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奇正國學

    在當今物質縱橫交織的社會背景下,經濟、文化全球化的現狀對中國人們的傳統思想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和影響。甚至對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產生了了這樣或那樣的作用。如何將我們優良的傳統文明文化在這般的衝擊中繼續閃爍其智慧與文明的火花,在歷史的長河中繼續發展壯大。這也是新時期我們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孔子的儒家思想作為傳統思想的光輝典範,對弘揚傳統文化精神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和學習孔子"義""利"觀及現代意義。

    在對孔子義利思想既往的考察中, 人們普遍認為孔子在義利問題上的基本立場是重義輕利。其實, 孔子並非是只要義而否定利, 而是以義為先、義利並舉、以義制利。正確理解和客觀闡釋孔子的義利觀, 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 應明確利是義的前提和基礎, 把人民之利作為最高的價值目標, 用社會主義道德規範人們的求利行為, 樹立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新型義利觀。

    義利問題是中國傳統道德理論的核心問題,歷代思想家對它進行了反覆討論。。先秦諸子中, 法家提出了"貴利輕義"主張; 道家以既超道義又超功利的態度來看待義利; 墨子既不是重義輕利, 也不是重利輕義, 而是義利合一, 志功雙規; 而儒家創始人孔子的義利觀, 被後人概括為"重義輕利"或者說"先義後利"。

    孔子在義利關係上的立場似乎應該概括為: 以義為先、義利並舉、以義制利。

    即就是把義作為評價行為的最高規範和追求的最高目標, 當所得之利與道義發生衝突或者危害到道義的時候, 應當捨棄利益而保全義。例如孔子講"飯疏食飲水, 曲肱而枕之, 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 於我如浮雲。"可見, 孔子並不是一般地反對富貴, 而是反對以"不義"為代價所獲取的富貴(利益) , 倘若是通過正當的、合理的渠道獲得的物質利益在孔子看來並無不可, 而且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子曰:"富而可求也, 雖執鞭之士, 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只要不違背義, 連本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責罵學農學圃的樊遲為小人的孔子也甘願為"執鞭之士"以求利致富。由此可見, 孔子的確重義, 但不輕利, 甚至可以說是求富而惡貧的。

    孔子在《論語》中多次把君子與小人並提,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 君子的本意是指有地位的貴族, 與之對應的小人自然是指無地位的老百姓。義和利就是處於不同地位的人的需要和道德規範要求。子曰:"君子懷德, 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 小人懷惠。"子曰:"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當代中國社會同孔子所處的時代有相同之處, 即也處於激烈的變革之中, 商品交換、市場觀念正在與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重義而恥於言利、義利水火不容的觀念發生著激烈的碰撞。在滾滾而來的利益大潮面前, 義與利的天平再一次發生了偏斜, 一己之利成為許多人關注和追求的唯一目標。我們今天關注孔子的義利觀的出發點是尋求孔子義利觀中有現代價值的思想資源, 關注當代的現實, 協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改革過程中的各種利益衝突以及"義"與"利"的衝突。在當代社會中, 我們應當對孔子的義利觀進行積極的揚棄, 樹立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新義利觀。

    為孔子思想精華的義利觀,自其誕生之日起,就對人生內蘊著積極、進步的道德教化價值,對社會發揮著穩定、序化的價值導向功能。

    首先,注重精神生活,塑鑄了中華民族的重德尚義精神。孔子以義制利、以義為上的義利觀,凸顯了引導人們確立高潔道德、弘揚道義的精神對於人摒棄自身庸劣、卑汙的生活形態而創現應然的公平人世所特具的"春風化雨"之功。其次,強調整體利益優先,育成了中華民族的憂患意識和民族氣節。,對於個人而言,既有追求、維護個人正當物質利益的權利,又有對國家、民族、社會的生存命運負有責任的義務。再次,以義為先,以義為上的義利

  • 2 # 王營評教育

    這讓人產生一個疑問:君子既然通曉仁德和正義,並時時踐行之,難道君子整日高喊“義”的口號,棄利而行,不食人間煙火?君子真得不願意過富貴的生活?如果要這樣理解的話,恐怕沒有人願意當君子,也當不了幾天君子。

