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程薏苡
-
2 # 我愛中國隊
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幾十道菜,有嚴格的制度,基本上都是自己一個人吃,真的不如我們普通人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大快朵頤。
-
3 # 四川達州人
可以這麼說,皇帝的飲食非常不健康。
當然,這是以現代醫學角度來看的。
一、南北朝之前,華人主食是水煮穀粒。
所謂,有肉謂羹,無肉謂粥是也。
想一想,沒有脫粒的稻穀小麥小米煮成粥怎麼消化呢?
南北朝之後,水車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我們的老祖宗才開始普遍吃到大米麵粉。
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中國歷史上第一種麵條-水引餅正式登場。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有“水引餅”,是一種一尺一斷,薄如“韭葉”的水煮食品。
當然,這不是說,之前沒有穀物脫粒,而是社會主體形態就是吃穀粒。畢竟,稻穀脫粒理論上可以手工完成,但小麥小米可就完全無法手工完成。
二、烹飪方式
可以這麼說,華人目前使用的各種烹飪方式都是在北宋時期定型的,之前使用的主要飲食方式也就煮蒸炸膾四種。只不過我們今天使用的是電炒鍋與微波爐,僅此而已。
三、菜餚的質量
清代算是離我們最近的時期,皇帝飲食也非常不健康。
別看皇帝一頓飯奢侈的要一百多菜,但真正吃的也就是面前那十來個菜。其餘菜品距離遙遠,皇帝一般不看,也不會吃。太監其實也對皇帝的飲食規律很清楚。
因為兩餐主食必須等皇帝下令,所謂御膳都是提前做好煨在火爐上的,這樣的菜餚的質量與營養顯然不足。
其次,皇宮御膳蔬菜少,主要集中在乾菜、幹筍、幹蘑菇這些。
哪怕有大白菜,估計也是酸白菜。
這是因為太監們怕皇帝吃順了嘴,冬天想起要吃黃瓜葫蘆怎麼辦?
所以皇宮的新鮮菜品極少。飲食距離今天普通人差距甚遠。
-
4 # 中國歷史海哥哥
古代皇帝比普通人吃的豐盛
既然說到皇帝,那就從秦始皇開始。
在秦朝的時候,肉夾饃開始興起,已經有魚的出現。秦始皇愛吃一份魚丸,名叫“皇統無疆鳳珠氽”,乃是秦始皇親自命名的。(下圖便是)
那肯定隨著食材和烹飪技術的進步,以後皇帝吃的肯定比現在普通人好。到了清朝一頓就要六百斤食材、一百道菜。
現代普通人比古代皇帝吃的豐富我們現代吃的,那不用多說,便捷的交通,讓我們隨時能吃到千里之外的食物水果。加之,肯德基、可樂等新興的飲食,和烹飪技術的進步我們能吃到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食物,我們現代人自然比皇帝吃的還要豐富。
我們現在人比皇帝吃的健康古代科學醫學技術不發到,導致他們吃飯的時候不會考慮膽固醇高低,不會考慮營養均衡等等。所以我們現代人吃的比皇帝健康。
-
5 # 歷史大學堂
《禮記》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作為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在中國歷史早期便被迫與國家政治相連。《周禮》中關於不同階級飲食禮儀上的規定可謂多如牛毛,不勝列舉。無數歷史名人的命運亦隨著飲食起起落落:商代伊尹“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靠廚藝這塊敲門磚走上了人生巔峰;周亞夫則因漢景帝賜宴時為他“獨置大胔(無骨大塊整肉),無切肉,又不置箸”而“心不平,怏怏而去”最終君臣失和。
夠了,夠了,實在是看厭了波詭雲譎的政治,讓我們迴歸溫香軟糯的食物本身。古人力於農耕,卻常常掙扎於溫飽線上,難談美食。那貴為一國之君的天子呢?他們的餐桌上,又究竟擺放著哪些珍饈美味?
