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優秀的米老鼠96

    北宋的滅亡具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其滅亡方式之屈辱、滅亡過程之慘烈,都是有史以來罕見。北宋雖然被稱作“弱宋”,但也有過它的歷史輝煌。都說它崇文抑武,然而北宋卻是有史以來最富裕的國家,那麼,好端端的一個北宋王朝為什麼會落得如此悲慘的結局呢?我來淺談一下,請大家指正。

    首先,北宋建立後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抑制武將,成為最重視知識分子的王朝。

    趙匡胤建立北宋以後,實行了“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各地節度使對中央政權的威脅,從此開始重文輕武,把士大夫階層放到了極不恰當的地位,而對武將則採取強勢打壓手段。“刑不上大夫”是趙匡胤制定的法定規矩,北宋歷代統治者照章執行。因此又有人把北宋當做“知識分子的樂園”。

    趙匡胤本人就是武將出身,趁後周政權皇帝幼小之機,發動陳橋兵變奪取政權。而陳橋兵變的陰影籠罩著趙匡胤,打壓和解除武將的兵權,證明了趙匡胤猜忌武將的疑懼心理。這一政策被當做北宋的國策固定下來。成為北宋滅亡的潛在條件。

    第二,北宋開科取士,錄用文人最多,北伐遼國兩次慘敗後,採取退守政策。

    趙匡胤和趙光義兩朝開科取士的數量達到北宋初年的制高點,文人、士子大多數被錄用,特別是趙光義時期,為了籠絡人心,大舉取士,大多數有才華的寒門士子進入朝廷為官,北宋成為士大夫的天下,一片盛世景象。趙光義獲得一致好評。然而,知識籠罩的天下,成為北宋邊患嚴重的惡夢。

    趙光義兩次北伐遼國均以慘敗告終,北宋從此對遼轉攻為守,優勢全無,從氣勢上奠定了北宋滅亡的基礎。此後北宋對遼、西夏都採取柔和政策,軍事上的弱勢鎖定了北宋無法延伸的被動局面。

    第三,檀淵之盟簽訂後北宋實行對契丹的姑息政策,此後的國防建設陷入被動防禦怪圈。

    宋真宗時期,遼國集結主力部隊大舉南侵,將北宋軍隊壓迫在黃河流域,從地緣政治來說對北宋極為不利,宋真宗從此以屈辱的條件簽訂檀淵之盟,北宋不再與遼國是對等的談判,而是被動防禦,整個國防為日後滅亡埋下了隱患。雖然從檀淵之盟以後宋、遼無戰事,但北宋的窩囊形象已經確立,北宋前三代皇帝未打好強盛的基礎,為後代越來越弱起了一個不好的頭。北宋的防線基本上都是形象防線,沒有實際作用。

    第四,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對國家的經濟耗用較大,對西夏用兵再次失敗,埋下了亡國的隱患。

    宋仁宗時期的慶曆新政和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都為史學界所津津樂道,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加速了北宋滅亡的步伐。無論是慶曆新政還是王安石變法,都形成了對國家的嚴重內耗,基本上都是形象工程,虛幻的外表無法掩蓋內在的弱勢,宋神宗自以為國力強盛,發動對西夏的戰爭,結果再次大敗。北宋自開國以來的歷次對外戰爭均失敗,致使北宋陷入內憂外患之中。王安石變法不僅未使國家富強,反倒使北宋上層開啟更加嚴重的政治鬥爭。經過這兩場折騰,北宋基本被掏空。

    第五,農民起義頻繁,國力嚴重消耗,黨爭不斷,國勢日漸敗亡。

    北宋神宗、哲宗時期,由於王安石變法起到的消極作用,形成了變法派和守舊派兩大對立的陣營,對外用兵慘敗,而內部又發生了足以使國家滅亡的黨爭。守舊派在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反撲,廢除各項變法主張。神宗死後,哲宗初立,起用變法派,變法派又打擊守舊派,弄得整個朝堂烏煙瘴氣。

    宋徽宗即位後,守舊派再次得勢,又一輪的清算變法派的運動開始,然而北宋至此已經氣喘噓噓,病重將亡。奸臣得勢、小人上天、官逼民造反、忠臣不得終,是這個時期的最好概述。此時,屋漏偏逢連夜雨,宋江、方臘在一南一北發動起義,北宋又派兵鎮壓,使本以耗盡的國力透支使用,雖然全力鎮壓了起義,但是北宋的大限也跟著來到,農民起義成為壓倒北宋的最重要一根稻草。

    第六,實行聯金滅遼,自斷屏障,進一步暴露國防缺陷,為滅亡拉開序幕。

    北宋滅亡之前,宋徽宗走了一步臭棋,就是聯合金國滅亡遼國,致使北宋的屏障全無,為金國滅宋大開通路。聯弱抗強是軍事上的一條必然法則,宋徽宗此時若聯遼抗金尚有一絲生路,然而他卻在關鍵時刻,大逞匹夫之勇,為報所謂“百年世仇”,聯合金國,不顧唇亡齒寒的硬道理。遼國滅亡後,宋徽宗為金人搬開了障礙物,也為北宋滅亡打開了最後一把鎖。