    義和利是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嶺,在利益面前,人不同的思想境界和靈魂的美醜往往會暴露無遺。在古代,君子和“士”往往混為一談,認為知識分子知書達禮,應當是君子。但事實是,不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都能成為君子,有的人也可能成為十惡不赦的奸佞小人,像秦檜之流,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卻為了自已的私利,幹出了出賣國家、殘害忠良的不恥之事。

    義和利可以做為價值觀教育的一個方面,讓學生從小懂得,一個活著的人不僅僅是為了金錢和地位,還有比金錢和地位更重要的東西。追求金錢地位沒有錯,但要遵守國家法律,靠正當的途徑,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和聰明智慧。同時,我們還要讓學生懂得,當義和利發生矛盾時,我們要像那些仁人志士一樣,棄利守義,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

  • 3 # 土右鍾海濱

    孔子怎樣闡述“義”和“利”之間的關係?我們應該從以下方面理解。

    孔子讚賞“義”在先,“利”在後。《論語》中孔子在談到“利”時,大多是和“義”聯絡在一起的。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前面孔子說的三句都是出自《論語•子路》,從這些活中可以看出,孔子並不反對人們去追求利,他曾經讚許子貢“億則屢中”,但孔子主張“見利思義”,反對“唯利是圖”,當利和義發生矛盾時,甚至要“捨生取義”。

    孔子的“義”“利”觀,可以從《呂氏秋》的《察微》篇裡記載過孔子對兩件事的觀點看到,孔子對義與利的理解是何等的睿智深邃,真讓人深感“仰之彌高,鑽之彌深”。第一件事:當時魯有一個規定,就是隻要魯在其他家看到魯在當奴隸,如果魯願意用錢把奴隸贖回家,可以給你報贖金。這主要是體現魯君護民親民的政策,並鼓勵護民。結果子貢在其他家做生意時贖回了一個。他卻不願意報贖金。一是覺得贖是一件義舉,二是因為子貢是有名大商(端木賜),也下在乎這幾個錢。可孔子說:你採取的是不是好辦法,從今以後,魯就不肯再贖淪為奴隸的同胞了。你收回家奴隸還拿回了贖金,並不會損害你行為的價值;而你不肯拿回你的贖金,魯就不肯再贖了”。孔子這麼說是因為當時魯大多數生活艱難,根本沒有子貢有財力,所以會十分重視這筆贖金,要是魯都像子貢一樣贖不要贖金,那麼他們的生活會遇到很大的困難,以後魯的贖者,就會生怕被別人認為是為利而不是為義,而不敢贖了。所以,子貢的“義”眼前看是好事,但長遠看,卻對魯的策、對魯的民都非常不利。孔子告訴我們:做事不是你喜歡怎麼做就做,你認為利就是利,你認為義就是義,千萬不能以個人價值取向為標準,要觀察整個層面,從把握整個事物的全域性去考慮義與利。

    與上同理的第二件事:一次,子路救起了一個落水者,那人非常感謝他的救命之恩,便送了子路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知道了很高興地說:“魯的以後必定都會勇於救落者了”。的確,如果我們把以利的形式表彰和嘉獎義的行為視為利,被推辭,那麼義的行為也就可能成為利的代詞,以後魯誰還願意贖救呢?這正是孔子批評子貢而表揚子路的深層次原因。

    利與義實質是對立的統一體,無法從根本分割對立,義可以生利,利也可生義,利可以克義,義也可以克利,一如學說中的相生相剋一樣。

  • 4 # 四季合生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明白的是大義,小人懂得的是私利。”

    “喻於義”和“喻於利”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線。孔子在這裡所說的喻於義,就是作為君子就會為他人著想,才會見得思義;

    孔子讚賞“義”在先,“利”在後。《論語》中孔子在談到“利”時,大多是和“義”聯絡在一起的。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5 # xymzdsx

