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楊致運

    謝邀回答 甲骨文時代,由於文字起源時間不長,應該還沒有這種詩歌文學形式。再說甲骨文的發現年代在19世紀,描寫甲骨文的詩,根本不能稱之為古詩,那時應無詩歌一說。後來用甲骨文記錄的詩文不能稱之為甲骨文詩。那個時代連詩歌都未誕生,哪有古詩留下。

  • 2 # 似水流年143324058

    甲骨文最早發現於河南小屯村,距今己近百年,1889年前後己出土了近萬片甲骨文,後來又在附近陸續控掘了不少,一部分留在國內博物館,一部分被侵略者掠奪,人們研究發現河南周口一帶是殷商時期的遺址,還有近期在陝西也發現了比河南還要早的甲骨文,距今也將有近7ooo的歷史。

    這就說明,陝西與河南,自古是三皇五帝的發祥地,那個久遠的紀年,人類是樹葉遮體,棒打獸的情形,在吃剩下的獸骨上刻象形文字,是人類最早的文明,主要是用來占卜,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用來記載古代天氣變化,日月星辰的陰睛隕盛,極賦神秘色彩,巫術與宿命縈繞其中,這也正是古人的生活縮影。

    至於題主問甲骨文為什麼沒有詩歌作品留下來,這就如,一個時代比一個時代在進步,一步一步慢慢演變進化而來,並非是我們上下嘴唇一碰,鍵盤一敲那麼快,那麼簡捷。

    詩歌最早於先秦,且很多詩歌口口相傳,沒有文字記載,有的記載下來,詩歌作者有為無名氏,見於《詩經》。

    本人非歷史專業研究人,只模稜兩可回答致此,還望專業人士斧正。

  • 3 # 三上詞話作者

    甲骨文的產生年代,根據已出土的考證資料顯示,一般認為是商代的居多,大約據今有3600多年,也許它產生的時間更早一些,不過是尚未出土認證而已,因為從象形圖畫到象形文字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

    吳家川巖畫

    甲骨文,又稱“契文”,還有一個根據所鐫刻文字內容命名為“甲骨卜辭”,又因所鐫刻文字的材料命名為“龜甲獸骨文”等。在甲骨上鐫刻上文字,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創舉,一則資源有限,二則鐫刻困難。所以,能鐫刻說明工具比較先進,需精良的筆墨和鋒利的刀具。說到這,正因為如此不容易,那麼記事內容必須要選擇一些當時認為的大事來做。諸如信史、飲酒及敬鬼神的特色就凸顯出來了,圍繞漁撈、農耕、祭祀、征伐等內容作為首選,使之得到傳承,啟示後人,發揮促使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作用。相對而言,文化現象的詩歌,雖然能夠起到人們啟迪智慧、傳襲美德和教化風氣的形成和發展,但與直接的生存狀態來比,還是處於第二需要。但不等於不重要,先祖們選擇口口相傳的方式,把一些好的詩歌,經過一代一代的加工美化,淘汰劣的,到了有了孔子,經過徵集編篡,使優秀的作品傳承下來。應該說,從《詩經》收錄的作品時間看,基本上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這一段時間的,之前有沒有詩歌呢?答案是肯定的,詩歌與甲骨文的產生和出現是相同的,也是非一朝一夕之功。這麼說,詩歌的產生和出現與甲骨文同時,也許更早,因為人類的語言能力要比文字早,結繩記事,以及甘肅靖遠縣吳家川巖畫、銀川巖畫等就能說明問題。故甲骨文沒有留下詩歌,不是上古人沒有能力,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說不準,哪天會出土發展載有詩歌內容的甲骨呢,我們翅首以待!

    三上詞話_百度百科

  • 4 # 千千千里馬

    我的看法是,你提問的目的可能是說,商朝有沒有詩歌?為什麼甲骨文裡面一句詩也沒有,是吧?

    那我們真真得費一番工夫的。

    商朝有沒有詩歌?歷史真的沒有記載,這應該怪甲骨文了。

    但是,我們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商朝沒有詩歌吧?

    中國青海出土的馬家窯文化的一個舞蹈圖畫的陶碗,說明距今4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過著載歌載舞的生活了。

    距今7000年的賈湖文化出土了骨笛,說明音樂出現在中國至少7000年以上。

    有音樂舞蹈,沒有詩歌,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商朝沒有詩歌是不可能的。

    中國最早的詩歌是《詩經》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距今4600到4000年的丁公陶文。

    《詩經》裡面有一部分是商朝的詩歌。例如《商頌》。但是,《商頌》是不是商朝甲骨文記載下來,這就不好說了。

    其實,流傳下來最早的詩歌,是《帝王世紀》中的一首四言和七言詩混合的《擊壤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據說,帝堯之世,百姓無事,八九十歲老人擊壤而歌,於是流傳下這首詩。

    如果用這首詩來證明商朝有詩歌,那是不足為憑的。何況,我們也真的不會完全相信《擊壤歌》就真是帝堯時代的詩歌。

    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深信商朝是有詩歌的。而且,詩歌也是早於商朝就有的口頭文學之一。

    甲骨文中有“寺”這個字,這個字後來加了言字旁,就是“詩”。據考證,寺,就是祭祀吟誦唱歌的地方。詩與歌分不開,那麼,有歌必有詩。這是非常合乎邏輯的 。

    那麼甲骨文中為什麼一句詩歌也沒有?

