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三國演義》裡的曹操做出的一些醜事,在《三國志》裡的魏武帝紀裡就沒有寫。
4
回覆列表
  • 1 # 邱樹強講建造師

    二者作者所處歷史背景不同

    一個是正史,一個事野史,一個是官方記載,一個市民間杜撰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

    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

    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儘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

    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此外,他還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

    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 2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和真實歷史人物本身就有本質上的不同,文學人物是作者創作的產物。曹操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的表現不一樣,諸葛亮的表現更是大相徑庭,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表現是多智近乎妖,對道士很友好;但在歷史上諸葛亮奉行嚴刑峻法,是法家信徒,對五斗米道採取了斬盡殺絕的態度。也可以把一些事情當關於禮拜,比如鞭打自由職業是是劉備乾的,但是這件事更符合三國演義中張飛的形象,於是就被安排到張飛頭上。曹操是一個很複雜的歷史人物,他能寫出哀嘆戰爭的詩篇,也能親自幹出大屠殺的事情,三國演戲寫的是作者心中的三國故事,不是曹操傳,所以就把他簡化成了奸雄,和劉備的仁義梟雄,諸葛亮的智慧忠臣形成對比。

  • 3 # 穿越再現彼岸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應該是遍讀《三國志》、《晉書》等歷史記載,然後再進行藝術加工創作了《三國演義》。之所以很多人認為《三國演義》就是三國真實的 歷史,是因為借鑑了真實的歷史,其實它既不是正史、也不是野史,只是一部演義小說。

    有人研究考證,《三國演義》的作者根本不是羅貫中,而是他的師父施耐庵,他只是整理編纂的(存疑)。(陳壽雕塑)

    竊以為,《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所以不一樣,有如下原因:

    時代和文字體裁不同

    《三國志》是西晉官方編修的史書,作者是三國時期的陳壽,本人經歷了三國時期的一些重大事件。他的父親曾經是馬謖的參軍,因馬謖被斬,陳壽父親也因此受刑罰,在《三國志》中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也不高,稱諸葛亮:

    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在史書中陳壽也小小的發洩了自己對諸葛亮的不滿。

    《三國志》記載的年代是東漢末年到“三國歸晉”這一段時間的歷史,限於體制,《三國志》言簡意賅、枯燥乏味、有些地方還有錯漏,不得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因陳壽著作涉及當時的權臣荀勖,遭到不斷貶謫,古代編著史書風險是很大的,稍有不慎輕則被罰,重則處死。

    而《三國演義》是一本民間通俗讀物,成書於明朝初年,距離三國時期已經過去了1100多年,沒有什麼政治顧忌,也不是正兒八經的歷史,作者可以隨意表現自己喜好和觀點,只要不影射明朝的人和事情就可以。《三國演義》整體架構和主要的一些歷史事實是吻合的,所以讓很多人感覺《三國演義》就是三國時期的歷史,這只是一種錯覺。

    時代主流思想認知的變遷

    《三國志》在著述時有一個指導思想,就是尊“魏”,因西晉代替了魏,按照正規的說法,魏晉是正統,它們最終統一了天下,史書是勝利者所書寫的,符合統治者的思維邏輯。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個王朝有著自己的考量。魏晉正統在唐朝還是承認的,不過到了宋元時期就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三國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典型的權臣形象,大統一的王朝皇帝們都不希望這樣的權臣出現,出現了就意味著王朝將要毀滅,曹操如此,司馬懿也如此。不喜歡這些人,他們自然不被統治者所弘揚,反而極力貶低。北宋已經出現苗頭,南宋如火如荼批判,元朝也是如此。

    尤其是在南宋時期,對曹魏以及曹操等人的正統形象極力貶低,曹魏所佔據的地盤就是金朝所佔據,而且面積還要大。官方的宣傳,自然潛移默化到民間,曹魏以及曹操等人形象大損。

    到明朝初期時,曹操等光輝形象變成了陰險狡詐的代名詞了。《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肯定對民間思想了解的一清二楚,自然在書中將這些主流認知思想表達出來。在小說中將正統魏晉來了一個反轉——擁劉貶曹。(曹操戲劇臉譜,白色代表奸詐多疑,如曹操、嚴嵩戲劇臉譜都是如此)

    面對的受眾人群不同

    陳壽作《三國志》是給統治者看的,盡最大可能展現歷史原貌,同時注意頌揚當權者。《三國志》的受眾主要是西晉統治者,要符合他們的利益才行,至於後世看待這部史書則更多的是借鑑意義——以史為鑑。

