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三碗兒

    一條狗的回家路還沒上映呢,現在還不好說。

    剛才看了一下,竟然已經上映了,馬上就去看,再來寫這個回答。

  • 2 # 影綜先鋒OLO

    對我這種從小養狗,非常喜歡狗的人,《一條狗的使命》和它的姊妹篇《一條狗的回家路》都是可以觸及內心深處的優質電影。

    《一條狗的使命》一共分為四個小故事,第一段是純真期,與主人相識於青澀懵懂,陪伴主人,從最初的自由自在,到情竇初開,再到分隔兩地卻始終掛念;第二段是職業期,日復一日都是工作,得不到其他的娛樂、關心,面對一次次的拒絕也沒有任何怨言;第三段是平淡期,陪班主人相戀、結婚到生子,充實也平淡;第四段是重逢,歷經幾世也沒有忘記最初的主人,一路坎坷的回到他的身邊,繼續它的陪伴。

    這部電影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以狗狗的視角,講述人的一生,從青春懵懂、情竇初開,到麻木的工作、不珍惜所擁有和所愛的,再到結婚生子,平淡的過完一生,最後才發現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期許還有來生,可以彌補缺憾。

    《一條狗的回家路》,作為反響很好的《一條狗的使命》的姊妹篇,從預告片中,我覺得貝拉的回家路旅程,也是我們同樣會經歷的。離開家人朋友的保護,接觸新的環境,學習新的技能,變得越來越強大,但是不忘自己的歸屬。期待在影院看到這部影片

  • 3 # 風影電影

    都好看~

    提到“狗狗電影”,很多人應該都會想到曾經看過的很多催淚彈級別的電影——

    從《狗狗心事》、《忠犬八公物語》,到《人狗奇緣》、《一條狗的使命》、《導盲犬小Q》,這些電影每一部都能催人淚下,讓觀眾獲得溫暖的感動……

    不得不感嘆,在“狗狗電影”裡,狗往往都要比人更懂得如何去堅守、如何去愛。而這類溫暖、純良的電影,也的確能給人帶來情感的衝擊,尤其是對那些有著“與狗為伴”經歷的觀眾。

    今天去看《一條狗的使命》的姊妹篇《一條狗的回家路》,同樣受到了不少的感動。這份感動,就是來自於狗狗貝拉對“家”的追尋、羈絆與執念。

    雖然《一條狗的使命》和《一條狗的回家路》都改編自同一個作者——W·布魯斯·卡梅隆的小說,雖然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但兩部電影在情節上是相對獨立的。

    同樣是狗狗與主人在相遇、走散、重逢,相比於《一條狗的使命》多世輪迴的設定,《一條狗的回家路》則沒有沿用這個設定。電影將視角專注地放在狗狗貝拉和她所經歷的一段長達四百英里的旅程上,包括她的心理變化,這讓整部電影更像是一部“狗狗公路片”。

    就像海報上寫的,“不用幾生幾世,只要今生今世”。《一條狗的回家路》在人與狗的情感上做的和前作一樣紮實、貼切,有著很動人的情感表達。而貝拉用700多天的時間,從新墨西哥到丹佛橫跨大半個美國的這個故事,反倒更讓我想起去年九月上映的《阿爾法:狼伴歸途》,因為二者同樣都描繪了一段艱難但又暖心的路途。

    在電影中,導演很大膽地使用了旁白式的敘述,將狗狗擬人化,讓觀眾可以瞭解到貝拉的心理活動。也許這樣的旁白一開始會顯得有點難以接受,但習慣了後反倒覺得更容易代入敘事和情緒氛圍。

    貝拉出生在一個貓狗共存的大家庭裡,每個成員都被一起撫養在這座廢棄建築裡。動物管理局派人掃蕩,狗媽媽隨即被抓走,貓媽成為了貝拉的新母親。男主角盧卡斯的意外到來和悉心照料,讓幼犬貝拉有了安全、快樂、溫暖的“新家”。同時,貝拉還被經常帶到他所工作的退伍軍人醫院,為受了軍傷和患有憂鬱症的“戰爭創收小組”帶去歡樂和撫慰。

    可惜,好景不長。由於在丹佛市養鬥牛犬是違法的,如果被二次抓到,就會被強制執行安樂死。為了不讓貝拉被害,盧卡斯只能暫時將她送到新墨西哥去保管一陣子。陰差陽錯的誤會之下,貝拉走失了,開始了一條狗的長達四百英里、歷經千辛萬苦的回家路。

    在這個過程中,貝拉流浪了各自地方,翻過草原和雪地,沿著落基山脈跨越危機四伏的荒野。她也到過小鎮,途中有過幾次新的“暫時性主人”。甚至於,還碰到過雪崩、撞車和狼群的圍毆。而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她與一隻美洲獅“大貓咪”之間的親情,以及與流浪漢阿克塞爾間“畸形的禁錮之情”。