    歷史證明所謂君子大多數都是偽君子。嘴上說得好聽,實則陰謀篡權而且不擇手段,往往殺姊屠兄,弒父鴆母…而所謂小人基本上都是善良樸素的勞動人民。

  • 6 # 健康衛士262

    孔子的“義”“利”觀是: 以“義”為先,“義”“利”並舉,以“義”制“利”。對我們當今的社會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結合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保證民眾身心健康的社會大義應該是取得經濟利益的前提,是以“義”為先,只有在社會大義的前提下才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製假販假,製毒販毒等坑人,害人的各類經濟犯罪勾當,才能保證人民群眾吃,穿,住,行的各項安全健康。在社會大義制約下取得的利才能對社會安全有益,才能產生利益的良性迴圈,才能真正為大眾謀福利!

  • 7 # 宇宙時空聯盟

    抱歉,我不是孔子不宜妄自替孔子代言呀,你若十分需要搞明白此事那可直接去問孔子即有明確答案了呀!提示:孔子在這個時代己經投胎成美中國人而成長為英俊少年了!他也是統帥到處玩打雷閃電的"雷神軍團"的雷神!

  • 8 # 有話少說

    《論語》有,“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有,“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利,子所以罕言,“小人喻於利”之故,君子不屑一顧。

    然而,託名孔子《易傳》,利,比比皆是。君子既喻於義,又喻於利:“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孔子述而不作,《論語》與《易傳》,都是後人託孔子之名之作。且出自多人之手。孔子曰的是否真的孔子曰,還是個問題。不然,為何前言不搭後語,矛盾百出?

  • 9 # 和樂舞悅

    孔子如何闡述:“義”與“利”的呢?這是孔子關於如何為人處世,正確處理義和利之關係的,一個主要的思想理論和哲學觀點。孔子所說的義,與他所說的忠,其意義是相互相承的,所謂義,就是儒家的一套居家,治國平天下,以及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人與大自然之間合理相處的準則,義就是合理合法的準則,義其實就是一種道,忠就是守道。所謂利,就是人們懶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孔子的觀點,義和利都不能缺失,只不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就是說一部分層次教高的君子們,他們明白義的含義,而一部分基層百姓多半隻明白利的好處。

    在義和利的關係上,孔子的主導思想是重義輕利,不是否定利的重要性。而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且主張節儉,“飯疏食”吃粗糧,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在利益的獲取上,孔子主張,“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的思想就是,求利不可忘義,求利有道,那種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的求利是可恥的,是君子所不為的。

    在這理我們通過孔子對義和利的闡述,使人不由而喻,孔子能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如此精闢地,給人類展示出了這樣一個平凡而偉大的道理,對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穩定和繁榮的作用。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利是人類生存的需要,是利益的驅使,那麼人們在求利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義的規範和約束,純利益的求利關係,必然把人類帶向黑暗的戰場。

    孔子這種義和利的辯證的哲學觀,不僅在歷史上有其偉大的意義,對於當今社會來說也有其現實的指導意義,具體來說有如下二點體會:

    一,這裡義和利的關係,可作為我們現代經濟建沒管理上的,一種理論上的借鑑。我們國家在經濟建設上,一度有過左傾的觀念,有段時期還甚至有人認為越窮越光榮,富就是資本主義。孔子說過,“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所以人追求富貴,是人之常理,不偷不搶,勤勞致富光榮。在這個竟爭激烈的年代,不勤不勞是難以成功的,有些青年人,在這個致富路上有些傍惶,大事幹不來,小事也不做,針對這種情況,孔子也有說法,孔子認為做學問要不恥下問,那麼求富則要,“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這就是說,一個人為了事業的成功,要拉下“面子”,雖與人拿鞭子趕馬,我也願意去做,就是說要從底層,最苦的事做起。所以今人既要致富,同樣又要有道,道即義也!

