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山話史

    殷浩就是個浪得虛名的名士、蹩腳的將領。

    他本是個清談家,在喜歡耍酷的東晉混得風生水起,也算時尚界的明星。他好談玄理,風流倜儻,靠的是三寸不爛之舌與玉樹臨風的氣質,時人稱他是“風流雅勝,聲蓋當時”。在那個時代,這種人才能得到士人們的推崇,故而殷浩雖然沒幹過什麼屁事,卻聲名遠揚,儼然是時代偶像人物。

    東晉的政治格局很奇怪,朝廷與地方的關係總是很緊張,當時主持朝政的會稽王司馬昱對坐鎮荊州的桓溫有極強猜忌心與提防心。為了對抗桓溫,打造自己的勢力圈,便徵召殷浩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

    當時桓溫取得滅蜀的偉大勝利,聲望空前高漲,對司馬昱是個巨大威脅。想要蓋過桓溫的風頭,光靠清談耍嘴皮子當然不行。桓溫滅蜀算什麼,司馬昱要發動北伐,一舉收復淪陷幾十年的中原!

    司馬昱倚重的心腹殷浩被任命為中軍將軍,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諸軍事,主持北伐事宜。這個決定,明顯讓人看不懂。倘若論起軍事才能,東晉沒有一個人可以比得上桓溫,況且桓溫已經在滅蜀之戰中證明自己的能力,主持北伐,他是最適合的人選。你就算不用桓溫,難道就沒有其他人可用麼,非得讓一個只會誇誇其談的清談家去指揮作戰。一個對軍事一竅不通的人,能搞出什麼名堂呢?

    果不其然,一年過去了,北伐大業仍然只停留在嘴皮子上,一點進展也沒有。這時桓溫坐不住了,上書強烈要求北伐。司馬昱找了各種理由,訴苦糧草物資轉運困難,備戰不充分,不足以發動北伐。

    然而,江東百姓群情激昂,北伐呼聲高漲。在桓溫與民意的雙重壓力下,經過兩年折騰,殷浩的北伐終於姍姍來遲。公元352年,東晉安西將軍謝尚會同前來歸順的羌人首領姚襄,大舉發兵進攻許昌。一戰下來,晉軍大敗,戰死沙場者多達一萬五千人。

    第一次北伐便損兵折將,令一向名聲頗佳的殷浩羞愧不已,他決定著手第二次北伐以一雪前恥。荒唐的是,殷浩竟然以軍費緊張為理由,廢除大學教育,把太學生遣返回家,東晉的教育事業出現巨大的倒退。

    然而,北伐最終成為內鬥。

    殷浩對駐羌人首領姚襄一向提防,認為他有反骨,一而再地挑起事端。公元353年,殷浩故意派姚襄為前鋒,企圖在半路上襲擊其部,將羌人武裝一舉殲滅。這位空談家除了熱衷於內鬥之外,著實沒有什麼可稱道之處。姚襄揮師北上,被算計多次後,他知道殷浩必有陰謀,便提前做好準備。果不其然,殷浩親率大軍尾隨,打算一鼓作氣解決姚襄。然而,早有防備的姚襄佈下天羅地網,在地形險要之處埋伏精兵,等到殷浩軍進攻伏擊圈後,突然發動襲擊。空談家殷浩不是帶兵打仗的料,被殺得暈頭轉向,糧食輜重全部落入姚襄之手,士卒死傷及被俘者上萬。

    原本是要討伐前秦的北伐戰爭,演變成為殷浩與姚襄的戰爭。殷浩逃跑後,仗著人多勢眾,又派部將進攻姚襄。東晉果然沒人才,殷浩所派的兩員大將,都被姚襄所殺。

    中軍將軍殷浩處境十分狼狽,兩度北伐不僅顆粒無收,損兵折將,還逼反姚襄。為了拼湊北伐費用,把學校都停辦了,那點教育經費都被挪用去打仗,結果屢戰屢敗,把糧食物資都丟光,光著屁股回來了。上至朝廷,下至民間,對殷浩的無能大為失望與憤怒。

    徵西大將軍桓溫乘機發難,上書彈劾殷浩誤國,羅列種種罪狀,要求朝廷罷免其官職。主持朝廷的司馬昱沒法再護著殷浩,只得把他貶為平民。

    實幹興邦,空談誤國,殷浩就是個空談誤國的典型。

  • 2 # 漢周讀書

    全文配圖 傳北齊 楊子華 勘書圖卷 絹本設色 29.3×122.7釐米

    升官發財,是凡俗人的大心願,可又是清高之士人必須表示鄙夷的短淺見識。——我等出來當官,是為了救人於水火之中,是為天下蒼生謀福利,興國安邦,致君堯舜!

    於是有人問:為什麼要當官了,夢見棺材?要發財了,夢見大糞?

