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史鉤沉
-
2 # 淵躍講堂
以下是我為大家分享的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見解,我真誠希望我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能夠幫助到大家。在此,我就拋磚引玉、獻醜啦,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我必須要認真回答。我認為古老的傳說肯定是比歷史更真實的,所謂傳說就是口口相處;所謂歷史其實只不過是某一個人的聽說後寫成說,純屬一家之言,毫無真實可言。
以上我分享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看法,在這裡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3 # 關東俠客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實,當人類發明文字之後對從前發生的事和人物有明確記載,比較真實。而古老傳說則發生在文字發明之前,稱史前時期。在人類記憶中只留下零星的碎片,成為古老傳說和神化故事。
中華文明淵遠流長,公元前841年西周華人爆動進入“共和”時代,中國歷史有了明確紀載,距今已有2860多年曆史,各個朝代都為前朝編篡史書。中國有二十四部官方主持編寫的史書,私人寫的史書,地方誌和家譜是對官方史籍的完備補充,數量汗牛充棟。
放首世界數百個國家民族僅此一家。中國周邊國家研究自己國家歷史,得藉助中國史籍,這就是中華文明的先進性。其他國家只能靠傳說完善本國曆史,由於民族主義因素,對本國曆史美化和篡改沒有一絲真實性。中國史書中對某些歷史人物作傳,為尊者諱常用春秋寫法。
比如《新唐書》中寫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的經過顯然有所隱諱,漢人寫宋徽宗父子被金兵押往北方稱“二帝北狩",意思是兩個皇帝向北方巡狩打獵。這裡面有民族感情因素,但總體上記載了當時發生的驚天大事,歷史大方向比較真實正確。
而古老傳說則不同,世界上許多古老民族都有很多歷史傳說,比如大洪水。這應該是人類幼年時期留下的共同記憶,當時真實情況是怎樣的,誰都說不明白。《聖經》中有諾亞方舟的記載,中國則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越是悠久的東西,記載的越模糊,越不靠譜。
中華文明是悠久的,文化是先進的,漢字是會意字,言簡意賅,文字簡潔內含資訊豐富,很多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完整記載下來,成為一筆保貴精神財富。西方國家大部分是字母文字,出現較晚,他們又不重視記載歷史,很多歷史事件和人物都是後人杜攥的,比如希臘文明。所以,歷史記載真實性要遠運高於歷史傳說和神化。
-
4 # 聰聰看歷史
歷史和傳說那個更真實,其實這有兩個概念,一個是歷史事實,一個是歷史傳說,在這兩種裡是有劃分的。
在有文字記載之前的叫歷史傳說,而這裡也分為民間傳說和史書記載的歷史傳說。
民間傳說是在老百姓口中流傳的關於某人、某事、某地域的口述性歷史。民間傳說內容的來源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事例,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口耳相傳的故事內容也會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和插入時代因素改編。原本真實發生的故事為了傳承和吸引人記住內容,從而加入了一些虛構的神秘色彩,形成了民間傳說,很多已不再是事件本身的原型了,其真實性就有所考究了。
歷史傳說是有文字後所記錄的,發生在以前的故事和情節,和民間傳說是不等同的。而且講述的內容亦有所區別。比如西藏的《格薩爾王傳》,我們遠祖炎帝和黃帝,大禹治水的歷史記載和傳說一樣,都是有歷史根源和證據的。
歷史是有文字後,把當時當代發生的事件透過書籍和文字記載下來的,是真實的故事,如通史和縣誌等。
中國是一個擁有眾多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的大國,人們透過口耳相傳的故事,把以前美好的社會景象展現在我們眼前。與歷史是相互交融的,不能說傳說中沒有歷史,也不能說傳說就是歷史。也正因為從傳說中可以找到的歷史根據,與史書有一定吻合,才顯得故事和情節的真實性,才讓人們流傳至今。而傳說中加入了神秘奇幻色彩,加深了故事的趣味性,包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不良社會現象的深惡痛絕,也為流傳加深了可記憶性。
