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元鄭

    能是能,但不能全怪人類,專家不是說了,地球有生命,也從年輕會走到盡頭,其實我們地球現在中年步入老年了,有些機能已經不行了,不過放心我們不能熬到地球不行的那一天,只不過為了多讓地球有活力就和人一樣也得鍛鍊也得調節。這就是所謂的地球也得養生。

  • 2 # 數碼直擊

    人類活動給氣候變暖造成影響這個是肯定的,但是!這個是主因或者說溫室效應該完全由人類負責,並且導致滅絕這是完全扯的事情,這完全是由西方編織出來阻撓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扯的回答。

    眾所周知地球從誕生到現在經歷過多次從暖到冷,從冷到暖經歷。冰河期也是反覆經歷很多次,週而復始。我們現在是在一個小冰期期間,要知道全球變暖也是伴隨著降水北移,你能想在商朝以前河南溫暖並且有大象和犀牛,明顯是亞熱帶氣候。這個只不過是一個變換的冰期活動,卻被西方渲染成我們排汙造成的大災害,只許你發展,到我們了就不可以?看看最近美國貿易戰的本質,就知道這是一個20世紀最大的騙局,小心別被忽悠了,就像柴某靜一樣忽悠你不償命

  • 3 # 學無止鏡

    除了自然影響(大小冰河期變化)外,人類過度繁衍從而過度開發,過度破壞植被,尾氣,工業排放……也是對自然界影響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願全世界的決策層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長,減少排放……來為共同的子孫後代考慮一下。

  • 4 # 海嗨嘿

    氣候變暖決對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但不關我們國家的事,主要是美國在中東地區挑起的戰爭,唯到他沒看到中東地區一棵導彈爆炸要產生多少熱能,一棵一班的子彈或炮彈要發生多少熱能,而中東地區飛機大炮子彈和導彈天天都在飛沒看到嗎?

  • 5 # 黃蜂二師兄

    溫室效應對未來多大影響我不知道,但我們確確實實看到溫度提高北極熊面臨滅絕!

    北極主要由冰川構成,每年除了冬季冬眠之外,北極熊靠在冰川上“釣魚”謀生,對,釣魚,你沒有看錯,不是用勾而是等魚送上門來,海被大面積的厚厚的冰層覆蓋,水裡缺氧,只有很少的地方有缺口,魚就會大量湧來,等在旁邊的北極熊就可以大快朵頤了。可是如今破冰期提前到來,到處都是破冰缺口,水裡不缺氧了,可憐的熊們根本抓不到魚,更糟糕的是晚上回去的路都斷成幾百段,等蹦跳著回到家天都亮了,又該起來抓魚了!不餓死也會被累死!

    有網友說溫室效應是西方國家的騙人把戲,目的是讓發展中國家不能高度工業化生產。

    還有網友說溫室效應是唬人的,就是有危機也要幾百年後的事了,現在操心太早了點。

    我只想說,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唯一的家園,一切都要慎重,一旦有事再想辦法就像北極熊一樣無路可逃!真的,無路可逃!

  • 6 # 金柏盛

    謝謝邀請。自從地球上有了人類的足跡,到工業革命之前,地球還是一直保持著原生態的狀態,山河湖泊,江海洋流,人類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曾對地球進行深入的,大刀闊斧的改變。由第一口油井,第一列蒸汽火車,第一輛汽車,第一架飛機,第一座摩天大廈開始,人類就主宰了整個地球。瘋狂的掠取,拼命的開發,就出現了一座座超級城市,而整個城市所需的資源就必須要從地球上去獲取。堆成山的城市垃圾,快速退去的冰川線,臭氧層的不斷變薄,南北極的冰山加速融化,動植物的不斷滅絕,哪一個不是人類造成的?可是,社會要發展,人類要繁衍,地球資源也是在不斷枯竭。怎麼辦?唯有利用資源再生,風能,光能,,減少對地下資源的獲取。這條路相當艱難,但必須得走。

  • 7 # 伍治堅

    全球氣候變暖,是確實在發生,還是聳人聽聞?各國政府對於全球氣候變暖的態度如何?如果氣候真的變暖,對我們的經濟活動有何影響?關於這些問題,本人和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朱文君女士進行了一次有趣的訪談。下面是訪談的文字版。訪談錄音連結在本文末尾。

