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南思雨文化
-
2 # 一句話反殺
景教,即唐代正式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裡派,也就是現今的東方亞述教會。景教起源於今日敘利亞,由敘利亞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裡於公元428-431年之間創立,在波斯建立教會。景教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成為漢學研究一個活躍的領域。唐朝時曾一度在長安興盛,並在全國都建有“十字寺”。
起源:神學爭論
東方亞述教會分裂的引發與教士聶斯脫裡有關,他就耶穌基督的“神人兩性結合”的基督論問題提出“基督二性連線說”(英語:conjunction;希臘語:sunapheia),指耶穌為“二位二性的結合”(二性指神性、人性﹚,並認為聖母瑪利亞只是生育耶穌肉體,而非授予耶穌神性,因此反對將她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因而產生對“天主之母”、“誕神女”等稱號的質疑。
428年,聶斯脫裡出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引起亞歷山大宗主教奚利爾猛烈抨擊。431年,以弗所公會議召開後,多個派別的衝突雖被調解,但聶氏被裁定為異端,被革除主教職務,驅逐出教會。四年後,聶氏更被東羅馬帝國皇帝逐出國境,最終客死埃及。然而追隨者並不因此而輕易放棄,遂往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印度以及遠東等地區宣教。此後,聶斯脫裡派得到波斯薩珊王朝的重用,盛極一時。498年,聶斯脫裡派正式脫離正統教會,更名為“迦爾底教會”,又稱“阿述教會”,以中亞地區為中心進行宣教。
632年,伊斯蘭教指引的阿拉伯帝國(大食)吞併波斯。在762年前後,聶斯脫裡派主教得阿拉伯哈里發信任和保護,遂將聶派根據地從波斯移到巴格達(今伊拉克首都),盛極一時。至6世紀末時,聶派流行於康居及突厥等地。
辯誣與和解
1539年宗教改革時,神學家馬丁·路德在他撰寫的《宗教會議及教會論》(Von den Konzilli und Kirchen)中十分明確地否定聶斯脫裡為異端。
被天主教會視為“異端”的狀況持續到十九世紀末,聶氏本人的著作《荷勒克拉斯的市集》(The Bazaar of Heracleides)被一名敘利亞教士發現後,它的學說再次重新被神學家廣為探討。1994年東方亞述教會和天主教會簽署《在天主教會與東方亞述教會之間的共同基督論宣告》,達成解除兩派彼此之間的嫌隙。
傳入中國
5世紀末,聶派信眾遷往波斯,曾先後以迦勒底教會或亞述教會名義宣教,大本營一度遷往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盛極一時。此後,景教被傳到中亞等地,至6世紀末,已盛行於突厥、康居等等。
聶斯脫裡教會可能於6世紀初便已進入北魏洛陽,當聶派傳入中國時,原稱“波斯經教”、“大秦教”,後改以景教為名,學者相信“景”是指光明之意。說英語的西方人士往往把聶斯脫裡教會歸類於東方正統教派(Oriental Orthodoxy,不同於東正教的 Eastern Orthodoxy,雖然在中文上字面意思相同),這是非常不對的,因為幾乎所有的“東方教派”(包含Oriental和Eastern)教會的基督論都和聶斯脫裡派相牴觸。
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西安掘出一塊石碑,正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以1780個漢字撰寫,另附數十字敘利亞文,引起當時傳教士轟動。現時景教在中國的早期歷史,大多以此作為引證。
據石碑所載,唐貞觀九年(635年),大秦國有大德阿羅本帶來經書到長安,由歷史名相房玄齡迎接,獲唐太宗李世民接見。自635年開始,景教在中國順利發展了150年,與祆教及摩尼教並稱“唐代三夷教”。
景教在唐代初期博得皇帝好感,太宗曾批准教徒在長安興建廟寺一所,初稱“波斯寺”,後更名為“羅馬寺”、“大秦寺”。自太宗至唐德宗,景教在貴族之間的發展極快。高宗時,賜號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並下詔於諸州建景寺,往後教堂亦掛上歷代唐朝皇帝像,使景教得以廣泛流傳。
武后篤信佛教,旁及道教,景教受僧尼道士攻擊,幸有景教教士集資億萬於洛陽建“大周頌德天樞”,並得教士阿羅撼將景教教義佛化,使武后大悅,得以繼續發展。
