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暗夜騎士

    本片是奧斯卡天才導演達米安.沙澤勒繼《愛樂之城》之後執導的又一部衝奧之作。

    音樂歌舞片型別拍完了之後,他選擇的是美國有一種很受評委及大眾喜歡的人物傳記類影片。這次聚焦的是尼爾.阿姆斯特朗,這個登月第一人。從預告看,人物經歷了多重壓力,這是人類探索新領域的一次大挑戰。這個題材本身就很太容易駕馭,目前看來,預告曝光的情節裡,他們首先要面臨技術問題,“從零開始”這樣言簡意賅的臺詞可以說是一語道破。前期他們要經歷艱難的測試,這個過程也是常人無法接受的。媒體的關注,以及1961年時期的政治困境,這些應該會在後面的預告中得以體現。反而是不少家庭生活場景,幾處展示了他對妻子的愛,妻子對他的勸阻,小孩的純真詢問“你還會回來嗎?”令影片的思辨意味大大提升。妻子與太空署人員的周旋也令人產生無限遐想。選擇小家生活還是完成偉大事業的命題呼之欲出。人類在探索宇宙上所經歷的艱辛會在這部影片中得到呈現。

    本片也是一部太空電影,近年來的太空片幾乎每年一部的節奏,深受北美觀眾歡迎,以至於風靡全球。每部都是大導演操刀,從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到諾蘭的《星際穿越》,再到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每部都在票房和口碑上得到了雙贏。這部太空電影也透過不少第一視角帶來非同尋常、身臨其境的太空體驗。當主角坐進太空艙的那一刻,未知、恐懼,捉摸不定的情緒就會牽引著觀眾。相信沙澤勒的太空片也是會有自己私貨的。對於看過電影的觀眾,都會感受到他對於視覺與聽覺的完美調控,剪輯也是他的拿手好戲。預告中有段主角進入實驗室的架子燈晃動的場景就很有導演特有的趣味。

    主演高司令也是第二次與導演合作,一席短髮造型突顯幹練個性,對於把握這個傳奇人物,其內心的波動,對於外界的反應等都很考驗他的演技,不出意外有可能會獲奧斯卡影帝提名。女主克萊爾.伊芙因主演美劇《王冠》成名,此番出演阿姆斯特朗的妻子,其聲色力竭的表演已經在多組家庭以及對外場景中一探究竟。

  • 2 # 迷影映畫

    在憑藉2016年的那部《愛樂之城》榮登奧斯卡史上最年輕最佳導演獎得主之後,導演達米恩·查澤雷才有機會將自己籌備多年,講述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生平的傳記片重新啟動。

    電影的投資預算超過達米恩·查澤雷此前的三部作品的總和,加上老搭檔高司令”瑞恩•高斯林的二度合作,令這部衝奧傳記片備受影迷期待。

    電影並沒有完全按照傳記片的手法去講述人物的生平,而是隻截取了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人生中最重要的六年時間,也就是從他應召加入NASA(美國宇航局)到1969年實現登陸月球的這六年經歷和心路歷程。

    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阿姆斯特朗的這次登月都是可以載入人類史冊的輝煌壯舉,它值得被後世人歌頌和銘記。

    然而導演並不願意這樣照本宣科。比起人類登陸月球的英雄壯舉,他更想關注的是阿姆斯特朗在執行這場史上最危險太空任務時的犧牲和努力,挖掘他自己、家人以及同事之間關係和心路歷程。

    換言之就是——

    英雄何以成為英雄?

    與一般的太空科幻片不同,《登月第一人》並沒有一味展示登月計劃的各種特效大場面。儘管影片的確模擬重現了不少登月細節,但縱觀全片,卻幾乎少有比較大型的外太空視覺場面。

    在影片的大部分太空航行的場面裡,導演達米恩·查澤雷只是用了一種最傳統也最直接的拍攝方法:

    將攝影機直接塞進擁擠的艙室內,在劇烈的晃動下模擬出了太空中的充滿幽閉恐懼與失重時暈眩感的第一人稱視角,為影片製造了極強的臨場感。

    除了傳記片的人物本身的話題和太空登月場面之外,影片的另一大看點無疑是作為主演瑞恩•高斯林的的演技,為電影加分不少。

    整部電影完全就是高司令的獨角戲,在他沉穩而堅定的表演之下,將阿姆斯特朗這位太空英雄的平凡人的一面詮釋得入木三分。

    對於這部《登月第一人》,迷影君個人反正是期待能夠在大銀幕上重刷了。

  • 3 # 老張說電影

    這種對美國登月的反思,也很值得我們思考:中國成功登陸月球背面,美國拍了一部電影講“登月無意義”