    今天,我的嘉賓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朱文君女士。

    朱教授擁有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統計和精算系的博士學位和中國南開大學的經濟學和數學雙學士學位。她曾經兩次獲得北美精算協會James Hickman 學者榮譽。在加入南洋理工大學之前,她是中國南開大學金融學院的助理教授。朱文君教授的研究興趣主要有數量金融和風險管理,農業保險,長壽風險等。

    朱文君:細心的觀眾可能會注意到,近幾年來“全球變暖”這個詞被提及的好像少一些了。我們現在更多的討論的是氣候變化。而氣候變化,自然有包括變暖以及變冷。那麼全球變暖指的是什麼呢?是科學研究發現自工業化革命以來的這一百多年裡,地球的平均溫度有異常上升的趨勢,稱之為全球變暖。也就是說,近一百年來全球異常氣溫的上升要高於過去的一千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維度。我們一般討論的氣候變化,指的就是這一現象。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氣溫異常上升之外,還有包括極端天氣更加頻繁等等,這些異常現象統稱為氣候變化。

    各國對氣候變化的態度總體是比較積極的,巴黎協定的框架下,更是對各國應對前所未有的氣候變化提出了量化的要求。我們現在關注可持續發展,不僅僅包括環境意義的可持續發展,還有經濟金融層面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可以兼得的。那麼各國如何調整經濟結構以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謀求全面而強有力的經濟發展,則是一個有意義有挑戰性的問題。

    OECD總幹事Angel Gurria在今年十一月一號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演講中也再次呼籲美國重新考慮退出巴黎協定的決定。我相信無論未來美國是否迴歸巴黎協定,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他都會對應對氣候變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朱文君:氣候變化是有科學依據的。主要的科學證據包括統計建模和計算機模擬兩方面。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曾統計1880年到2015年陸地海洋溫度序列異常值,在此一百多年期間,氣溫上升了1.1度。NASA網站上有很多關於氣候變化成因以及證據的科普,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

    比如大家比較關心的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關係。資料表明,過去的幾十萬年裡碳排放量都處於一個穩定中有波動的水平,而在1950年之後有明顯的異常的提高。再比如,我自己也做過一些天氣變數的統計模型研究。比如我曾用加拿大過去將近100年的日平均氣溫建立統計模型,基於我的模型,我也發現氣溫有一個統計意義下顯著的上升的這麼一個趨勢。

    當然爭論也是存在的,比如主要的爭論點就是統計意義的顯著是否可信?是否是一些隨機擾動干擾了結果?計算機模擬的結果是否可信?這當然是一個開放的科學研究話題。我相信隨著資料的不斷完善,物理學家和大氣學家不斷更新提高他們模擬的模型,以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會更加深刻。

    朱文君:中國政府為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強調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在美國宣佈退出巴黎協定後,歐盟和中國共同表示將深化在氣候變化上的合作。

    在2017年的第12屆中歐工商峰會上,中歐雙方承諾將在從清潔能源到產品標準的廣泛領域加強合作,加強對風險和適應的管控。除了加大減排力度,中歐還承諾共同探索適應氣候影響的方法。

    首先能否和我們的聽眾朋友們分享一下,目前我們對天氣情況的預測準度有多高?氣象預測局是不是能夠準確預測某些糧食生產地區可能發生的旱災,水災等情況?

    朱文君:可以說數值天氣預報是物理學應用最成功,影響最大的領域之一,它也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麼天氣預報準不準?其實我們每天都可以根據親身的體驗對天氣預報的準確度給予客觀量化的評估。隨著基礎科研,超級計算機,以及衛星等遠端觀測技術應用於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的準確度在過去四十年間有了顯著的提高。

    比如,3-10天預報能力在過去大約每十年能夠提高1天的水平。也就是說我們現在6天預報的準確度和十年前5天預報的準確度相當。當然大家更關心的可能還是對極端天氣,災害天氣的預測。

    朱文君:天氣預報與氣候預報是緊密聯絡的,因為二者有著共同的物理基礎。那麼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之下,為了預防極端天氣導致的災害,我們需要準確的氣候預報,這也依賴於對各種天氣現象統計特徵的準確總結。

    可喜的是,天氣預報和氣候預報一直在這方面取得著進步。比如2012年十月的SANDY颶風的異常在8天之前就被預測;2010年俄羅斯熱浪和2013年美國的寒潮,都在提前1到2周被預測出來。

    朱文君: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農業產量預測體系。

    比如說在中國,官方的國家農作物產量預測來源就包括: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農業部,還有中國氣象局。再比如美國。在美國所有與農業產量預測和估計的活動都是歸於美國農業部(USDA)來統一管理。每個月USDA都會發布對主要農產品的供給和需求的估計。USDA還和國家農業統計局(NASS)合作,NASS有專門的統計模型來預測農作物的產量。

