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頓圖書

    剛剛,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釋出會。通讀全文,您將獲得以下重磅資訊:

    ① 全國新冠肺炎治癒比例明顯上升

    ② 基層社群物資短缺如何解決?

    ④ 基層防疫人員如何緩解心理壓力?

    全國治癒比例明顯上升:達8.2%

    會上,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通報了今天疫情情況。他提出,透過今天的資料分析,武漢、湖北、全國治癒比例均明顯上升。

    全國治癒比例8.2%,1月27日為1.3%;湖北治癒比例6.1%,1月27日為1.7%;武漢治癒比例6.2%,1月27日為2.6%;

    說明全國各地的醫療救治效果初步顯現。

    基層防控物資短缺怎麼辦?官方迴應了

    近期,有不少讀者也反映自己在工作過程中出現缺少防控物資的情況,如醫用外科口罩、防護服等。

    會上,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群治理司司長陳越良先生針對防控物資短缺等問題給出了迴應。

    他表示,目前有些地方確實存在社群防控人手不足、防控物資短缺、防控條件簡陋、防控措施不嚴、防控手段滯後等問題。

    面對上述問題必須加快補齊短板,其中針對防控物資短缺問題給的解決辦法是,強化資源保障。各地要為社群配備必要的防疫物資,重點加大衛生防護資源的保障力度。

    另外,還要面向社群組織和社群工作者開展疫情防控衛生防護知識培訓,合理安排社群工作者輪休,幫助他們提高做好社群防控工作的意識和能力。

    家庭醫生要採取標準三級防護措施

    面對這一系列大家關心的問題,北京市月壇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杜雪平女士做出了一一回答。

    她表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醫務人員,特別是家庭醫生應該發揮家醫團隊的作用,與當地居委會、民警、居民共同協作,共同承擔起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嚴防嚴控的責任。

    ① 對6類人員地毯式排查:透過網際網路、大資料對轄區的從疫區來的落地人員、有流行病學史的人員、高風險人員、密切接觸人員、旅遊後返回人員、外地探親人員進行地毯式排查。

    ② 家庭醫生酌情提供上門服務:如果出現電話無法溝通,無法解決的問題,家醫團隊是可以酌情上門服務的。

    此外,基層醫生面對居家觀察人員還有做好鑑別工作,比如居家觀察人員如果發熱是否需要到定點的醫療機構的發熱門診;如果只是咳嗽沒有發熱,需要鑑別診斷,進行轉診處理。

    家庭醫生團隊和其他社群工作人員要做到,及時瞭解常住人口、戶籍人口,特別是外來人口和返鄉人員的健康狀況,做好監測、消毒、通風和衛生環境整治。

    如何緩解基層抗疫人員心理壓力?

    目前防控一線的社群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很大,心理壓力也很大,那麼如何緩解心理上的壓力呢?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陳雪峰女士給出了3點建議:

    一是要理解他人。如果在工作中遇到工作物件很不配合的情況,先表示理解,這有助於平復他的情緒,也有助於後期工作的開展。

    二是理解自己。在應激情況下,有些社群工作者會感覺到自己的情緒很不穩定,甚至自己的注意力、記憶力、睡眠都受到了影響。

    這些是在應激狀態下的正常反應,也要理解自己有這樣的反應,如果很難受,可以暫時停下來,找一個稍微安靜點的地方做深呼吸。

    三是要保護好自己。如果是工作壓力很大,心理和身體很不舒服,或者家裡有重要的事情,要及時和同事和上級溝通,必要時可以停止工作或者是輪換工作。如果說自己調整不好,也可以撥打心理援助熱線尋求專業的幫助。

    基層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場所,織牢基層疫情防控網更離不開我們的健康守門人——基層醫生。基層醫師公社在此呼籲,請大家做到尊重、理解、支援、配合和關愛他們。

  • 2 # 首席媽咪—跳蹦媽

    在遭遇重大疫病的過程中,基層防疫人員作為一線工作人員,其心理狀態會隨之大幅波動,大多數人員能透過自我調節恢復至正常心理狀態,但也有一部分人員難以靠自己走出來,需要專業干預。

    加強自身心理調節的策略。

    一是接納自身心理變化,重大疫病防疫時產生的各種情緒反應都是正常的,基層防疫員要接納自己的感受,包括各種極端的情感、動機和觀念;

    二是增強溝通傾訴能力,處於壓抑狀態時,要把心中的不快適當宣洩,積極嘗試與親友溝通、寫日記、繪畫、運動等方式予以紓解;

    三是注重構建合理的認知分離,患者對防疫員排斥、不理解甚至責怪,往往與他們目前遭受損失心情難以平復、自身過往經歷和身心調節能力有關係,防疫人員面對責難應分清責任,轉化不良情緒;

