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馬哥眯眼看天下

    人物檔案

    姓名:夏完淳

    國家:中國

    民族:漢族

    所處時代:明朝

    出生地:松江府華亭縣

    出生時間:公元1631年

    去世時間:公元1647年

    職業:詩人、詞人、散文家

    主要成就:詩歌,詞,散文

    代表作品:《細林夜哭》《別雲間》《魚服》《精衛》《獄中上母書》

    文集:《南冠草》、《續倖存錄》等。

    夏完淳是明朝末年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自幼接受忠君愛國的思想,少時便開始跟隨自己的父親一起進行抗清活動。父親去世之後,接過父親重擔,繼續為抗清組織出謀劃策,希望抵禦清王朝,恢復明朝統治。可惜的是歷史河流不可逆轉,夏完淳十七歲的時候被清軍俘虜,自絕而亡。死的時候年僅十七歲,讓人嘆息。

    夏完淳是江南名士夏允彝的獨子,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靈首。夏完淳在夏允彝三十五歲的時候出生,備受夏家重視。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夏完淳就接受了系統優秀的儒家教育。夏完淳本人也非常出色,是當時有名的神童。

    五歲的時候夏完淳就能讀經史,當時名士陳繼儒寫詩讚:“包身膽,過眼眉,談精義,五歲兒。”7歲能詩文,9歲寫出《代乳集》。夏允彝出遊遠方之時,往往都會將夏完淳帶在身邊,所以他儘管年齡尚幼,但是眼界卻是不低。後來他又拜師陳子龍,復社領袖張溥,從為人到文學都深受兩人 影響。

    崇禎十六年,與同縣友人杜登春等組織“西南得朋會”,成為“幾社”的後繼。當農民義軍席捲北方之時,完淳自稱 “江左少年”,上書40家鄉坤,請舉義兵為皇帝出力。

    崇禎皇帝被李自成逼得自縊而亡,吳三桂開啟山海關迎清軍入關,夏完淳的活動又轉為抗清。順治二年,夏完淳十五歲,跟隨自己的父親和師父陳子龍等人在松江起義抗清。此次活動失敗後,其父夏允彝跳水自盡,夏完淳忍著父親離世的悲痛,繼續跟隨陳子龍堅持抗清。

    後來他輔佐的抗清義軍太湖軍被清軍所滅,夏完淳僥倖泅水逃脫,經歷生死卻矢志不渝。順治四年,明魯王賜諡夏允彝為“文忠”公,並遙授完淳為中書舍人,夏完淳上書辭謝,但仍然堅持抗清鬥爭。

    他曾經將立志抗清的義士作成圖冊交給魯王,此圖冊後來被洪承疇所知,為避禍夏完淳避難岳父家。就是在這樣危難的時刻,夏完淳仍然沒有放棄希望,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決定渡海至魯王處,再圖大舉。

    不過可惜的是,還未成形,就因叛徒舉報在同年六月底被清軍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審。

    南京受審之時,袁崇煥聽聞夏完淳才華橫溢,於是決定親自審問,勸說夏完淳降清。面對高官利祿的誘惑,夏完淳不為所動,甚至諷刺當時已經投降清王朝的袁崇煥。最後惹怒袁崇煥,被拉到菜市口問斬。

    臨刑,立而不跪,神色不變。夏完淳的屍體後來被友人收斂,歸葬在父親夏允彝墓邊。

    夏完淳去世之時年僅十七歲,留下年輕的妻子和幼女以及遺腹子,其子生而亡,絕嗣!

  • 2 # Zh上善若水W

    在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個少年曾如一道光焰,瞬間明亮,又瞬間熄滅,他就是生於明末清初的夏完淳,他的生命,被永遠停留在了十六歲,但十六年的短暫人生,已經足可令其彪柄史冊。

    夏完淳于明崇禎四年(1631年)生於華亭(今上海松江),他的父親夏允彝為江南名士,善文辭,重節義,曾是晚明文學領袖張溥主導的“復社”的重要成員,同時,他又是松江“幾社”的主要發起人,在這裡,他和杜麟徵、陳子龍等人詩文酬和,互相以文章道德激勵。正是受到父親“以學救時,以學衛教”的影響,夏完淳從小便崇尚名節,矢志忠義。他天資聰穎早慧,5歲讀經史,7歲能詩文,9歲寫出《代乳集》。夏允彝出遊遠方,常帶完淳在身邊,使他閱歷山川,接觸天下豪傑。

    夏完淳目睹自己父親的剛烈死狀,悲痛欲絕,大受打擊,第二年春,得悉清朝任命的蘇松提督吳勝兆要反的訊息,夏完淳萌發了巨大的恢復希望,急忙為吳勝兆與浙東義師牽線搭橋,積極準備參加戰鬥,做決死之戰。不料吳勝兆部署不周,謀劃洩露,其手下將領搶先一步把他的計劃上告清朝。吳勝兆一卒未出,身已被擒。而浙東方面,屋漏偏逢連夜雨,義師水軍剛離岸,颶風忽至,大部分人被淹嗆而死,潰不成軍。清廷對吳勝兆一案十分重視,四處抓人,陳子龍等人首先遭到逮捕。押送南京途中,陳子龍趁看守計程車卒不備,投水殉國。

