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清書畫鑑賞
-
2 # 今古大觀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古代人的身份也是需要證明的。一般人出遠門要有介紹信,也有人稱為路引,加蓋介紹人或官方印張。官員走馬上任,要有委任狀和官印。要想冒名頂替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要看接收方負責否?人的才學是做不了假的,別有用心的也許能頂得一時。就是現在證明材料已很完備,也難免有人鑽空子!唐朝用魚符證明官員身份,按官階大小分別有金銀銅三種材料。武則天時期,把三品大員的魚符換成了金龜,才有了後來的釣得金龜婿之說。古代的皇帝也是需要用傳國玉璽來證明身份的,如果沒有傳國玉璽的皇帝也是坐不穩龍椅的。古代證明身份的樣式也是無花八門,有腰牌,兵符……就連江湖人物,一派之主還要有傳代信物,像玉扳手,打狗棍,不一而足。這些證明身份的物件再怎麼多樣化,有一點是相同的,代表重要身份的信物,是難以模仿的,看來古代人的智慧還是很強大的,我們現代人,在很多方面還在向他們學習……
-
3 # 自由風的追逐者
在古代老百姓幾乎碰不上非要證明自己身份的事兒,如果有需要,憑書信或信物辦理即可,沒有國家統一發行的身份證明。但官員因為身份特殊,就必須持有國家統一製作的“身份證”,才能確認身份,享受特權。
清代又有“腰牌”一說,即系在腰間作為出入通行證使用的牌子。
另外,由於古代的僧人道士在社會上享有一定的特權,如免稅等,因此他們也需要有身份證明。他們的身份證就是“度牒”。度牒是僧道出家時,由官府頒發的憑證。
-
4 # 歷史有約故事會
現代的身份證制度,始於1936年,當年,寧夏省政府制定了“居民證制度”,這就是中國現代身份證的雛形。
嚴格意義上說,中國古代並沒有真正意義的身份證,或者說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證。
19開年禮,獎品快遞送上門!
廣告
在古代,普通人是沒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證明只對有身份和地位者而言,所以普通老百姓是不會有身份證的。
古代身份證上記錄的資訊比較簡單,如在唐代,一般就是“姓名”、“官職”兩項,不會有“出生日期”、“性別”這些內容。有的甚至連姓名也沒有。
雖然簡單,但上面也有現代身份證上沒有的資訊:如果持有者有職位的,要在上面寫清楚。這種身份證實質是一種“官員證”,寫有姓名的,在卸職後要交上去;未刻姓名的,則傳給繼任者,輪流使用。
魚符
中國最早的身份證始於何時?
學術界大多數人的觀點是隋唐時期,當時朝廷給每位官員頒發一個“魚符”。
中國古代身份證主要是以下幾種:等級身份證、職業身份證、臨時身份證等,其中以等級身份證最為流行。
古代的身份證式樣很豐富:虎符、免符、魚符、龜符、龍符、麟符、牙牌、腰牌等,都屬於等級身份證。這一類身份證中,魚符最為典型和流行,使用的時間最久。後來武則天當政時,一度廢魚符為龜符。雖然形式改變了,但作為身份證的功能並未改變。
古代身份證怎麼“防偽”?
古代身份證如此簡單,很容易造假,甚至出現連皇帝都敢騙的現象。
一、設定身份證的“防偽標記”。
古代身份證的防偽標記,也沒有現在這麼複雜,如魚符類身份證,僅是為它配一個袋子,即所謂“魚袋”。
有意思的是到了宋代,官員的身份證竟然只用“魚袋”來識別,而把身份證的核心憑證——“魚符”廢棄了。
魚袋
二、製作不同材質的身份證。
即不同等級的人,製作身份證所用的材料不一樣。以唐朝來說,製作魚符的材料各不相同: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用黃金做;五品以上官員身份證材料是白銀;六品以下官員的身份證材料是銅。
魚袋也相應使用不同的金、銀裝飾:三品以上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
魚符
魚符
魚符分左右,左符放在當時的“派出所”,作為身份證的“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隨身帶著,作為身份證明。左右符的數量多少根據使用者的人數和實際需要來定,不一定對等。魚符起初並非是身份證,而是“權力憑證”,可以用來調動軍隊、任免官員。
