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歷史大事記

    你應該這樣問,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會成功,而中國的戊戌變法會失敗,這樣還能幫你分析一下,對於你這個問題,去初中課本翻翻,講戊戌變法的那一課跟明治維新的那一課最後面,有成功跟失敗的總結。

  • 2 # 好史之徒

    從政治、軍事和變法準備三個方面簡要分析。

    政治:清朝,變法領導者是無實權的光緒帝,雖然他已經親政,但是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卻還是牢牢把握在慈禧手中,所以,變法干將翁同龢說被免了就免了,這就導致朝廷真正的大佬無人敢支援變法,另外朝中維新派的勢力與守舊派相比太過懸殊;而日本的明治天皇是有著相當大的實權,手底下的大臣,有守舊派的也被驅逐了,這是政治準備。

    軍事:清朝,甲午戰爭的戰敗,使光緒帝失去了一個提高自己政治威望的大好機會,正因為這場戰爭,讓許多人看到朝廷掌握大權的仍然是慈禧;而日本則不同,明治天皇早已經通過了倒幕戰爭確定了自己的政治權威,這場戰爭的影響在於,之前架空天皇的幕府倒了,守舊勢力大部分都被清除了,還有一場戰爭,就是平定西鄉隆盛的叛亂,這場戰爭可以說把國內最後的改革的阻力給消滅了。

    變法準備:清朝的變法準備就是思想上的宣傳,而無實際行動,一群空談誤國的書生,竟然為了變法所需的財款,提出要賣掉西藏與新疆,祖宗江山就是被拿出來賣的嗎?雖說變法許多措施在湖南得到實施,但是更多的措施被湖南巡撫陳寶箴所拒絕;而日本,不說別的,人家派出大臣在歐洲各國考察,至少對各列強的基本情況有個大概的瞭解,反觀清朝,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基本是不可能的了。

    以上就是筆者的一點回答,如有不正之處,請加以斧正。

  • 3 # 北洋海軍炮手

    所謂的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差了好幾個檔次,在我看來,所謂的戊戌變法就是一個野心家領著一群憤青在瞎搞。

    明治維新是怎麼回事,如果簡單形容一下,就是把整個日本從上到下、從內到外得一次徹底的近代化改革,近代化教育、社會、政治、工業、經濟、國防等體系相繼建立並完善,傳統當中不利於國家近代化改革的內容被廢除,最後使得日本國力蒸蒸日上,成為一個新興的近代化國家。

    反觀這個戊戌變法,雖然只有短短百日,時間並不長,也就三個多月。但是這三個多月的時間已經足夠起草一份近代化改革的綱領,並且部署改革的初步內容。然而實際上是這樣嗎?並不是,雖然光緒頒發了大量的詔令,但是多是空洞的內容,而無實際操作。即便是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個戊戌變法也沒什麼質量。

    而且,戊戌變法也沒什麼先期準備工作。明治維新之前,明治派出官員去歐美國家考察,以拿出一套可行的參考方案。戊戌變法有什麼,無非是一堆憤青打嘴炮而已。動嘴皮子誰都可以,但是歷來從沒有動嘴皮子能強國的。

    至於為什麼慈禧會發動政變扼殺戊戌變法,歷來都認為慈禧是貪婪於權力,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根據臺灣歷史學者的研究,政變的起因是一份維新派的檔案。當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卸任後來中國遊歷,維新派當時對日本有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崇拜,建議光緒把伊藤博文留在北京,統領各國豪傑,主持變法工作。這一訊息到了慈禧那裡後,慈禧當然會由震驚轉向震怒,因為慈禧知道,這一提議就是李提摩太提案的翻版。

    李提摩太是什麼人,不過是個在中國海關工作的英國傳教士,他曾經向清政府毛遂自薦,說他深愛這個國家,願意作為中國的財政顧問,並且願意幫助中國邀請英華人才協助清政府改革。這個提案當然被慈禧給否了,因為慈禧知道英國就是透過此種手段逐步造成了對印度的殖民。如果提案透過,那麼中國也早晚會變成印度,所以李提摩太提案被慈禧拒絕了。

    所以當維新派拿出這個提議以後,慈禧第一反應必然是要阻止這群憤青胡鬧,同時她對光緒也是徹底失望了,所以發動政變制止了這場鬧劇,並囚禁了光緒。

    當然,日本明治維新能成功,和日本的社會結構有關。日本不像中國那樣長期奉行君主專制制度,日本的社會結構,更類似於歐洲中世紀的封建社會,甚至德川幕府後期已經出現了歐洲中世紀城市自治的模式;同時期,蘭學在日本的盛行也為日本日後的變法打下了基礎。說到底,就是日本的封建制度比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更具有活力。

    但是日本的成功對於中國來說,可借鑑的內容不多,而且日本轉型的阻力要遠小於中國,這一點不管是維新派還是日後的立憲派都沒有認識到,不顧國情一味的推動急功近利的改革,最後被伊藤博文一語成讖,而立憲運動的成果也付諸東流,同時分裂之禍肇始。