    從小時候聽嫦娥奔月的故事起,華人對月亮的嚮往就深深根植在心中。

    進入21世紀,中國已經站穩了航空航天第三大國的位置,探月工程“五戰五捷”。前不久,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成功著陸更是令全民自豪,這一切都讓我們更加嚮往中國的載人登月能早日實現。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電影,講的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類,尼爾.阿姆斯特朗的故事。這部《登月第一人》屬於傳記片,電影對於美華人第一次登上月球,不僅沒有歡欣鼓舞,反而持反思的態度。

    這是一部“含著金鑰匙”誕生的影片,陣容很豪華:導演是奧斯卡最佳導演達米恩·查澤雷。監製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主演是跟石頭姐在《愛樂之城》演CP的高司令(瑞恩.高斯林),這部電影作為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開幕片亮相。

    34歲的達米恩.查雷澤,是導演界的少年天才。他的前兩部長片《爆裂鼓手》與《愛樂之城》都是口碑佳作,《登月第一人》作為他的第三部長片作品備受期待。

    【導演達米恩.查雷澤】

    果然不負眾望,《登月第一人》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後大受好評,獲得金獅獎提名,正式上映後,在影評平臺的口碑也相當不錯,爛番茄新鮮度達到88%。

    作為一部美國的主旋律電影,它在中國的口碑就有些差強人意,豆瓣評分目前僅為7.7。中美之間的口碑差異,一方面因為這是美國的榮譽,華人很難從中獲得自豪感和認同感;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部電影的敘事過於平淡,導演聚焦於宇航員的日常生活,使之缺乏令人驚豔的視覺效果。

    還有一個原因:在中國成功登陸月球背面的時間,美國弄了這麼一部反思人類登月的電影,實在不討好

    影片講述了美國傳奇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的故事,在1961-1969年,他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電影沒有描寫大國崛起和民族自豪,相反的,展現了登月專案受到的種種阻礙與質疑,以及宇航員們為這個專案所作的巨大犧牲。

    【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

    開篇講阿姆斯特朗在大氣層中的一次彈跳測試。導演為這次測試營造了很驚險的感覺,隨著飛機逐漸升空,短暫的寧靜之後,阿姆斯特朗就開始劇烈地抖動,然後急速下落,數次與死神擦肩,觀眾直觀的感受到:宇航員在榮耀與掌聲的背後,揹負著生與死的危險。

    接下來,電影描述了阿姆斯特朗的家庭,他的朋友們,他所承受的壓力與他的悲傷等,塑造出了一個更為真實的登月英雄。

    英雄也有悲傷:阿姆斯特朗的小女兒凱倫因為疾病去世,可身為父親的他,卻因為職責所在,女兒死後的第二天就要重返工作崗位。女兒的去世,對他而言是巨大的打擊,也成為了他參與登月計劃的契機,因為他沒辦法表露自己的哀傷,只能偽裝成冷漠的樣子,全身心投入到航天事業來麻痺自己。

    所以他才能表現得比任何人都冷靜,經歷了無數次意外與戰友的死亡事件後依舊無比冷靜,在測試失誤後跳傘逃生摔得滿臉是血也仍然能保持冷靜。因為登月對他而言已經成為了心魔,而不再僅僅是一項事業。如果不能登上月球,他將永遠無法釋懷。

    當電影終於進行到阿波羅十一號飛上太空,阿姆斯特朗踏上那片月球的土地後,他平靜地說出:“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沒有慷慨激昂,也沒有激動流淚,就好像本該如此那樣,卻讓正在觀看的我無比動容。因為影片講述了太多的不易,一點小小的失誤,就會造成幾條生命的逝去,而且他們的犧牲也不被人理解,媒體、民眾都在抨擊登月計劃,只有這些可憐的先行者在仰望星空。

    影片沒有刻意去描繪登月計劃的偉大,反而著重於宇航員的個體描寫。比如片中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把去世女兒的手環扔向隕石坑,這是他思念女兒的最直觀表現,也是他對自己過去執念的消解。

    阿姆斯特朗返回地球后,隔著玻璃窗與妻子相見的情景,很直觀地點題:這趟登月之旅對他而言,是永遠的囚牢。事實也是如此,雖然影片定格在了夫妻兩人的隔窗對視,現實中的他們卻在不久之後就離婚了。

    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我們能從這部電影中,領悟到航天事業的艱難與危險。但我們能因為這些危險而質疑航天事業的發展嗎?不,因為對太空的探索是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地球資源終會枯竭,而太空中的資源是無盡的,人類世界的資源危機只能依靠對太空的探索來解決。而月球,就是人類走進太空的“橋頭堡”

