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辛棄疾的軍事才能究竟如何? 如果南宋重用辛棄疾會怎樣?
11
回覆列表
  • 1 # 最後的騎兵90

    辛棄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府歷城人,是南宋時期重要的抗戰派、詩人和將領。

    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國南侵,辛棄疾趁機聚攏數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起義部隊,受命南下聯絡南宋政府,迴歸後得知耿京被叛將殺害,僅帶領幾十人殺入敵營,擒拿叛將交給南宋政府,由此得到宋高宗賞識,提拔重用。

    辛棄疾一力主張北伐抗金收復失地,都被主和投降派棄之不用,並將其派到地方任職。朝廷上下畏懼金國實力,一味打壓主戰派,辛棄疾始終堅守自己的志願。

    開禧三年(1207年),一生力主抗金,鬱郁不得志的辛棄疾積勞成疾不幸病逝。臨死前仍舊高呼‘北伐殺賊,北伐殺賊’。

  • 2 # 關東俠客

    辛棄疾不被重用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他的"歸正人"身份,即從北方投奔來的身份,朝廷並不完全信任,第二個原因是南宋此時不想北伐了,一心想在江南紮根,不可能重用一個主戰派。辛棄疾出生在金國統治下的山東,自古山東出好漢,辛棄疾不但詩辭寫得槓槓的,個人武力也是能在萬軍之中取敵人首級的。金國皇帝完彥亮領兵伐宋時,國內發生動亂。辛棄疾拉起一支兩千多人的隊伍投到耿京領導的太行山義軍帳下。耿京被叛徒張安國害死後,辛棄疾率一隻五十多人的騎兵直闖元軍大營,在萬軍之中殺死叛徒張安國,然後千里行軍渡江投降南宋。自古英雄出少年,這時辛棄疾才25歲,被任命為相當於地方軍區司令員秘書的官職己經不低了。後來,辛棄疾還當了一些地方官職,這主要由於他“歸正人”敏感身份,不能取得完權信任。另外一個原因是南宋國策影響的,此時南方己安定,南宋不想北伐收復故土了,一心想把南方治理好。辛棄疾是主戰派幾次上書北伐遭到主和派拒絕。最後還把辛棄疾辭了官。辛棄疾每天只能吟詩作賦打發日子,在詩辭方面有著很大的成就。“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歲月是一把殺豬刀,歲月催人老。辛棄疾也只能慨嘆:"沙場秋點兵,可憐白髮生。南宋開禧年間國家戰略發生調整,準備北伐。辛棄疾才重新起用。這時他已67歲高齡,重病在身不久病逝,出師未捷身先死,壯志未籌憾此生。

  • 3 # 君山話史

    首先,祝大家新年快樂。

    辛棄疾之才略,完全是虞允文一類的安邦定國之才。可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他未能得到南宋的重用,壯志難酬。這是為什麼呢?

    其一,南宋帝國與金國達成和議,辛棄疾沒有機會在戰場上大展身手;

    辛棄疾是山東歷城人,他出生時,北方已淪陷。他是在金人的統治下渡過人生的前二十年。21歲那年,金帝完顏亮以六十萬兵力南犯,中原掀起反金起義高潮。辛棄疾毅然參加義軍,並在義軍首領耿京麾下當了掌書記。

    在參加起義軍期間,辛棄疾有過幾次驚人之舉。一次是追殺叛徒義端,義端本是一位起義軍頭目,也是辛棄疾的朋友,後來盜走耿京大印叛逃。辛棄疾親自追殺義端,斬其頭而歸。第二次更是震驚世界。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後,辛棄疾帶著五十人,勇闖金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生擒張安國,而後安全離開。誰曾想到,一個二十二歲的書生竟然有如此之膽略與勇氣。辛棄疾將叛徒押到首都臨安,張安國被朝廷下令斬首示眾。

    可以說,辛棄疾智勇雙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他迴歸南宋後,南宋與金國達成和議,志在收復中原的辛棄疾,就失去在戰場上大顯身手的機會。

    其二,辛棄疾性格耿直、孤傲,愛憎分明,嫉惡如仇,容易得罪人。

    返回南宋後,辛棄疾寫了一系列的文章,包括《九議》、《應問》、《美芹十論》等,呈獻給朝廷。在這些文章中,他詳細地闡述自己的戰略主張,縱論宋金兩國消長之勢,技之長短,地之要害,處處可見其精闢之見解與深謀遠慮。可惜的是,當時和議方定,不可能因為辛棄疾的幾篇文章就改變政策,故而宋孝宗沒采納其意見。