所以說,分清楚歷史和傳說的內涵就知道其真實性了。
-
5 # 東方評史
一般來說,歷史大都來自於古老的傳說,而古老的傳說一般會促成歷史。
其實兩者之間都有一定的真實性,但是大多情況之下都是撲風捉影。
歷史是為政治服務的,所以有時會不顧事實的真相而肆意的歪曲,而傳說呢,有一部分是具有真實性的,但是以訛傳訛的成分也是非常的大。
我們先以古老的傳說為例作一略微的說明,在我們的神話故事裡有嫦娥奔月、有盤古的開天闢地、有女媧娘娘的造人、有姜太公的封神榜等等,有太多太多的傳說故事。
這些故事一般來講大多都是有出處的,也就是說在我們華夏民族的歷史上,這些人物大部分是存在的。
他們是這個民族較早時期的一些人物,並且很有可能為這個民族做出過一定的貢獻,所以後人記住了他們,為了突出他們的形象,做一些過度的誇張是很可能發生的。
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紀念他們、二是在古代那種枯燥無味的生活中可以以此增加一些生活的趣味,
這一點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其實反過來想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要不是現今的人類科技水平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層次,連我也差點都會信了。
不管是盤古也好、還是女媧也罷,他們也是像今天的我們一樣擁有平凡的身材和四肢,他們既沒開過天、也不可能闢過地,更不可能飛天奔月,他們只是人們在生活極其枯燥之餘的一種美好想象罷了。
那麼歷史呢?其實說白了歷史的題材也是來自於這些古老的傳說,如果沒有古老的傳說,就不可能會促成歷史。
咱們在此以司馬遷的《史記》為例藉此一談,司馬遷是生活在大約公元前的一百多年時間左右,在他生活的時代距離三皇五帝的時間,跟距離我們今天的時間是差不多的。
他的《史記》是從黃帝時代開始寫起的,就好像我們在今天去了解一個兩千多年發生的一件事情一樣,其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從漢朝到現在的兩千多年,好歹還已經有文字記載、好歹已經有史記官,但是我們要對兩千多年以前的一件事情做出判斷依然不易。
而司馬遷對於黃帝時代的一些事情要做出判斷,比今天的我們去了解漢朝還要難上加難,他不依靠口口相傳來做記載還要依靠什麼?即便是以訛傳訛他也只好當做所謂的歷史真相了。
其實,司馬遷寫的《史記》有很多地方是經不起推敲的,但除此之外,司馬遷難道還有另外的好辦法麼?
古老的傳說畢竟只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的想象,不管是似真非假還是似假非真,都無關乎歷史的嚴肅性。
但是如果在歷史上有一些舉足輕重的重要或者是關鍵人物的話,我們就容不得半點的馬虎了,必須一定要做出一個是非的正確定義。
舉個例子說,在我們的歷史上特別是一些帝王,都是非常注重他的諡號或者是廟號的,這關係到在以後的歷史歲月裡、自己是否流芳千古或者是遺臭萬年的大事。
北宋王朝的宋徽宗這個廟號應該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廟號,但其實他是一個昏君,就是因為他那無能的治國理念,最終埋葬了大宋江山。
唐明皇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相當的經典,應該說是一段美好的傳說,但其實他們是一對狗男女,是典型的亂論。
但是這事如果換做楊廣的話,就會是另一個概念了,其實楊廣的很多事情是沒有根據的,都是唐朝的史官根據大唐天子的聖意胡編亂造的。
秦始皇統一華夏之後,將華夏民族大造成了一個強大的帝國,漢武帝領導華夏民族擊敗了一個最強勁的對手匈奴,避免了華夏民族險些成為外邦的奴隸,楊廣三打高句麗、開鑿大運河,這些都是史無前例的偉大創舉。
但是他們都被拆之為暴君,一個被指斥為窮兵黷武,另兩個被指斥為殘暴不仁。
不管是歷史還是古老的傳說,都有真實的一面,也都有以訛傳訛的一面。
古老的傳說口口相傳那是為了增加一點生活的樂趣,而歷史的繆誤則是人為的肆意歪曲。
-
6 # 使用者聽松閒人
相反,《史記》也可說是歷史記載,或歷史記述,應該是寫實體的記載。這一方面,中國《史記》在先秦時代已初具規模。例如更早些的《佐傳》、《楚傳》、司馬遷的《戰國策》等都將古代的宮廷佚聞及人物真切地記傳至今,因此說,《史記》就是歷史;而歷史記述是偏向於真實的性的文學體材。
無疑,歷史就是真實的記載。這些例子不勝列舉...。
-
7 # 風吹草語
