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思界網
-
2 # 洪一二
從我們前幾年對3D列印的市場和技術分析,瞭解的情況如下,供大家參考。
3D列印產業的市場及技術趨勢
近幾年, 3D列印的總體發展趨勢是速度更快、精度更高、效能更優、質量更可靠的方向發展,主要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1、工業級市場競爭日益加劇
近幾年,桌面3D印表機銷量呈現大幅增長,而工業級3D印表機則略顯慘淡。2016年,全球桌面3D印表機同比增加15%,工業級3D印表機卻減少15%。桌面3D印表機門檻低、設計簡單,是企業進軍3D列印領域的較好入口。但經過多年的發展,桌面級市場的競爭出現了市場利潤小、精度低、實用性不佳,天花板效應明顯。而工業級市場契合了智慧製造的理念,可廣泛運用於汽車、航空航天、機械工業、醫療等市場需求大、發展潛力大的領域,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和成本的不斷降低,市場潛力將會隨著技術的創新突破而爆發。
2、金屬3D列印領域快速發展
金屬3D列印是門檻最高、前景最好、最前沿的技術之一,是工業級3D列印領域的一個強勁增長的領域,在汽車製造、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領域,有些零部件形狀複雜、價格昂貴,傳統鑄造鍛造工藝生產不出來或損耗較大,而金屬3D列印則能快速製造出滿足要求、重量較輕的產品。奧迪公司已使用金屬3D列印技術按照1:2的比例製造出了1936年推出的C版賽車的所有金屬部件。此外,醫療器械、核電、造船等領域對金屬3D列印的需求也十分旺盛,應用端市場正逐漸開啟。
3、與資訊科技進一步融合,實現“分佈製造”
傳統制造業是以“全球採購、分工協作”為主要特徵,產品的不同部件往往在不同的地方進行生產,再運到同一地方進行組裝。而3D列印則是“整體制造、一次成型”,省去了物流環節,節約了時間和成本。此外,傳統制造業以生產線為核心、以工廠為主要載體,生產裝置高度集中。而3D列印則體現了以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科技與製造業的融合,生產裝置分散在各地,實現了分散式製造,從而省去了倉儲環節。“整體制造”和“分散式製造”在字義上看似矛盾,在3D列印技術上則實現了統一,前者強調生產過程,後者強調生產行為,共同推動著產品生產方式的變革。
4、產品尺寸將不斷延伸,突破當前的工業規格範圍
隨著3D列印應用領域的擴充套件,產品成型尺寸正走向兩個極端。一方面向“大”研製,從小飾品、鞋子、傢俱到建築,尺寸不斷被重新整理,特別是汽車製造、航空航天等領域對大尺寸精密構件的需求較大,如2016年珠海航展上展示的一款3D列印航空發動機中空葉片,總高度達933mm。另一方面向“小”發展,可達到微米奈米水平,在強度硬度不變的情況下,大大減輕產品的體積和重量,如哈佛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員3D打印出比沙粒還小的奈米級鋰電池,其能夠提供的能量卻不少於一塊普通的手機電池。未來,3D列印的成型尺寸將不斷延伸,突破當前的產品尺寸。
5、3D列印材料將不斷創新突破
隨著3D列印需求的增加,3D列印材料種類得到了迅速拓展,主要包括高分子材料、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等三大類。但與傳統材料相比,3D列印材料種類依然偏少。以金屬3D列印為例,可用材料僅有不鏽鋼、鈦合金、鋁合金等為數不多的幾種。另外,3D列印對材料的形態也有著嚴格的要求,一般為粉末狀、絲狀、液體狀等,相比普通材料價格比較昂貴,無法滿足個人與工業化生產的需要。價格低廉的材料才能為技術的發展提供足夠多的選擇空間、為應用的擴充套件提供足夠多的想象空間。
未來,3D列印材料將成為研究開發的焦點、資本湧入的風口,材料種類、形態將得到進一步拓展,價格下降可期,精度、強度、穩定性、安全性也更加有保障。
6、醫療領域前景巨大
