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農村粗人老林

    傳說在中元節這天閻王會將地府鬼魂全部放出,讓他們回看看去陽間的親人,享受子孫後代的供奉。因此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所以,煤礦行業不過中元節。

  • 2 # 947影視娛樂

    中元節因地域不同習俗也有所不同。每逢農曆七月,炎黃子孫必定會隆重舉行“慶贊中元”活動,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或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綵、設壇、酬神。

    寺廟也分別建醮,街頭巷尾上演地方戲曲或歌臺助興,呈現一幅熱鬧非凡的景象。中元節的“普度”儀式,因組織形式上的差異,可分為幾類,如街普(也稱弘普)、市普、廟普(或稱公普)等等。 推薦:美國第一父親 感動無數人的影片。

    所謂街普,指的是以街坊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場為主的普度;廟普就是廟宇所主持的普度。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

      那時盛夏酷暑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接下來的行動是,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

    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彙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1、江南中元節的習俗:江南水鄉的“七月半”祭祖活動中的一個特點是吃毛豆。那時毛豆剛熟,用鹽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後,放河燈就著初涼的秋風和明亮的月色,一邊吃毛豆,一邊聊天。

      2、閩南臺灣中元節的習俗:健康資訊介紹說,閩南人、臺灣人中元節祭拜時,會在各水域先放流燈火,迎接到來的亡魂,幫亡魂照路,邀來同享香火,號稱“水燈”。 多是以紙糊如宮殿形,中有蠟油點火,內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紙旗,號稱“普渡旗”,該旗以毛筆寫上“慶贊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中元敬語”等字樣,並寫上自己的姓名,讓好兄弟(閩南語對亡魂的敬稱)知曉是哪家施主所供奉,也有直接寫在燈上而不用旗者。

    俗謂水燈漂浮愈遠,該施主愈得庇佑。

      閩、臺擺桌祭拜普渡,又分成“公普”(又稱“聯普”,全聚落、團體或廟境居民聯合舉辦)與“私普”(個人或單一家庭、機關舉辦),舉辦時供桌上也會豎立寫有中元敬語與施主姓名的“普渡旗”,並在每一項供品插上一炷香,也會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與盛滿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

    許多抽菸者,還會點燃香菸,插在香腳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雲吐霧,別有一種人情味。

      閩南地區的人在中元節還有一特別儀式,稱為“搶孤”,將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將柱子塗滿油脂,令眾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勝。

    不但能取得獎品,且代表自己會得到神鬼的祝福。 不過這是一項危險性很高的活動,時有傷亡,在臺灣清治時期,臺灣巡撫劉銘傳曾令禁止。今日在臺灣的頭城與恆春、香港潮汕社群舉辦的盂蘭勝會依然有此儀式。

      3、桂東中元節的習俗:在桂東的習俗中,“七月半”是清明節之後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時節。其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清明節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 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紙、冥衣、靈屋、線香和鞭炮,琳琅滿目。

    自初十日開始,家家戶戶便要將廳堂打掃乾淨,神龕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備酒餚饌品連日供奉,以迎故祖。提醒: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家人必須和睦相處,不許吵鬧、不許赤身露體,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鳥等一律不能打死,並且要焚香燒紙,說這些東西極有可能是祖先變化的。

    到了十三日,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祭奠新逝的長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紙寫上祖先的名諱在戶外焚燒以祭奠故祖。燒紙錢是不能只獨給自己的亡親,也要給無後人的亡靈燒一點,否則難免他們不會在陰間為難自家故祖,於是這便有了十五日夜為孤鬼“燒孤衣”傳統。

      4、廣西中元節的習俗: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 河南中元節的習俗:商丘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

    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5、山東中元節的習俗: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

    沾化縣各家採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6、陝西中元節的習俗:臨潼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

    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幡”。

      7、晉南地區中元節的習俗:習慣用紙做燈,焚燒於墳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

    如果先人亡故滿三年者,兒女們要在這一天脫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稱換孝。

      8、晉北地區中元節的習俗:養生小常識上說,上墳祭奠祖宗,喜用饃饃,麵粉製作,圓形,中間點一個紅點。 擺完供,燒完紙,回家時要從地裡挽幾棵穀子和麻,用綠色紙條纏繞,立置窗前,供奉麵人一尊。

    節後移置房頂,根朝裡,穀穗露在外面,稱揀麻谷。民間流行的說法是保佑五穀豐登。然而供奉麵人的儀規,分析起來,似乎是早期人殉習俗的遺蹟。閱讀:母親節的由來。

      健康養生說,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

    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包括出嫁的女兒及女婿、外孫,另過的兒子及媳婦、孫子等等),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麵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據養生保健介紹,現在已經不那麼嚴格講究了,完全依據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魚、兔、人各種造型的饃都有。人均一獸的花饃捏完以後,還要再捏許多瓜、果、桃、李、蓮、菊、梅等造型的花饃,點綴以花、鳥、蝴蝶、蜻蜒、松鼠。