    虞允文當政時期,宋孝宗銳意進取,謀復中原。此時辛棄疾又上書論南北之勢,持論勁直。作為淪陷區歸來者,他對中原百姓“遺民淚盡胡塵裡”有更多的感受,因而恢復之心,較他人為切,在抗戰立場上,無妥協迴旋之餘地,故而難以迎合朝中多數大臣,自然被棄而不用。

    其三,政治上的失意,造就文壇上的巨人

    虞允文去世後,恢復中原之夢愈行愈遠,辛棄疾的理想也越來越難實現。悲憤而不得志的他,只得寄情於詩詞,他寫下大量愛國主義詞章。

    辛棄疾的詞作雄奇峻麗,充滿豪邁之氣,貫穿滿腔愛國之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在文學作品中,他也表現出自己的無奈與悲憤:“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以辛棄疾之才華,本來應該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他膽識無雙,慷慨有大略,但最終被埋沒了。這是辛棄疾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 4 # 錢塘漁翁1

    辛棄疾南宋著名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是一位開創一代豪放派詞風的偉大詞人,被時人成為:人中豪傑詞中龍鳳。他不僅文才傲人,同時又是一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他出生於1140年。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曾懷抱赤誠熾烈之心上奏《十論》,陳情收復失地決心方略,又給宰相上士《九議》,進一步闡述《十論》所表達的想法。但是他積極進取,收復失地的的思想與當時皇帝及整個朝廷瀰漫的偏安一隅氣氛格格不入,所以不僅得不到重用,還反遭彈劾被降職罷官,很長時間賦閒在家。

  • 5 # 滄浪讀詩會

    和尚有話說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王和尚稱之為南宋詞壇的“定海神針”。其實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將領,才兼文武,平生以氣節自負,功業自許。但是他卻被南宋政府先後閒居兩次,前後投閒置散達18年之久。

    為何如此一位文武雙全的將領一生未得到重用,為何他以恢復漢家河山為志向,卻總是命途多舛,屢遭彈劾?難道僅僅是因為他“殺人如草芥,用錢如泥沙”麼,其中又隱含哪些原因?

    辛棄疾為何無用武之地?

    01:辛棄疾在和平時期,報國之才無用武之地

    辛棄疾生於1140年,卒於1207年,享年68歲。辛棄疾一生主要是在宋金兩次大戰之間度過,這對他一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公元1141年,宋金簽訂紹興和議,議定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至大散關,南北並立。此合議結束了長達十餘年的戰爭狀態,南宋也終於得以喘息之機。

    即便在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舉兵南侵,其自身也很快招致潰敗。宋金此時雖然偶有戰爭,但是總體處於對峙狀態,再難發生“滅國之戰”了。

    公元1206年,韓侂冑執政南宋宰相,他力主北伐,但是由於用人不善,也很快潰敗。此時辛棄疾已經67歲了。

    兩次戰爭之間的四十年,是相對和平的時期。雖然期間“主戰派”從未停止“北伐抗金”的呼聲,但是南宋初定,國民思安,既無戰力,也無進取心,更不可能組織大規模的北伐了。

    即便名將張浚,也因為1161年的戰爭而備受猜疑,曾經在採石磯戰敗金國的儒將虞允文,也由於國家安定而消磨了鬥志。

    此時國民思安,堅持恢復志向的辛棄疾自然在別人眼裡是不合時宜,也註定得不到多少支援的。偏安一隅固然是奇恥大辱,但是對當時君臣來說,能夠暫時安定已經是求之不得了。何況戰爭勝負殊難預料,宋金之間的戰爭,南宋又少有勝績,傾全國之力北伐,實在也算不上明智的舉動。

    02.年少南歸,“歸正人”成為辛棄疾一生恥辱

    公元1161年,22歲的辛棄疾趁金主完顏亮舉兵南侵之際,在家鄉聚眾數千,投靠了當時耿京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第二年,他建議耿京南下投靠南宋政府,耿京被殺,他生擒了叛賊張安國後率眾南歸。

    雖然辛棄疾勇敢忠義,但是自北方歸來的身份,卻讓他飽受歧視。像辛棄疾這種自北方投奔到南方的人被稱為“歸正人”,視為異己分子,不信任更不會重用。

    辛棄疾後來曾在給宋孝宗上疏時,沉痛地寫道“臣孤危一身久矣,顧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可見當時辛棄疾雖然身負才能,但仍然飽受猜忌和排擠,更不可能被委以重任了。