    二,孔子及其儒學,是漢文化的主流,中中國人在交友上,在外交上從來都是義字當先,我們國家的對外貿易政策中提出的“雙嬴”方針,就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義”和“利”的辯證關係。但是有些西方的精英由於對中國文化的不瞭解,認為與中中國人做生意會吃虧,甚至把他們的所謂的一時的“逆差”,說成是被侵略,殊不知我們在每一筆“逆差”中都把“雙贏”包含其中,把“義”字包含其中,這個義字當先,不是現在為了應付口水戰而提出來的,而是孔子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來的,所以希望西方的精英們靜靜地反思一下吧?

    ,'

  • 10 # 風雨同舟萍367184902

    樓主好,我是風雨同舟萍,樓主提問“如何闡述孔子的義和利的關係以及在生活中的現實意義”,那麼現在我就來發表一下我的看法!

    在夫子的論述中,“仁”無疑是道德修養的內在要求,也就是道德的體!這個很容易理解。而“義”則是一個人外在行為的標準,也就是表明道德用的一面,就是行為準則!由此看來,“義”是一個有道德修養的君子一切外在行為的標準,而這個一切外在行為當然也包括“利”的獲取啊!那麼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要獲取“利”就必須符合“義”的標準!否則就成了“不義之財”!可見夫子並不是輕視利,更不是排斥利,而是給出了取“利”的行為標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了!

    簡單的拿現實社會來對照理解吧,比如說通過辛苦勞動、勤儉持家而達到小康生活的家庭。這種獲取經濟利益的方式顯然是符合“義”第一個標準!而當整個國家都已經基本達到小康水平之後,為什麼咱們國家還要搞“一帶一路”,還要推動“命運共同體”呢,其實這就是上述“大義”的現實體現!夫子所說的“修、齊、治、平”中的“天下”其實就是這個概念!

    總之,對於整個人類而言,義和利二者都是不可或缺,二者只有有機結合,才能真正維持社會秩序的良好運轉!否則整個社會就會變得盜賊橫行,烏煙瘴氣了!那和弱肉強食的叢林還有什麼區別呢!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我輩當效仿啊!

    再次感謝樓主的提問,但願能有些許的幫助啊!

  • 11 # 使用者春花有意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明白的是大義,小人懂得的是私利。”

    “喻於義”和“喻於利”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線。孔子在這裡所說的喻於義,就是作為君子就會為他人著想,才會見得思義;喻於利是小人所為,他們只有自己,不知有人,利字當頭,不惜損人利己,可見兩者之間做人的境界真是天壤之別。西漢哲學家、經學家董仲舒主張:“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這種觀點受到宋明理學家的點頭稱是,但與孔子的提法不盡相同。由孔子的義利之辨發展而為辯證的義利觀,其主旨為: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整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整體利益也包含個人利益。這是義利的統一觀,是社會主義者所服膺的正當大道理。孔子闡述的“義”和“利”在今天仍有鑑戒意義,在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大家庭裡面做事,不能幹什麼事情都想著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要兼顧國家和集體利益,該為整體利益做出犧牲的時候,應當做出犧牲,像雷鋒同志那樣多想別人,多做有益於人民的事情,這樣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美好和諧了。

  • 12 # 獨歌遊

    首先闡明孔子的思想的核心部分就是“禮”。禮就是等級觀念,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分別對待,人與人不平等,人與人在權益和尊嚴上不公平。再來說這個“義”,義是順應禮的,就是承認不平等不公平,所謂義氣其實是順從並且維護這個不平等不公平。那麼再來看孔子的義利觀就不難看出,這就是主子給家奴多少賞賜的問題了。什麼“義氣”啊,不過是力不如人暫時潛伏,或者主子夠豪爽給的我滿意。其實誰願意做小啊,所以在中國古代,有那麼多封疆大吏或者權臣造反,就是他們都明白這個孔子的義利觀是個什麼東西!就是看哪個強盜最強橫手腕最高,那麼就搶天下利最大,然後強盜的小弟要麼被收買要麼因為不夠信任被鎮壓。所謂竊國者侯,竊鉤者誅。中國兩千多年來歷來如此,這就是孔子的義利觀的流毒遺害無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朝實行高薪養廉政策,那麼歷史上高薪真能養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