唐玄宗開元年間,曾使景教教士於興慶宮講道。天寶初亦曾命寧國等五親王到景寺禮拜,設立壇場,並陳列先王之遺像供人禮拜。而且玄宗更邀約羅含和普羅等十七名景僧一起做禮拜,講福音。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曾重建靈武等五郡的景寺,且有景教徒伊斯協助中興大臣郭子儀平亂,後被賜紫衣袈裟。
唐代宗、唐德宗亦弘護景教。而當時福音已傳至部分海陸大邑,除兩京外,靈武、成都、廣州等大城亦建有大秦寺。在德宗建中年間,更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述景教在中國的流行情況。
845年唐武宗會昌年間,滅佛浪潮爆發,逾萬間佛寺被毀,史稱會昌法難。雖然會昌法難主要針對的是佛教,但同時波及其他不屬於道教的宗教。景教與祆教及摩尼教,當時總信徒約3,000人,在會昌法難後,趨於式微。這是由於景教的傳播過分依賴帝王和貴族的庇護,而信奉者又以胡人居多,故武宗一禁教,便使其迅速衰落,但在唐代仍未絕跡。據史書所載,滅法時,朝廷欲遣返外國教士,但通往西域之道為吐蕃所阻,故景教教士很難返回本國,亦可能再度潛入中土;至唐僖宗黃巢之變,據阿拉伯蘇萊曼《中國印度見聞錄》載,在公元878至888年間,黃巢在廣州城屠殺了於當地經商的猶太人、回教徒、基督徒和印度祆教徒達十二萬人之多,可見唐末內地仍存餘著景教徒。
宋朝時的中國變得極為內向,在宗教和政治上均切斷了同外國的聯絡。基督教在中國的第一期傳播在此時宣告結束,不過,關於基督教的傳說仍殘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對基督教的聯想被賦予了詩人的想像力,帶著浪漫主義色彩。亞瑟·克里士多福·穆爾在他的著作《1550年前的中國基督教》(Christians in China Before the Year 1550)中談道:“十、十一和十二世紀的中國作家,甚少提及基督教;偶有述及,也至為模糊,或乾脆宣稱乃屬古昔之事。”13世紀時,蔡夢弼編撰《杜工部詩集》就曾引錄宋朝《蜀都故事》的一段記載:“石筍,真珠樓基也。昔有故人,於此立寺,為大秦寺,其門樓十間,皆以真珠翠碧貫之為簾。後摧毀墜地,唯故基在。每有大雨,其前後人多得真珠、瑟瑟、金翠、異物等。”
元朝開始,由於大量色目人來到中國,使得中國的景教信徒回升。馬可波羅和一些中世紀西方學者指出中國內地和蒙古地區有很多景教小團體存在,特別是蒙古克烈、汪古、乃蠻三部族皆信奉景教,其實信仰景教的都是突厥遺民。1278年羅馬天主教教宗尼閣三世命弗朗西士派[來源請求]教士五人到中國傳教,並致信忽必烈,請他善待所遣教士,照顧他們的需要,在他們回羅馬時,派人護送。1289年尼閣四世派方濟各會教士孟高維諾率宣教士數人抵達中國。當時景教在帖八里的主教,曾一度與當時新興的天主教的教士發生衝突。元朝的基督徒(景教與天主教等)稱為“也裡可溫”(arkagun),享有免兵役和免稅的特權。據馬可波羅報告,元代中國北京、山西大同、甘肅敦煌、肅州、甘州、涼州,寧夏、新疆喀什噶爾、莎車、伊犁,江蘇揚州、鎮江,浙江杭州、溫州、福建泉州都有景教徒和景教寺。
1277年-1282年期間,馬·薛裡吉思任鎮江府路總管府副達魯花赤,在鎮江建立了六所景教寺(鐵甕門八世忽木剌大興國寺、馬裡吉瓦里吉思忽木剌甘泉寺、西津豎土山答石忽木剌雲山寺、都打吾兒忽木剌聚明山寺、登雲門外黃山廉海牙忽木剌高安寺、丹徒縣開沙打雷忽木剌四瀆安寺),在杭州建立了一所薦橋門建樣宜忽大剌大普興寺。其中鎮江大興國寺系舍宅興建,金山十字寺為佔用原有佛寺。根據後來在泉州出土大量景教文物,可知福建泉州是當時中國南方景教的中心。
元代著名的景教僧人有教師掃馬(曾奉命出使至歐洲)和出生於大都的畏吾兒裔大公牧首馬·雅八阿羅訶三世(擔任景教的首席主教)。
明朝取代元朝後,景教衰微,但未絕跡,一直存在“十字架教派信徒”有兩個世紀,直到16世紀左右,天主教傳教士開始展開中國傳教工作,景教徒數目隨之銳減。
2010月10月5日,東方亞述教會主教Mar Awa Royel與Genard Lazar神父和Allen Youssefi執事由美國抵達香港,探訪在沙田道風山的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在會面後,他們以東方亞述教會的禮儀舉行了聖餐。這次的探訪可說是數百年來的首次。
變遷
景教在中國演化時,大量參考佛教概念,其中較有趣的是,《四福音書》的作者,均改以“法王”稱呼:馬太是明泰法王、路加是盧珈法王、馬可是摩距辭法王、約翰為瑜罕難法王;其餘如教堂叫作“伽藍”(或“寺”)、教士自然叫作“比丘”(或僧)、大主教叫“大法王”。上帝耶和華的稱呼則取敘利亞文Alaha音譯,叫作“皇父阿羅訶”,亦有按照道教術語,以“天尊”稱之。聖靈則以敘利亞文Ruhada qudsa音譯,叫作“盧訶寧俱沙”。耶穌則以彌賽亞的稱號,喚作“皇子彌施訶”。