    因此,雖然他曾給皇帝上疏《美芹十論》,分析宋金形勢,鼓吹恢復中原的大計,但是也石沉大海,並未得到採納。他後來又上書宰相虞允文,對恢復提出具體可行的措施,是為《九議》,但當時和平聲浪壓過了主戰的聲音,他的建議仍然沒有得到重視。

    即便屢遭冷遇,他還不斷地拜訪當朝重臣如張浚等,陳述北伐的決心與措施,但仍然沒有得到採納。難怪辛棄疾在詞中寫道“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這種孤獨感會陪伴辛棄疾的一生。

    03.敢作敢為,辛棄疾鋒芒太露,引朝廷猜忌

    雖然屢遭排擠與打壓,但是辛棄疾的報國恢復熱情從未消減,只要有機會他就為北伐做準備。比如,在1180年擔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任上,他就建立“飛虎軍”,既可以鎮壓當地的暴動,又可以為北伐做軍事上的準備。

    在晚年擔任鎮江知府任上,他定做了一萬套軍服,預備招募萬名士兵,準備渡江應敵之用。他在各地任上也不斷積累財富,充歸府庫以作軍用。

    但是如此霹靂做事手段,卻恰恰引起了當時政府的猜忌。南宋統治時期,最忌諱文官掌握軍權,更不會讓官員久於人質,這是他們“防微杜漸”的策略之一。辛棄疾勇於任事,才幹突出,才更引起同僚的嫉妒和皇帝的猜忌。比如,好朋友陸九淵就寫信告誡他收斂鋒芒,以防落人口實。

    但是辛棄疾是一個出身草莽的“豪傑式”的人物,他為人剛直,做事幹脆利落,更不在意別人的攻擊與打壓。越是愈挫愈奮,其壓力和打擊就會越大。比如在湖南建立“飛虎軍”時,皇帝雖然應允,但是很快又降詔,命令辛棄疾停止組建軍隊,辛棄疾卻藏匿聖旨秘而不宣,等到軍隊建成後才上疏解釋。雖然軍隊建成,卻也引起了官場的猜忌,如此皇帝怎能放心於他?

    04.辛棄疾果敢的豪傑作風,在南宋屢遭彈劾

    辛棄疾在南宋為官20餘年,卻從未在任何一個職位上待到3年以上,這首先是因為南宋政府不願官員久任某職,其次跟辛棄疾的性格也有很大關係。辛棄疾曾感嘆說“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歷楚山川”,“二年魚鳥江上,笑我往來忙”,如此宦途漂泊,實在是讓人無奈。

    辛棄疾做事頗具“豪傑作風”,他勇往直前,果決立斷,既不肯多做無謂的顧慮而縮手縮腳,更能夠大膽啟用人才,發揮幕僚的贊襄作用,如此生機勃勃,但又有些“膽大妄為”,這就給人留下彈劾的口實。

    在當時,主戰派和主和派處於明爭暗鬥的緊張階段,辛棄疾的高調與作風,自然引起不少人的嫉恨之情。因此,屢次有官員彈劾他“貪酷”,說他“殺人如草芥,用錢如泥沙”。他因為沒有按照樞密院的指示停止修建飛虎軍的營房,被人彈劾為“憑陵上司”;他與朋友間的書信往來,被人彈劾為“締結同類”

    辛棄疾做事之果決,確實有些酷吏之風。雖然亂世須用重典,但是辛棄疾身處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如此果敢的做法,自然會觸動某些人的利益。比如他在整頓湖南鄉社時,就曾激起當地豪強的反抗。

    鄉社是一種民間武裝組織,由當地豪強組織,其實是他們欺壓鄉民巧取豪奪的工具。辛棄疾一番整頓,雖然百姓額手稱慶,但是卻引起當地大族的嫉恨和不滿。

    但是,說辛棄疾“貪”卻值得商榷,雖然辛棄疾屢次因“貪”被彈劾,但是細分析,其中多是捕風捉影。辛棄疾善於理財,其財都用於軍事儲備,但是在當時,“與民爭利”確是政府大忌,其原因不外乎,南宋政府飄搖不定,更不願意因為斂財而自壞根基,辛棄疾的積極理財,自然也會引起當朝重臣的側目了。

    辛棄疾活躍的時期,是宋金相對安定的和平時期,積極好戰,立志恢復的辛棄疾自然得不到應有的重用;他“歸正人”的身份,也引起南宋官場長久的歧視與猜忌,更不可能被委以重任。

    並且南宋政府一直忌憚地方大員掌握軍隊,更不敢讓他久任一職,因此縱然辛棄疾才幹優長,也始終處在宦遊漂泊之中;另外由於辛棄疾敢作敢當的豪傑作風,霹靂手段,更是引起眾多的猜忌與彈劾。

    如此以來,辛棄疾縱然有通天徹地之能,也得不到應有的重用,更談不上完成恢復中原的大志了。

    這或許是辛棄疾悲劇命運的根源,也是一個大英雄屢遭不公待遇的原因吧,辛棄疾終於未能實現心中抱負,最後鬱鬱而終,成為了歷史永遠的遺憾!

