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泰迪抱枕

    一般閱讀商務類書籍的目的無非就是——獲得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一旦擁有了這種能力,就如同在書籍與現實之間,建立了一條轉化通道,經過這條通道的思考加工,躍然於紙上的文字,才變得更有現實價值。

    享譽盛名的畫壇泰斗——達·芬奇,同時也是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的其中之一,大家應該都知道的那副著名神秘油畫——《蒙娜麗莎》就是出自達·芬奇之手。

    除此之外,達芬奇還有很多令人感到驚豔的身份:科學家、發明家、生物學家、建築工程師,並且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而最令我驚歎的就是達芬奇——人體解剖學家的身份了,一方面達芬奇痴迷於對解剖學的研究,而另一方面,達芬奇透過解剖以瞭解鮮為人知的人體奧秘,掌握了更多的肌肉以及骨骼的呈現方式,並真實地運用在他的繪畫作品中。而正是因為擁有這種高超的知識轉化能力,達芬奇才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絕世佳作。

    在這個知識焦慮的時代,我們再也無法安心效仿先人的勤勉,我們希望每一份付出都擲地有聲,每一次的知識獲取都能完美轉化,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危機意識。

    最近讀了《實用性閱讀指南》,我在書中找到了把知識從輸入,經由吸收,最後轉化為能力的可行性方案,並附有具體詳細的操作步驟,可以說非常適合解決我們這個時代的痛點。

    《實用性閱讀指南》的作者大巖俊之,是Role Job法人、研討會培訓指導。他開始創業時,發現了“成功人士皆為讀書家”的觀點,並嘗試一年閱讀300本以上的書籍,逐漸達到了所有速度法的極限。因此致力於開發誰都能掌握的、並且絕不會遭遇瓶頸的“緩速讀書”,舉辦了許多場演講。

    《實用性閱讀指南》一書,從知識的輸入、吸收轉化三個層面,分階段具體講解,配合作者的學習創業心法,層層遞進,並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操作步驟。

    如何才能高效的輸入

    高效的輸入離不開閱讀技巧和筆記的共同加持。無論讀什麼書,只一味的快速“翻篇”,確實能夠鍛鍊眼球的靈活性,但是很有可能讀的快,忘的也快。而只是沒有選擇的知識搬運,就如同另抄了一本書,無法產生自己的思考,也更不用提吸收和轉化了。所以,只有將閱讀技巧和筆記兩者結合,才是保證知識高效輸入的不變法則。

    《實用性閱讀指南》一書的作者認為:先想好關於書本的“問題”,然後在書中找出對應的“答案”就可以提煉出對自己有用的資訊。具體分為三步:

    ①明確自己的讀書目的

    ②瀏覽序言、目錄、後記等部分,大概瞭解書中內容

    我們先看第一條,關於讀書目的,就是明確知道自己“想從這本書裡得到什麼”,再去閱讀。——比如我們讀《實用性閱讀指南》,透過書的名字和書封簡介,確定我們閱讀此書的目的——學習如何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當然有可能你也想學讀書筆記、或者是牢記書中內容的方法。

    接下來就是瀏覽序言、目錄、後記等部分。很多人讀書,只讀正文部分,其他的前言後記一概省略不讀。但是往往一本書的重要資訊都藏在這些地方。“前言”常常凝縮了一本書所有的要點,還包括作者的自我介紹、關於此書的想法等。而目錄則解釋了書的整體構成,看完目錄,便能掌握一本書所有的內容。“後記”部分通常會有作者對全書的總結、編撰此書後的感想等。透過閱讀後記,你會可能會更加了解作者到底要說什麼,有助於把握書的概要。

    最後是確定具體問題。——這與第一條的“目的”是有很大區別的。具體問題就是:“書中哪些內容對我達成目標是有幫助的?”“如何解決現實出現的問題?”確定我們在讀書時需要找到相關資訊的問題,然後帶著這些問題進行閱讀。

    此外作者還指出:一本書的重要內容只佔整本書的20%,而這20%中最重要的僅有4%,因此我們在讀書時只要找出這4%的核心內容,並集中火力精讀重讀,這樣便可以取得很好的閱讀效果。

    除了掌握高效的閱讀技巧,我們還需要學習一些記筆記的方法,以便更好的理解和記憶書中內容。 作者重點介紹了兩種筆記方法:摘抄+感想和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這種思考方法近年來風靡全球各領域的知識圈。思維導圖就是將我們頭腦中正在思考的內容,以視覺化的圖形呈現出來的思考工具。你可以用手繪的方式,也可以運用一些便利的軟體進行思維導圖的製作。以下就是我用軟體製作的“手繪思維導圖”的有關介紹。