    幼年美洲獅“大貓咪”的媽媽被獵人所殺,目睹這一切的貝拉想到了自己被貓媽媽撫育起的童年。無論是貝拉、還是“大貓咪”都是靠另一族群的接濟和愛存活下來。可以說,貝拉有著勇敢的性格,永遠懷揣著的善意,對“大貓咪”懷揣著的是母親的愛和責任。而他們二人的失散、重逢與告別,對我而言甚至比結局更為感動。

    形成對比的,就是流浪漢阿克塞爾對貝拉的禁錮。作為一個被戰爭所害的殘障老兵,他雖然也很愛貝拉,甚至把她當做自己的精神支柱,但這段關係中卻充滿了自私自利和利用。在自己行將就木之際,不選擇放手,還將她用鐵鎖鏈綁在自己身上。這一段畸形的情感令人不得不感嘆動物的單純和人心的難測。幸而,一路上還是好人多,陰霾也終被溫暖驅散。

    在貝拉的眼裡,“家”是什麼?

    面對這條漫漫的歸家長路,貝拉其實在很多時刻都在接受著“考驗”。無論是慘淡的生存環境,還是路上中途遇到的很多陌生人的善意,它其實在這些時候都可以停止找尋回家的路,過上或自由、或擁有新主人的機會。特別是電影快要結束的時候,美洲獅“大貓咪”想要讓她與自己就待在自然區內,重返山林。

    這些顯然都是“更聰明”的選擇,可以停止漂泊,但單純的貝拉卻從來不曾忘記自己的主人。這不僅僅是用貝拉對盧卡斯的忠誠就可以解釋,就如結尾所言“終於找到歸屬地,都是靠這根無形的繩子——愛”。愛不僅是陪伴,更是由陪伴而生的羈絆,這是讓她選擇回到主人身邊的最大原因。

    常言道,“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或許對於有的人來說,養狗,就是養一隻自己可以使喚的萌寵。但對於狗,尤其是電影裡的貝拉而言,家往往意味著全部,是必須要回去的地方。就如開頭所言,狗往往都要比人更懂得如何去堅守、如何去愛,而這,也是電影所要傳遞的情感核心。貝拉這份回家的信念,來源於簡單的愛,足以跨越時間和空間,讓貝拉回到盧卡斯身邊。

  • 4 # 觀劇團長

    《汪星人用真情本色表演,地球人甘花錢淚灑影院》文 / 龍貓

    距離《一條狗的使命》系列的第一部,已經過去兩年了。

    本片累計票房達到了6.07億元,遠遠超出基礎成本2200萬美元將近五倍之多,所以在本片結束後,續集的拍攝工作也就提上日程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續集上映前, 有一部號稱《一條狗的使命》姊妹篇的電影在今年一月悄然上映,名為《一條狗的回家路》。

    這部片直接拋開動物系列電影的普遍套路,選擇以“狗的流浪旅程”作為電影著重的敘事焦點,講述了一隻叫做貝拉的狗,歷盡千辛萬苦回家的故事。

    和早先《加菲貓》等為代表的“擬人化”動畫電影、真人電影不同的是,本片講述的故事更貼近於動物本身的生活與生存現狀。

    這也使得電影中情感的張力相對客觀起來,隨著對動物行為了解的不斷深入,我們也能夠逐漸理解相對於人類而言,其他種屬的動物之間是如何傳達情感的。

    行為是傳遞情感的基石,這句話放在任何物種上都是適合的。

    理解一個人的想法,不是看他說什麼,而是要看他做什麼。

    這句話對於我們身邊的動物而言,同樣如此。

    1 行為

    動物表達情感的方式多種多樣,但其中,用行為表達的次數要比其他任何方式都要多。

    在《一條狗的使命》裡面,主角貝利經歷了四生四世,從一開始壽終正寢,再到最後一世回到主人身邊,讓故事形成了一個閉環,而這個閉環的核心,被濃縮到了一場關於圓盤的遊戲當中。

    年幼的貝利和主人伊森的友情鞏固於一場圓盤遊戲,所以在第四世他們相遇時,這種遊戲的行為成了喚醒友情的重要情節。

    當行為得到重複時,情感也得以復現,我們看到了伊森重新認出了變了樣的貝利,貝利也在故事的結尾回到了主人身邊。

    任何一種復現都會帶來情感或行為上的強化,在《一條狗的回家路》裡,流落野外的貝拉遇到了失去了母親的美洲幼獅,貝拉擔當起了母親的角色,抵禦外敵,直到後者長大才分離開來。

