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杰20092009

    范增沒說明白?言不正則名不順?你都不立楚國的皇室後裔楚人誰吊你?項羽沒立熊心以前還不是小打小鬧,立了以後馬上很多義軍加入了

  • 2 # 攝影新疆

    1.個人問題。陳勝吳廣起義是以扶蘇項燕的名義起義的,號為“張楚”,可是後來陳勝稱王了。人家是跟著你扶蘇項燕的名義來的,這當然人心潰散,還有,陳勝在稱王后,其思想逐漸發生演變,與老百姓的關係日益疏遠。

    比如史記中的一個例子【或說陳王曰:‘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陳王斬之。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這就使陳勝威望下降,農民起義軍靠得就是百姓的支援,現在連百姓都不理你了,誰還理你?

    2.隨著反秦鬥爭的開展,另一方面,革命隊伍內部矛盾也在持續擴大。人們割地為王再加上秦將章邯的厲害起義軍終於滅亡。

    3.驕兵必敗,陳勝這個人只是農民,沒有軍事經驗。陳勝在稱王后變得十分驕傲,而且聽信了別人的讒言,隨意殺害自己的手下,漸漸地,他與一起起義的人民群眾的關係不在像之前那麼友好了。

    雖然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失敗,他們的起義讓各國王朝紛紛重新建立,起義軍劉邦項羽直搗咸陽,取得起義軍的勝利,結束了秦王朝統治,使百姓重建Sunny ,這其中,二人的功勞深不可沒。

  • 3 # 天命與劍8341

    朱升給同是農民起義的朱元璋提的戰略建議: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而陳勝吳廣的行為則是應了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也。

  • 4 # 幻中詩

    秦朝的殘暴統治,使六國百姓無不痛恨,就在大家飽受壓迫無法忍受的時候,作為楚人的陳勝吳廣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終於掀起了起義的浪潮。短時間內就組織了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接連攻克多地,隨後陳勝稱王。

    隨著陳勝義旗的舉起,很多地方也是開始起義反抗秦朝,其中就包括劉邦、項羽在內。可是發展勢頭最洶湧的陳勝,最終卻僅僅維持了6個月,便被自己人所殺害,宣告著起義的失敗。

    原本弱小的項羽、劉邦卻一直堅挺,代替陳勝吳廣,實現了推翻秦朝的目標。為何來勢洶湧的陳勝吳廣會敗得這麼快呢?

    第一,陳勝急於自立為王,陳勝起義的幾個月當中,不僅稱了王,還修建了宮殿,並且專門設定了文武百官,似乎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朝廷。這看似正規了,實際上這卻是極為愚蠢的行為,陳勝的威望在當時根本不足以稱王,稱王不會帶來任何好處,只會讓英雄豪傑們離心離德。他應該藉助楚國舊王室的招牌發展壯大,再稱王或者怎麼樣都可以。項羽的崛起便是如此,他知道借用權威收服人心,首先擁立楚王熊心,然後再打著楚懷王的旗幟,迅速招兵買馬籠絡一幫人。

    第二,陳勝太專斷。當他稱王的時候,身邊一些重要官職都是自己老家那幫人,要知道陳勝原本就是一個沒什麼才能的人,自他起義之後,吸引了很多能人異士,但是卻沒有把他們放在適當的位置任職,因此大家怎麼會對他心服口服?雖然能用權勢讓人表面上服從,但是這種不滿一旦積壓到一定程度便會爆發,這就是為什麼最後連車伕都看不慣陳勝,最終把他給殺了。

    第三,陳勝對於他人的意見聽不進去,在他稱王的前夕,詢問張耳、陳餘的時候,他們二人明確的表示現在不是最佳時機,應該先把稱王的事暫緩一下,畢竟這都是一些虛名,關鍵是要如何攻城略地,真正的壯大自身實力。一旦做強做大了,別說稱王,就連稱帝都會順理成章。但是陳勝卻看著起義軍發展勢頭很猛,開始有點不可一世,急於滿足自己的野心,不管不顧他人的忠言就稱王。正所謂槍打出頭鳥,當是秦朝的武裝力量還十分強大,陳勝如此急不可耐地冒出頭來,當然會集中力量先收拾他了。

    而反觀劉邦、項羽,他們雖然在最開始不怎麼起眼,但是他們步步為營,同時趁機籠絡屬於自己的人才,所以當秦朝滅亡後,他們各自都發展了一支屬於自己的隊伍,並且人才彙集。

    陳勝吳廣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們開創了農民起義的先例,動搖了秦朝的統治基礎,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 5 # 月日兮

    陳勝吳廣的起義是倉促,沒計劃沒準備;軍士斬木為兵,沒訓練;皆是一夥農民,沒承受力;最關鍵的是陳勝無自知之明,又不識人才。張耳陳餘這樣的大豪傑他沒重用,吳廣這樣的兄弟他還懷疑擔心,沒有自己信得過且能力出眾的人。

