項羽做準備。
而糊塗的項羽竟然相信了劉邦的話,說到底此時的項羽完全沒有意識到劉邦是他最危險的敵人,否則劉邦是在劫難逃了。
這完全是一個滅掉劉邦的好時機呀!可惜!可惜呀!
-
5 # 小蟲看歷史
這次行動被臨時取消,最大的原因其實就在於項家內部。
為了滅掉劉邦,項羽已經做了非常有激情的戰前動員:“旦日饗士卒,為我擊破沛公軍。”此時的項羽,一刻都不想耽誤。
來看下事情的來龍去脈,這般怒氣衝衝是為什麼?在項羽看來,他劉邦不知自己的斤兩,竟然妄圖稱王於關中。你以為你先入關,這王就是你的嗎?哪怕之前這確是懷王與諸將的公開約定。
在這時,莫說劉邦,項羽對待楚懷王也是陽奉陰違,愛搭不理。自始至終,項氏一脈一直將楚懷王熊心視作傀儡。不過一個放羊的娃,給你一個楚王的虛名已是天大的面子。你還要怎的?
可關鍵是,熊心並不甘於只做一個傀儡,所以在劉項兩支隊伍的安排上,他動了小心思。項羽這人太過殘暴,又有坑殺二十萬秦軍的劣跡在前,讓他入關,豈不是要激起民憤怒。所以他們將壓力相對小的西進路線交給了劉邦,而將還要先打硬仗救趙的北進路線交給了項羽。立約:先入關中的人,讓他稱王。
果然,劉邦像楚懷王與一眾將領預估的那樣,率先進入了關中。而項羽耗費了相當大的人力物力,將趙國救下,領兵千里迢迢的也趕到函谷關下,但他氣憤的發現,自己人劉邦已經先入關中,而自己卻在這吃閉門羹,項羽豈能白白的吃這種暗虧?於是出現開頭那一段,攻破了函谷關後,他犒賞士兵,準備一舉消滅劉邦。
可這時,變數來了,項羽的小叔項伯做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舉動,他在當天夜裡跑到了劉邦的軍營,去營救他先前的救命恩人,張良。把要攻打劉邦的事一五一十的告訴張良,想讓老朋友隨他一塊離去。
如果能截止到這,我們仍然相信,項伯這人非常仁義,不忍心看自己的朋友喪命於戰亂中。
但是後面司馬遷的描述讓人大跌眼鏡,張良把事情彙報上去,劉邦一聽,那我們可得抓緊跟這位老哥溝通溝通哪。張良外出邀請項伯,這位啥反應?“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瞧,二話不說,立馬進來。 而接下來更狗血,項伯與劉邦對飲,三兩杯下肚,兩個敵對陣營的將領竟然迅速的結為了親家。項伯答應給劉邦說和,明天你抓緊來給項王道歉,我現在就回去給你去求個情。
就這麼著,後面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鴻門宴了。
宴上項伯還參與了另一場典故“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把自己當成肉盾,擋住了項莊的利劍。堂而皇之的救下了自己的親家,也是侄子的敵人—劉邦。
范增,項羽冷眼看待他的表演,但終究沒制止。從這個角度上講,如果項伯是個臥底的話,那他將是有史以來最最囂張毫不掩飾的的臥底。
但他為什麼會做出這些匪夷所思的舉動呢?其實有一處細節能看出一些端倪。鴻門宴上的座次,是這麼描寫的:項王,項伯朝東坐,范增朝南坐。沛公朝北坐,張良朝西站著侍候。這是鴻門宴上能夠上席面的幾位大佬。項王,項伯坐了最尊貴的位置,謀士範曾坐了次尊貴的位置,劉邦坐在了更次一級的位置上,張良更可憐,連個坐也沒有。這種安排,顯盡了項氏一派的自大與輕敵。其實也暗示了他們內部的矛盾重重。要攻打劉邦這事,主要是范增去推動的,但就從這個位次佈置來看,他說的話,真那麼有分量嗎?他在軍中的的地位真能擔得起“亞父”二字嗎?這也就完美的解釋了為什麼鴻門宴上范增的一次次示意殺掉劉邦,項羽,項伯們卻能直接無視掉,你再能,不還是我們家的一個謀士嗎?項伯恐怕在明面上就不贊成攻打劉邦。否則,明目張膽到如此程度,也著實太狂妄了一些。
