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中飛呀飛

    若袁本初奉迎天子成功,他肯定也會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在天下競爭中處於極其有利的地位,但要說就此一統天下,那也未必。

    因為天下是一刀一槍打出來的,他的那些個競爭對手,哪個也不是省的燈,象在官渡之戰,袁紹本是各方面條件佔優的,但他把一手好牌打爛,慘敗,說明他的軍政素質與曹操相差甚遠。

    而象曹操這樣精明強幹的梟雄,赤壁之戰由又碰上狡猾如狐的孫權、劉備聯軍,居然也中計失敗,由此三分天下,曹操至死也未一統。因此袁本初即使奉迎天子,想一統天下,怎一個難字了得。

    歷史證明,袁紹沒眼光奉迎天子,實力佔卻失敗,說明他自身能力不足,水平不行,在諸侯競爭中,只是打醬油的角色,逐鹿中原失敗是必然的,被歷史逃汰也是必然的。

  • 2 # 蘭臺

    如果袁紹真的奉迎漢獻帝,那麼袁紹統一天下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事實上即使他不奉迎天子,他統一天下的可能性也很大,甚至可以說即使袁紹輸掉了官渡之戰,他統一天下的機率依然不比曹操低。

    所以袁紹奉迎不奉迎天子,並不是袁紹丟掉天下的決定性因素。

    相反,袁紹選擇不奉迎天子也不是因為愚蠢,而是有很理智的考慮在裡面的。

    第一,袁紹號令諸侯討董靠的是少帝衣帶詔,而漢獻帝是董卓所立

    這是很實際的考慮,又因為袁紹討董,導致董卓誅殺了袁隗一族,也就是袁紹一族;而漢獻帝又是董卓所擁立的。因此,袁紹和漢獻帝有拐彎的血仇,所以袁紹才一再想廢掉漢獻帝,比如他曾經想過擁立劉虞為帝等。

    所以,他要真的把漢獻帝迎過來就要面對是否廢立漢獻帝的問題,千萬別小看這個問題,東漢特別鼓勵血親復仇,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這是官方法律所鼓勵的,以至於東漢末年所謂名臣,不殺一兩個侮辱自己“父母、老師、同學、家人”的敗類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

    袁紹之所以能號令群雄,靠的就是他的好名聲,那麼,他把漢獻帝迎過來,廢還是不廢?

    不廢的話,袁家血債怎麼辦?他所謂的奉少帝衣帶詔怎麼說?

    廢立的話,漢獻帝已經是漢靈帝最後的直系血脈,他要是廢了,他“漢家純臣”的人設就崩了,其他反對袁紹的人就有了對付袁紹的藉口。

    第二,讓曹操迎奉漢獻帝,可以把袁紹利益最大化

    在曹操迎奉漢獻帝的這個時間段,曹操還是一個半從屬袁紹的勢力,他們之間的關係特別像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曹操是德川家康。

    讓曹操去迎奉漢獻帝,可以讓袁紹利益最大化。

    首先,他不用面對廢立問題了,也規避了袁家血債的問題;其次,漢獻帝在曹操處,袁紹也可以規避“權臣”問題,不會讓人聯想到董卓,可以保住“漢家純臣”的人設,同時,他又可以對許昌發來的詔書選擇性執行,其實是很具有靈活性的。

    而且在袁紹看來,他與曹操在勢力上差距太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差距會越來越大,那麼袁紹可以在適當時機或者讓曹操把天子交給自己,或者他乾脆指控曹操威逼天子,直接起兵把曹操滅了。

    綜上所述,袁紹沒有奉迎天子真的不算什麼失誤,相反,是不奉迎天子才能使當時袁紹利益最大化的。

  • 3 # 大飛熊騎士

    袁紹有四世三公的貴族身份,又名動天下,何必要奉迎漢帝來給自己臉上貼金,給自己掣肘呢?另外,“挾天子”對袁紹重要嗎?

    (曹操挾天子)

    要看這個假設能不能讓袁紹統一天下?就要了解兩個關鍵的點。

    袁紹本性。

    (袁紹)

    袁紹有身份名聲,手下人才眾多,地盤也不小,可以說起點非常好。這也造成了袁紹外寬內忌,愛面子的特點。官渡之戰,殺掉田豐,就是這個原因。

    那麼,袁紹基礎很好了,有必要迎漢帝來給自己掣肘嗎?就算迎立了漢帝,大權肯定還在袁紹手中,這會留下“奸臣”惡名,袁紹不但愛面子,還愛名聲,是不會冒險的。更不用說,漢獻帝是他厭惡的董卓奉立的。

    當然,最關鍵是,“挾天子”能給袁紹帶來多大的作用?