    全文完

  • 4 # 鐵木真165163663

    戊戌變法主要失敗的原因是中國封建體制過於僵硬中國的頑固派阻撓維新變法。怕損害到自己的利益,致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而不顧維護自己的統治利益頑固不化。戊戌變法失敗,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沒有得到中國的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支援與言許,沒辦法,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領導者沒有辦法推行強有力的改革,受到國內最高頑固派的重重阻撓改革派力量過於懸殊。再加上中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文化,知識差異很大,對於國家實行的戊戌變法認識不清楚。所以中國康有為梁啟超六君子實行的維新變法沒有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與認同,也沒有得到最高統治者的支援,反而遭到最高統治者封建頑固勢力的重重阻撓破壞。失敗從一開始已經註定了。因為康有為提倡的君主立憲制在中國走不通會損害到封建頑固派的利益。會把皇權架空,讓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得到嚴重的削弱。反觀日本明治維新能得到成功最大的理由是得到日本全國上下的支援,日本至上而下的明治維新的改革得到日本最高統治者天王皇包括大臣們的全力支援與民眾的響應。從一開始喊出的脫亞入歐的口號就是日本民族喊出的口號向西方看齊,向西方強國學習發展壯大自己,從中國與日本雙方派出的留學生,你也可以看出中國維新變法,在中國註定是失敗的。因為日本派到西歐發達國家學習的領域,從政治體制全方位的科技文化學習。唉,中國派出的留學生是乖乖學習指定的艦炮知識沒有學到西方國家,全方位的科技發展體制政治方面上的所有領域學習有限,在於學習西方先進的大炮,以艦船知識,沒有學到西方那一套君主立憲制的方法與管理國家治國理念,從雙方一開始向西方國家看齊與學習,就可以看出中日兩國維新變法能取得成功與否。中國學的是師夷長技,日本學的是國家體制與西方改革的先進方法,提出自己的口號,脫亞入歐要成為跟西方國家一樣的強國。中國依然保持著中體為主體制西方科技知識為輔的策略,並沒有真正的學到西方君主立憲制的全套方法。只是學到西方一點科技知識而唉。並沒有真正的其實行,跟日本一樣的,全面脫亞入歐的學習君主立憲制的方法。中國的封建統治者依然保持著皇權至上,不可侵犯的封建體制。所以中國的戊戌變法註定在中國走不通,因為得不到最高統治者的支援與實行。日本人成功是日本全國上下民眾與官員包括天皇在內都熱情的擁抱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度,所以日本的明怡維新改革獲得了成功。

  • 5 # 未名為名

    對比不難看出,戊戌變法失敗而明治維新成功的各自原因都非常複雜,也都充滿了歷史必然和偶然。

    但有一個共同點非常有意思,那就是:無論是光緒帝還是明治天皇,大力倡導變法固然有強大國家的考慮,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想借此奪回權力。

    明治是向幕府奪權,光緒是向慈禧奪權。孰難孰易?顯而易見。

    明治之前,日本天皇更多的是全國統一的象徵,而國家狀態並非真正的大一統,而是大小軍閥分裂割據,只是名義上共同侍奉天皇。幕府將軍可以看做是最大的軍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明治變法前的日本,才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封建國家”。

    而來看我們的大清朝,雖然歷史教科書說它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但從本質上來說,甚至從秦始皇掃滅六國開始中國的封建王朝就已經結束了,之後漫長的2000年曆史其實是“中央集權君主制”興起、發展、成熟、鞏固和衰退的歷史。

    因此,19世紀中期前(明治維新前)的中日有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也決定了“變法+奪權”能否成功的基礎。具體來說,差異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日本受西方侵略程度淺,清朝受西方侵略程度深。日本遭遇現代西方國家挑戰始於1851年美國海軍中將佩裡率艦隊抵達日本。之後直到明治維新的近20年,雖然日本也被迫開口岸與西方貿易,主權遭到一定損害,但畢竟日本國土狹小,人口有限,市場潛力不大,因此西方殖民者對它是一種“雞肋”心態,沒有快速的加深軍事、經濟、文化侵略步伐,這客觀上給了日本喘息之機,讓它能有空隙解決自己的問題,從而變法成功。清朝就沒有這麼好運氣了,在1840年鴉片戰爭前的幾十年,西方就開始不遺餘力的向中國走私鴉片及其他商品,在他們眼裡中國廣闊的市場就是一塊肥肉,盯準了兩眼放光,絕不鬆口。1840鴉片戰爭,緊接著1851洪秀全太平天國,1858第二次鴉片戰爭,1873中法戰爭,1894甲午戰爭。。。清朝也算是夠背的,哪有時間去長遠謀劃變法?總之一句話,日本是乘列強沒太關注它的時候悄悄完成了改革,清朝一直被人家死死盯住,木有機會。