    在滅亡遼國過程中,宋軍實力的虛弱被金國查知,成為金國下決心滅宋的必要條件。此時的北宋王朝,已經無力迴天,一場令北宋君臣屈辱之極的靖康之恥正在悄然而至。

  • 2 # 青鑑

    北宋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其體制上存在先天不足。

    宋太祖本身是靠兵權登上帝位的,所以他對武將的防範特別嚴。透過杯酒釋兵權、更戍法等一系列措施將兵權收到皇帝自己手中,如派文官作監軍掌兵權等極大的削弱了北宋軍隊的戰鬥力。出征前皇帝給一個方略由文官作監軍執行,武將根本不能按照戰場實際作出適合實際的指揮,宋太宗以後宋朝對外作戰鮮有勝利的時候。北宋中期唯一能打的武將狄青還被那個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歐陽修陷害死了。另外更戍法造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大大降低了北宋軍隊的戰力。另外北宋實行募兵養兵的政策,每逢災年招募饑民當兵。這項措施雖利於消除內患,但卻不利於對外作戰。這使得北宋導致冗兵、冗費的局面,削弱了國家的實力。北宋這種以文抑武、過分銷奪兵權的體制使北宋在對外作戰中,缺少靈活性,敗多勝少。

    北宋滅亡的第二個原因是黨爭不斷,消弱了國力。

    北宋時期黨爭持續時間長,波及面廣,對北宋政局影響深遠。慶曆黨議、熙豐黨爭、元祐更化和哲宗紹述、蔡京專權等等。長時間的黨爭造成官場的極端腐朽和吏治的極端敗壞,同時士風墮落,官僚們為了自己的利益,黨同伐異。這就使得君臣之間勾心鬥角, 朝廷內外紛爭不已, 社會動盪不安, 國力內耗, 最終給國家和民族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北宋滅亡的第三個原因是腐敗。

    宋徽宗即位後腐敗透頂,除了吃喝玩樂,治國乏術。例如他重用奸佞蔡京,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蔡京這個人是典型的政客,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的時候他支援變法,王安石失敗後投入了守舊派司馬光的懷抱, 宋哲宗他又支援變法, 可謂見風使舵的高手。宋徽宗趙佶即位後,得到賞識, 升任執政。蔡京打擊異己,將政見不同的541 人貶逐、降官或免官。除了蔡京之外, 還有宦官童貫、梁師成、李彥, 以及王黼、朱面力, 時人稱其六人為“六賊” 。這六人組成了一個禍國殃民的統治集團將北宋推向了亡國之路。

  • 3 # 鵝說說

    1.以文制武的方針,造成了軍隊內管理、派遣存在諸多矛盾。將領和士兵不認識、要調兵程式繁瑣。

    2.“燕雲十六州”的損失,使大宋江山的天然屏障失去,無法抵禦外族騎兵,敞開了大門;

    3.聯金抗遼、聯蒙抗金決策失誤,就好比引狼入室,只看到了遼(金)的強大,沒看到金(蒙)的危脅。以為他們只為了錢,其實就是看中了這塊國土。

    4.統治階層對軍事的無知、無能、不作為,導致了開封防禦戰的失利。“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首詩也說明了統治階層貪圖安逸的現狀。

    5.皇帝昏庸無能,坐在這個位子上卻不做皇帝該做的事情,無視朝廷內部貪汙腐敗嚴重的情況。

    6.百姓民不聊生。

  • 4 # 酒熟梅子青
    一、體制原因

    這個因素我認為和宋太祖趙匡胤的奪權經歷是有莫大關係的,由於宋太祖奪取兵權是藉助於軍隊政變,後又採取杯酒釋兵權的方式,但宋太祖及其後來的統治者終究不放心。因此,宋太祖又進一步採取了文武制衡的原則,將文官派到軍隊掌握兵權,同時還怕軍隊與將領產生較強的依附關係,又實行了更戍法。

    這兩個方法固然有利於加強皇權,但是卻極大的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一方面是文官不識軍事之道,遇到決策時猶豫不決或空談軍事理論,另一方面,士兵因為經常換主帥的緣故,導致軍隊的凝聚力非常的差。

    此外,趙匡胤還為了防止民間出現判斷,實行了募兵養兵策略,每年持續招納士兵,遇到災荒時還招募飢寒交迫的百姓為士兵,這就使得士兵的單兵素質不夠高,卻浪費了大量的國家經費,冗兵、冗費現象嚴重。