    關於預測準確度,我們有統計上專門的測度去衡量預測精度,叫均方根誤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 國家層面的預測的精度是非常可靠的,均方根誤差都能在0.1以內,而且越臨近收穫季節,預測越準確。

    朱文君:大家對於保險一定不會陌生。我交給保險公司保費,在保險合同約定的損失發生的時候,保險公司給予一定的賠付,這是最典型的一種保險模式。那麼再保險簡單來說就是保險公司買的一種保險。有些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很重,超出了保險公司的風險承受的能力,這個時候,保險公司會和再保險公司簽訂一個合同,把保險公司的一部分風險轉移出去給再保險公司。

    哪些風險大到保險公司都無法或者不願承受呢?農業領域一旦有極端天氣比如旱澇災害,颱風等,都可能造成巨災損失;再比如地震,泥石流,山體滑坡,核洩漏,戰爭等。大家可能發現我剛才的舉例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影響範圍大,造成損失嚴重。這種災害,我們把它稱為系統性的風險。再保險在系統性風險的控制和管理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農業風險為例,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業保險公司的損失風險是由再保險公司承擔的。

    朱文君:農業自古以來是一個看天吃飯的產業。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現代農業幾乎對於農作物生長的每一步都可以實現精確的控制,播種、施肥、灌溉、收穫。我們的科技進步甚至讓我們可以控制農作物的種子和基因。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唯一控制不了的,就是天氣。然而,天氣預報卻可以幫助我們儘量去“預知”天氣變化,尤其是極端天氣,進而幫助農民在災害發生之前,採取有效的措施,從而將災害降低到最小。這是天氣預報的重要作用之一。

    同時,天氣變數,比如溫度,溼度,降水,等等,是農作物產量最重要的決定變數,對準確的農作物產量預測有重要的作用。那麼這些東西跟農業保險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知道,農業保險和再保險保障的是農業風險,農作物產量則是農業保險和再保險定價的基石。因此,有了準確的農作物產量的預測,精算師才能對農業保險和再保險的保單設計,保險定價,做出合理的決策。

    朱文君:農民每年對自己的農作物產量有一個預期值,這個預期值一般代表了在正常的天氣氣候環境之下,在正常的農業耕種活動之下,一切正常的時候的一個平均產量水平。這是農民和保險公司對產量的一種預期。但是當某一年極端天氣發生,比如發生了乾旱,洪澇之類,農民的產量大大低於本來的預期,怎麼辦呢?如果沒有保險,那麼這個損失就是農民自己來承擔了。有了農業保險之後,保險公司會補償農民這一損失,因此農業保險是一種幫助農民轉移和防範產量風險等其它風險的有效手段。

    朱文君:是的,這些科技手段已經很成功的運用在了農作物產量預測中。比如中國農業部和美國農業部在做產量預測的時候,都會運用遙感技術,還有無人機監測技術,採集關於農作物生長狀態、種植面積、收成、產量等等資訊,對產量預測模型不斷的進行更新和校準,以提高產量預測的精確度。

    這些新技術在農業保險產品的創新上,也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就像我剛才給大家介紹的,傳統的農業保險是基於農民的產量損失。但這種保險有一些缺點或者侷限,比如查勘定損非常繁瑣、成本很高,比如有道德風險等等。

    那麼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開發出基於指數的保險產品,我們叫指數保險。比如天氣指數保險就是保險產品的賠付不是基於農作物的產量,而是基於天氣指數。這種保險的好處是能夠最大限度的排除人為因素的干擾,但是缺點就是有可能和農民實際發生的損失不相符和。所以在設計指數保險的時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儘量的減少指數與實際產量之間的誤差。那麼隨著大資料、遙感等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們在指數保險的設計上就有更多提高的空間和可能

    朱文君:剛接觸農業保險這個科研話題的時候,我以為它離我的研究和生活都非常的遙遠。但是後來慢慢的發現,這個話題其實是一個非常綜合的,跨學科的話題,涵蓋了經濟、金融、風險管理、統計、大氣學,等等許多領域,並且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今天非常榮幸能接受治堅的採訪,讓我這樣一個平臺讓跟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也希望有興趣的聽眾更多的去了解風險管理和保險以及再保險在農業、巨災,以及天氣等領域的應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對澳門站女排大名單頗有微詞,影射吐故納新應淘汰幾個人,是誰呢?您有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