在中國佛教及道教影響下,景教有發展成綜攝的傾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作者景淨曾著有《志玄安樂經》,教導世人如何得到安樂。經文按照儒家經典《中庸》的格式撰寫,滲入“無為”、“清淨”等中國哲學概念,經文曰:“無動無慾,則不求不為。無求無為,則能清能淨。能清能淨,則能晤能證。能晤能證,則遍照遍境。遍照遍境,是安樂緣。”
-
3 # 吉月文
景教是華人對於唐代時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托裡派的稱呼。該教會主要在敘利亞地區傳播,所以也有人稱之為敘利亞教會。從其宗教觀點來看,和天主教三位一體論針鋒相對,主張二性論。所謂三位一體論指的就是上帝,耶穌,還有聖靈,其實也就是上帝和耶穌共有的那一部分是一致的。二性論主張耶穌既有神性也有人性。因為這個原因,景教和天主教之間關係很緊張,直到很晚才實現和解。
景教在中國的早期發展當中留下的資料非常少。目前能找到的資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唐代的歷史遺蹟,在後世出土,上面記載了景教的一些歷史情況。另外一種是敦煌藏經洞當中流傳下來的景教歷史文獻。明代末年西安出土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上面記載了景教早期傳入中國的一些歷史情況。不過從文詞內容來看,顯然有誇大之處。唐朝的皇帝和政府,事實上並沒給予景教特別的優惠。唐王朝當時對於外來宗教比較寬容,均有一定的優待政策。從這個碑文來看呢,則顯然有意將這種優待視為專有,以此自抬身價。解放以後洛陽地區出土了殘破的景教石經幢。石經幢本來是佛教的宗教物品,但卻被景教吸收,作為信徒墓地的裝飾。上面的經文和敦煌出土的文獻能夠相互對照,證實了其記載的可靠性。碑文當中的內容和石經幢都反映出景教在華傳播的時候,刻意的吸收佛教因素,希望進一步擴大在華的民眾基礎。
晚唐時期,唐武宗滅佛。景教受到這個衝擊一蹶不振,在中國的發展至此進入中斷階段。宋代的時候,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景教曾經在中國傳播過。
元代的時候,基督教再次傳入中國。元朝的歷史文獻當中稱之為也裡可溫,這個詞的詞源不是太清楚,有爭議。關於這個詞對應的物件也有爭議,有人認為就是景教徒,也有人認為泛指所有的基督徒。但無論如何,根據當時的資料顯示,景教確實在中國再次傳播起來。
明代初年,朱元璋透過宗教發動農民起義之後,奪取政權,因此對於宗教勢力非常警惕,採用了各種方法限制宗教發展。景教再次衰亡。明代晚期,西安出土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輾轉流傳到了利瑪竇手中,之後又傳到了羅馬。這件事情讓天主教極為興奮,認為基督教在華傳播歷程已逾千年,將有利於天主教在華髮展。到了清代雍正時期,由於天主教意圖插手中國政治,並強化對中國信徒的控制,雍正因此下令禁止天主教在華傳播。根據梵蒂岡圖書館公開的當時的天主教傳教士與羅馬教廷的信件內容,發現這些傳教士參與了康熙朝晚期九子奪嫡的過程。一位葡萄牙傳教士向天主教廷坦誠,他和老八老九關係密切。這件事肯定刺激了雍正。天主教發展就此停滯。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侵略者的保駕護航,天主教和各種新教勢力紛紛來華傳播。景教由於缺乏這樣的優勢,所以依然未能來華傳播。
回覆列表
景教是在唐朝傳入中國的基督教列斯托裡派(東方亞速教會),他主張基督二性二位說,是基督教本教的小分支。景教在唐貞觀九年,由教徒阿羅本傳入中國,並在中國興盛起來,景教在中國留下最主要的歷史文物就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用漢文和敘利亞文書寫,被譽為世界四大著名石刻之一,也是基督教著名的文物之一,證明了早就1000多年前的唐代基督教已經傳入中國。
古代敘利亞是基督教起源興盛的地方,也是景教的發源地。目前敘利亞尚存很多歷史悠久的基督教教堂,以及世界聞名的古城古蹟,只是令人諷刺的是,敘利亞目前陷入戰亂之中,教堂和古蹟缺乏保護。其中以基督教後人自居的西方精英,一手策劃和主導了敘利亞動亂,並導致了敘利亞基督教文物的大量破壞。
若干年後,可能在敘利亞已沒有值得瞻仰的基督教歷史文物,如想看跟敘利亞歷史有關的基督教文物,只能不遠千里到中國西安來,瞻仰最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