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義濤
-
2 # 奧特奧特奧特
30多年前小張和小李結婚了,那個時候人們還比較傳統。小李是個遇事拎得清的姑娘。結婚前和小張定下三條原則:1、結婚後新家是一個不隸屬於雙方父母的獨立單元,雙方父母是這個新家庭最親的親戚而不是家長;2、婚後倆人生氣吵架可以,但不許摔門離家,自家的事情自家解決,不許請家人摻和(小李的信條:如果一個人連倆口的事情都處理不了,說明還不具備結婚的能力);3、永遠不罵第一句不出第一拳,保留對方罵一句必償還十句的女權。很多閨蜜說人家結婚都是海枯石爛的,你怎麼這麼煞風景,把醜話說得好像婚無可戀似的。
這麼多年過去了,小李變成了老李,小張變成了老張,他倆因嚴格履行婚前君子協議,小家庭大家族都過得和和睦睦,親人間相互敬愛……。婆媳、翁婿關係都處理得非常妥帖。婆婆逢人就誇小李孝順,而小李清楚,是責任清晰,家庭經營使然。
如果一開始過從慎密,亦或是和父母朝夕相處,誰又能真的相安無事呢!畢竟來自倆個家庭的男女結婚,原生教育、起居習性、還有那誰也說不清楚的倫理關係……最明智的選擇就是,疏密有度,各盡各責。既簡單又明瞭。家,永遠不是說理的地方,是親情互予的場所。給這場所些空間和疆土吧(距離),彼此都舒坦,親切、關懷也就來了,血濃於水,永遠都是!圖片拍攝:wayne韜
-
3 # 最美的傻瓜
一,婆媳矛盾會加劇。婆媳一直是很難處理的微妙關係,就算再好的婆媳,時間在一起久了,也會有矛盾,也許是三觀上的不合,也許是言語上的不一致,總之,兩人就是看著互相不順眼,矛盾就會加劇。
二,在一起有些不方便。公婆和兒女在一起住,兩者都會出現拘束感,在吃度飲食上,都會產生分歧。還有就是日常的一些細節上,也會產生很大的問題。
三,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因為畢竟老人和年輕人意見達不到一致,老年人普遍溺愛孩子,他們只負責孩子的吃喝,在對待孩子上卻採取縱容的態度,這樣的結果只能讓孩子容易上向極端,影響他們的一生,就這一點,年輕人和老年人容易產生矛盾。
綜上所述,結婚後,最好是和父母分開居住,分開住各過各的小日子,有時間多回家看看,這樣就會達到最理想的狀態,也不會有矛盾出現。
-
4 # 邊緣人133585420
最好是分開住,她好你也好。兩不摻和,兩不相欠,都會過得舒心。年輕人有年輕人的飲食起居,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飲食起居,各不相同,無法共同生活,沒有大矛盾,小矛盾也會不斷。為了這個媽,也會影響夫妻感情。如果,有條件的話,照顧老人或孩子方便些,可以買樓上樓下或對面屋小平的樓房。關起門是倆家人家,屋裡的衛生都會各自打掃的,誰也幹徹不到誰,誰做點好吃的,還可以互相來吃,孩子在誰家玩都可以,老人有病啥照顧起來也方便。可有些年輕好顯擺,非得買的大的,結果婆婆要來住還不願意,非得自己住,還有更多的房貸。壓力好大啊!如果條件不好,買不起房子,老人有房子,你為了讓老人幫你照顧孩子方便,可以在附近租房子住。等孩子大了,在說。不光這些,頭幾天看一篇文章寫的就是《十勸媽》其中的道理,誰看誰贊成。
-
5 # 飄雨桐
結婚之後,是否和父母分開居住?這是問題嗎,關鍵是你有沒有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本事。
不住在一起,需要你有另外的房子。你,有這個本錢嗎?
當然,最好就是不要和父母住在一起。畢竟,上一代人與這一代人有代溝。這個代溝,可能會有很多的矛盾。這樣的矛盾,也許會讓你們住在一起很不愉快。所謂,相見好、同住難。為了不要彼此尷尬,分開居住是應該的。
所有的這些,還是看你們有沒有這個分開住的條件。如果有,分開避免矛盾。如果沒有,那不想住在一起也要忍。抬頭不見低頭見的,要學會互相遷就。
-
6 # 齊魯海風
婚後,父母和子女遠香近臭
只要住房條件允許,婚後的子女最好和雙方父母分開居住,小兩口學習承擔一個小家庭,學習過日子。
週一,張姐一到辦公室就坐在椅子上擦眼抹淚,同事們三言兩語地安慰她。原來,張姐的兒子兒媳和她鬧彆扭,她覺得心裡憋屈。
張姐的兒子是獨子,年近三十才結婚,婚後小兩口與父母住在一起。張姐一如既往地照料兒子的生活起居,連兒媳的吃喝拉撒也大包大攬,給小夫妻打掃房間,給他們洗衣服、換床單。
兒子委婉地提出他和老婆已經是成年人,不需要她事無鉅細地照顧他們,張姐卻覺得這是當媽的應該做的,年輕人工作繁忙,她工作清閒,多做些家務好減輕他們的負擔。
兒子的工資卡從一上班就交給張姐代管,兒子成家後,三番五次向她索要工資卡,張姐說:媽都替你管了這些年了,你還信不過媽,世上有誰比媽對你好呢!張姐心裡明白,這肯定是兒媳婦的主意,自己的傻兒子才不會和她這當媽的耍心眼。
張姐的老伴勸她:兒孫自有兒孫福,孩子們要工資卡,就還給他們,咱們還能管他們一輩子?張姐則認為:這兩孩子不會持家理財,工資卡在手會亂花錢,他們以後還要生孩子養孩子,我不替他們打算誰替他們打算。
習慣了當家作主,說一不二的張姐不但掌管著兒子的工資卡,還掌管著老伴的工資卡,要不是兒媳和她隔了一層肚皮,她還想管人家的工資卡呢!
