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舌尖上的熱史

    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朱允炆天資聰穎,得朝臣推薦;

    二是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長子,嫡長子死後由長孫繼承皇位這在當時也是傳統;

    三是因為朱元璋不想要兒子們因為皇位產生爭鬥。

    太子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也是他非常器重的一個兒子,可惜的是太子朱標死得早,朱元璋便將對朱標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孫子朱允炆的身上。他對朱允炆有一種愛屋及烏的感情在裡面,以至於這種偏愛讓他忽略了同樣優秀出色的兒子朱棣。 朱元璋沒有將皇位傳給兒子朱棣,而是直接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其實這其中既有對已逝的太子的偏愛,也受到了當時傳統制度的影響。當時社會特別看重“嫡長制”。也就是說嫡長子去世之後可以由嫡長孫來繼承皇位,朱元璋又是那樣封建傳統的一個人,再加上滿朝文武百官都支援朱允炆,所以朱元璋也就順理成章的傳位給了孫子朱允炆。

  • 2 # 遊歷往事

    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立朱允炆為皇太孫,而沒有選擇同樣雄才大略的燕王朱棣,這才導致了“靖難之役”骨肉相殘,而在這場叔侄皇位之爭中,滿朝文武都被捲進了旋渦,數不清的大明精銳戰士死於內戰,那個方孝孺據說還被誅了十族。數十年積累的人才和物資毀於戰火。雖然朱棣看起來比朱允炆更有作為,但是朱允炆繼承皇位在當時是合理合法的,這一點朱棣也不得不承認,所以“靖難之役”的口號是“清君側”。

    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朱棣而傳給朱允炆,這一點在歷史上有很大爭論,一種觀點認為朱元璋是按照“規定”傳給了“嫡長孫”;另一種觀點認為朱元璋本來是想傳給朱棣的,只是被一些人破壞了。但是這兩種說法都站不住腳,因為細看一看朱元璋的家譜就知道,朱允炆不是嫡長孫,封建社會也沒有一定要立嫡長孫的規定。至於說朱元璋曾經打算把皇位傳給朱棣,那是勝利者朱棣的一家之言,也做不得準。

    首先我們來看朱允炆為什麼不是嫡長孫:朱元璋有名分的老婆有二十一個,生了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沒有明確記載哪一個子女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生的,但是老大懿文太子朱標、老二秦愍王朱樉、老三晉恭王朱棡、老四燕王朱棣卻都是馬皇后撫養成人的,這一點做不了假,所以可以說朱元璋有四個嫡子,按照封建社會“立子以嫡以長”的規定,皇位繼承人只能從這四個人中產生,而老大朱標實至名歸,連朱棣也不能表示異議。

    但是朱允炆卻不是嫡長孫,因為他還有個哥哥朱雄英,而且朱雄英是朱元璋欽定的隔代接班人。據洪武二年編撰、洪武六年書成的《皇明祖訓》記載:“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次嫡子並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但是朱雄英在洪武十五年就去世了,沒活過他老爹朱標。

    而朱允炆是朱標的妾侍呂氏生的,跟朱雄英不是一個媽,自然也算不上嫡長孫,至於呂氏被沒被封為太子妃、什麼時候封的,歷史上沒有記載。即使呂氏上位,朱允炆子以母貴,晉升為嫡長孫,但也不能證明他繼位就是鐵板釘釘的事情,因為所謂的“立子以嫡以長”有個前提條件,就是這個繼承人必須先是“子”,然後才論“嫡”論“長”,也就是說,有二十五個叔叔的朱允炆,在太子而不是皇帝的父親去世後,他是皇位的第二十六順位繼承人,即使僅看上一輩的嫡子,他也只能是第四順位繼承人。

    到朱元璋選接班人的時候,“立子以嫡以長”這個傳統,在封建社會已經流傳了幾千年,而且大家一直都是這麼做的,都是老大死了輪到老二,然後是老三老四,以此類推,讀者諸君有興趣可以去翻一番歷代帝王年表,就會發現有個有趣的現象:老大似乎都不大長命,皇帝一般都只好選擇其他的兒子來接班,即使沒有兒孫,也要從下一代子侄中選擇,這樣自己死後才能是名正言順的“太上皇”。

    所以按照封建禮法來說,朱棣和朱允炆都是朱元璋的合法繼承人。但是為什麼朱允炆成功上位了呢?這可能要歸功於三點:第一、朱標臨終前的請求;第二、朱元璋隔代親的人性;第三、朝中大臣的支援。