  • 6 # 最後的騎兵90

    辛棄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府歷城人,是南宋時期重要的抗戰派、詩人和將領。

    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國南侵,辛棄疾趁機聚攏數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起義部隊,受命南下聯絡南宋政府,迴歸後得知耿京被叛將殺害,僅帶領幾十人殺入敵營,擒拿叛將交給南宋政府,由此得到宋高宗賞識,提拔重用。

    辛棄疾一力主張北伐抗金收復失地,都被主和投降派棄之不用,並將其派到地方任職。朝廷上下畏懼金國實力,一味打壓主戰派,辛棄疾始終堅守自己的志願。

    開禧三年(1207年),一生力主抗金,鬱郁不得志的辛棄疾積勞成疾不幸病逝。臨死前仍舊高呼‘北伐殺賊,北伐殺賊’。

  • 7 # 關東俠客

    辛棄疾不被重用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他的"歸正人"身份,即從北方投奔來的身份,朝廷並不完全信任,第二個原因是南宋此時不想北伐了,一心想在江南紮根,不可能重用一個主戰派。辛棄疾出生在金國統治下的山東,自古山東出好漢,辛棄疾不但詩辭寫得槓槓的,個人武力也是能在萬軍之中取敵人首級的。金國皇帝完彥亮領兵伐宋時,國內發生動亂。辛棄疾拉起一支兩千多人的隊伍投到耿京領導的太行山義軍帳下。耿京被叛徒張安國害死後,辛棄疾率一隻五十多人的騎兵直闖元軍大營,在萬軍之中殺死叛徒張安國,然後千里行軍渡江投降南宋。自古英雄出少年,這時辛棄疾才25歲,被任命為相當於地方軍區司令員秘書的官職己經不低了。後來,辛棄疾還當了一些地方官職,這主要由於他“歸正人”敏感身份,不能取得完權信任。另外一個原因是南宋國策影響的,此時南方己安定,南宋不想北伐收復故土了,一心想把南方治理好。辛棄疾是主戰派幾次上書北伐遭到主和派拒絕。最後還把辛棄疾辭了官。辛棄疾每天只能吟詩作賦打發日子,在詩辭方面有著很大的成就。“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歲月是一把殺豬刀,歲月催人老。辛棄疾也只能慨嘆:"沙場秋點兵,可憐白髮生。南宋開禧年間國家戰略發生調整,準備北伐。辛棄疾才重新起用。這時他已67歲高齡,重病在身不久病逝,出師未捷身先死,壯志未籌憾此生。

  • 8 # 君山話史

    首先,祝大家新年快樂。

    辛棄疾之才略,完全是虞允文一類的安邦定國之才。可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他未能得到南宋的重用,壯志難酬。這是為什麼呢?

    其一,南宋帝國與金國達成和議,辛棄疾沒有機會在戰場上大展身手;

    辛棄疾是山東歷城人,他出生時,北方已淪陷。他是在金人的統治下渡過人生的前二十年。21歲那年,金帝完顏亮以六十萬兵力南犯,中原掀起反金起義高潮。辛棄疾毅然參加義軍,並在義軍首領耿京麾下當了掌書記。

    在參加起義軍期間,辛棄疾有過幾次驚人之舉。一次是追殺叛徒義端,義端本是一位起義軍頭目,也是辛棄疾的朋友,後來盜走耿京大印叛逃。辛棄疾親自追殺義端,斬其頭而歸。第二次更是震驚世界。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後,辛棄疾帶著五十人,勇闖金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生擒張安國,而後安全離開。誰曾想到,一個二十二歲的書生竟然有如此之膽略與勇氣。辛棄疾將叛徒押到首都臨安,張安國被朝廷下令斬首示眾。

    可以說,辛棄疾智勇雙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他迴歸南宋後,南宋與金國達成和議,志在收復中原的辛棄疾,就失去在戰場上大顯身手的機會。