虎符
虎符
戰國秦漢時期用的,因為唐朝對虎有忌諱,所以用魚符替代了虎符。虎符是用來召集軍隊的,一半在皇帝手裡。一半則握在掌握兵權的大臣手裡,要打仗的時候,皇帝就找掌握另一半虎符的大臣,要求出兵,兩張拼在一起便能號令軍隊了。
龜符
龜符
武則天時出現的,大概是她認為烏龜比魚更長壽一點,更加的符合神獸的特點,這也就引申出“金龜婿”的典故,手持龜符的可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員,誰家姑娘要是嫁給這些人家,那是非常體面的。
龍符
龍符是太子用的,那麼它是太子的身份證嗎?並不是,太子的身份證是用玉做的,叫玉契。龍符是皇上不在的時候,太子代行職責,代管朝政時候用的信物。如果太子太小,由官員來代理的時候,用的則是麟符。
牙牌、腰牌
明清時候使用的身份證。
牙牌
牙牌是一種小片兒,當然也是等級身份證的一種。明朝的牙牌有象牙、獸骨、金屬、木質等多種材質,視身份和地位、功能的不同有差別。上面記錄的身份資訊,比唐代的身份證要多一點,有時還會寫上“單位”什麼。
腰牌
清代身份證多稱 “腰牌”,牌子上不僅要寫清楚“姓名”、“年齡”、“單位”、“職業”、“官銜”等,還會特別註明身份證的用途。要求高的腰牌上還會把持有者的面部特徵錄入,以防止別人冒用,這也許就是現代身份證上大頭照的起源。
這些有明確等級和分工含義的身份標誌,充分體現了古代等級制度的嚴密。
總之,古代的身份證與現在的身份證的作用是不同的,並非每個人都有,它更多是證明官員的品級地位,處理朝政的信物。
-
5 # 小蘇語文
這個分時期,也分身份。
對於普通人而言,有照身帖,刺謁,名帖、唐宋時有“門狀”、“名狀”、“名刺”“手刺”等,都可用於證明身份和進行社會交際。
秦朝商鞅變法時,發明了照身帖,算是中國最早的身份證。照身帖用一塊打磨光滑細密的竹板製成,上面刻有持有人的頭像和籍貫資訊。這是外人入秦的身份證明,如沒有就是間諜匪類。
此外,春秋戰國時還流行名刺,相當於現在的名片,用木片製成,上面有自己的介紹,秦漢稱“謁”,東漢稱“刺”,酈食其投奔劉邦時“踵軍門上謁”,東漢名士郭泰聲名顯達士人爭先結交,“載刺常盈車”。東漢以後,紙張被髮明,木片改為紙片,攜帶更為方便。
唐宋科舉大盛,考中者往往拿著自己的名片投遞於錄取的考官,拜訪結交,以示感恩並暗表提攜之意,進門先要遞送“門狀”,這就是唐宋時代的名片。明時延續前朝,並更加規範,一般長七寸,寬三寸,上面名字要大大書寫長滿帖面,寫小了反而是狂傲的表現。清時繼續有名帖,但此時已經有名片之稱。
這是一般士子文人交際往來時的身份證明,而官員的身份證明則更復雜。
先秦時有虎符,用青銅或黃金製成,形樣如伏虎,一分為二,右面由朝廷保管,左面交由將帥,兩者合一才能調動軍隊,相當於軍帥的身份證明。
隋朝時該虎符為麟符,唐時高祖因避其祖李虎諱,便改為魚符,後又改為兔符武則天當朝又改為龜符,後世又逐漸改為令牌用以調兵。
一般官員的身份證明在隋唐時為魚符,狀如小魚,左右兩片,魚頭有小孔,以便穿繩系佩。隋時魚符上只有姓名和官品,唐時則形成定製,上刻姓名、衙門、官品、俸祿,出行待遇。此外,魚符按官員品級製作也有差別。親王及三品以上為黃金鑄造,五品以上則為銀製,六品以下則為銅製。此外,朝廷還為五品以上官員製作存放魚符的袋子,稱之“魚袋”。
宋代時,官員的身份證明為腰牌,因系掛腰間得名。其形制相較唐代已經更為精緻,多用金石名玉和名貴木料之稱,而且上面雕鏤有精美的花紋,因為腰牌製作精美,所以後世雖然已不再使用,但權貴富商依然襲用製作,此時,腰牌以不僅僅是一種身份證明,更是一種地位的象徵。
明時改用牙牌,主要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製成,上刻姓名職務履歷以及衙門,同樣依身份地位而有形制的變化。比如上面身份分為五種:公、侯、伯曰“勳”,駙馬都尉曰“親”,文官曰“文”,武官曰“武”,教坊曰“樂”。
清時身份證明主要就是官員的頂戴,這電視劇中多有所見。
-
6 # 離上青
1936年,寧夏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身份證明制度, 這正是早期身份證的雛形。一張小卡片,短短數十個字,就足以證明一個人的身份。
在古代,“身份”一詞並不適用於所有人,封建制度下的中國,擁有權力的人才擁有“身份”,普通百姓享受不到這種待遇,他們不過是名單上的一個名字,只用來證明自己存在過,因此尋常百姓的身份證明與統治者們的身份證明是不一樣。