    “挾天子”的作用。

    (曹操和漢獻帝)

    “挾天子”對曹操和袁紹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曹操起兵之初,在各地軍閥裡,地位不高。兩袁,甚至北海孔融都比曹操名氣大。曹操不惜揹著“奸臣”的惡名,威控漢帝號令天子,也是一種無奈。

    更不用說,曹操迎立漢帝后,馬超,張魯,劉備,孫權,袁紹等一大幫軍閥依然不服曹操,該打的仗還是要打。劉備甚至有“衣帶詔”的口實。

    (漢獻帝)

    所以,“挾天子”對曹操來說,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對袁紹來說,作用不大。不要因為袁紹是輸了,就小看他,袁紹還是有些能耐的。袁紹的失敗是因為有個強大對手曹操,再加上自己也犯了一些大忌,和“挾天子”沒有必然聯絡。

  • 4 # 古今縱橫談

    其實,袁紹等人皆因這一個字而敗亡,古今亦然。

    很多人很有才,為何不被重要?有些人取得了很大成就,為何不能長久下去?企業本來很多人才,為何後來都離去了?

    讀到了《傳習錄》中的王陽明的一段話,和很多歷史人物一印證,果然不假:人生大病,只一傲字。

    原文是這樣的:先生曰:“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為子而傲必不孝,為臣而傲必不忠,為父而傲必不慈,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與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結果了此生。諸君常要體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無纖介染著,只是一無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聖人許多好處,也只是無我而已,無我自能謙。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讓我們來說說那些因“傲”由成功走向失敗的牛人吧。

    一.魏武侯

    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擊,魏文侯之子,戰國初期魏國國君,他是三家分晉後魏國的第二代國君,在位期間雖然將魏國的百年霸業再一次推向高峰,但也自他始,魏國用人陷入了一個怪圈:非魏國貴族不用。

    吳起,集兵、法、儒於一身,魏文侯時期受到重用,從強秦手中奪回魏華人想要但一直取不回的河西地區,一手打造了威震天下的魏武卒。可以說魏武卒是身處四戰之地的魏國可以稱雄的根本原因和基礎,沒有吳起,沒有魏武卒就沒有戰國七雄的魏國。

    但吳起不是魏國本地人,更不是貴族,只是衛國的一個百姓【衛國左氏人(今山東省定陶縣,一說山東省曹縣)人。】,所以,魏武侯就不待見他,後來吳起不得已離開魏國去了楚國。

    大名鼎鼎的商鞅,早期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公叔座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但魏惠王不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採納公叔痤用他之言,於是離開魏國去了秦國。

    公孫衍,魏之陰晉人,戰國時期縱橫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兩次主張諸國合縱抗秦,但魏惠文王也不待見他。要不是一開始公孫衍的老師極力推薦,公孫衍連廟堂都進不了。但後來也比較失意。

    尉繚,魏國大梁人,著名軍事理論家,著作《尉繚子》是武經七書之一,入秦當了秦始皇的國尉,他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主張‘併兼廣大,以一其制度’。

    可以說自魏武侯開始的用人制度,讓大量人才流失了。

    二.袁紹

    袁紹(?-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陽人。司空袁逢之子,漢末著名軍閥。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

    袁紹初為司隸校尉,於初平元年(190年)被推舉為反董卓聯合軍的盟主,與董卓交戰;但不久聯合軍即瓦解。

    此後,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用田豐之計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勢力達到頂點。

    袁紹陣營的沮授、田豐,多次向袁紹獻上良策,但袁紹往往“傲慢”的不聽。

    沮授建議袁紹迎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不聽;官渡之戰一開始,沮授就提出了正確的戰勝曹軍的辦法,這就是打消耗戰,因為袁紹軍隊的糧草要比曹操軍隊多得多,只要一堅守下來,曹軍將不戰自亂。袁紹就可不費吹灰之力而戰勝曹操。

    從整個三國時期來看,沮授的這一戰法是與後來司馬懿戰勝諸葛亮的方法不謀而合的。但當時的袁紹正在躊躇滿志之時,他如何能聽得近沮授的這一番話?最終沮授被無情的關進了大牢。

    曹操把漢獻帝遷往許都後,袁紹每次接到詔書,總擔心對自己不利,於是想要天子搬遷靠近自己,派人對曹操說許縣低窪潮溼,洛陽又殘缺被毀,應當將都城遷到甄城,以便靠近完整豐足的地區。

    曹操不答應。

    田豐對袁紹說:"遷都的計策,既然不被採納,最好早點兒謀取許縣,接來天子,動輒假託天子韶令,向全國發號施令,這是最好的辦法。不這樣做,最終將受制於他人,那時即使後悔也不起作用了。"袁紹沒有采納。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前夕,劉備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佔領了沛縣背叛曹操。曹操親自率兵征討劉備。

    田豐對袁紹說:"同您爭奪天下的是曹操,曹操現在去束邊攻打劉備,雙方交戰不可能很快結束,現在調動全部兵力襲擊曹操的後方,一去就可以平定。軍隊根據時機出動,造就是時候。"袁紹推辭說兒子生病,田豐的計策沒得到施行。

    田豐舉著柺杖敲擊地面說:"咳,大事完了!好不容易趕上這樣的時機,竟然因為小孩子生病喪失機會,可惜呵!"