古老傳說,很多是帶有神話色彩,是人們編造出來的。有時候以史實為依託,有時候不一定以史實為依託。很多傳說都加上了人們的主觀意識,反映了所在時代人們的所思所想,然後人們世代相傳。因為沒有具體的文字記述,在轉述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偏差和謬誤甚至再加工,其真實性和真實程度無法確認。
歷史的則是對已發生的事件的記錄,有著同時代或相近時代一份或多份主流史料的佐證,因此,可靠性更強。儘管難免摻雜著記錄者的個人色彩,帶有作者強烈的主觀意識,但是總體來講是儘可能尊重史實。
但我們也不難發現,在很多古老傳說中蘊含著一些比較可靠的歷史資料。因此,人們在歷史整理過程中,也會借鑑一些古老傳說。對於這部分內容,作者一般都會慎重對待,認真加以考證和甄別,提取那些可信的,並有其他材料支撐的傳說,然後將其納入到歷史範疇中來。
比如關於炎帝和黃帝時的傳說,沒有也不可能有同時代的文字記錄,但在《史記》中的《五帝本紀》都有記載,這些記錄的內容後來均被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發掘所證實。
-
8 # 我淡如菊
我覺得古老的傳說更真實些。畢竟是千百年來口口相傳下來的,雖然傳到後面有點走樣,但是主體脈絡是清晰的。
至於歷史,有正史有野史。大家都知道,前人創造了歷史,但是歷史卻是由後人書寫的。由於後人所處的立場不同,為了統治集團的利益,往往會讓記述歷史的史官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隨意篡改歷史,顛倒黑白。像太史公那樣的對歷史持嚴謹態度的史官是不多的。讀這樣的歷史,如果不用心看,不去多方考證,沒有自己的見解的話,很容易被所謂的“歷史”引入歧途,人云亦云,成了偽歷史的傳播者。
在中國,一般都是後朝編撰前朝的史書。就拿離我們最近的《明史》來說,滿清韃子為了凸顯自己佔據中原的合法性,凸顯自己的英明神武,可勁兒貶損明代。
在滿清編撰的《明史》裡,明朝的皇帝們一個個要麼是殘忍狡詐是非不分,要麼是沉湎女色不問朝政,要麼是貪圖玩樂不務正業,幾乎沒一個好的。如果認真一點看,只一條:萬曆皇帝二十七年不上朝,對於這個,用腳後跟都能想明白的假話竟然就寫進了史書,無他,只為了證明明朝的皇帝昏庸無道都不是稱職的皇帝,而勤勞為民學貫古今的滿清韃子皇帝們取代他們正隨天意,你們漢人百姓們跟隨明代那些糊塗皇帝是不是傻?還搞什麼反清復明,乖乖做我大清朝的順民吧!
其實就如太史公,為了證明劉邦這個地痞承繼天下的正統性,也極力把秦始皇描寫成一個兇狠殘暴的暴君。秦自商鞅變法開始,國力蒸蒸日上,經過幾代君王的努力最後掃滅六國統一天下。秦之所以能夠在六國中脫穎而出不是因為他們的幾位君王各個都是蓋世明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一直貫徹實行商君的政策。換著諸位看官中的任何一個人坐在秦始皇的位置上,只要不變更商君之法都一樣能夠成就統一中國的偉業,成為千古一帝。秦的勝利是制度的勝利,跟惠文王、秦始皇的個人魅力沒多大關係。秦的滅亡也是因制度而滅亡,沒能在結束統一戰爭後順應時勢更改商君的戰時制度,進而過渡到和平時期的治國制度,跟秦始皇的殘暴也沒多大關係。劉邦得天下後漢之所以能發展壯大起來主要得益於有了蕭何陳平這些治國良相,得益於與民休養生息的國策。
前些年就聽說在修《清史》,現在好像又沒聲了。假設還跟過去那樣是一個漢人的封建朝代取代了,那麼史官們定會把康熙寫成貪玩好色的皇帝,很好佐證啊,又是學天文又是學地理,抽空學學拉丁文,還經常去騎馬打獵,貪玩沒跑了。至於好色,那麼多孩子怎麼來的?還不是天天在皇后貴妃娘娘的肚子上耕耘出來的嘛!
回覆列表
當然是歷史更加真實,歷史是由歷代朝代編撰的史書為主體如《二十四史》,民間個人編撰的野史為輔構成的。是出於對重大事件記載,流傳後世為目的編寫的,除了對一些皇帝的描述可能會受權勢影響,其它事件的記錄基本不會受外力影響,能夠更改史書內容的只是極少的個體,至少大部分內容還是真實可靠的。
古老的傳說就不一樣了,是人們口口相傳,沒有文字輔助情況下流傳下來的,真實性有待商榷。就像一些留言,過一人之口,便誇大一分,所以許多上古傳說是非常誇張的。就像無頭戰神刑天、怒撞不周山的共工等等,仔細看來這還是人嗎?稱之為神也沒有絲毫問題,所以一些上古傳說也有一個別稱——神話故事。人們把自身希望擁有的神力,附加於真實存在的人身上,塑造出了一個個擁有神力的大英雄,這就是“上古神”的由來。
所以說以記載重大歷史事件為目的,以文字為載體,編撰的史書構成的歷史是更加可靠的。而古老傳說經過人們口口相傳,不斷附加個人思想,真實的事件早已面目全非,它們更像是附加在具體人身上的主觀期望。是上古人們自身工具使用程度不足,改造自然能力匱乏時,希望自己具備開天闢地等神力的主觀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