  • 6 # TonyDeng

    陳勝吳廣的問題在哪裡呢?其實答案很簡單:早年陳勝在鄉下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看似有遠大志向,在大澤鄉鼓動眾人,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則表明其志僅王侯將相而已,並非擁有天下的無上之君,到取得一定成績,佔據若干地盤,即稱王割據,再無進取之心,苟富貴,卻相忘,失去人心,自然失敗。

    陳勝的能力,並無吳廣強,大澤鄉之事,實操的多是吳廣,吳廣死的早,陳勝必定敗。

  • 7 # 長島男爵

    過早稱王,沒有復立山東六國。

    假設是我,就自封楚國令尹、諸侯上將軍、陳侯,復立六國後人為王,任命親信為諸侯國相、將軍、郡太守、郡尉,實際統治各國,諸王為傀儡。

    這樣做其一可以斷了其他人擅自稱王的念頭,防止隊伍四分五裂。

    其二,可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招攬六國才俊加入自己的隊伍。

    至於稱王稱帝可以緩一緩,透過戰爭和時間,積累威信,給部下封爵賜官,積累恩德,逐漸提升自己封號可以由小到大,直到反秦大業達成,再分封更多的王,挑撥他們互相爭鬥,逐個擊破,最後稱帝。

  • 8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這段歷史,對今天仍有借鑑之處。

    分兵,但嚴苛過度,諸將不親。

    陳勝吳廣起義後,各地揭竿而起,紛紛響應,陳勝的起義軍發展迅速。

    會上,主要有兩種意見。

    1、陳勝本人為王。

    陳勝功勞大,應該由陳勝本人為王。

    2、復立六國之後。

    張耳認為:陳勝稱王,會“示天下以私”。

    他們建議:陳勝不稱王,專心滅秦,另派人尋找六國後裔,復六國。這樣,六國感受到陳勝的復國之恩,陳勝只需“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

    陳勝做出了選擇:自己稱王,並以主力繼續攻秦。同時,又派分軍攻略趙、魏、九江等地。

    容易被忽略的一點是:陳勝控制了主要將領的家屬,藉此防止各軍擁兵自重

    這個在當時看起來問題不大的決策,卻是陳勝失敗的開始。

    據《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稱王后,“以嚴苛為忠”,獨斷專行。“諸將以其故不親附”。

    歷來分兵作戰,各將領與中樞的關係是最為微妙的,當彼此“不親附”時,這些分出去的軍隊,怎麼可能如計劃一般的協同發展呢?

    教訓:

    上下級之間,互相信任是最重要的。

    如果彼此不親附,要麼不敢放權,扼殺機遇;要麼···如同陳勝政權一般,走向分裂!

    對六國復國需求處理不當,導致表面聲勢雖大,實際分崩離析。

    分兵後,張楚政權迅速發展了起來。

    武臣、張耳攻略趙地,很快就連下二十餘城!

    周市在魏舊貴族的支援下,迅速平定了魏地!

    但是,表面的聲勢浩大,掩蓋不住事實上的分崩離析。

    武臣攻下趙地後,被擁立為趙王。一個與張楚政權並立的新政權出來了!

    這不只是趙復不復國的問題,各國舊貴族都在看陳勝的態度!

    陳勝有兩個選擇:1、堅決打擊自立行動;2、承認其復國,團結六國舊貴族;

    陳勝一開始的決定,是堅決打擊。他想殺掉武臣一家(人質),並滅了趙。

    被勸阻後,他只得派人去祝賀,並立張耳的兒子為成都君,令趙軍迅速西向,一起伐秦。

    哪有那麼容易!

    張耳和武臣說:陳勝原本就不想我們復國,現在,只是暫時要藉助我們一起打秦!等楚滅了秦,一定會來收拾我們!我們現在該做的,是馬上去打燕、代,擴張實力呀!

    那麼,誰在復國後,還會去協助你呢?

    同樣的事情,又發生在魏。

    周市在攻下魏地後,舊貴族要擁立新魏王。陳勝在與周市五次協調後,才同意復國!

    復國後的魏,也不再搭理陳勝了!

    曾經的山東六國,除了南韓,全部復國!

    可是,這些諸侯從來沒有支援過陳勝!

    分析:

    舊貴族影響力大,各諸侯復國,陳勝無力阻止,並不意外。

    只是,這些諸侯,後來能互相救應、協同作戰,在反秦的立場上高度一致;卻為何自始至終坐視陳勝被秦軍滅掉呢?

    陳勝既無力阻止各國復國,又要表現出強烈的反對情緒,使得各國都認為:陳勝認可復國只是權宜之計,他滅秦後必然會來打我們!

    這樣的情況下,各諸侯再不支援陳勝,坐視陳勝覆滅,也就自然而然了!