    《三國演義》主要面對的是明朝的大眾,是一本演義小說。在大體上要符合明朝統治者的利益,那個時代也有著述審查的,一旦發現有影射明朝的現象,估計要處斬的。

    《三國演義》該書的指導思想——尊劉貶曹是迎合了統治者的利益的,明王朝需要長治久安,不可能頌揚權臣篡國的曹操和司馬懿的。這一指導思想也迎合了普羅大眾的思想,因此《三國演義》在民間傳播速度極快,深刻影響了後世對三國時期一些政權、人物的認知,而且背離了真實的三國曆史。

    百姓的思想是這些三國時期的政權、人物早已經作古,不可能在穿越來制裁他們。還是發揮自己的想象,滿足一下自己的自尊心,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滿足了很多人想象的。

    作者個人因素造成

    陳壽在蜀漢、西晉這些王朝中擔任較高的職務。陳壽出仕蜀漢為臣,擔任姜維的主簿,東觀、秘書郎等職務,後投降,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太子中庶子等職務。,始終在統治者的體質之內。這樣的經歷便於他寫《三國志》,畢竟三國時代剛剛過去沒多長時間。他編著史書,總體上來講還是再現了三國時期的那段真實歷史,按照統治者的要求則尊曹魏為正統,這也是迫不得已的。(《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封面設計體現的內容都不一樣)

    而羅貫中早年參加了張士誠的割據政權,而且成為比較重要的幕僚人員,他有“圖王之志”,希望輔佐的人最後建功立業。由於張士誠不聽勸告稱王,羅貫中感覺張士誠早晚要滅亡,於是早早離開了張士誠的隊伍,回鄉隱居著述。

    其實羅貫中壯志未酬,只能將自己志向體現在自己的著述《三國演義》中了,可比北伐壯志未躊的諸葛亮,褒揚蜀漢劉備、諸葛亮也在情理之中了。

    由於《三國演義》在民間的流傳,也帶動了很多文人墨客研究《三國志》,《三國志》因《三國演義》也火了起來,不過讀者人群是不同的,《三國志》讀者人群大都是統治階層和文人墨客,而《三國演義》則是老少皆宜。

    《三國演義》黑化的幾個主要人物有那幾個?

    1.周瑜。

    赤壁之戰的全功在周瑜,沒有所謂的借東風,是周瑜十年在赤壁駐軍訓練,瞭解掌握了赤壁會發生偏東風這一特殊氣候現象,這些功勞都歸到了諸葛亮身上。

    再者,“草船借箭”也不是諸葛亮的功勞,這是吳主孫權於213年探查曹營時在船上設定了草人,被曹軍發現,萬箭齊發,船的一側因中箭太多發生側斜,轉而讓船的另一面中箭,從而獲得船的平衡。事先沒有什麼謀劃!

    2.曹操

    曹操因為尊劉貶曹,由原來一個梟雄變成一個大反派,從根子上被否定了。

    3.魯肅。

    魯肅才能不下於諸葛亮,提出了三國鼎立的政治設想,和諸葛亮《隆中對》如出一轍。《三國演義》中關羽“單刀赴會”,威風凜凜,盡顯英雄本色。真實的歷史是魯肅“單刀赴會”,與關羽達成諒解,緩和了東吳和蜀漢緊張的戰爭局面。(關羽“單刀赴會”是虛假的)

    4.曹真。

    《三國演義》中曹真被黑的更慘,其實真實歷史中諸葛亮北伐時最主要的對手是曹真。他是曹操的養子,曹操死後他很快成為曹魏一方的最高軍事統帥,作戰很有一把刷子。曾南下敗東吳孫盛、諸葛瑾,敗諸葛亮北伐,擊破趙雲、敗鄧芝,一生幾乎無敗績,在《三國演義》中成了一個草包將軍。

