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南俗士1972
-
2 # 錦繡140348203
為什麼有的人會說:〈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可以讀出一絲無奈淒涼之感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請你閒上眼睛,想想這畫面:〈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多美的意境呀,怎會有無奈淒涼之感呢?
如果,從文學的角度來說,還真沒有什麼無奈淒涼之感。而是滿滿的詩情畫意,多麼浪漫呀,給人以無限開闊、爽朗、溫馨的感覺。
但是,從心理角度來解讀,的確能讀出一絲無奈淒涼之感。
能讀出無奈淒涼感的人,可能女性讀者居多。這類人,多愁善感,較情緒化,屬敏感性心理。
她(他)讀這句詩時,我來大膽分析下,大概的心理過程是這樣的:
一,哇,好美呀,好開心,好喜歡。〈唯美心理出現〉
二,為什麼我沒這種生活。〈跳躍性思維出現〉
三,很討厭,很生氣。〈發洩心理出現〉
四,無奈、淒涼。〈多愁善感心理出現〉
就這樣,她(他)們就從這首唯美的詩中,讀出一絲無奈和淒涼了
-
3 # 曹溪印軾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訊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流露的純真明快,並不能表明詩人已走出困惑。對生存意義和終極價值的追尋以及隨後墮入的懷疑與否定已成為詩人無法擺脫的困境。經過了痛苦、漫長的探索,到1989年春天,詩人選擇了以決絕的方式結束思考的痛苦。
“這是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於冬天,傾心死亡/不能自拔,熱愛著空虛而寒冷的鄉村”——寫於1989年3月14日詩人臥軌自殺前不久的詩句就是一個預言。
川端康成在《臨終的眼》裡引用芥川龍之介《給一箇舊友的手記》的話:“也許你會笑我,既然熱愛自然的美而又想要自殺,這樣自相矛盾。然而,所謂自然的美,是在我‘臨終的眼’裡映現出來的。” 之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在寓所口含著煤氣管自殺了。
1927年6月2日,中國近代學術史上傑出學者和國際著名學者王國維早起盥洗完畢,即至飯廳早餐,餐後至書房小坐。之後回到清華大學處理完工作。王國維僱了一輛人力車,前往頤和園。王國維吸完一根菸,躍身頭朝下扎入水中,於園中昆明湖魚藻軒自沉。
王國維在遺書中寫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國學大師陳寅恪為摯友寫下了《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立於清華園。林志鈞書丹,馬衡篆額,梁思成設計。
一一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陳寅恪最後的二十年雙目失明,屢遭政治迫害,身心俱殘。但在這苦難的二十年裡,他寫下了兩百萬字的學術與思想論著。
七十五歲時,臏足盲目、飽受摧殘的陳寅恪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早悟有身原大患,不知留命為誰來。
痛哉!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傾其生命堅守的,是一種超越時代的自由獨立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是他全部的信仰所在。在信仰的支撐下,陳寅恪走完了七十九年艱難的人生旅程。
苦難之於生命,可以了斷,可以消沉,可以不甘的掙扎,也可以向某種精神境界皈依。這種皈依就叫做信仰。
信仰是人類靈魂的標註,是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某人或某物極其相信和尊敬,是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是引領人類超越自身、現實與有限的侷限,達至更高甚至無限可能的驅動。信仰確立了個體的人生意義和價值標準,也成為個體毅然前行的巨大動力。
信仰帶來希望和方向,信仰帶來力量和坎坷,信仰帶來幻滅和絕望。
不是所有的信仰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不是所有的信仰都承載得住價值,不是所有的信仰都能達成生命的意義,不是所有的信仰都通向心靈的超越與自由。
哲學家沃爾特·考夫曼定義的信仰很值得我們深思:“一種強烈的信念,通常表現為對缺乏足夠證據的、不能說服每一個理性人的事物的固執信任。”
而當下的時代是物質化、商業化、城市化、泡沫化、碎片化、娛樂化的時代。今天的我們好像比任何的時代都更自由的擁有各種信仰——有人信仰金錢,有人信仰權力,有人信仰成功,有人信仰宗教,有人信仰科學,有人信仰藝術,有人信仰愛情,有人信仰自由……
進化生物學家道金斯認為,我們這個世界的許多大問題,不是由對信仰的不寬容而起,而是由對信仰的過於寬容而起。
信仰有風險,選擇需謹慎。因為,我們會為之搭上整個生命——無比珍貴的只此一次的生命。
最近讀到臺灣大學哲學系傅佩榮教授的一篇文章一一《信仰的最佳面貌》,傅佩榮教授是我很尊敬的一位東西方哲學與宗教研究學者,我跟著他學習過孔子、老子、莊子以及宗教簡史。
傅佩榮教授認為,信仰可以分為:人生的信仰、政治的信仰以及宗教的信仰。
人生的信仰是個人的,政治的信仰是一群人的,它們的特色都是由人自己創造及想象出來的。你如果可以為了個人的信仰以及政治的信仰而犧牲生命的話,那這個信仰就蛻變成為宗教的信仰。
宗教的信仰到底是什麼?