普通百姓,身份證明簡單,僅用於管理戶口。最早的身份證明是秦國的“照身貼”,上面僅僅記載名字和職業,外加一副人物畫像。商鞅變法制定戶籍制度,頒發“照身貼”就是手段之一,當時沒有“照身貼”就不能出城住店,商鞅也因此沒有逃出秦國,被車裂致死。
古代重視農耕,尋常百姓很少遠遊,因此百姓的身份證明並不複雜。而針對一些流動人群,官府會給他們度牒,唐朝玄奘西遊正是用的這一類證明來驗證身份。
普通百姓的身份證明,只是統治者為了管理才創造的。嚴格來講,古代官員的身份證明,才與今天的身份證相似。唐朝官員用於證明身份的叫做魚符,上面刻有官員的私人資訊和姓名官職,根據官員職位高低不同,魚符的材質也分為金銀銅等多個層次。魚符分為左右兩部分,左魚留在吏部,右魚隨身攜帶證明身份,就像當今現在派出所備案,才能拿到身份證一樣。古代雖然身份證明的信物多有變化,魚符、龜符、虎符、腰牌等聽歌不相同,但是性質一樣,這些信物是權力的代表,尋常百姓難以染指。
而且在古代冒充官員是非常困難。古代等級制度嚴密,對於可能證明自己身份地位的工具更是小心謹慎,為了防止假冒偽劣,對於官員還需要有身份憑據,即敕碟和告身。敕碟就是官方政府頒發的委任書,上面有政府特有的印章,難以假冒。
官員上任用敕碟證明身份,並將敕碟備案;身份驗證完成之後,才會有告身。告身也是政府專門機構製造的身份證明,上面記載了官員籍貫外貌等重要資訊,是官員在一些場合證明身份的工具。
身份證在現代只是一件工具,可在古代卻是權力的象徵。封建王朝,君權至上,尋常百姓的性命如同草芥,所以他們並沒有證明身份的工具。隨著階級的提升,證明身份的種類開始多種多樣,證明手段更是小心謹慎,唯恐別人假冒竊取了自己的權力。
古今對照,現代的人們在出生就已經被賦予了權力,每個人都有身份證也代表著人與人之間並沒有等級之分,區別的只是職責不相同。這也是身份證的另一層含義,當今不是古代,古代的人從出生就區分了階級,人與人不相等;當今的人都有著相同的權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份”。
-
7 # 樂樂之
身份證與戶口本均為建國後才有,它們的功能主要是證明你是誰來自何方。而在解放前也就是民國時期已經有了戶籍制度,且在古代的唐宋明時期也存在地區上的戶籍制度。
中國自古以來是以農業為基礎,以村鎮為居住點人口不多,而且其本不流動,可以說相隔不遠的村落的人們可說是老死不相往來,人們的活動範圍太小,誰是誰都一清二楚。而出門當兵的人在軍隊裡是有編制的,經商的人少之又少,這就形成了一個以居住區域為主的人群結構,身份證存屬多餘的東西。
-
8 # 伊登100104231
也有當地政府開具的路引證明等 上有簡短身體特徵描述 如身高五尺三寸 面白無鬚 生辰 等資訊 上有印信公章 等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中國古代自秦朝以來實行郡縣制,古代人各司其職很少需要四處走動。官府在小範圍內實行裡甲制度,嚴格限制老百姓四處流動。再不出現大面積的瘟疫、水旱災害等天災或者戰爭,老百姓是不需要用身份證證明自己的。因為從小到大甚至到死,生活範圍也就在方圓百里之內而已。
什麼情況下才能用到身份證呢?那就是外出走遠門,或者秀才進京趕考。非常複雜,需要辦理很多身份證、而且要一級一級地辦理。比方說張三是個農民,他要從蘇州到京城辦事,首先要找鄉里一些德高望重的鄉紳(最起碼要有秀才身份)開出證明材料,然後到縣令哪裡開通關文書,也就是西遊記裡面說的通關文牒。縣令會把寫出證明材料交給張三。張三必須走官道,知道沿途最近的一個縣城。張三用他戶籍所在地的透過文書去沿途的第二個縣交換通關文書,方式一樣沿途有多少個衙門,張三就需要換多少次通關文書。辦完事以後,張三再把整個流程倒過來做一遍。回到戶籍所在縣,需要去退還通關文書,還要返還鄉紳開的介紹信。當然了,張三還需要請鄉紳吃飯喝酒。
秀才考狀元也需要和張三一樣的流程,只是讀書人享有一些特權。對於知名度比較高的文人,他們會特別關注,一旦金榜題名,最先得到訊息的,一定是沿途的各級官吏。
總結起來就是:古代也有身份證,有些類似於今天的臨時身份證一樣。只是每次出遠門都會特別麻煩,通關文書應該就是我們國家最早的身份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