    這裡面的學問真不小。

    我們知道,甲骨文又叫《卜辭》,這是對甲骨文最準確的說法,好比把一段文字,看成是詩歌,還是散文一樣。

    甲骨文當時還不是記錄文學、歷史的文字。

    甲骨文在商朝,剛剛從古老的巫師符號,演變為一種體系化的語言符號,主要還掌握在巫師手中,直接為商王的占卜服務,而古老的巫師,商朝叫做“貞人”,貞人就是直接為商王占卜的巫師。

    所以,商朝的甲骨文基本完全是由貞人占卜出來的“結果”,給商王的“文字報告”。

    這些“文字報告”屬於“上天”的語言,是非常嚴肅的,所以,不能參入人間的語言。

    詩歌是世俗的語言,參和到“上帝”的口諭之中,那是非常搞笑的,所以,甲骨文卜辭裡面絕對不會有詩歌。

  • 5 # 無風即風

    這個問題其實是有點讓人費解的,因為甲骨文是公認的祭祀文字——除了龜殼與獸骨之外,就再沒有見過其它載體。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也不是記事的,題主的提問,其實很像大多數人對甲骨文的理解那樣,答主今天就藉著這個機會先科普一下甲骨文到底是什麼東西,再來回答問題。

    一、何為甲骨文

    由於刻在商代卜骨上的文字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文字,因此,一般人認為甲骨文就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載體和最早的出土文獻,但其實,這個認知是錯誤的。

    甲骨文上的文字之體裁,叫“卜辭”,按照古代宗教儀式,卜辭一般由4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前辭、命辭、佔辭和驗辭。其中各“辭”是指“:

    1、前辭:記載占卜的時間與人物。2、命辭: 記載占卜的相關事件。3、佔辭:記錄宗教兆文的占卜結果。4、驗辭:顧名思義,記載占卜是否靈驗。如:辛未卜爭貞:婦好其比伐巴方,王自東探伐。戎(陷)於婦好立(位)?後面的“?”是現代人加的,但是根據卜辭慣例,這最後一句就是反問句,因為“辛未卜爭貞”就是前辭,“爭”為祭司的名字。“婦好其比伐巴方,王自東探伐”就是命辭,說的是商王武丁與其妻好婦配合攻“巴方”(可能是指四川),婦好從她的封地出來,商王武丁從東邊來。而“戎(陷)於婦好立(位)?”的意思就是占卜人問:“巴方(即“戎”)”能不能掉入婦好設的包圍圈。最後的“驗辭”一般不是文字,是類似於《易》那樣的卦圖符號或是一些非通用文字能夠描述和解釋的語言體系。通常能夠為我們提供史料的,只有“命辭”部分。

    因此,甲骨文其實是不能算作“文獻”的,但由於中國有非常豐富的傳世歷史資料,因此,今天的甲骨文專家方得以引用傳世史冊與甲骨文對照,這才使甲骨文有了“文獻”的性質。

    若不是因為我們有《尚書》《春秋》《左傳》等與殷商王朝有關的先秦史籍在手,毫不誇張的說,甲骨文將失去價值——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卜辭上少得可憐的片言隻語到底是說什麼。

    所以說,經過上面的科普,就會明白為何題主這條問題讓人費解,因為甲骨文它不是記事體裁,更遑談文學創作的[詩歌]乎?

    然而,雖然甲骨文並沒有留下詩歌,但是殷商人卻將詩流傳了下來,那就是《詩經》中的《商頌》五首,分別有《那》、《烈祖》、《玄鳥》《長髮》、《殷武》。相傳有12首,但另外6首已經佚失了。

    雖然,近代“疑古派”認定《詩經》是周代才出現的,甚至還有認為是宋代才出現的,但是,其實這種觀點是未免片面且已經不合時宜,因為對照《詩經》中的其它篇章,如《周頌》可知詩經中的《頌》是組詩題材,《商頌》才錄有5首,明顯太少,而且《那》、《烈祖》、《玄鳥》《長髮》、《殷武》五首作品也不連貫,前3首為祭祀殷商人祖先的詩歌,而後兩首則為回憶與讚美祖先的詩歌,明顯主題不相符。