這樣的信仰有三個特色:
1、獨特的辨認。信仰不是知識。知識是可以驗證的,信仰不能夠靠理論來驗證,必須你自己有獨特的辨認。
2、全盤付託。你選擇了信仰之後就會全身、心、靈地投入。你會為它放下一切,也為它承擔一切。放下的一切是你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有各種人性的弱點,你可以放下;承擔的一切是你作為一個人,你可以代表全人類來承擔人間所有的患難,包括痛苦、罪惡等等。這是全盤的付託。
3、普遍的傳揚。福音的英文(gospel)就是好訊息的意思。佛教也一樣傳它的好訊息。儒家、道家在某些關鍵的觀念上,也一樣在做類似的工作。這種普遍的傳揚,不是你喜歡去告訴別人這樣的訊息,而是你不得不讓別人知道,身不由己會讓別人知道。為什麼?因為你只能靠你的實踐去傳佈。
你既然有獨特的辨認以及全盤的付託,你自然會實踐它。所以耶穌才講一句話:“不是說主啊主啊的人可以進天國,而是那真正去實踐上主所要求的善的行為的人,才能進天國。”
這句話雖然有基督宗教的明顯的色彩,但它是所有宗教共同的試金石——就是你說什麼不重要,你做什麼才是關鍵。宗教一定需要實踐,沒有實踐的宗教根本毫無力量。
信仰是一種力量,用於清潔我們的內部的。由內到外,改頭換面,成為一個不同的人。
你不要問一個人有沒有信仰,你要看他的行為——他是不是跟一般人不太一樣,在為人犧牲奉獻、關心別人、愛護別人方面,遠遠超出一般人的瞭解和他們的標準。而且吃苦耐勞,任勞任怨、任謗,所有各種委屈他都毫無怨言地承受。
當然,你自己也可以改變或者選擇自己的信仰。怎麼找到信仰呢?第一是緣分,第二是感動,第三是機緣成熟。
你正好碰到的是這一些人,他們有什麼信仰,你很容易就傾向於去了解和接受。第二是感動。你覺得這種信仰讓你感覺到身心安頓,那就放心地去吧。人活在世界上,不就求一個安心嗎?有些人有機緣,但並不感動。有些人機緣不夠,即便感動的話,也很隨性,對於任何一種宗教的聚會或者不同宗教的表現,他都很感動那就談不上特殊的機緣成熟。
有宗教信仰,對整個社會來說,是一個正面的、穩定的力量;對個人來說,更是人生一種非常重要的抉擇。
飄搖世間,但願你已經找到支撐你生命與未來的源源不絕的生命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圖片來自於加拿大以及澳洲的日常手機記錄。
-
4 # 野山cium
愛人離他而去。海子無奈!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可是春暖花開也等不到了,只得抑鬱而終。海子!我也為你傷悲……
-
5 # 獨上蘭舟
這個感覺也許是對的。這大概就是現代詩的魅力。同一首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段,也可能讀出不同的意味。
很多人讀不懂現代詩。現代詩和傳統詩不同,不會直觀和如實地描繪客觀世界,也不證明什麼,它總是在暗示什麼,象徵性的加以啟迪。它打破了真實描寫和直抒胸臆的傳統表現手法,使詩人的抒情角度轉移,詩中的象徵從表面看上去毫無聯絡,也無所指,但深層卻有無窮的意蘊,詩的感染力也就在於此。因此,對現代詩不要逐字逐句的解讀,要從整體去把握,甚至要了解作詩的背景。
此詩寫於海子臥軌自殺前兩個月,當時還有一個背景,他在深圳的初戀女友準備移居美國,所以詩中的這一“大海”意象,應與對海邊的深圳或太平洋彼岸的初戀女友的想象有關。有人說,此詩是海子留給世界的訣別詩,也許吧。總之,當時海子的情緒肯定相當低落。
此詩整體色調明朗輕快,不同於海子以往的風格,大家完全可以當成一首祝福詩。我不詳解,只對那些表現出“無奈淒涼”處進行簡單的解讀。