    首先我們來看朱元璋和朱標的感情。朱元璋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冷血君王,但是對朱標這個大兒子卻充滿了溫情。他之所以要把功臣斬盡殺絕,就是為比較溫和仁厚的朱標拔掉棘杖上的刺。而朱標之所以英年早逝,也是朱元璋施加的壓力過大,對此朱元璋是心懷愧疚的,所以朱標向老父親託孤,朱元璋能夠做的,就是把自己最大的家業,也就是皇位傳給兒子的兒子。

    其次我們再來看朱元璋跟朱允炆的關係。其實這一點不用分析,什麼叫“隔代親”——對孫子要比對兒子好得多。居家生活中經常會有兒子追著孫子打,老爺子追著兒子打的趣事發生。朱元璋雖然雄才大略或者說冷血無情,但他首先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老爺子疼孫子,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已經成年且已經在邊關吹了好幾年北風的四兒子朱棣,看著自然不如在江南長大細皮嫩肉的孫子朱允炆順眼。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滿朝文武的支援。朱棣這人太像朱元璋了,甚至可能比朱元璋還冷血嗜殺——他每天拎著刀子砍韃靼,比經常坐鎮指揮的朱元璋見過更多的鮮血。而當時的滿朝文武,在朱元璋的高壓下活得戰戰兢兢,早起上朝都不知道晚上能不能安全下班回家,如果這個大臣沒有回家而錦衣衛來敲門,那麼這家的房子過幾天就要換主人了。於是大臣們都日盼夜盼朱元璋老爺子趕緊掛掉,換上仁厚的朱標來當領導。可是沒想到朱標愣是沒熬過朱元璋,眼看著戰場上衝殺出來的朱棣要回來接班當太子,肯定滿朝文武一片哀嚎:這苦日子還有頭兒沒頭兒了?

    於是大臣們自然要力捧錦衣玉食甚至有點弱不禁風的“嫡長孫”朱允炆了。而事實證明,大臣們的擔心不是多餘的,當年的選擇也是正確的:朱允炆上臺,偃武修文,官員們睡覺的時候,脊樑骨也敢挨著炕蓆了;但是好景不長,朱棣殺了回來,趕跑(或者燒死)了朱允炆,又開始了大開殺戒。

  • 3 # 匆匆與那年

    一,據傳,朱元璋北伐元大都後俘虜了一位妃子,傳是北韓國王獻給元的和親公主。後來朱元璋很喜歡便將她媽入後宮。封了妃子,後懷了龍種但是七個月就生下了龍子,對外說是早產,但是朱元璋對此卻不是很相信。而後處理了這個女人,而這個皇子就是燕王朱棣。因此朱元璋不是很待見他,更是不願意立他為帝。

    二,嫡長制

    太子朱標是馬皇后所生,朱元璋和馬皇后情深,且還是嫡長子。朱元璋也很是喜歡朱標。朱標死後出於愛屋及烏的心情朱元璋對孫子也很是喜歡!因此傳位給了孫子。

    三,朱元璋深知朱允文性格柔弱不適合做皇上但是還是推他上位,既是為了防止兒子之間互相殘殺,也可以保證兒子在得勢之後不會太為難朱允文。

  • 4 # 長安城不良人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鳳陽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分別是:

    朱標,長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三子,晉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碩妃出,但自稱孝慈高皇后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楨,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齊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達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達定妃出)

    朱杞,九子,趙王(幼殤)

    朱檀,十子,魯荒王(郭寧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獻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獻王(胡順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簡王(郭惠妃出)

    朱柍,十四子,肅莊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遼簡王(韓妃出)

    朱栴,十六子,慶靖王(餘妃出)

    朱權,十七子,寧獻王(楊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莊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韓憲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簡王(趙貴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賢妃出)

    朱棟,二十四子,郢靖王(劉惠妃出)

    朱木彝,二十五子,伊歷王(葛麗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92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太子朱標奉了朱元璋的命令,於洪武二十四年到陝西考察建都與調查秦王之事,偶感風寒,回朝後一病不起,半年後,英年早逝,去世時37歲。這年朱元璋64歲。在這一年皇位的繼承人皇太子朱標病逝,而朱標太子是朱元璋的嫡長子。

    老來喪子,對任何人都是極其痛苦的事。更何況朱標是太子,是朱元璋辛苦培養了20多年的皇位繼承人。更為棘手的是,朱元璋必須儘快另選儲君。一來自己年事已高,二來國有儲君,才能保政權穩定,扼殺那些覬覦皇位之人的野心。

    但是,立誰為太子呢?這個難題可比攻城拔寨,衝鋒陷陣難多了。

    朱元璋雖然有26位皇子,但能堪大任的沒幾個。周王、晉王有幾分才能,著力培養也許可用;秦王荒淫無度,違法亂紀,一度差點被剝奪王位;晉王外厲內荏,膽小怕事;魯王貪圖享受,一心想長命百歲,只知道煉丹吃藥。