    後來貝拉遇到危險時,那隻美洲獅又重新出現,解救了貝拉。也正是因為這種行為上的復現,使得兩者間的情感更多了一層厚度,也讓最終的別離變得更為不捨。

    必須強調的是,這種情感是相互的,並不是被施捨的。

    當初,同樣年幼的貝拉也曾接受過貓媽媽的哺育,而如今滿足美洲獅的情感需求,就被貝拉當做是恩情的抵償。

    因為,行為是傳遞情感的一種方式,無論是接受情感還是拒絕情感,都在行為中有所展現。

    所以,無論是貝利還是貝拉,表現行為的過程就是在表達情感。

    而這種行為和情感形式上的匹配,也是《一條狗的使命》系列電影的母題核心。

    在《一條狗的使命2》裡,貝利又擔起了保護伊森的孫女CJ的使命,重逢的情感讓匹配的形式與開頭相呼應。

    我們不會忘了在伊森的故事裡,貝利和伊森重逢的經典場面,也不會忘記在伊森的孫女CJ的故事裡,貝利為了履行保護CJ的諾言,在最關鍵的時刻,拯救了CJ男友的那一刻。

    行為的重複讓情感被放大,它同時也是最簡單、最奏效的表達方式,也讓寵物電影的主體結構得到了一定的鞏固。

    可以說,《一條狗的使命》系列的成功,為動物電影未來的發展提供了一種選擇。

    2 動物電影

    其實,單從數量來說,動物電影並不在少數。

    在龍貓印象中,早先上映的《驚奇隊長》裡,“噬元獸”的真身,就是一隻橘貓(這大概又是一次有關“喵星人”來自外太空的戲謔)。

    又比如,凱文·史派西主演的《九條命》獨闢蹊徑,讓人變成了貓,去體驗貓的視角與生活。這種奇幻的設定,讓人類有了新的角度去思考寵物的角色定位(本來是件好事,只不過因為貓角色過於突出,結果成了一部吸貓大片)。

    早前,製作或書寫關於動物的影片、劇本或小說的過程中,很少會考慮到動物的思想。

    《加菲貓》也同樣如此。

    和《小鬼當家》系列相比,《加菲貓》只不過是將角色從孩子替換成了貓而已,如果脫離了人類社會及法則,加菲貓很可能就無所適從了。

    當然也有例外。

    說到底,擬人化的動物電影的最終目的,只是想要講觀眾的共性情感代入到故事中去。

    《猩球崛起》系列大概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將動物的擬人化程序合理化的電影了。

    從第1部到第3部,電影完整的展現了猿類從意識覺醒到領導地球的全過程,也完整的構思出了除了人類以外的動物的能動思想,所能產生的可能性。

    這似乎也在告訴我們,動物的思想中同樣存在動機和目的,當它們選擇或實踐了某些事物時,是能夠意識到事物所產生的影響的。

    3 朋友還是寵物

    《一條狗的回家路》中,孤獨的流浪漢害怕貝拉離他而去,將貝拉用鎖鏈困住,後來流浪漢意外死亡,致使貝拉差點因為脫水死去。

    龍貓不禁想問,我們養一隻寵物的初衷到底是什麼呢?

    是想要一個朋友,還是充當一種工具?

    流浪漢依靠貝拉賺到了路人的同情,但卻沒有給予它同等價值的溫暖,此時的貝拉顯然成了一種工具,終日被囚禁在流浪漢身邊。

    貝拉所遭遇的處境,在於愛的剝奪。

    因為生養的動機,撫養者和父母就理所應當的對生養物件進行剝奪,但這種關係很難平衡和長久,因為誰也不知道你究竟能夠得到多少愛,也不知道你究竟會受到多少剝奪。

    從這一點上來說,動物電影所要探討的,其實是人類與動物間的關係。

    當動物電影在某方面與人類(主演)電影越來越相似時,是否說明我們對於動物的態度在逐漸改變呢?

    《一條狗的使命2》的結局裡,貝利完成了任務和生命的輪迴,對於伊森和CJ而言,貝利的存在,更像是一位忠誠的朋友,而不是寵物。

    這大概是動物電影主題的最好的展現方式了。

    隨著人類思想的不斷進步,我們對於寵物的態度也在發生改變。

    我們開始思考它們想表達什麼,而不是思考我們以為它們在想什麼。動物表達愛的方式多種多樣,但當它們與我們在一起時,總會用我們最熟悉的方式來表達愛。

    正如龍貓上面所說的,愛依靠行為得以表達和展現,即使我們無法讀懂它們的心,但卻可以用身體去表達自己的愛,用它們最熟悉的方式,將這種愛傳遞回去。

    它們的人生有千千萬萬種可能性,但是這一次卻選擇了你,這種選擇將伴隨它們的一生,也會給你的生活帶來改變。所以,無論是哪種動物,愛它們是最重要的一點。

    與動物間長久的相處之道,也是人類共同且長遠的課題之一。

    重點是,在友情建立的基礎上,賦予它們足夠的自由。它們不是簡單的擬人化的動畫角色,亦不是普通的馴服,更不是人性化的動物角色。

    它們只是它們,在此基礎上,與我們相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能幫我講一下敘利亞的局勢到底是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