    高人回答:“官位本來就是腐朽之物,所以夢見棺材;錢財本來骯髒,自然夢見大糞。”

    大家佩服極了,真是至理名言啊!

    說出這話的,是東晉的大名士、清談巨頭、哲學家殷浩。

    一個引領時代風潮的大氣派人物。

    最近南北朝的文章有點多,就解釋下清談是個啥,比咱們想象的高階一些。

    魏晉名士以清談為主要方式,針對本和末、有和無、動和靜、一和多、體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的諸多具有哲學意義的命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清談的進行有一套約定俗成的程式,清談一般都有交談的對手,藉以引起爭辯。爭辯或為駁難、或為討論。在通常情況下,辯論的雙方分為主客,人數不限,有時兩人,有時三人,甚至更多。談話的席位稱為“談坐”,談論的術語稱為“談端”,言論時引經據典稱作“談證”,談論的語言稱為“談鋒”。在清談的過程中,一方提出自己對主題內容的見解,以樹立自己的論點,另一方則透過對話,進行“問難”,推翻對方的結論,同時樹立自己的理論。在相互論難的過程中,其他人也可以就著討論主題發表贊成或反對的意見,稱為“談助”。到討論結束時,或主客雙方協調一致,握手言和,或者各執一辭,互不相讓,於是有人出來調停,暫時結束談論,稱為“一番”,以後還可能會有“兩番”、“三番”,直至得出結論,取勝一方為勝論,失敗的一方為敗論。

    一、山中諸葛亮

    和崇尚老莊思想的魏晉前輩名士一樣,殷浩的出場也是以不喜歡當官為由,退隱江湖。

    但我不在江湖,江湖上總有我的傳說。

    用現代的話來說,要善於造勢,高階裝逼。

    殷家也是鐘鳴鼎食之家,官N代。

    殷浩小小年紀就以高明的見識,清高的志向名聲很響。

    士大夫們都知道殷浩是個人才,超級有範。

    王謝這些大家族甚至以殷浩的出仕與否,判斷江東晉室的興衰,大聲嘆氣:淵源(殷浩字)不出山,天下老百姓怎麼辦喲!殷浩很沉得住氣,一隱就是十年。

    朝中好多大官都把他比作諸葛亮,一個接著一個請他出山,殷浩有禮而又堅決地一一辭退。

    我殷浩是真的不喜歡做官,我是真心喜歡老、莊的出世精神和大自然的山川四季。

    這樣拔河比賽般倔著幾年。

    永和二年(346),當權的會稽王司馬昱親自給殷浩寫信:還按你的本意,只怕天下大勢完蛋!你的決定,就是國家的興衰。請你三思!

    當時晉室出了個了不起的年輕才俊桓溫,任荊州刺史,永和三年,一舉消滅了四川的割據勢力成漢,成為長江中上游的總司令。

    晉室感到壓力,殷浩出山了,一出來就任命為揚州刺史、建武將軍,明的是讓他抗衡桓溫。

    二、北伐

    殷浩經營處於長江下游的揚州地區,處處提防著上游的桓溫。

    永和五年,北方後趙皇帝石虎死去,諸子爭位,中原大亂。

    不少後趙的的將領率部歸降東晉,大家都以為是個恢復中原的好機會。永和九年,殷浩率大軍北伐。

    晉前部駐軍是歸降的羌將姚襄,這個身經百戰的武士,不怎麼把殷浩放在眼裡。

    在自己駐軍地盤,招降納士,擴充實力。

    清談家殷浩處理具體事務頭就大了,居然派了好幾撥刺客去刺殺姚襄。事情辦不成,雙方已埋下殺心。

    殷浩又相信了敵將雷弱兒的詭計。

    以為他已經成功殺了敵方的大將,派大軍北上接應。

    殷浩甚至放出話說,要直取洛陽,光復舊都!

    有人說,這姓雷的未必可信,不能輕易進軍。

    殷浩根本聽不進去,命令前進。

    還是派暗中已決裂的姚襄為前鋒,揮軍北上。

    姚襄軍前進了一段,估計殷浩後軍來了。

    借夜色掩護設下埋伏,在山桑城突然襲擊殷浩大軍,打得晉軍大敗。

    丟了無數輜重,傷亡上萬的將士。

    淮南地區都讓姚襄佔領,殷浩灰溜溜地逃回譙城。

    這個被人評為諸葛亮的殷浩,一出手,給孔明先生提鞋子也不配。

    三、劉惔的見識

    殷浩談鋒之健,沒幾個人比的上。

    好多人敗在他的手下,也因為如此,成了大家眼裡的高人。

    他笑話名士孫安國是“強口馬”,要穿了他的鼻子,孫安國反唇相譏,說他是“決鼻牛”,要穿了他的腮幫子。

    清談的最後,好多就是這樣的鬥口。

    唯有名士,號稱知人的劉惔不看好他。

    大家在擔心殷浩不出山,人民怎麼辦。

    劉惔就反問:“你們以為殷浩真的不出山嗎?”