圖1 滿族食俗與清宮御膳 配圖
一、普通的餐桌一提到天子的飲食,我們瞬間聯想到的往往是一餐百餘道菜,“吃垮”大清的慈禧。但當我們真正翻看現存的天子食譜《清宮御膳檔》時,也許會十分驚訝:皇帝的餐桌並不以珍奇見長,呈列的幾乎都是百姓平日所食之物,連鹹菜豆腐都屢見不鮮。
歷代天子飲食多不重奇。
北宋皇室“飲食不貴異味,御廚止用羊肉”,官修的《政和本草》將羊肉與人參並列“人參補氣,羊肉補形”,宋神宗年間公眾日均消耗羊肉1200斤以上。此時之羊並非如先代高居廟堂,而是遍佈江湖之遠,蘇軾詩云“剪毛胡羊大如馬,誰記鹿角馨盤筵”,宋人食羊之盛,可見一斑。南宋偏處東南,羊肉難得,天子便同常人一般大食螃蟹,宋孝宗號稱“蟹痴”,曾因食蟹過多患上痢疾。
圖2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明代則因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恐後世子孫不知民間疾苦,為後世子孫定下規矩,用餐時除精緻飲食外,“民間時令小菜、小食亦必集”,囊括了苦菜、蒲公英、雜豆、麥粥等多種普通食物。
清代皇室偏好口味清淡鮮美的蘇州菜,尤以康熙、乾隆為盛,乾隆甚至將蘇菜名廚張東官破例由蘇州織造府選入父子世代相傳的御廚隊伍中,將其封為七品官,每日頭道菜必由張氏所做,出宮巡遊也必帶此人。而究張氏拿手的“蘇造肉”,也不過是東坡肉的變種;傳入民間後,百姓無錢買肉,將其手法用於烹調豬內臟,再加上火燒,便成了大名鼎鼎的北京小吃——滷煮火燒。
圖3 東坡肉,又名滾肉、東坡燜肉
二、精緻的餐桌御膳普通而精緻,普通的是食材,精緻的是選材、烹調。
就清代而言,御膳對食材的品種、產地、時令、鮮活甚至是採摘、屠宰方法都要求頗嚴,僅日常使用的調和油便有十餘種之多。豐富的食材重在飲食均衡,所謂“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天子的主食中雜糧佔到了相當大的比例,每日餐後還要食用應季水果;在特定日子裡,天子也會戒除葷腥,茹素度日。有的天子本人對食材也相當挑剔,康熙曾講他所食之物“必待其成熟之時始食之”;乾隆更是考究,春天榆樹發芽他要求吃榆錢餑餑,初夏新麥灌漿抽穗他要吃新麥“捻轉”(長條狀食物),盛夏喜食茄子扁豆,常年食用鴨子,以其性陰,可降處理政務的心燥。
圖4 八寶鴨是蘇州地區的特色傳統名菜
烹飪一道,食材固然重要,關鍵還在於烹調之人。御廚的烹飪是一種藝術,能達到所謂“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不能喻”的境界。這有時需要極高超的技術,如乾隆喜食鴨子,御廚便把鴨子整個去骨,留下完整“滴水不漏”的帶肉皮囊,再填上八中食材,煮五個小時後,仍是一隻不失形狀的完整鴨子,這便成了乾隆最愛的“八寶鴨”。
有時需要人文氣息,如清宮有一味“縐紗餛飩”,以方形皮象徵地,團狀餡象徵天,包在一起便是天地未分的混沌世界,縐紗則指半透明的餛飩皮,一鍋煮出,彷彿整個宇宙盡在其中。有時需要一點創意,蘇造菜大師張東官拿手的“櫻桃肉”便是將豬肉切成未分離的小塊烹煮七八個小時,然後用紅曲點睛其上,豔若櫻桃。
圖5 縐紗餛飩
三、規矩的餐桌偌大帝國最好的狀態便是穩定,帝國權力中樞的宮廷更是秩序井然,即使天子本人也不能恣意妄為,這在餐桌上也有所體現。
明代重祖制,自明太祖於洪武元年將櫻桃、梅、杏、鰣魚、雉定為四月供奉太廟的“薦新儀物”後,便預示了後世子孫的一場噩夢。永樂年間,明成祖遷都北京後,沿用諸物祭祀。其他還好說,鰣魚僅產於長江,朝廷便在南京設“鰣魚廠”主管鰣魚捕撈和運輸,於每年五月十五祭祀過明太祖和馬皇后,便將鰣魚用層層冰雪覆蓋,裝於黃布遮蓋的運船中,火速送往北京,必須與六月底到達,七月一日供奉太廟,然後皇帝必須食用。這一過程複雜繁冗,而皇帝吃到嘴裡的鰣魚,經過將近月餘的折騰,又沒有冰箱冷庫保鮮,此時的箇中滋味,恐怕也只有天子才能夠了解……
清代宮廷按照滿族習慣,天子每日進早晚兩膳。清代皇帝按祖制普遍於四點鐘左右便早起,早膳安排在清晨六七點鐘,晚膳在下午一兩點;早膳前和晚膳後各有一次點心加餐,皇帝可隨時傳喚。到了晚上六點多,尚有一次酒膳,僅有小吃夜宵,不設大魚大肉。對於成年自律性強的天子,這樣的制度自然科學有效,個別皇帝還會自主加強約束,如乾隆每日晨起,都要先喝一碗冰糖燕窩粥,以助養生。而少年天子往往難耐固定時間的約束,如同治便常常私下出宮獵奇。
圖6 乾隆皇帝漢服圖
四、靈活的餐桌宮中飲食固然精緻,但往往一味求穩,靈活、創新不足,天子不耐規矩時,也常常會尋找靈活的補充途徑。