    教訓:

    達成合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彼此的合作誠意。

    如果沒有誠意,即使訂立了合作關係,合作的走向,也將變得難以預測!

    毫無協調、統一指揮,任由章邯各個擊破儘管諸侯都不合作,但陳勝仍有較強軍力。

    當時,陳勝本部的發展態勢十分好:吳廣率主力擊敗了滎陽秦軍,正圍攻滎陽;宋留率軍攻下南陽,以為側翼;周文率軍進入關中,一路發展到幾十萬人,抵達離咸陽僅百里的戲。

    孔子的後人,此時正在陳勝軍中為博士,他勸陳勝:不可大意,要趕緊組織、協調。陳勝答:寡人的軍隊,不勞您費心!

    於是,周文孤軍深入,吳廣頓兵滎陽,宋留待在南陽無所作為!毫無協調!

    秦二世再是昏庸,到了危機時刻,大秦還是有點底蘊的!章邯收集驪山和阿房宮的刑徒數十萬人,前去作戰!

    很快,章邯擊敗了周文。

    周文退出關中後,吳廣主力尚在,章邯沒有把握,停止追擊,用兩個月時間整頓軍隊。

    這2個多月,本應是彼此協調、整頓的良機。

    陳勝沒有協調軍隊。吳廣依然在滎陽作戰,不支援周文;宋留依然在南陽,毫無作為。

    章邯出軍,周文大敗,自殺!

    攻守徹底易勢,陳勝的張楚政權,走到了最後時刻。

    分析:

    章邯在擊退周文後,要訓練、調整才敢出關作戰,可見,當時陳勝軍總軍力並不弱於秦軍。

    可是,整個過程中,吳廣所率主力,卻長期頓兵滎陽,坐視周文孤軍發展,並在周文遇挫後,依然坐視其自生自滅,形成了巨大的兵力浪費!

    而這一切,原本應該是陳勝來協調的。

    可是,陳勝在勝勢時,不做調整,在劣勢時,依然無所作為,可見他並無指導戰爭的才幹。

    內訌中滅亡

    面對章邯的反撲,起義軍慌了神。

    吳廣的部下田臧假傳陳勝命令,殺了吳廣。

    陳勝得知情況後,表示:支援田臧。

    田臧整頓軍隊,迎戰章邯。

    可是,大軍原本就在滎陽堅城下久戰疲勞,又見到將軍們自己不斷內訌,哪還有心交戰呢?士氣低迷,一戰而敗!

    滎陽之戰後,章邯轉軍攻陳。陳勝在一連串的失敗後,被自己的車伕莊賈殺害。

    最後,是南陽耗著的宋留,不戰而降。(本人依然被車裂)

    聲勢浩大的張楚政權,滅亡了!

    秦雖已亂,但實力猶存;非項羽這樣的猛人,消滅不了;

    六國貴族雖死裡逃生,但影響深遠;若非張良的勸阻,劉邦也曾在此犯下大錯!

    可以說,以陳勝之才,要他處理好如此複雜的局面,或許有些苛求了。

    這正是陳勝雖然趁時而動,迅速崛起,卻最終敗亡的主要原因!

    但是,他留下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依然足以激勵後人!

  • 9 # 過去即歷史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首先,陳勝吳廣起義是怎麼爆發的?!是被處罰到咸陽做工延誤了日期,為了求生,一時興起才造反的,之前沒有謀劃,說不定不延誤日期,就沒有陳勝吳廣起義這回事了;

    其次,陳勝吳廣的領導者能力咋樣,隊伍組成是啥;手裡的武器是啥。陳勝吳廣也沒有什麼軍事才能,受教育程度也不高,拉起來隊伍還搞迷信這一套,而面對秦朝的專業軍人,就應對不過來了;隊伍成分主要是農民,是下層百姓。因為秦朝幾乎把所有的金屬玩意都收繳了,陳勝吳廣也拿不到好傢伙事。項羽劉邦這些人的隊伍中,不乏上層人物,知識分子;隊伍成分也是很複雜,手裡的兵器也比陳勝吳廣起義那會好很多。

    最後,陳勝吳廣起義之前秦朝積蓄了龐大的軍事力量,而且沒有規模性的戰事去消耗。陳勝吳廣起義正好成為他們的實戰戰場;而後來的項羽劉邦,攪亂了秦朝;一方面是秦始皇死了;另一方面陳勝吳廣起義消耗掉了秦朝部分軍事力量;秦朝末年是天下大亂,烽煙四起,秦朝軍事力量就那麼多,不可能每個地方的叛亂都派重兵。而陳勝吳廣起義時沒出現天下大亂的局面。以秦朝當時的力量,陳勝吳廣起義很容易被撲滅。

    總之,陳勝吳廣起義先天不足,踩點還沒踩對,而且起義的目的是活命;不是以推翻秦朝統治為目的。這樣的隊伍斷難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三方支付應不應該被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