    袁紹聽到以後很惱怒,從此就疏遠了田豐。

    三.諸葛恪

    諸葛恪(203-253年),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東吳權臣,東吳大將軍諸葛瑾長子,蜀漢丞相諸葛亮之侄。

    從小就以神童著稱,深受孫權賞識,弱冠拜騎都尉,孫登為太子時,諸葛恪為左輔都尉,為東宮幕僚領袖。曾任丹楊太守,平定山越。

    陸遜病故,諸葛恪領其兵,為大將軍,主管上游軍事。孫權臨終前為託孤大臣之首。孫亮繼位後,諸葛恪掌握吳國軍政大權,初期革新政治,並率軍抗魏取得東興大捷,頗孚眾望。

    此後諸葛恪開始輕敵,也不聽大臣建議,大舉興兵伐魏,慘遭新城之敗。

    回軍後為掩飾過錯,更加獨斷專權,誰的意見也聽不進。後被孫峻聯合孫亮設計殺害,被夷滅三族。孫綝被殺後,孫休下詔將諸葛恪依禮改葬。

    還有關羽,傲慢之氣想必小夥伴們也都耳聞了,不服氣黃忠,傲慢對待孟達等人,間接導致了他的敗走麥城無人救援。

    看一看身邊的人,從同事到親朋,多少人已經吃了“傲”的苦頭,卻渾然不覺。引以為戒!引以為戒!引以為戒!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還有企業也是,越是發展越要知道自己是哪根蔥。

    從歷史故事中汲取智慧,敬請關注在下吧!

  • 5 # 乾坤正法

    其實統一天下的關鍵並不在於你是否是奉迎天子,而是你怎麼保證你能一直強大並碾壓你的對手,也就是你要擁有絕對的實力,那怎麼保證你擁有絕對的實力,用我們老祖宗的話講,無非三個因素,天時地利人和。縱觀歷史,實際上各個歷史時期都有這樣的例子。我們不一一列舉了,就看商鞅變法以後的秦,官渡之戰之前的曹操,還有朱元璋即可。而所謂的奉迎不奉迎天子,我的看法是根本就無關緊要,那些說法都是糊弄人的說辭。如果說奉迎天子這個策略正確,那秦惠王時,司馬錯和張儀的爭論算怎麼回事?為什麼一代著名的縱橫家,鐵齒銅牙舌燦如花最後竟敗給了一介武夫?你告訴我,既然天子如此重要,那為什麼秦東出函谷關,卻又要一舉滅了東西周而奪了九鼎,然後才開始了兼併關東六國的統一戰爭?難道關東六國不知道天子的重要?為什麼他們誰都不奉迎天子?所以,易老師品三國對於這個說法我是根本嗤之以鼻的,可是易老師說這是個沉重的包袱我倒是認同。應該說在曹操弱小的時候奉迎天子對於壯大他是有好處的,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這就好比是曹操這個色狼劫持了一個美麗的富婆,那請問劫持這個富婆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大大的,就是洩私慾,既劫財又劫色。可是當他壯大起來了,這時候天子就是個燙手的山芋,你想把他踢出去,怎麼踢?就好比這時候你既把這個富婆的錢全捲了過來,又玩膩人家了,這個時候怎麼辦?是殺了還是放了?反正不論怎麼著都不得勁。當然你也可以脫離這個怪圈,千萬不要沾上他,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曹操此舉無疑是能最快凝聚實力的方式。這在曹操方面來說是這樣,在袁紹角度講,他也沒有任何損失,但是相反,如果這個時候天子在他手中,這是個好事情還是個壞事情,這個真的不好說,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袁紹可以以衣帶詔來討伐曹操,並殺掉天子後,嫁禍給曹操,我相信這應該是這幫政客的慣用伎倆。就好比現在袁紹得不到富婆的錢了,但是還可以盯上富婆的身體嘛。所以,袁紹能不能統一天下,根本跟奉迎不奉迎天子沒有半毛錢關係。而不論是曹操的謀士還是袁紹的謀士當時提出奉迎天子的這個策略,實際上到底對誰有利,完全要看他們各自力量的強弱對比上,所以作為謀士是可以提這個策略的。但是作為學者來把這個策略當成個問題來看就不太對勁了。而按照袁紹的性格和領導能力來看,袁紹顯然並不具備統一的條件,而後來諸葛亮的隆中對卻一針見血的看透了當時的國際形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骨退行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