    四是主動關注心理放鬆,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的時間,當出現失眠、神經性頭痛等症狀時,可用音樂輔助放鬆,也可以採用呼吸放鬆、肌肉放鬆等方法讓自己的身體放鬆,促進睡眠。

    進行專業心理干預的策略。

    一是心理層面的干預,防疫人員在遭遇重大疫病時,心理容易出現落差,常表現為逃避現實,對過去和現在有不合理認知,對前途產生絕望感和無助感,情緒自控能力下降,應以支援性心理治療為主,嚴重的可以選擇精神分析、認知治療、行為治療及家庭治療等具體的心理治療方法予以干預;

    二是修復和強化社會支援系統,工作單位、親屬要多關心關注基層防疫人員的基本訴求,疏導負面情緒,肯定積極的貢獻,增加防疫人員的工作價值感和滿足感;

    三是完善心理工作機制,結合實際,建立重大疫病基層防疫員及患者心理疏導機制,定期給予基層防疫員心理健康培訓,不斷提升其心理問題的自我免疫能力;

    四是防止極端心理事件發生,對於重大疫病後遭受心理創傷的患者及防疫人員,多個部門要積極協作,密切關注心理動態變化,預警風險行為發生,透過心理危機干預,逐步幫助建立積極的應對信念,有效預防極端事件發生,避免造成社會不良影響。

  • 3 # 瞻醫生

    在如此重大的危機事件之前,負重逆行固然偉大,每位醫護人員及群眾心理方面的關懷與照料也值得我們的關注——醫護人員忙到無暇吃頓團圓的年夜飯;前線奮戰者們因面對如此大的醫療難題而忍不住失聲痛哭;醫院裡等待治療的擁擠人潮,以及螢幕前揪心守候的芸芸大眾。

    當抗擊新病毒遇上新春佳節時,科學有效的心理自助技巧與方案更是格外的可貴。

    “在此,作為一名心理治療師,一名積極心理學傳播者,同時也是一位臨床工作者,特撰此文,為前線正在奮戰的同事、好友們提供綿薄助力。”

    這份心理自助方案凝練起來共16個字:

    不畏災難,叫停冗思。

    表達感恩,傳遞積極。

    「不畏災難,叫停冗思」

    人在面對重大危機時,兩種思維的困局會使人們更容易被負面情緒裹挾,甚至出現行為失控的問題,比如哀嚎痛哭到無法進行正常的工作與生活,反覆觀看負面新聞或不停的抱怨等。這兩種思維的困局分別叫做災難化預測和冗思(也稱為思維反芻或窮思竭慮)。

    災難化預測(Catastrophizing):對將來作出最壞的預測,並認為發生的機會很大,無視客觀可能性的證據。

    舉例:這次疫情看起來好像非常嚴重,那肯定會有很多人感染,我也難以倖免。

    冗思(Rumination):試圖用反覆性的思考模式或過度的思考頻率來避免不愉快體驗的結果。“細思極恐”、“你品,你細品”等熱門網路用語都是冗思的現代化表達。

    舉例:在遭遇疫情困局時反覆詰問自己:為什麼我得經歷這種事件?(為什麼我在武漢?)憑什麼是我來遭這個罪?怎麼可能要我來面對這樣的問題?這讓我可怎麼辦啊?

    這兩種思維疊加之時,會成為雪崩時不斷飄落的“心理雪花”,可謂是越想越悲慘,越想越無助,無法更好的面對及解決當下的問題。

    在此,我提供臨床中常用的兩種自助技巧——「檢驗過去的災難化預測」和「回顧過去負面事件的處理」來幫助有需要的醫護人員及普羅大眾及時叫停這兩種思維困局:

    「檢驗過去的災難化預測」自助技巧

    當我們因重大危機而感到恐慌和焦慮時,我們可能會出現如“大事不好了”等的災難化預測。這是因為有一種思考模式持續存在——人們對事件的預測時常會朝著災難化的方向發展或感覺它會無止盡的延續下去。但請仔細想想,檢查一下我們過去曾做過的無數負面的,甚至災難化的預測:這些想法有多少是正確的?有多少成為現實了呢?

    「檢驗過去的災難化預測」自助技巧可使用的蘇格拉底式提問:我是否曾在過去做過災難化的預測,有多少成為現實或被證明當時想錯了?過去有多少關於自己、他人或社會的災難化預測成為了現實?(如果有經過認知行為治療訓練的治療師來提問效果更佳。)

    「回顧過去負面事件的處理」自助技巧

    冗思常常會使我們陷入一種無用的過度思考中,降低問題解決的能力和自我效能感。許多陷入過度恐慌或情緒失控的人們往往會反覆的問自己:“為什麼?憑什麼?怎麼可能?怎麼辦?”即便還沒有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但這“冗思四連”問完後還找不到標準到讓人滿意的答案,會使得很多人登時心態崩盤。

    然而,有一個問題卻更值得我們思考——我們是否曾經有能力處理過類似的負面事件?