    中國對於航天科技的發展歷來重視,民間對於航空航天事業的關注也越來越多,表現在影視娛樂上,中國產科幻題材的電影發展迅速。今年春節,就有兩部中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與《瘋狂的外星球》,很多網友稱這是“中國科幻片元年”。這一切,都令人分外期待。

    一個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征服月球,衝向太空,我們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 4 # 享影生活

    自從人類學會了如何使用工具,在進化這條路上,把其他生命遠遠甩在了後面,

    而在20世紀60年代實現了史無前例的人類登月,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來者,不過相信來者也會很快到來。人類太空探索的精神在上世紀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如今看到中國載人航天一次次的成功很是欣慰,宇航員的貢獻遠遠大於其授予的軍銜。

    剛剛開始知道阿波羅十一號登月的故事還是在書本上看到的,對登月的真假也因為各種新聞曾經也有過質疑,不過登月這個確實是可以實現的,其真實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偉大的事情通常都會受到質疑,但不影響它的偉大。

    對於科幻迷和太空迷這個沒看過的話,會有點說不過去的,這個電影是2018年的,算是一個記錄電影,記錄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故事,不同於常見的科幻電影比如星際穿越,這個電影就是真實的故事,主要描述了阿姆斯特朗登月前後的經歷,不是登月和第一而是人。豆瓣評分7.7,片子還不錯。

    片子主要以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為主線,貫穿整個電影,時間線是1961年到1969年,片子剛開始就是在試飛x15戰機,

    以第一人稱視角結合在大氣層發出的機械聲和在地表的消音,在大螢幕前專注的看著,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導演在這裡處理的效果很好,整部片子丹尼的形象是孤單,恐懼,沉默寡言,專業,冷靜,在這裡只是開始。丹尼最喜歡的是他的女兒,但是得了重病,最終還是去世了,這讓丹尼非常傷心,或許是為了擺脫這些消極情緒,丹尼決定加入宇航員,試訓第一天就沒適應過來,很狼狽,但是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慢慢的步入正軌。

    在1961年,美國肯尼迪就提出阿波羅登月計劃,直到1969年尼克松在位親身經歷,在登月前1966年,為了準備登月,美國實行了一個計劃,叫雙子星座8號,目的是完成對接,這個篇幅在整個電影占了很大部分,結果是失敗的,因為飛船高速旋轉,宇航員丹尼不得不中止,最終返回了大氣層回到了地球,平安的返回。

    在當時的環境美國和蘇聯在搞軍事競賽,蘇聯的太空計劃已經超過了美國,美國必須要登月才能扳回一局,本次雙子星8號任務雖然失敗,但是在美國政府看來是成功的。

    電影也展現了大環境下美國民眾的反對聲音,花巨資舉國之力建造龐然大物用在沒用的登月上,而忽略了民生。

    丹尼經歷過雙子星8號危機後,本以為時來運轉,但是卻沒有,此後美國就把阿波羅計劃提上了日程,宇航員並沒有選擇阿姆斯特朗,這或許讓丹尼的家人感到好一些。但是在一次航天器測試中,發生了火災,選擇的阿波羅宇航員全部喪生,

    於是丹尼就被選擇了,並且還是指揮官,至此丹尼一次又一次的看到身邊的人離開,這時或許讓他更加抑鬱了或許更加堅定要登上月球,片子給了很多丹尼望向月球的片段,但是這件事情也影響了他對家庭的態度,或許他怕回不來了,又或許其他原因,他不想和家人有更多的溝通,回家收拾行李什麼都不想說,好在他的妻子說服了他,

    儘管開個一個家庭會議,但是丹尼的表現像一個發言人一樣,他所經歷的事情讓它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或許在他登上月球把手鐲扔到隕石坑那會,他應該釋放了。

    登月返回後,電影並沒有像傳統的美國個人英雄主義一樣那麼張揚,丹尼的表現依然沉默寡言,

    而後在隔離室和妻子的對話,導演處理的很模糊,絲毫看不出以後發生的事情。

    傳記和一般的電影不一樣,它只是把主人公那段時期所經歷的客觀的描述起來,沒有主觀的觀點,本電影是從主人公的角度去發展的,也是比較有差異化的,另外電影中也有虛構的部分,比如丹尼在月球上扔的手鐲,虛構的部分也豐富了主人公的情感以及情感閉環。另外本片在細節和場面上做的也是非常好,看過才知道,建議一個人在大螢幕上觀看,效果更加。

  • 5 # Peter哥簡畫

    有一個看點是挺溫情的,阿姆斯特朗的女兒病逝,對他影響非常大,最後宇航員把女兒的紀念物帶到了月球,瞬間淚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美聯儲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