宋代宮廷盛行宮外取食,即遣人於宮外購買食物回宮享用。宋代天子不似前代般小心翼翼,在飲食上更為灑脫,兼之汴京、臨安美食薈萃,此制盛極一時。宋真宗大宴群臣時,曾遣人至汴京市場上沽酒;仁宗也常於各店肆買食;到了徽宗宣和年間,商販們聚集皇宮酸棗門,專等天子傳喚購買“晨輝門外設看位一所,前以荊棘圍繞,週迴越五七十步,都下賣鵪鶉骨飿兒、白腸、水晶鱠……荔枝諸般市合,團團密擺,準備御前所喚”。等到高宗南渡,汴梁名廚不少隨軍南下,這些北宋舊人於臨安城中仿效舊時呼和,吸引了高宗注意,很快便被天子點名選購,並獲得厚賜,臨安宮外迅速再現汴京輝煌,和寧門外“早市買賣,市井最盛……遇有宣喚收買,即時貢進。”
圖7 宋朝的繁華鬧市
明清天子受約束較多,宮闈森嚴,不復宋時盛況。
明代天子久居深宮,難得出遊,其飲食上的靈活更多體現在個人愛好上。如永樂皇帝喜食羊肉,正德愛吃灌腸,隆慶嗜好驢腸、果餅,天啟鍾愛乳孃客氏掌勺菜餚,崇禎則雅好燕窩羹。
清代皇帝受滿族傳統影響,天子出行自由度較高,於宮外靈活飲食的機會也更多。康熙在親征噶爾丹途中,曾親手獵鹿,烤鹿肝享用,並傳喚寧夏麵食、水果;在黃河畔保德駐蹕時,更是帶隨從大捕黃河鯉魚恣情享用,還寫信給留京太子講述鯉魚的鮮美。乾隆爺酷愛狩獵,一次於木蘭秋獮後,命手下烤制鹿肉享用,並由西洋畫師繪圖留念;下江南巡遊時,慕名微服至蘇州寒山寺平常僧廚烹調的素菜,大快朵頤後稱讚“蔬食殊可口,勝鹿脯、熊掌萬萬。”
圖8 乾隆帝南巡圖(區域性)
天子飲食固然勝過民間萬萬,但萬變不離其宗,妙手御廚在刀與火之間創造的奇蹟,用的還是普通果蔬。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飲食之道,不在精奇,重在適度、均衡。
世事多艱,千載易逝。當我們摩挲泛黃書頁時,人間的那一抹煙火氣穿越時空縈繞指尖,帶來心頭的一絲慰藉:或許,在那些冰冷名字之後,他們心中都有一塊柔軟的地方。
文:清涼山居士
-
6 # 饒冰青
根據政府公佈的統計資料
http://www.gov.cn/shuju/2020-07/16/content_5527283.htm
2020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食品菸酒消費支出3097元。折算一下,差不多是一個月516,一天是17塊錢。
根據現在的物價水平,17塊錢大概可以買半斤肉的樣子。
半斤肉的錢,再怎麼玩出花樣來,你能吃到多好?
和古代的皇帝比起來,只要不是那些亡國之君,吃上面肯定都是有保障的,他們一天的食材不可能才半斤肉吧。我就不算廚師的工資了,要不然現代這17塊錢一天還不夠請一個廚子的。
雖然科技進步帶來的生產力大發展讓現代人比起古代人來吃得更加好更加精緻更加營養了,但是這也是同階級的對比,現代的普通人確實比古代的普通人吃得好多了。
但是你是有多大的自信才敢讓現代的普通人去和古代的皇帝們比的?
回覆列表
明代前沒有辣椒沒玉米沒紅薯沒土豆……鮮味全靠肉類海鮮燉煮很久才有【窮人就別想了】,普通人家鹽很少基本是粗鹽……糖什麼的過年或許能吃到點麥芽糖。
非富貴人家很難吃到白米飯,都是基本沒進一步處理的粗糧【現在哪怕打著健康旗號大部分人還是沒法吃下沒進一步處理的粗糧,我之前在西貝吃了黃饃饃口感非常細軟,跟我在北方鄉鎮吃到的黃饃饃粗糙硬口感完全不一樣,明顯改良過了。幾家很喜歡的有全麥無油無糖的麵包坊也為了迎合大眾口味加油加糖降低全麥比例了——店員說真全麥基本沒啥人買大家嫌棄口感不好】。
牛肉吃了犯法,不靠海不是富貴之家基本告別海鮮,新鮮蔬菜水果不是原產地也很難吃到。
實際上你說的“祖宗留下的食譜”,有些是以前的貴族高階菜現在平民化了,還有不少都改得更加精緻了所以味道也更好——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黃饃饃,用我爸的話說,他年輕當兵時吃到的窩窩頭跟現在的窩窩頭也完全不一樣了。
現代食品工業無論從食物量還是味道上帶來的提升絕對是卓越的。
嗯,不說遠了,60年前中國大多數人還是豬油拌飯就很幸福了……所以你要真覺得以前的東西好吃,我也沒法說啥。
當然古代富貴之家帝王將相可能吃得不錯,因為有錢花功夫,但是也沒必要拿出來跟普通人比,他們的比較級應該是馬雲還有各種高階官員,現代那些花功夫的高階菜肯定不比鱉茄啥的差【之前看一個米其林的菜譜,一份菜抹底的醬汁光蘑菇就用了3斤其他材料就不說了】,但是平民吃不起。
至少我覺得,同階級能吃到的食物比較,現代完勝。
至於食品安全問題……古代的屎泡蝦讓蝦新鮮,雞裡塞沙子,鹽里加灰什麼的瞭解一下?
奸商哪個年代都不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