    朱元璋最終圈定了燕王朱棣和皇孫朱允炆兩人。可這二選一的才是最難的。

    但他還是艱難地做出了決定: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一,朱允炆是嫡長孫。

    朱元璋在皇位繼承上是很傳統的,朱標13歲時就被冊立為太子,除了朱標才幹出眾外,嫡長子的身份是最重要的原因。朱允炆也不例外,他是嫡長孫。按照封建傳統觀念,皇位繼承應該實行“嫡長制”。

    而燕王朱棣只是皇四子,非嫡非長,立朱棣為太子,缺乏法理依據。而且朱棣的生母身份存疑,有人說是高麗人,有人說是元順帝之妃,總之肯定不是馬皇后所生(朱棣即位後,大肆篡改《太祖實錄》,極力證明自己就是馬皇后所生)。如果強行立朱棣為太子,就會給奪嫡之人留下口實,難免禍起蕭牆,引發內戰。

    嫡長子主要是指嫡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嫡妻一般主要指的是結髮妻子、正妻、元配、原配、正房、正室、大老婆、第一個老婆,說這麼多隻是高孫嫡長子的身份很重要。西周時期,周王實行宗法,其規定宗法制按照血緣宗族關係分配政治權利,維護政治聯絡。而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為天下的大宗,相比之下其他的都是小宗了,因此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就是嫡長子繼承。至此,嫡長子繼承王位才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從次以後中國的歷史中出現了一個制度嫡長子繼承製度,西周以後的各王朝,基本上都執行周朝宗法制所規定的嫡長子繼承製,即嫡長子擁有政治繼承權。嫡次子和庶子按照身份等級不同,獲得不同的次級政治地位,形成了一個等級森嚴的制度。

    在周朝時期,周天子的政治地位和財產主要是由他的嫡長子繼承,其他的諸子被封為諸侯,諸侯的嫡長子繼承諸侯的一切,而諸侯的其他諸子則是成為了卿大夫,卿大夫的嫡子繼承卿大夫的一切,諸子成為士,士嫡長子繼承士的一切,諸子則是成了平民,平民的嫡長子繼承他的一切不過還是平民,而平民的諸子則會成為奴隸!

    從這一套體系中可以看出來在周朝時期的森嚴的等級制度,有的人會因為出身高高在上,有的人會地位越來越地下,也就是說同一夥兄弟因為身份不同,過了幾代之後就會成平民甚至是奴隸,緊緊是因為出身,這太可怕了,這和富不過三代有相同的意義吧。

    唐朝時立嫡的順序是:嫡長子最先、嫡長孫次之、嫡長孫同母弟、嫡長子同母之次弟、嫡長子不同母之嫡弟(父親續絃之嫡母所生的兒子),然後按庶子、庶孫的順序往下排。看到沒有嫡長子死了,嫡長孫補上,如果嫡長孫不行早夭的話,他的兄弟在補上,然後才能輪到嫡長子的兄弟。

    朱允炆當上皇太子和這個有關係,朱允炆是朱標的次子,朱標的嫡妻和長子早夭,朱允炆的母親成了續絃的嫡妻,朱允炆成了實際上的嫡長子,所以按照嫡長子繼承製,他成為了皇太孫,即使沒有朱允炆,他還有兄弟,怎麼也輪不到朱棣,可是朱棣狠呀,將朱允炆趕下了皇位,最後朱允炆不知所蹤,而他的兄弟不是早夭就是被朱棣囚禁然後暴卒。

    二,朱允炆善良仁厚。

    朱允炆和朱標很相似,生性寬厚。在太子朱標病重期間,朱允炆數月不離左右地守候榻前,日漸消瘦,孝心感人。朱元璋稱讚他:“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

    朱元璋很擔心自己去世後,朱允炆鎮不住那些手握重兵的叔伯(尤其是燕王),曾試探性地詢問朱允炆,朱允炆回答:“先以德爭取其心,以禮約束其行,若還無效就削其藩,異其地,最後實在不行再動用武力。”朱允炆的回答充滿仁義之心,朱元璋很是滿意。

    朱允炆還建議修改《大明例律》,認為其中有些律法太過嚴酷,不利於國家的發展。朱元璋聽後,下令朱允炆組織專人改進,此舉廣受好評,“天下莫不頌德”。

    朱元璋一生殺伐不斷,屠戮功臣,百姓懼怕,大臣惶恐。但朱元璋知道,他去世後,需要一個仁厚的君主,讓國家修生養息,解除整個政權的高壓之態,需仁者治理,朱允炆是最佳人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減肥的時候該吃什麼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