張姐過日子精打細算,最見不得兒媳婦買買買,兒媳的思想前衛時尚,壞了破了的長筒襪、內衣就往垃圾桶裡扔,兩代人的消費觀念差著十萬八千里。
兒媳扔掉一條脫線的羊毛褲,張姐從垃圾桶裡撿回來,仔細修補後又放回了他們的衣櫥,兒媳不知情穿著就去上班了,在公司裡鬧了很大的笑話。老闆覺得這個職員的著裝不尊重公司和客戶,狠狠地批評了她。
兒媳下班後回到家裡,隱忍很久的情緒終於爆發,衝張姐的兒子大哭大鬧。張姐上前勸架,遭致兒媳的抱怨,兒子也責怪母親過於干涉他們的生活,影響了他們夫妻的感情,嚷嚷著搬出去租房住。張姐錯愕不已,自己成天像個老媽子似地伺候他們,怎麼還落得一身不是?
愛沒錯,錯的是親密無間。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私人空間,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兒子結婚成家了就是成年人,不管是飲食起居還是持家理財,理應有小兩口自己打理,張姐無節制的愛過多的侵入了兒子和兒媳的兩人世界,自然招致兒子、兒媳的反感、反抗。
遠香近臭是旦古不變的道理,距離產生美不僅僅適用於愛情,也適用於親情。父母之愛,不是對兒女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拉開一點距離,保持一點距離,父母輕鬆,兒女也輕鬆。
同一小區裡的孫姐是個單親媽媽,孫姐的老公英年早逝,她和兒子的感情深厚無比,兒子小時候特別喜歡粘著她,跟在她屁股後面做這做那。
兒子上初中的時候,孫姐就送他去了寄宿學校。周圍的朋友同事都說孫姐心狠,孫姐從不多加解釋,只說這樣做對她和兒子都好。孫姐的兒子繼承了她的好性格好心態,從小生活自理能力就強,洗衣服、整理房間都是自己幹,從來不用當媽的催促。
兒子不是上學的那塊材料,讀完高中後,沒考上大學,願意去學美容美髮。孫姐雖然不甘心兒子早早步入社會,卻支援兒子做出的選擇。兒子在一家大型髮廊學手藝,學成出師拿到第一個月工資,要交給媽媽保管,孫姐從中抽走了一張百元鈔票,其餘的讓兒子自己支配。
從給別人打工到開自己的店面,兒子掙的錢越來越多,花錢愈發大手大腳。恰好那幾年,房地產發展勢頭迅猛,孫姐給兒子在附近小區付了一套兩居室的首付,由兒子自己每個月按時還銀行的按揭貸款。漸漸地,兒子在賺錢的同時學會了投資理財,沒幾年的工夫,他的髮型設計連鎖店就開了好幾家,憑自己的本事娶回一個漂亮賢惠的媳婦。
婚後,兒子兒媳的家和孫姐的家相距一公里,小兩口對孫姐非常孝順,一家三口的關係相處融洽。鄰居們都誇孫姐養了個好兒子,找了個好媳婦,比別人家的孩子有出息。孫姐總是說都是孩子自己闖出來的,我也沒幫上他啥忙。
日本人提倡“一碗湯距離”,不是沒有道理的。兩代人不但在空間上需要一碗湯的距離,在心理上同樣需要一碗湯的距離。電視劇《小別離》中有一句經典臺詞: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
-
7 # 向前騎跡
結婚後,小夫妻應該跟父母分開居住。
這基本上已經是現代城市人群的共識了。對於小夫妻的成長,對於大家庭的關係融洽,分開居住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即使是在傳統的農村地區,兒子結婚之後另立門戶、另起爐灶,也是普遍做法。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主要還是取決於人,取決於老一代、新一代人的思想觀念。
自古以來,婆媳關係難處的多。不是因為誰對誰錯,而是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人。老年人和年輕人在思想觀念、生活習慣各個方面,存在諸多的差異。
父母對親生的兒子女兒比較縱容,實在是因為天生的血緣關係。兒媳之於公婆,在老公(兒子)方面多少是一種“橫刀奪愛”關係,彼此產生矛盾實屬正常。
為了避免小摩擦,溝通當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防患於未然,儘可能減少產生矛盾的誘發因素,比如分開居住,不失為一種有力的舉措。