    如何才能真正吸收書中精髓

    吸收——就是將在上一步所輸入的內容,提煉並牢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吸收的要點,在於牢記書中精髓。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困惑:讀完一本書,卻什麼也不記得。於是讀完也就作罷,只好扔在書架上用來充數。只是我們在向別人炫耀“讀過此書”時,卻無法理直氣壯——因為一旦對方問起“這本書講了什麼”,我們就如同撒了謊一般,無言以對。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讓我們蒙受這“不白之冤”呢?我們先來看一下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圖:

    對於讀過的知識我們在20分鐘後,會遺忘42%;一小時以後遺忘56%;一天過後,甚至會忘記74%的內容。而之後不會有太大變化。這也是為什麼古人常言“溫故而知新”的道理。也正因為如此,在學生時代,老師每次在講課之前都會帶領我們回顧和複習昨天的課程內容。

    而現在我們透過觀察“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圖”,便可以知道:如果我們在遺忘曲線開始下滑時,透過反覆記憶,那麼曲線便會回升,而過一段時間,遺忘曲線會再次下降,再次反覆後,又開始上升。由此可見:透過反覆閱讀不但能夠加深記憶,還能體驗到與“一次性閱讀”不同的“閱讀深度”。

    此外,我對作者提到的“帶著感情去閱讀”的讀書建議也非常贊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聞到煙花爆竹的味道,就能立刻浮現各家團圓的場景;聽到某首歌曲,便開時回憶翩翩少年;讀《瓦爾登湖》透過文字,感受梭羅描寫的世外桃源,不禁為之神往。

    這些情境,都是因為我們在體驗的過程中調動了情緒,才會感受如此之深,記憶如此之牢固。人類大腦的正中央位置附近有一塊叫作“海馬體”的區域,主要負責接收記憶;“海馬體”旁邊是“扁桃體”,負責處理情緒。我們的感官和情感資訊會直接傳輸給“扁桃體”,而一旦“扁桃體”受到刺激,它的“鄰居”——“海馬體”就會認為“這是個重要資訊!”於是將它作為記憶儲存出來。

    所以,如果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透過調動情緒、帶著感情反覆閱讀,那麼便能夠很好的牢記和吸收書中的精髓。

    如何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羅曼羅蘭說: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

    而大巖俊之說:讀書,特別是閱讀商務類書籍,只有在讀完後有所行動,才能發揮閱讀效果。——這也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讀書人更想學到的一種實用技能——將讀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大巖俊之認為:商務類書籍的作者,將積攢了幾十年的知識、技能都寫進了書裡,我們透過採取與作者相同的行動,或者說,按照書上所寫的方法加以嘗試,總能得到一些收穫。我在讀完《實用性閱讀指南》一書後,將作者介紹的方法提煉並總結為三個步驟:

    ①結合書中內容,設定詳細目標

    ②找出現在位置與目標之間的差距

    在執行第一條步驟時,首先我們先考慮讀完一本書的目的,比如——讀完此書改變讀書方法,或者是成為思維導圖的製作高手,然後根據“SMART”法則制定詳細行動目標。如果你的目的是後者,那麼就可以將具體目標設定為“在一個月的時間內,透過學習和實踐,製作出一本書中每個章節的手繪和電子版的思維導圖”。

    接下來我們要在“現狀”和“目標”之間找到差距,如果目標的完成狀態是百分之百,那麼我們現在的位置是多少呢?為什麼?在分析完差距原因之後,我們可能知道距離理想狀態太過遙遠,中間缺少多個步驟連線,那麼不妨把下一次的達成目標設定為“增長10%”——也就是:如果你現在的達成狀態是40%,那麼接下來的目標就是達到50%。

    走到這一步,我們應該對自己具體要採取什麼行動有了一個清楚的概念。但是為了保證能夠確實地付諸行動,我們必須還要做一件小事——將行動告知他人。其實就是尋求監督協作。有了大眾的監督,我們便有了“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走完!”的動力。

    你看,從知識的輸入、吸收到轉化,並沒有什麼神秘藥方,就水服下就能一步登天,有的就是實實在在的細化步驟和些許小技巧,而最難的問題卻只能靠你自己——即刻開始!