    其二,辛棄疾性格耿直、孤傲,愛憎分明,嫉惡如仇,容易得罪人。

    返回南宋後,辛棄疾寫了一系列的文章,包括《九議》、《應問》、《美芹十論》等,呈獻給朝廷。在這些文章中,他詳細地闡述自己的戰略主張,縱論宋金兩國消長之勢,技之長短,地之要害,處處可見其精闢之見解與深謀遠慮。可惜的是,當時和議方定,不可能因為辛棄疾的幾篇文章就改變政策,故而宋孝宗沒采納其意見。

    虞允文當政時期,宋孝宗銳意進取,謀復中原。此時辛棄疾又上書論南北之勢,持論勁直。作為淪陷區歸來者,他對中原百姓“遺民淚盡胡塵裡”有更多的感受,因而恢復之心,較他人為切,在抗戰立場上,無妥協迴旋之餘地,故而難以迎合朝中多數大臣,自然被棄而不用。

    其三,政治上的失意,造就文壇上的巨人

    虞允文去世後,恢復中原之夢愈行愈遠,辛棄疾的理想也越來越難實現。悲憤而不得志的他,只得寄情於詩詞,他寫下大量愛國主義詞章。

    辛棄疾的詞作雄奇峻麗,充滿豪邁之氣,貫穿滿腔愛國之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在文學作品中,他也表現出自己的無奈與悲憤:“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以辛棄疾之才華,本來應該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他膽識無雙,慷慨有大略,但最終被埋沒了。這是辛棄疾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 9 # 錢塘漁翁1

    辛棄疾南宋著名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是一位開創一代豪放派詞風的偉大詞人,被時人成為:人中豪傑詞中龍鳳。他不僅文才傲人,同時又是一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他出生於1140年。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曾懷抱赤誠熾烈之心上奏《十論》,陳情收復失地決心方略,又給宰相上士《九議》,進一步闡述《十論》所表達的想法。但是他積極進取,收復失地的的思想與當時皇帝及整個朝廷瀰漫的偏安一隅氣氛格格不入,所以不僅得不到重用,還反遭彈劾被降職罷官,很長時間賦閒在家。

  • 10 # 滄浪讀詩會

    和尚有話說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王和尚稱之為南宋詞壇的“定海神針”。其實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將領,才兼文武,平生以氣節自負,功業自許。但是他卻被南宋政府先後閒居兩次,前後投閒置散達18年之久。

    為何如此一位文武雙全的將領一生未得到重用,為何他以恢復漢家河山為志向,卻總是命途多舛,屢遭彈劾?難道僅僅是因為他“殺人如草芥,用錢如泥沙”麼,其中又隱含哪些原因?

    辛棄疾為何無用武之地?

    01:辛棄疾在和平時期,報國之才無用武之地

    辛棄疾生於1140年,卒於1207年,享年68歲。辛棄疾一生主要是在宋金兩次大戰之間度過,這對他一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公元1141年,宋金簽訂紹興和議,議定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至大散關,南北並立。此合議結束了長達十餘年的戰爭狀態,南宋也終於得以喘息之機。

    即便在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舉兵南侵,其自身也很快招致潰敗。宋金此時雖然偶有戰爭,但是總體處於對峙狀態,再難發生“滅國之戰”了。

    公元1206年,韓侂冑執政南宋宰相,他力主北伐,但是由於用人不善,也很快潰敗。此時辛棄疾已經67歲了。

    兩次戰爭之間的四十年,是相對和平的時期。雖然期間“主戰派”從未停止“北伐抗金”的呼聲,但是南宋初定,國民思安,既無戰力,也無進取心,更不可能組織大規模的北伐了。

    即便名將張浚,也因為1161年的戰爭而備受猜疑,曾經在採石磯戰敗金國的儒將虞允文,也由於國家安定而消磨了鬥志。

    此時國民思安,堅持恢復志向的辛棄疾自然在別人眼裡是不合時宜,也註定得不到多少支援的。偏安一隅固然是奇恥大辱,但是對當時君臣來說,能夠暫時安定已經是求之不得了。何況戰爭勝負殊難預料,宋金之間的戰爭,南宋又少有勝績,傾全國之力北伐,實在也算不上明智的舉動。

    02.年少南歸,“歸正人”成為辛棄疾一生恥辱

    公元1161年,22歲的辛棄疾趁金主完顏亮舉兵南侵之際,在家鄉聚眾數千,投靠了當時耿京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第二年,他建議耿京南下投靠南宋政府,耿京被殺,他生擒了叛賊張安國後率眾南歸。