    太多關於焦慮或抑鬱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即便人們處於一種負面、糟糕的狀態,但那並不意味著TA就無法處理好令TA感到憂慮的事情,事實上真實的結果是往往還能夠處理的比TA想象的要好。

    當過度擔憂、恐慌的人發現並相信TA能夠處理負面的結果,並找到更有效、可操作的方法時,冗思的困局將會得到有效的控制與啟用。

    「回顧過去負面事件的處理」自助技巧可使用的蘇格拉底式提問:如果一個問題想不通的時候,繼續思考會給你帶來哪些好處呢?你是否會低估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高估了思考的作用?

    在這裡需要強調一下:CBT並非就是一種往好了想的方法,而是將我們錯用的大腦放回真正有幫助的事情上,進行有效的、現實的思考。

    至於疫情是否會惡化、人滿為患的現狀如何解決並非不用思考,將其交由鍾南山院士等專業人士來處理也不失為更好的辦法。看好當前的病人,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健康狀態,安安穩穩在家待著不出去浪,不信謠不傳謠等等都是我們能做的。

    「表達感恩,傳遞積極」

    作為一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者和傳播者,除了發現一些會導致心理問題的因素外,如何使人持久的保持應對各種危機、挫折和挑戰的心理韌性方法也非常值得去做一些科學的分享。

    在當前醫患互動最頻繁的時期,如何降低醫生的倦怠與耗竭,提高病人的依從與配合,積極心理學也有著一些可操作的思路可供大家參考。

    感恩是面對疫情的一味良藥

    面對疫情恐慌的第一味良藥叫做「感恩」。

    著名積極心理學家Robert Emmons曾言:“正是在危機之下,我們才能從感恩中獲益最大。”這並非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有切實靠譜的心理學研究證明著它的有效性:

    2008年,英國的心理學家對處於人生過渡期的被試進行了長達10年的持續追蹤,並同時檢測他們的情緒狀態。更懂得感恩的被試會得到更大的社會支援,而壓力指數和抑鬱程度也更低。

    寫感恩日記是我們在面對疫情恐慌時一項非常有效的情緒調節方法,即便在面對巨大的危機時也能幫助我們保持心靈旺盛的幸福感。具體記錄的內容可以遵循以下四條建議:

    1.貴在堅持,不在多少 週期性的進行感恩寫作要比“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型記錄要好的多。一天未必要寫很多,貴在持續記錄。在面對如此大的挑戰時,我個人建議可以以天為單位進行感恩記錄。

    2.感恩到具體的人 對人的感恩要比對於事物的感恩有更多積極情緒的喚起,也對自己更有益。

    3.注重質量,落到精細 對於細節的描寫會讓我們更加投入,產出的感恩日記質量也會越高。

    4.用“我感恩…是因為…”句式 結構性的寫作格式更容易達到感恩的效果,避免錯誤的虧欠感產生。詳細的寫出感恩的具體原因,也比單純表達謝意更有效果。

    舉例:今天因為一點小感冒去了醫院,正逢新的疫情蔓延時期,我感覺非常害怕。好在醫院的醫生非常有耐心地解答我的問題。我感恩在一線工作的醫護人員,正是因為他們的堅守給了我們面對疾病的勇氣。

    傳遞積極比失聲痛哭更管用

    很多人會認為積極心理學就是在灌人迷魂湯,就是引著別人看好的不看壞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至少在面對疫情,在看病方面,傳遞積極用實驗證明了其卓越的有效性。

    1991年,心理學家設計了一組實驗,讓44個內科大夫對一個複雜的病例做臨床診斷。其中,第一組醫生得到一包糖,第二組醫生閱讀有關醫療行業的正面報道,第三組醫生是正常的控制組。結果發現,第一組和第二組醫生臨床診斷的正確率都遠高於第三組控制組,同時第二組醫生的臨床診斷最為準確!

    願我在一線奮鬥的朋友們:

    馳援而去,平安歸來!

    最後,願各位新年安康,身安,心更安。

  • 4 # teresa孫靜昕

    自我放鬆情緒身心練習

    平時積極的自我放鬆難以做到,我們可以透過更為簡單的兩個身心練習幫助我們:請配合深呼吸做下面的動作:

    握緊雙拳,緊到不能再緊,去體會肌肉的緊張感,在心中默數1/2/3,鬆開緩緩吐氣;重複握拳123再鬆開。同理,腳趾勾起來,繃緊數1/2/3,放開,再繃緊1/2/3,放開。可以先練手再練腳,也可以手腳並練。另外,還可以吸氣高舉起雙手過頭頂,然後隨著吐氣,上身如自由落體似的整個和手臂一起垂落下來,彎腰吐出“哈“聲,感受吐出“哈”這個聲音時,釋放出所有的負性情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糖尿病人可以吃雜糧粥嗎?該怎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