    生父尊師,兩位忠烈楷模,先後以近乎同樣的方式捨身成仁,讓少年夏完淳哀慟欲絕。他上書魯王政權,請求給父親以贈諡。魯王愛惜夏完淳如此年輕又對大明忠心耿耿,遙授其為"中書舍人"。完淳收書後寫謝表回魯王,連同抗清復明志士數十人名冊,交與專在海上往來負責通訊聯絡的秀才謝堯文,使赴舟山呈與魯王。不料謝候船之時被清兵拿獲,解送提督吳勝兆處繫獄。後來吳勝兆反清事洩露兵敗,清庭獲得完淳所書謝表等,於是南京總督軍務洪承疇,秉承滿清攝政王意旨,按名冊嚴緝夏完淳等,務求一網打盡。

    1647年夏七月,完淳決定渡海加入魯王政權軍隊。臨行之前,他想回鄉間老家探望嫡母和生母,與二老告別之後再出發。但此時的完淳已是大名鼎鼎,清廷在其家鄉周圍佈置眾多眼線,夏完淳甫一回家,即為人偵知。清廷人馬俱至,將完淳與其岳父一起逮捕。由於他是朝廷重犯,立刻被押赴南京受訊。

    在南京受押的八十天,是十六歲英雄夏完淳人生旅途的最後八十天。其間,他不僅智斗大漢奸洪承疇,巧妙羞辱了這位臭名昭著的清朝鷹犬,並且自激自盛,賦寫了很多詩詞,表達了他"今生已矣來世為期"的沖天豪情和"家國之仇未報"的遺恨。詩詞頗有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遺風。

    清廷主持江南一帶招撫的一把手,乃人人慾寢皮食肉的大漢奸洪承疇。他聽說夏完淳與其岳父錢彥林被抓,很是得意,便想親自勸降這翁婿二人。此舉不僅能為清朝主子招納"人才",又能為自己貼上"慈善德義"的金粉。

    南京舊朝堂上,洪承疇高高在上,喝問被提審的夏完淳:“汝童子有何大見識,豈能稱兵犯逆。想必是被大人矇騙,誤入軍中。如歸順大清,當不失美官。”

    夏完淳不為所動,佯作不識洪承疇,反問:“爾何人也?”

    旁邊虎狼衙役叱喝:“此乃洪大人!”又有獄吏在其旁低聲告之:“此乃洪亨九(洪承疇)先生。”

    夏完淳厲聲抗喝:“哼,堂上定是假冒偽類。本朝洪亨九先生,皇明人傑,他在松山、杏山與北虜勇戰,血濺章渠,先皇帝聞之震悼,親自作詩褒念。我正是仰慕洪亨九先生的忠烈,才欲殺身殉國,以效仿先烈英舉。”

    獄吏們不由得窘迫萬分。洪承疇在上座面如死灰。這時上來一廷官,厲聲叱喝道:“小人休得狂妄,上面審你的,正是洪承疇!”

    夏完淳朗聲一笑:“休要騙我!洪亨九先生死於大明國事已久,天子曾臨祠親祭,淚灑龍顏,群臣嗚咽。汝等何樣逆賊醜類,敢託忠烈先生大名,穿虜服虜帽冒允堂堂洪先生,真乃狗賊耳!”

    洪承疇汗如雨下,嘴唇哆嗦,夏完淳字字戮到他心中痛處,使得這個變節之人如萬箭攢心般難堪、難受。食祿數代之大明重臣,反而不如江南一小小兒郎,豈不讓人愧死!

    一旁因久受刑責而勉強支撐的夏完淳岳父錢彥林突然倒地,抽搐不已。夏完淳見狀,忙上前扶起岳丈,厲聲激勵道:“大人您當初與陳子龍先生及我完淳三人同時歃血為盟,決心在江南舉義抗敵。今天我二人能一同身死,可以毫無愧色在地下與陳子龍先生相會,真真大丈夫平生之豪事,何必如此氣沮!”聽女婿如此說,錢彥林先生咬牙挺起,奮勇忍耐奇痛。

    洪承疇默然良久,只得揮揮手,令士卒將二人押回囚室。然後,上報清廷,判處夏、錢二人死刑。

    對青少年來說,夏完淳有著不可磨滅的榜樣作用,而且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他都有值得年輕人借鑑和深思的地方。在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關於神童的記載,但他們大多隻是天上的流星,轉瞬即逝,沒有激起半點漣漪。夏完淳雖然年少成名,但他有抵抗強敵的熱血和剛硬的骨氣,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朽的民族氣節。他用自己十六年的人生詮釋了偉大,用自己短暫的青春書寫了不朽。他小小年紀,卻具有一種永不屈服的精神和意志,而這種偉大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屹立於東方的脊樑,值得每一位炎黃子孫學習。