    他直截了當地說,像殷浩這樣的人,就該束之高閣,等到天下太平,再出來當教授。

    殷浩有點怕劉惔,有一回殷浩提了個問題:大自然賜於人類的東西一樣,為什麼好人少,壞人多?

    劉惔回答:這好比把水倒在地上,四處流淌,絕少恰巧流成方形圓形。大家無不稱讚。

    兩人面對面地交談,殷浩有點擋不住,勉強扯上幾句不著邊的話,劉惔不理他。

    殷浩走後,劉惔冷笑道:“瞧這個鄉巴佬,沒事湊熱鬧,裝什麼高深。”

    反過來劉惔非常欣賞桓溫。

    桓溫當然也是個清談高手,但更是個實幹家。

    劉惔多次向司馬昱推舉桓溫,請朝廷以國士待之。

    桓溫接任荊州刺史,劉惔說,鎮住荊州不在話下,只怕以後治不住他嘍!

    桓溫進攻四川,朝廷大臣們都以為成功機會不大。

    只有劉惔說,老桓此去一定成功,我看過他賭錢,沒有絕對的把握,他不會出手。

    這才是高人一籌的眼光,只可惜真理在少數人手上,大多數人都是馬後炮。

    只有殷浩大敗而歸,大家才發現,原來他是個銀樣蠟頭槍。

    四、桓溫的反擊

    桓溫是東晉的梟雄人物,打小就和殷浩相識,都是官N代。

    桓溫說,他小時候和殷浩一塊兒玩,他丟掉的玩具,殷浩才撿起來玩,所以他早早就知道殷浩不如自己。

    但殷浩不這樣認為,兩人成年,都是青年才俊,桓溫問殷浩這麼多年過去了,覺得咱們倆誰了不起啊?

    殷浩說:“我和我自己打交道多年,還是喜歡作我自己。”

    兩人的名聲不相上下,名士袁耽兩個妹妹,一個嫁給殷浩,一個嫁給謝尚。

    插曲:鎮西將軍謝尚年輕時,聽說殷浩擅長清談,特意去拜訪他。殷浩沒有做過多的闡發,只是給謝尚提示好些道理,說了幾百句話;不但談吐舉止有風致,加以辭藻豐富多彩,很能動人心絃,使人震驚。謝尚全神貫注,傾心向往,不覺汗流滿面。殷浩從容地吩咐手下人:“拿手巾來給謝郎擦擦臉。”

    他對桓溫說:“可惜沒再有個妹妹嫁給你。”

    晉室用殷浩為揚州刺史來對抗桓溫,桓溫雖然不高興,但算準殷浩就這點能耐,並不慌張。

    他對自己的心腹說:“老殷這個人,去做學問,去做道德模範,都是一把好手。朝廷讓他帶兵,太勉為其難了。”的確有梟雄的見識。

    殷浩北伐失敗,桓溫給朝廷上書,指出殷浩丟兵失地,喪權辱國,讓國家損失慘重,要嚴厲追究他的責任。

    朝野上下,也對殷浩大為不滿,於是把他廢為平民。

    捲鋪蓋回家。

    五、空函

    殷浩被貶,還是十足十的名士派頭,一點看不出不高興。

    吟詩講理,一樣沒有拉下。

    只是經常一個人對著空中比劃著寫字,別人仔細看啊看,瞧出來他在寫“咄咄怪事”。

    殷的外甥陪同他一塊流放,年把後回京,殷浩送到水邊,真情流露,吟詩道:“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

    終於是淚如雨下。

    從權勢的巔峰墜落到谷底,這個心中的難受和失落,還是讓他受不了。

    桓溫權勢越來越大,他還是惦記著自己這個發小。

    畢竟殷淵源還是一流的玄學家,真名士。

    他打算重新啟用殷浩為尚書令,於是派人給他送了一封信,請老殷東山再起。

    殷浩高興的不得了,這回不擺架子了。

    急急忙忙地提筆寫了回信,封好。

    想了想,開啟來看看,重寫,裝進信封。

    再想又覺得不夠完美,再開啟修改。

    如此翻來覆去,一個晚上改了幾十次。

    第二天讓人把信帶回去,卻不知道搞來搞去,給桓溫的信,居然是張空白函。

    ——這是種怎樣患得患失的急切心情啊。

    這下桓溫大失所望,徹底死了心,二人從此絕交。

    殷浩為自己選錯的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沒幾年就死了。

    這或許是中國傳統文化人的悲哀吧,寫得好文章,做得好學問,就要“貸與帝王家”,硬來個出將入相的夢想,沒有幾個不是悲劇收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垓下之戰項羽獲勝,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的命運又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