    達·芬奇的勤勉我們確實難以企及,畢竟人家為了利用更多的時間進行工作,甚至還發明瞭“多相睡眠法”。但是達·芬奇所擁有的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優點,卻是人人都可以拿來學習、並且也一定能學會的。

  • 2 # 伊茹娜2018

    這本讓你的每一次讀書,不再是做無用功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書讀完了,覺的內容不錯,但是書中的知識卻很少能被我們用的,讀書成為了無用功;也會經常遇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尷尬的情形;也會錯誤的認為,記住一本書的內容便是掌握了一本,但在真正的生活、工作、學習中應用的卻少之又少。日本作者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這本書用作者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如何把書中的知識應用到職場中,讓我們讀的書,不再是做無用功。

    大巖俊之一年間閱讀300本以上的書,並從中發現最實用的讀書法則。2010年正式獨立創業之後,作為開發讀書法、思維導圖、各種記憶術等能力的講師,開展了更多的讀書、講座活動。大巖俊之根據自己的閱讀和實踐方法編著《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這本書教你只用3個步驟,明確讀書目的,製作思維導圖、迅速行動起來,讓你牢記一本書的內容,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明確讀書目的,找到重點知識付諸行動。

    我們讀書大多數是為了獲取知識,增長閱歷。我們帶著“目的”去閱讀,帶著目的去讀書我們會更加專注,因此會更集中注意力,容易有所收穫。就比如你是體質內的辦公室文員,就會特別注意公文的寫作格式變化,以及檔案的書寫方式,以及檔案中開頭、結尾怎麼書寫。這些就是主動意識的原因,也正是因為你的主動意識,你的注意力焦點就集中了,所以變得很在意各類公文的變化。讀書亦是如此,你帶著目的去閱讀,書中任何細微的你所需的資訊都會被你捕捉到。

    但是一本書中有許多的資訊,我們又如何舍取,找到自己真正需求的資訊,《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這本書提出首先想好書本的“問題”,然後再書本中找出應對這些“問題”的答案。那麼在明確目的後,要怎麼做呢?大巖俊之指出瀏覽序言、目錄、後記等部分,瞭解書的內容;再次考慮深入閱讀的目的,完成這幾個步驟,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就會集中精力去閱讀,去尋找答案。

    但是厚厚的200多頁的書籍,讓我們全部理解,會產生很大的心理負擔,結果就是許多書被我們束之高閣的原因。大巖俊之根據自身的閱讀經驗,告訴大家一本書重要的內容只佔整本書的20%,這20%中最重要的僅有4%,而我們只需精讀這4%就可以了。並把這4%的知識付諸行動。那麼怎樣才能找到一本書中4%的精華內容呢?

    製作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書中的知識。

    作者大巖俊之在《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這本書中提到用製作思維導圖的方法,梳理書中的精華,並找出4%的精華內容。具體制作思維導圖又有兩種方法,第一方法是按順序總結一本書的章節、標題、小標題(粗體字),這樣做出的思維導圖可以立即想起書中的內容。

    第二方法是按順序整理書中自己感覺重要的部分,這樣做出的思維導圖就能立刻找得到自己認為很重要的地方。

    這兩種方法做出的思維導圖,是我們讀完書之後的一種思路的整理,這樣不僅提高自己的記憶力,更容易產生新的創意。同時利用視覺展示書的結構,讓人一目瞭然。

    迅速行到起來,讓你所學知識轉化為自身能力。

    諸葛亮在《草船借箭》中,諸葛亮做好了所有的準備,單等東風的到來,借到了十萬支箭。而我們在知識的應用方面,不應該等待所有的時機成熟後,才開始做事,而是立刻行動起來,把知識應用到生活、學習、工作中。作者大巖俊之就是把所讀的書籍立刻應用到自己的能力提升上,他閱讀了關於創業的書《週末創業》,然後利用書的知識實踐起來,製作了家電類的網站,賺取了最初的一日元,也是第一桶金,正是這一日元,讓大巖俊之變得非常自信。使他邁出了創業的一小步,才開始了他自己真正的創業。

    這些知識就如同是乒乓球教練給我用球的技巧,我們不用等到技巧熟練後才使用起來。學了之後立即使用起來,你就會越用越熟練,用到如火純情的地步,有可能成為你的一項“獨門絕技”。

    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中的宗旨要求大家閱讀一本書,提取書中的精華知識“寧缺毋濫”,把這些知識立即付諸實踐,讓書中的每一個知識都能在實際行動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果樹剪什麼樣的樹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