1、開頭第一句,“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這裡埋下了伏筆,為什麼不是今天而是明天。聯想到李白的詩“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從明天起”意味著“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今天的註定孤獨、暗淡,註定無法融入塵世的幸福生活。這裡反映了詩人的“無奈淒涼”。
2、“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這個“陌生人”,大家可以當成泛指,指所有人。如果考慮到作詩的背景,你也可以做特指,指他的初戀女友。情人變成朋友,最後淪為陌生人。如果你考慮到這點,你會想到海子說出此話內心的悲涼。
現代詩的魅力,在於它經常不是單層結構,可以多面解讀。《面向大海,春暖花開》就是一首色調明朗輕快,底色卻無奈淒涼的詩。
-
6 # 亦有所思
那是誤讀!
這首詩一絲無奈或淒涼的成份都沒有!
從頭到尾都是一個求愛之後獲得應允的男人的幸福爆棚!如果說“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只是隱隱約約的凡人生活線索,那麼“關心糧食和蔬菜”顯然就是凡間夫妻的日常瑣碎。
遇到對的人,連買菜都會覺得一種踏實的浪漫。
“面朝大海”是二人世界的廣闊,“春暖花開”是二人生活的美好!
作者的幸福感已控制不住,壓抑不住,恨不得“和每一個親人通訊”,然後告訴他們自己會有一個家,告訴他們自己終於有了一份愛,“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很顯然,作者在求愛時根本沒有想到對方會答應,因此稱之為“幸福的閃電”,在這種整個身心都被溫暖所烘烤的前提下,作者情難自禁,周邊的一切都變得美麗起來,所以他才想“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而詩中的“陌生人”,指的就是讀者,是別人。是還在愛情路上苦苦尋覓的有情人。
因為自己擁抱了幸福,所以才會為陌生人獻上祝福。並且“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這種心理與其叫做分享,不如叫做滿足。
得於所愛,夫復何求?
所以“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這個塵世照應著開頭的“餵馬,劈柴”、“糧食和蔬菜”,因為普通人的生活才叫“塵世”。
最後一句,有一個“只願”,這是任何一個陷入熱戀的男人心裡唯一的想法,
我只想和你做一對平凡的夫妻,在一所房子裡,看天,觀海,踏春,賞花。
只要有你,一切足矣!
所以,這是一首極度幸福的現代詩。不應當於後面的歸去經歷聯絡在一起。
至少,至少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幸福的。
我想,這首詩一定是在深夜完成的!因為所有的幸福都是“從明天起”。
回覆列表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訊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讀到這首詩,感覺強烈但不知所云。現代詩的特點之一就是詩無達詁。後來才知道,這是海子寫給他準備出國的前女友的詩。如此,很多句子就不難理解了。比如,陌生人。
有人說,海子之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海子是殉道者。中國文人就是這麼喜歡裝!
其實,海子就是得了抑鬱症。同樣的,還有顧城。
海子之死,提醒大家保持身心健康比詩歌更重要。有病就得治,該吃藥就得吃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