但是與劉邦結親這件事,項伯選擇了守口如瓶。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他並不傻。他知道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我覺得,他內心裡並不多麼看好自家這位力能扛鼎的侄子。兩手準備,從這就開始了。
他一手促成的鴻門宴,直接避免了題目中這場數十萬人的混戰,也多給了劉邦一次生存下去機會,這之後,他將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回覆列表
鴻門宴,來源於《史記項羽本紀》,是華人耳熟能詳的著名典故。秦末,群雄起義,楚懷王與項羽、劉邦等各路英雄相約,誰先進入關中,就可以在關中稱王。正當兵多將良的項羽在北路滅了秦軍主力後,卻驚聞兵少的西路軍劉邦已經進入關中。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劉邦與秦人約法三章,派人駐守函谷關,自己退而駐兵霸上。項羽很快帶領40萬大軍破關而人,而此時的劉邦卻只有10萬人馬。在那之後,劉邦手下曹無傷向項羽密告,說劉有不軌之心,加上項羽的亞父范增一直主張滅掉劉邦,於是項羽便打算消滅劉邦及其軍隊。
豈知,項羽的叔父項伯卻在鴻門宴上,劉邦前來謝罪。范增派項莊借舞劍之機殺死他,項伯見此景也拔劍起舞,保護劉邦,危急之下,樊噲跑來護主鬧事,劉邦借如廁之機一走了之。見項羽放走劉邦,范增氣得一劍砍碎玉斗,大叫“豎子不與為謀”。
從《史記》中可以看出,劉邦有心計和智謀,而項羽未殺劉邦,的確給自己留下了隱憂。隨著學者們對當時歷史背景的進一步研究,發現事情不能那麼簡單地歸結為項羽的失誤。
項羽作為40萬大軍領袖,他的頭腦真的有那麼簡單嗎?事實上,學者們已經顛覆了這種觀點。首先,項羽的40萬大軍中,有20餘萬都是諸侯的部隊,其中大多心存觀望,並沒有真正歸附。攻打劉邦,名不正,言不順,難以在諸侯心目中樹立起自己的威望,而若以自己的十幾萬人去打劉邦的10萬人,就算勝利也會元氣大傷,反而令其他諸侯撿了便宜。倘若在鴻門宴上放了劉邦,一來可以兵不血刃就奪得關中,既降伏劉邦,又維護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二來可以利用自己的威信,抓穩時機,分封諸侯,剪除對手,獲取眾心,建立霸業。至於劉邦,在那時已經不是他的對手了。正是這次項劉言和,才為項羽隨後的分封諸侯提供了條件,才構築了“西楚霸王”的基業。所以,項羽放走劉邦,在當時的局勢下,實在不是一個頭腦簡單的決定。
項羽真正的錯誤,是在稱霸之後沒有及時削奪劉邦的兵權,反而派其兵駐漢中,靠近秦地,滅之而不易,防之則難測,無異於驅虎入山。後來,他錯得更加厲害,獨佔秦寶,亂封諸侯,惹得實力頗強的田榮造反。
拋開鴻門宴不說,在楚漢相爭時期,項羽就有三次幾乎要了劉邦的命,可是劉邦的運氣實在太好,每一次都僥倖逃出了鬼門關。歷史的轉折,就存在於這些或必然或偶然的機遇之中。如果項羽射劉邦那一箭能再深一點,試問大漢朝還能建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