    5.魏延。

    三國曆史中劉備是非常看重魏延的,其能力堪比趙雲。魏延被殺的主要原因是自恃功高,才能卓越,欲在諸葛亮死後奪取大權被誅殺。

    諸如此類還有不少,演義終歸是演義,娛樂而已,不必當真。

  • 4 # 老龔166916589

    《三國志》作著持別講究國家的傳統思想,因為劉姓是劉邦漢高祖,東西二漢的四百年天下,到了獻帝劉協就不行了,難道一定要姓劉的撐權,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有能耐就可以稱王稱帝。對天下諸侯的地方武裝已沒有國家軍事實力來控管,承地方武裝看中中央政權,先是十常侍,董卓,郭祀,曹操。(包刮:袁紹,袁術,孫堅,呂布,劉備……等等)在那些諸侯中凡是擁有軍隊都在爭奪。後來曹操撐握了漢室中央政權,其他諸侯個個眼紅,但是,打打不過只有罵,上到士大夫,文人,小到平民百姓。漫罵的各種各樣的聲音既刮為一句話:‘’漢賊‘’,曹操設有偷漢呀!上面這些人為舍要罵曹操,都因為權力和地位旁落而心中不服,打又打不過他只有罵,這些諸侯武裝一個個被曹操消滅。還乘劉備,孫權,這些諸侯吃了曹操虧,將望希寄託在劉備身上,弄出亇謠言:‘’劉備是漢景帝之後‘’(漢景帝劉啟登基在公元前l56年到漢獻前後相隔356年),‘’中山晴王玄生‘’。想從政統觀念出發搞劉漢第二次中興(第一次中興)是漢光武帝劉秀,南陽起義。結束西漢開東漢。

    。劉備應該是草莾出身,自參於打黃巾起家,有功朝廷封其平願君。一度稱一其劉使君,後來當過朝官,向獻帝自薦出身家史,獻帝才稱他為王叔,並託以密召除曹操,被曹操得息動機(在懷疑其間),曹操借青梅煮酒論英雄,邀請劉備小釣談心,說劉備是英雄,剛巧下驚雷,嚇得筷子落地,他當宻召敗露,連夜逃出京城,帶五百兵丁,駐荊州新野,後沒多少時間,宻召案告破,殺了簽名參於者,曹操也並沒有殺獻帝而自立,說明曹操確實對漢主如此寬容。我想換了任何人,這此宻召謀殺案,當事人不會放過漢獻帝吧!曹操當漢相可以說是寬宏大量,而且發誓不稱帝,他也能守信,臣下奉承他登大位,他的回得:‘’你們為什麼要將我放到火上烤‘’。

    。《三國演義》比起《亖國志》的反曹,罵曹言論,雖然沒沒全部改變,但要三國志罵得少得多。羅慣中先生還是能夠按事實說話。有句話:‘’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曹操沒有偷漢呀!反而劉備搞了亇天有兩日並行,漢王和漢帝。在那個年代誰是正式的漢帝,這就是劉備的為人。正牌的漢帝不得當,當個冒牌貨也過過穩。這樣的人其情操同曹丞相比就不一樣了,人格差得得遠

    。曹操帝位隨手可得。他不要,尊古訓:富貴不能淫。劉備呢?劉漢根本沒有他的份,當個膺品也覺得開心。

  • 5 # 杏林帥哥

    陳壽在《三國志》中稱曹魏為帝,猶如魏受漢禪一樣,東晉偏安江左,有點像蜀漢的處境,這時的史學家打出了“尊漢抑魏”的旗號。南宋以後,正是三國故事被搬上舞臺、編成小說的時候,“尊漢抑魏”自然此時的主導思想。曹操被黑也就順理成章了。

    但是不管怎麼抹黑曹操,仔細想想,曹操的文治武功,應該是在劉備和孫權之上的。

    曹操刺殺董卓未遂,被發現後急中生智,立即跪地獻刀,而後拐走了董卓的一匹寶馬,從容出逃。孫權在逍遙津小石橋上,驚慌失措,險些落水,若不是手下牙將谷力提醒,難保不被張遼抓了俘虜。

    在對待人才的問題上,曹操也是高於孫權和劉備的。龐統初見曹操,曹操遠接高迎,設宴招待,只可惜被龐統挖了個坑,狠狠地呼攸了一把。但當見孫權時,孫權卻對他待搭不理,見劉備時,劉備也對他不怎麼重視。要知道,此時的龐統可是在赤壁之戰中,立了大功的。

    曹操不止能指揮千軍萬馬,寫詩作賦也是毫不含呼,這一點,劉備孫權甘敗下風。

    曹操也有犯錯誤的時候,例如嫖個娼啊,養個小三什麼的,這在古代帝王中,本來不算什麼稀罕事兒,偏偏又被羅貫中同志抓住了小辮子,在《三國演義》中狠狠地黑了曹操一把!

  • 6 # 浪兄筆記

    原因如下:

    1 為尊者諱吧,雖然不是帝王,但還是實際的掌權者。

    2 三國演義那是小說,適當的移花接木或發揮想象故事情節是有必要的。

    3 三國志是記錄的歷史,歷史的特性是要求真實的,所以有些子虛烏有或很難求證的事是很難寫進正史的,當然會建議寫入野史或者雜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詹生涯一共交手20次,老詹場均28分+7板+7助,科比資料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