    事實上,《那》的一句話已經足以解釋,商代必然已經有詩歌:

    “鞉鼓淵淵,嘒嘒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

    音樂與詩歌是一對孿生姐妹,有音樂必然會有詩歌:

    商代銅鼓

    商代虎紋石磬

    商代象紋銅鐃——周代編鐘的前身。

    商代鈴鐸

    除此之外,商代還有簫、笙、角,以及最古老的吹奏樂器壎——大型青銅樂器與完備的吹奏樂器的出土,無比有力地表明瞭,商代一定已經有了詩歌文化。

    而西周宋國所作或所纂之《商頌》,當主要出自商代無疑。

  • 6 # 0過去現在未來0

    我先寫一下結論:甲骨文中沒有留下詩歌作品。其理由有以下幾條:

    一、從現在發現的甲骨文中沒有發現詩歌作品

    甲骨文是上世紀在河南周口店殷墟發現的,它是殷商時期刻在龜甲或大塊獸骨上用來占卜或祭祀的文字。從現在已發現的甲骨文中至今沒有記載詩歌作品,至於以後隨著挖掘的甲骨文越多,是否會發現有記載詩歌作品的呢,我認為應該也不會有。

    二、甲骨文的功能和地位決定了不可能留下詩歌作品

    甲骨文應處於文字的啟蒙階段,是由圖案文字在向象形文字過渡,或者就叫象形文字。在出現這種文字的時候還沒有出現所謂的青銅器、絲綢或紙,那麼甲骨文的載體只能是龜甲或骨頭了,其實還應該有泥土,但泥土不便於留存,只能當練習或記一般性的事情。甲骨文很難識和寫,甲骨也不容易搞到,因此甲骨文記載的只能是貴族或王室重要事件或者歷史。殷商時期人們特別迷信,做什麼重要決定或行動前都要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先並占卜,故甲骨文只記這些東西,不可能去記詩歌或者其它的事情,這是由甲骨文的功能和地位決定的。

    三、甲骨文的文字系統還不完善,還不足以完整自如地表達詩歌。

    現已發現的甲骨文有十多萬片,發現的單字有四千多個,現能識別的只有二千多一點。當時交通不發達,又沒有統一的書寫標準,其實一個字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時期有各種寫法,並且可能變化很大,現在能不能判斷為同一個字或不同的字都成問題。現能識別的字中以名詞、動詞和特定詞居多,形容詞和副詞較少,至於虛詞就更少了。詩歌用詞一般而言是比較豐富多彩的,在詞彙不是很多、不是很豐富的情況下很難記載下來。

    四、當時詩歌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不可能在甲骨文中佔有一席之地

    當時詩詞主要是一種娛樂形式,還沒有上升到文學創作等精神層面,在生活中並不重要,對於王室來講,現洛陽紙貴,又何必浪費人力物力去記載這些本來就不好記載又沒有什麼用的東西呢。因此當時詩歌的地位和作用相對於貴族或王室還沒有達到非記不可的地步。

    至於大家感興趣的一個問題:當時有沒有詩歌呢?

    我認為當時肯定是有詩歌的。文字沒記載不代表沒有詩歌,文字不好記載更不能代表沒有產生詩歌。當時詩歌肯定存在,就像上個世紀許多少數民族和部落一樣,他們沒有獨立的文字,但是有獨立的語言,他們有詩歌,都是口口相傳的。我想當時的詩歌就像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只不過傳播的途徑靠口口相傳罷了。

    故結論是:甲骨文中沒有留下詩歌作品。

    憑著自己的想像和理解寫的,可能不符合史實,勿怪!

  • 7 # 后羿科技

    但是,殷商滅亡後建立的周朝早期,也用過甲骨文。這個時期的甲骨文不僅有獨體字,還要有合體字,並且有大量的形聲字。這說明,甲骨文已經逐漸成了一種很成熟的文字。它不只是可在龜甲上的原始符號和象形、指示、會意字,已經被大量雕刻到青銅器上,作為銘文的形式出現。

    這個時期,如果有詩歌,其實用甲骨文是可以表示出來的。只是,由於識字的人數量有限,和文字主要記載大事,所以不會記錄民歌。畢竟,當時的所謂詩歌,應該只是最簡樸的民歌吧。

    我所知的最早的詩歌是這首《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rou)。”它被記載在《吳氏春秋》裡,說是先秦時期的一首民歌。

    所謂先秦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都算的,但我覺得這首民歌應該是周王朝之前的時代。這首歌唱的是打獵的場面。與《詩經》裡面的詩歌/民歌相比,差了很遠,說明歷史足夠悠久。再看彈弓的做法,也是很簡單原始的。

    所以這首歌,大概可以看做是人類文字處於“甲骨文時期”的一首詩歌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剖宮產中橫切口和豎切口有什麼區別?哪個更利於產婦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