    2,明治是從軍閥手中奪權,容易獲得廣泛支援,光緒奪權是帝黨和後黨內部爭奪,難以藉助外部力量。這不難理解,舉個例子:一個大家庭原來是管家說了算,主人被架空,本來就名不正言不順,下面眾多家丁各懷心思,只不過沒有人領頭鬧事,後來隔壁來了個洋人鄰居,仗著力量大欺負他們,管家出面結果被打得屁滾尿流,霎時間威風掃地,這下家丁不幹了,主人一看,機會來了,振臂一呼,帶著家丁輕鬆拿下了管家。這就是日本的情況。清朝則不同,家裡世世代代都是家長說了算,手下的人都是奴才,整天戰戰兢兢,別說架空主人了,話說錯了都要擔心腦袋不保,可是現在有兩個家長,一個資格老,一個年輕但名義上是老爺,兩人暗中較勁,又不公開宣佈,奴才們當然是躲得遠遠的,兩不得罪,安全第一,結果小的火候不夠,沒幾天就被老的拿下了。

    多說幾句吧。

    其實,看待歷史問題,不能只看標籤不看實質,清朝變法了嗎?實際上是變了,從1840年後就開始各種變了,辦洋務,練新軍,建海軍,修學校,廢科舉,派遣幼童留洋,開辦現代郵政,甚至在最後歲月裡真的組織了內閣(雖然是皇族內閣,但形式總算有了),請問這些東西不是變法維新又是什麼?所以說事情要埋頭去做,不要事情沒做幾件口號喊得響,光緒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實不要名,這樣暗度陳倉不容易遭到阻力。

    那麼清朝變法成功了嗎?不好說,我只能說,清朝在保持帝王集權體制不變的前提下,也確實變無可變了。

  • 6 # 我本善良17358

    怎麼可能成功,統治階級所有的改革都有個前提,就是不能對絕對的權利有任何威脅,所以幾千年來改革很多次從來沒有成功過就是因為這。權利和發展是兩條腿關係,如果只改革其一怎麼可能會平衡。所以歷次改革都是以失敗而告終。以前不能移民所以只能聽天由命吧,現在呢?

  • 7 # 雲在藍天8480

    國情不同。

    從表面上看,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全方位學習中國政治制度,但中日之間的中堅力量完全不同,日本的中堅力量是武士,中國的中堅力量是士大夫。日本的武士階層屬於世襲,中國士大夫階層依靠的是科舉。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武士階層依然是武士階層,武士道依然是武士道。中國透過四書五經起家計程車大夫階層卻要淘汰。難度可想而知。

    再看上層,中國當時是清王朝,屬於少數民族統治中原,民族凝聚力不強。唯一算有凝聚力的就是由國家供養的滿族,維新黨要求取消滿族福利,上層不會同意。滿族人也不會同意,滿清最後一點凝聚力也會消失。但日本,天皇制度萬世一系,雖然長時間內日本執掌政權的是幕府,但日本天皇在民間的威信是無與倫比的。實事求是來說,在當時,中日比民族凝聚力,滿清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和日本比的。

    第三,日本沒有科舉制,雖然長時間內在文化上被中國死死壓制,但當科舉制成為制約政治體制改革阻力的時候,日本反倒沒有阻力,而中國,維新黨要求取消科舉制度,從長遠上看有利於新文化的推廣,但在當時,無異於斷天下士大夫精英階層的上升通道,士大夫階層掌握幾乎底層所有權力,上層不同意,底層不支援,想變法,不可能。

    第四是軍隊。明治天皇取代德川幕府,無異於重新建立一個新的王朝,可以直接建立一支新式軍隊。而滿清想透過建立新式軍隊逐步淘汰舊式軍隊,無異於斷當時掌握最大軍權利的舊軍權力,舊軍軍官,兵部高層不會允許新軍發展。

    第五是領袖。平心而論,明治天皇確實雄才大略,甲午海戰之前,帶頭幾乎傾家蕩產購買新式軍艦,受此影響,日本全國也捐款捐物,最終建成聯合艦隊。甲午海戰之時,一日未取得勝利,一日只吃一餐飯,節省開支支援軍費。反觀滿清慈禧,算了,說多了都是淚。

    第六,日本資源貧乏,這本是缺點,但在當時也是優點。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放鬆對日本的掠奪,全力對付滿清,也給了日本喘息之機。而中國,西方列強絕不想看見一個強大的國家屹立東方,那樣,他們在東方將毫無機會。

    維新變法表面學習日本,但有這麼多方面不同,強行邯鄲學步,最後失敗根本就是歷史的必然。只能一聲嘆息。

  • 8 # 我愛祖國的碧水藍天

    明治維新是日本武士革日本武士命的全盤西方化改革,因此日本出現了大量失去特權的武士這就是所謂日本浪人,日本武士為了國家民族能夠犧牲自己的利益。中國的儒家士人士大夫,全體孔孟之道的信奉者卻不會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犧牲自己的權力,這是中日的改革成敗的根本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蒙古軍相當差勁,擴張完全是因為運氣好”,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