3D列印的“個性化定製”與醫療行業的“對症下藥”有著天然的契合性,二者的結合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術前演練,利用3D列印技術還原出病患部位模型,讓醫生更直觀地瞭解病理結構,增加了手術的成功率。二是醫療器械,包括助聽器、護具、假肢等外部裝置以及關節、軟骨、支架等內植物。三是“量身”製藥,根據患者的生理特點、具體需要調配藥物,提高了藥物的有效性。四是生物列印,用人造血管、心臟、神經、面板等來修復、替代和重建病損組織和器官。
儘管3D列印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還面臨著材料、成本、精度、標準等制約,市場規模也較小,但考慮到醫療領域巨大的需求潛力與極小的需求彈性,3D列印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將不斷擴充套件,在實施更為精準的診療方案、提供更為充足的移植器官等方面大顯身手。
7、混合列印具有極大的市場空間
未來,3D印表機可實現3D列印技術與傳統數控機床技術(或不同3D列印技術)的自由切換,實用性將變得更強;3D印表機可以處理的材料更加豐富,金屬、塑膠、橡膠等多種材料(或不同屬性的材料)的混合使用,將加工出結構更為複雜的產品;打印出的產品也會更豐富。
如日本就研發出的一款五軸混合3D印表機(由3D印表機與數控銑床混合而成),能夠在現有工業級5軸控制技術的基礎上連續進行擠出式3D列印和銑削作業;MIT研發的MultiFab 3D印表機能同時處理包括晶狀體、紡織物、光纖等10種材料;加拿大的ORD Solutions公司推出的一款3D印表機,可以使用五種不同顏色的線材打印出色彩多樣的產品。
(四)制約3D列印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1、材料種類少、問題多
3D列印主要由裝置、軟體、材料三部分組成,其中材料是不可或缺的環節。而現在業界主要研究的是裝置和軟體,對材料研究還不夠重視。理論上來說,所有的材料都可以用於3D列印,但目前主要以石膏、光敏樹脂、塑膠為主,這很難滿足大眾使用者的需求。工業級的3D列印材料更是十分有限,目前適用的金屬材料只有10餘種,而且只有專用的金屬粉末材料才能滿足金屬零件的列印需要。需要用到金屬粉末材料的3D列印為工業級印表機,即選擇性鐳射燒結(SLS)和選擇性鐳射熔化(SLM)技術。
目前在工業級列印材料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
第一,可適用的材料成熟度跟不上3D市場的發展;第二,列印流暢性不足;第三,材料強度不夠;第四,材料對人體的安全性與對環境的友好性的矛盾;第五是材料標準化及系列化規範的制定。
3D列印對粉末材料的粒度分佈、松裝密度、氧含量、流動性等效能要求很高。但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行業性的標準,因此在材料特性的選擇上前期要花很長的時間。
2、價格高、研發難度大
根據不同的用途,金屬材料製備的工件要求強度高、耐腐蝕、耐高溫、比重小、具有良好的可燒結性等。同時,還要求材料無毒、環保;效能要穩定,能夠滿足印表機持續可靠執行。功能應該是越來越豐富,例如現在已對部分材料提出了導電、水溶、耐磨等要求。另外,還有最重要的是經濟性要好,簡單說就是成本低,客戶用得起。否則,很難在市場上大規模推廣及應用。
原材料價格降低的途徑只能是關鍵技術的突破,但這難度比較大,在一些特殊領域要求非常高。比如在醫學應用領域要做到無毒無害的同時還要做到生物相容性等,技術要求非常複雜,金屬粉末的製備技術,即獨特的霧化工藝和霧化制粉裝置也都是難點。沒有大量的研發攻關很難解決。
3、資訊不對稱、市場認可度低
近年來,客戶需求也在不斷變化,要求越來越精細化,對材料的成分、工藝性、雜質含量等都要求更高。3D列印材料中以金屬粉末應用市場最為廣闊。因此,直接用金屬粉末燒結成型三維零件是快速成形制造最終目標之一。由於各種金屬材料的化學成分、物理性質不同,因此成型的機理也各具特徵,對金屬粉末的效能要求也更為嚴苛。目前僅德國的EOS公司能生產出有限的幾種金屬粉末,如:不鏽鋼粉、鋁矽粉、鈦合金粉,但價格是傳統粉體的10-20倍。
我們中科達孵化器在很多技術領域做過深入調研,同時,也幫助技術企業對接中科院所專業領域的資源,並輔之以商業模式設計。希望有機會幫到各類技術相關企業。
回覆列表