  • 3 # 阿宇的美食日記

    在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個少年曾如一道光焰,瞬間明亮,又瞬間熄滅,他就是生於明末清初的夏完淳,他的生命,被永遠停留在了十六歲,但十六年的短暫人生,已經足可令其彪柄史冊。

    夏完淳于明崇禎四年(1631年)生於華亭(今上海松江),他的父親夏允彝為江南名士,善文辭,重節義,曾是晚明文學領袖張溥主導的“復社”的重要成員,同時,他又是松江“幾社”的主要發起人,在這裡,他和杜麟徵、陳子龍等人詩文酬和,互相以文章道德激勵。正是受到父親“以學救時,以學衛教”的影響,夏完淳從小便崇尚名節,矢志忠義。他天資聰穎早慧,5歲讀經史,7歲能詩文,9歲寫出《代乳集》。夏允彝出遊遠方,常帶完淳在身邊,使他閱歷山川,接觸天下豪傑。最早,夏完淳曾受知於復社領袖張溥,十二歲起,又師從陳子龍,在文章氣節方面,深受二人薰陶,思想也日趨成熟,史載,夏完淳“年十二歲,秀目豎眉,舉止一如老成人”,與客人同席,更是“執掌談烽火及九邊情形,娓娓可聽。”而這種深深的憂患意識早在他八歲的時候就已朦朧地出現,他在《石山永豐寺》中寫道,“赫赫炎炎,旱魃為殃,上帝不平,司失厥嘗,赤壁既旱,皮幣既之,飢謹將 榛,元元用傷”,先是埋怨天公不雨乾旱,人民“饑饉”;接著又祈求上蒼降雨,盼望五穀豐登。很難想像,這樣深沉的憂民之作竟會出自一位八歲少年之手,當他的另一位老師周茂源用“吾裡神童夏氏兒,七歲賦詩稱絕奇”來評價他,他更應該稱奇的是,一顆憂國憂民的種子,已經早早種在了這位江南神童的心中。

    如果沿著這樣的一條軌跡平穩行進,夏完淳一定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位高產的詩人,然而,離亂的時勢,卻將他鍛造成了一位義薄雲天的少年英雄。夏完淳生活的時代,正值明末清初之際,異族入侵,國逢離亂,弘光元年,清兵下江南,夏允彝暗中寫信給自己從前的學生、明朝江南副總兵吳志葵,商量準備合兵攻取蘇州,然後收復杭州,再進兵南京,以圖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也就在此時,年僅十四歲的夏完淳毅然束髮從軍,追隨父、師在松江起義抗清。然而,這支匆匆集結的武裝力量很快被勢如破竹的清軍擊潰,寧死不屈的夏允彝投水自殉。慘烈的兵敗,父親的殉國,不僅沒讓夏完淳退縮,反而更加堅定了他反清復明的決心,他追隨老師陳子龍與太湖義軍聯絡,繼續從事抗清救囯活動。不久,太湖義軍被圍剿,夏完淳先是避在嘉善岳父家中,後返回松江意圖再舉之時,不幸被清軍抓獲,押往南京受審。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夏完淳《別雲間》

    這首慷慨悲壯的《別雲間》,是夏完淳在被清廷逮捕解往南京前臨別松江時所作。上海松江縣,古稱雲間,行將永別自己的家鄉,充溢於夏完淳心頭的,不是慼慼艾艾的離愁別緒,而是視死如歸的壯士豪情。“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南冠一詞,出自《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後以南冠代指囚徒,而“三年羈旅客”,則是夏完淳化用了自己崇拜的英雄文天祥的“江鄉已無家,三年一羈旅”的句子,從束髮從軍到兵敗被俘,夏完淳的反清復明鬥爭也幾近三年。彼時,這位戴著枷鎖的少年雖已是“南冠”之人,但他對自己的“三年羈旅”生涯決無悔憾,相反,卻以“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的凜然氣概與自己的故鄉作別,江水嗚咽,白雲悠悠,時年十六歲的夏完淳投給故鄉的,是一個義無返顧的絕決背影。

    押至南京後,親自審訊他的是明朝降將洪承疇,他對夏完淳勸降道:“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歸順當不失官。”可夏完淳卻傲然不跪,裝作不知審訊他的人便是洪承疇,朗聲說道:“我聞亨九(洪承疇字)先生本朝人傑,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當左右差役告訴他審訊他的人便是洪承疇時,這個少年囚徒已是聲色俱厲:“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曾經御祭七罈,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託其名,以汙忠魄!”洪承疇沒有想到,自己英雄一世 ,卻會因最後的變節投敵成為了夏完淳這個“黃毛小兒”譏諷的物件,惱羞成怒之際,決定將其開刀問斬。九月十九日,夏完淳以“通海寇為外援,結湖泖為內應,秘具條陳奏疏,列薦文武官銜”的罪名被斬首於南京西市,據說臨刑之時,他立而不跪,氣不改色,相反倒是劊子手不敢正視這個少年英雄,過了很久,才持刀從喉間將其斷之而絕。

  • 4 # 亓示元

    別雲間 夏完淳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樣是革命,秋瑾和魯迅為何會存在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