    個頭較前要小,做為走親戚,看朋友的禮品。這些麵塑蒸熟以後,再經過五色著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 七月十五看麵塑,已經成了農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目了。

      9、江蘇省中元節的習俗: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唸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

    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

      10、四川省中元節的習俗: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

    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11、晉西北中元節的習俗:據生活常識介紹,河曲縣城,緊臨黃河。河道開闊,水流平緩。 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齊集黃河岸邊的戲臺前廣場,競觀河燈。各色彩燈順水漂移,小孩子緊盯著自家的燈能漂多遠。

    老太婆嘴裡念念叨叨,不斷祈禱。今天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專案了。

      七月十五祭奠亡人,最隆重的要數放河燈了。介紹說,民家習慣用木板加五色紙,做成各色彩燈,中點蠟燭。 有的人家還要在燈上寫明亡人的名諱。

    商行等單位,則習慣做一隻五彩水底紙船,稱為大法船。傳說可將一切亡靈,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禪杖,象徵目連。也有的做成觀世音菩薩。入夜,人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將紙船與紙燈置放河中,讓其順水漂流。

    人們依據燈的漂浮狀況,來判斷亡魂是否得救。 如果燈在水中打旋,被認為讓鬼魂拖住了。如果燈在水中沉沒,被認為亡魂得到拯救,已經轉生投胎了。如果燈漂得很遠或靠岸,被認為亡魂已經到達彼岸世界,位列天國仙班了。

    總之,一切都是良好的祝願。

      12、舊京及華北地區農村中元節的習俗: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生活習慣。 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

    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 3 # 歷史學習社

    您好, 農曆的七月十五是鬼節,即中元節。中國各地區基本上都會過,只不過風俗不一樣,有的地方是祭奠先人焚燒紙錢,有的則是捏麵人、宰羊包一頓餃子。若說不過中元節的地方,部分少數民族不會過,不僅如此,甚至是春節也不過。其他便是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了,不會特意根據風俗過中元節,不過也不會去觸犯一些鬼節的禁忌!

  • 4 # 給心靈一封安慰

    感謝誠邀,關於此題我就瞭解的作一表述望大家共同學習。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地方也有在七月十四日過,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 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因而固定於這一天。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俗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即"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於為普渡眾生。鑑於中元節為佛道所推崇節日,自然大多的非漢民族和非佛道信眾則不會過中元節,如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信眾,基督教信眾都不會過同時也有不少唯物論觀者和無鬼神論者不認可,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民族,各種文化互動影響,中元節不過的也是少數,大部分人還是比較響應的

    中元節已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它繼續傳承

      

  • 5 # 風輕雲淡之山竹來襲

    不知道那些地方不過中元節,我卻知道那些人不過中元節。

    中元節在我們山東濟南稍稍北邊的地方是出嫁的姑娘回孃家上墳的日子(確切的說,中元節前一天是大多數人回孃家上墳),中元節在我們這裡也叫鬼節,出嫁的姑娘如果父母雙親都健在即使歲數到了七老八十這幾天也是不能回孃家的,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很久以前(家裡的老人也是這麼說的)有個巫家村,巫家有個員外生了三個女兒沒有兒子,大女兒招了個上門女婿,二女兒和小女兒都已出嫁,話說小女兒是老送女兒(方言,父母歲數大了生的女兒,這樣的孩子大多父母稀罕的不得了)剛剛結婚不久在孃家住的不習慣想借著過節回孃家住幾天,父母因為寵溺女兒也不管是不是鬼節就把女兒接回了家,結果到了鬼節的第二天父母雙雙死在家中,小女兒也因此瘋了。故事有很多版本有的說是上門女婿害死了兩個老人扮做鬼怪把小女兒嚇瘋了,也有人說是上門女婿早就垂涎小女兒的美貌,不甘心小女兒出嫁,於是害死了兩個老人後霸佔了小女兒……不管什麼原因反正是鬼節那天兩個老人死了,是極其不吉利的事。

    不知道咋的,久而久之就延續成在中元節這幾天,只要是父母健在的出嫁的姑娘就不允許回孃家,畢竟誰也不會拿父母的“命”冒險的,天大的事也要錯過這幾天才能回孃家……

  • 6 # 我愛大鹽城

    我不知道哪裡不過,但我們這裡是有的,寄託對親人的哀思。後來查了資料好像 兩廣地區把中元節視為“迷信節”基本不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荔枝實生苗長大後能相互嫁接改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