3D列印是三維快速成型列印,是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它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檔案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膠等可黏合材料,透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
在新思界釋出的《2017-2021年3D列印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中,描述了未來3D列印行業發展方向及應用領域:
1、鐳射金屬3D列印領域快速發展,應用端空間漸開啟
鐳射金屬3D列印被稱為“3D列印王冠上的明珠”,是門檻最高、前景最好、最前沿的技術之一。2015-2016年,全球鐳射金屬3D印表機銷量保持兩位數增長,是工業級3D列印領域逆勢上漲的一朵“奇葩”。在汽車製造、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領域,有些零部件形狀複雜、價格昂貴,傳統鑄造鍛造工藝生產不出來或損耗較大,而鐳射金屬3D列印則能快速製造出滿足要求、重量較輕的產品。2015年11月,奧迪公司使用金屬3D列印技術按照1:2的比例製造出了Auto Union(奧迪前身)在1936年推出的C版賽車的所有金屬部件;2016年9月,GE斥資14億美元收購了瑞典Arcam公司和德國SLM Solutions集團兩大金屬3D列印巨頭,加快佈局3D列印航空發動機零部件業務。此外,醫療器械、核電、造船等領域對金屬3D列印的需求也十分旺盛,應用端市場正逐漸開啟。
2、產品生產方式加速變革,“整”“分”製造攜手共進
3D列印是工業4.0時代最具發展前景的先進製造技術之一,它從兩個方面改變了產品的生產方式。一方面,傳統制造業以“全球採購、分工協作”為主要特徵,產品的不同部件往往在不同的地方進行生產,再運到同一地方進行組裝。而3D列印則是“整體制造、一次成型”,省去了物流環節,節約了時間和成本。另一方面,傳統制造業以生產線為核心、以工廠為主要載體,生產裝置高度集中。而3D列印則體現了以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科技與製造業的融合,生產裝置分散在各地,實現了分散式製造,從而省去了倉儲環節。“整體制造”和“分散式製造”在字義上看似矛盾,在3D列印技術上則實現了統一,前者強調生產過程,後者強調生產行為,共同推動著產品生產方式的變革。
3、成型尺寸向兩邊延伸,大小產品顛覆想象
一方面往“大”處跨,從小飾品、鞋子、傢俱到建築,尺寸不斷被重新整理,特別是汽車製造、航空航天等領域對大尺寸精密構件的需求較大,如2016年珠海航展上西安鉑力特公司展示的一款3D列印航空發動機中空葉片,總高度達933mm。另一方面向“小”處走,可達到微米奈米水平,在強度硬度不變的情況下,大大減輕產品的體積和重量,如哈佛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員3D打印出比沙粒還小的奈米級鋰電池,其能夠提供的能量卻不少於一塊普通的手機電池。
4、材料瓶頸待攻克,“質”“量”趨升“價”趨降
3D列印材料是3D列印技術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也是當前制約3D列印產業化的關鍵因素。近年來,隨著3D列印需求的增加,3D列印材料種類得到了迅速拓展,主要包括高分子材料、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等三大類。但與傳統材料相比,3D列印材料種類依然偏少。以金屬3D列印為例,可用材料僅有不鏽鋼、鈦合金、鋁合金等為數不多的幾種。另外,3D列印對材料的形態也有著嚴格的要求,一般為粉末狀、絲狀、液體狀等,相比普通材料價格比較昂貴,根本無法滿足個人與工業化生產的需要。足夠多“買得起”的材料才能為技術的發展提供足夠多的選擇空間、為應用的擴充套件提供足夠多的想象空間。
新思界產業研究分析師認為:未來,3D列印材料將成為研究開發的焦點、資本湧入的風口,材料種類、形態將得到進一步拓展,價格下降可期,精度、強度、穩定性、安全性也更加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