凡事不能一概而論。現在也有把婆媳關係培養成母女感情的,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也是其樂融融。
總之這個事是需要個性化考慮的一件事。我覺得,要從為了父母一代、年輕一代生活的都舒心快樂、家庭關係融洽角度考慮,儘可能減少勉為其難的情況。
假如大家自願在一起居住,既有閤家歡聲笑語,又有獨立的私人空間,那當然更好了。
-
8 # 紅心驛站
如果父母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的生活並且你們有條件分開居住,建議還是分開居住的好。
戀愛的美好在婚後就定型了。就像我之前一直想著把公公婆婆當自己爸媽善待,他們也會待我如女兒般。可事實上還是會有差距的。但這裡不排除有些婆媳關係比和母女關係還好的。
像我公公婆婆都說結過婚,他們的朋友也不好意思再天天來家裡串門了,總覺得兒媳婦兒在家不得勁。而他們也覺得最初的我到現在的我和閨女在家也不得勁。他們倆在家隨便弄點吃點,我倆在家怕我們天天吃麵條吃煩了。他倆想出去就鎖門走了,現在還得惦著我和閨女。雖然這是見外的體現,但我只想著他們是為了我和閨女的好。
我現在沒有自己的房子,住在一起沒有歸屬感,沒有家的感覺。我婆婆就是那種有啥說啥的爽快人,曾直言說:這個家是她的,她是老大,她說了算。的確,在這裡寄人籬下的感覺到沒有,畢竟他們就我老公一個兒子,但沒有家的歸屬感是實實在在的。總覺得孃家是客人,婆家是外人,沒有自己的窩。
而婚後與家人的相處也是個問題,有些兒子槓桿平衡的好還好些,有些住在一塊兒矛盾摩擦不斷,真還不如分開住有點距離感,見面還更親。
唉~我好想有自己的草窩。
-
9 # 一棵開滿鮮花的樹
應該!婚後必須和父母分開過!
你都結婚了,幹嗎還死拽著父母不放?小馬總有長大獨自過河的一天,小鷹總有羽翼豐滿離巢單獨飛向蒼天的時候,為什麼你總要粘著父母不肯長大呢?
現在一般情況下,孩子結婚的時候,雙方父母年齡都不算很大,大概都沒有到60歲。這時候,雙方父母身體尚佳,談不上貼身養老。那麼,何苦要膩在一起過日子呢?
一方面,父母辛苦一輩子,終於孩子大了,自己也退休了,應該好好體驗一下自由自在的悠閒生活。不再有啥負擔,不再有誰來管束,身心放鬆,是人生難得好時光。
另一方面,小兩口兒正值青春年少,被父母管大,也盼望透過結婚獲得更多的自由暢快時光。兩個人,新婚燕爾,既甜甜蜜蜜,又需要互相進一步磨合溝通,父母在眼前,一定會縮手縮腳,甜不徹底,打不痛快。
父母和子女,感情再好,畢竟也是兩代人,更何況還要硬插入兒媳、姑爺這樣的外人。生活習慣不同,作息規律也不一樣,互相得遷就忍讓,時間久了,哪有不鬧矛盾的。人無完人,兒媳婦、姑爺的毛病得自己媳婦老公來慢慢糾正,不歸婆婆公公和丈人丈母孃管,越管越亂。
現在,提倡父母和子女要保持一碗湯的距離。就是不遠不近,恰恰一碗湯未涼。這樣有事大家互相倚靠,沒事互不打擾。
至於孫子出生,父母老去,這些現實生活的難題,也要依靠平時兩代人的良好關係來協商解決。保持距離,是良好關係的必要基礎。如果,還沒怎麼樣,雙方已經劍拔弩張,那也是很讓人頭疼的。
不過,如果受經濟條件制約,小兩口必須要跟父母一方住在一起,那就要看誰在自己家裡更硬氣一點。誰能和自己父母平等交流,誰在家裡是頂樑柱,那就跟誰住到他家。這樣,日後出現問題,也可以平等協商,有效阻止父母伸手過長,管的過寬。那些婚前就是媽寶的,一定不要帶著自己的愛人和父母貼上去一起過,強勢護子的父母,軟弱依賴的子女,日子過得一定是一塌糊塗。父母和姑爺、兒媳婦,少不了一場又一場的惡戰。
父母身體,雙方家底,倒在其次。因為穩定和諧,壓倒一切。
回覆列表
這得視具體情況而定,其實,父母只要條件許可,也不想和兒女一起居住,兩代人的思想觀念,生活觀念差異,居住在一起難免會產生矛盾,各自分開,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舒舒服服。閒暇時,家人小聚,兒女多來看望,這不也很好嗎?但由於居住條件不允許,父母必須和兒女居住在一起,兩代人要互相理解,諒解,其樂融融,不也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