    《嵩山文集》: 可以利百代者, 唯養兵也。方凶年饑歲, 有叛民而無叛兵, 不幸樂歲而變生, 則有叛兵而無叛民。二、黨爭導致內耗嚴重

    這個因素其實和上文的崇文現象有關,導致文人地位被拔高到比較高的程度。

    在北宋,比較突出的政治場景就是朋黨之爭。而且,這個朋黨之爭持續時間長,且影響範圍廣,極大的影響了北宋的政局,對政治資源、行政資源的浪費不可計量。比如慶曆黨議 , 新舊黨爭、元黨籍事件。固然前兩次黨爭可以看做是對國家發展路線的討論,從出發點來看是好的,但依然存在不少消極影響。但元黨籍則完全是蔡京用來排除異己的重要工具,吏治破壞程度深遠。持續的朋黨之爭使得官員們主要為自己的派別而相互攻擊,缺少了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內部紛爭不斷,導致社會動盪不安,內耗甚至多過了外耗。

    三、政治腐敗、生活奢侈

    這裡面其實包括兩方面,一個是政治上皇帝多任用奸臣或者說唯利是圖之人為重臣,這裡比如大家都廣為人知的蔡京,這裡就不多說了。這裡重點說說另一方面,就是宋朝皇帝生活奢侈的方面,集中表現為宋徽宗,生活上貪圖享樂,大興土木。這就有很多典型事例了:

    一是趙佶因個人對宮廷園林的喜好,在蘇州設立了應奉局。這個部門用來幹嘛呢?主要就是專門用來存放從東南各地民間搜刮而來的奇花異石。每逢一定時節就派船運往京師。當時朱面力由於得到蔡京、童貫等奸臣的支援, 在江浙地區堪稱土皇帝。這些地區的官員對他,猶如嬰兒之望父母,快把他家門檻踩平了,極盡巴結之人事,搞得江南地區苦不堪言,最終導致了方臘起義。

    二是廣建宮殿。比如宋徽宗在蔡京的鼓吹下,大興土木建造了僅比皇宮略小的延福宮,又在東北建造了比延福宮還要大的華陽宮,這兩項工程大到什麼地步呢?居然到北宋滅亡的時候都還沒有完成。而且在修建工程的時候,各級官員有趁機盤剝百姓,導致人民生活困苦之極。

    四、結語

    綜上所述, 導致北宋滅國是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其中固然有崇文抑武的體制原因在,但更重要的是北宋皇帝不能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導致政治腐敗、大興土木,又不能及時調解紛爭,導致黨爭頻發,內耗嚴重。這些弊病最終持續作用,導致北宋滅亡,並且有了所謂的靖康之恥。

    參考文獻:

    1.《宋史·太祖本紀》;

    2.《嵩山文集》;

    3.《宋史·徽宗本紀》;

    4.《宋史·欽宗本紀》。

  • 5 # 蛙哥說歷史

    崇文抑武的北宋王朝,是如何走上亡國之路的呢?

    從提問者的問題來看,其實就有著很大的傾向認為北宋的滅亡是由於崇文抑武造成的。由於崇文抑武,導致了北宋王朝無法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從而導致北宋的滅亡。這種看法看似很有道理,但是我覺得,對於崇文抑武,還是要從批判的角度來看待。

    1、為什麼要採取崇文抑武的政策

    首先要從宋朝的開國來說起,宋朝是終結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立國的。從唐末開始,中國就開始進入了軍閥割據的亂世,你方唱罷我登場,而宋朝的統一結束了這種亂世。為什麼宋朝能夠行成統一而沒有分裂呢?這和北宋的政策有很大關係。北宋建立了龐大的禁軍體系,不允許地方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同時,禁軍中將領定期輪換,造成將軍沒有自己的私人武裝,都是國家軍事機器中的螺絲釘。

    可以說北宋的政策還是非常有效的,北宋時期就再也沒有了地方勢力割據和中央對抗的情況。其實古代的統治者,尤其是開國者,也都是人精,我們現代人應該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對於北宋開國時說,對他們統治最大的威脅其實就是地方勢力,畢竟唐末割據最後分裂的例子太多了。

    2、北宋滅亡的原因

    至於北宋為什麼最後一步步走向亡國之路的,我覺得重文抑武的政策只是一個方面的原因,還有其他的好多因素。

    一是五代十國的時候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北宋失去了地理的屏障,也失去了優秀的養馬地;二是草原帝國的崛起,從遼國到後金,到最後的元朝,正是草原文明最輝煌的時期。即使北宋不採取重文抑武的政策,北宋也很難與處於上升期的草原軍隊抗衡,尤其是蒙古鐵騎,可是領先課一個時代,橫掃了整個亞洲。

    所以北宋滅亡的原因,並不能單單歸結為重文抑武。

  • 6 # 靜裡水聲1

    1,崇文抑武,不開武舉,崇尚儒雅,造成舉國娘娘腔,男人搽胭脂水粉,頭上插花為榮。幾乎都是文人做將軍,無人真敢打戰,所謂名將靠後世小說杜撰。

    2,所謂王安石變法,其實是找藉口剝奪中低層百姓的利益,強行攤派貸款。

    加上腐敗分子從中作梗,造成中低層百姓紛紛破產,流離失所,物價上漲離譜,泡沫經濟無法遏制。

    3,官僚階級奢糜腐化,把百姓當豬狗看待,造成人心大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年級如何提高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