    雖然辛棄疾勇敢忠義,但是自北方歸來的身份,卻讓他飽受歧視。像辛棄疾這種自北方投奔到南方的人被稱為“歸正人”,視為異己分子,不信任更不會重用。

    辛棄疾後來曾在給宋孝宗上疏時,沉痛地寫道“臣孤危一身久矣,顧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可見當時辛棄疾雖然身負才能,但仍然飽受猜忌和排擠,更不可能被委以重任了。

    因此,雖然他曾給皇帝上疏《美芹十論》,分析宋金形勢,鼓吹恢復中原的大計,但是也石沉大海,並未得到採納。他後來又上書宰相虞允文,對恢復提出具體可行的措施,是為《九議》,但當時和平聲浪壓過了主戰的聲音,他的建議仍然沒有得到重視。

    即便屢遭冷遇,他還不斷地拜訪當朝重臣如張浚等,陳述北伐的決心與措施,但仍然沒有得到採納。難怪辛棄疾在詞中寫道“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這種孤獨感會陪伴辛棄疾的一生。

    03.敢作敢為,辛棄疾鋒芒太露,引朝廷猜忌

    雖然屢遭排擠與打壓,但是辛棄疾的報國恢復熱情從未消減,只要有機會他就為北伐做準備。比如,在1180年擔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任上,他就建立“飛虎軍”,既可以鎮壓當地的暴動,又可以為北伐做軍事上的準備。

    在晚年擔任鎮江知府任上,他定做了一萬套軍服,預備招募萬名士兵,準備渡江應敵之用。他在各地任上也不斷積累財富,充歸府庫以作軍用。

    但是如此霹靂做事手段,卻恰恰引起了當時政府的猜忌。南宋統治時期,最忌諱文官掌握軍權,更不會讓官員久於人質,這是他們“防微杜漸”的策略之一。辛棄疾勇於任事,才幹突出,才更引起同僚的嫉妒和皇帝的猜忌。比如,好朋友陸九淵就寫信告誡他收斂鋒芒,以防落人口實。

    但是辛棄疾是一個出身草莽的“豪傑式”的人物,他為人剛直,做事幹脆利落,更不在意別人的攻擊與打壓。越是愈挫愈奮,其壓力和打擊就會越大。比如在湖南建立“飛虎軍”時,皇帝雖然應允,但是很快又降詔,命令辛棄疾停止組建軍隊,辛棄疾卻藏匿聖旨秘而不宣,等到軍隊建成後才上疏解釋。雖然軍隊建成,卻也引起了官場的猜忌,如此皇帝怎能放心於他?

    04.辛棄疾果敢的豪傑作風,在南宋屢遭彈劾

    辛棄疾在南宋為官20餘年,卻從未在任何一個職位上待到3年以上,這首先是因為南宋政府不願官員久任某職,其次跟辛棄疾的性格也有很大關係。辛棄疾曾感嘆說“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歷楚山川”,“二年魚鳥江上,笑我往來忙”,如此宦途漂泊,實在是讓人無奈。

    辛棄疾做事頗具“豪傑作風”,他勇往直前,果決立斷,既不肯多做無謂的顧慮而縮手縮腳,更能夠大膽啟用人才,發揮幕僚的贊襄作用,如此生機勃勃,但又有些“膽大妄為”,這就給人留下彈劾的口實。

    在當時,主戰派和主和派處於明爭暗鬥的緊張階段,辛棄疾的高調與作風,自然引起不少人的嫉恨之情。因此,屢次有官員彈劾他“貪酷”,說他“殺人如草芥,用錢如泥沙”。他因為沒有按照樞密院的指示停止修建飛虎軍的營房,被人彈劾為“憑陵上司”;他與朋友間的書信往來,被人彈劾為“締結同類”

    辛棄疾做事之果決,確實有些酷吏之風。雖然亂世須用重典,但是辛棄疾身處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如此果敢的做法,自然會觸動某些人的利益。比如他在整頓湖南鄉社時,就曾激起當地豪強的反抗。

    鄉社是一種民間武裝組織,由當地豪強組織,其實是他們欺壓鄉民巧取豪奪的工具。辛棄疾一番整頓,雖然百姓額手稱慶,但是卻引起當地大族的嫉恨和不滿。

    但是,說辛棄疾“貪”卻值得商榷,雖然辛棄疾屢次因“貪”被彈劾,但是細分析,其中多是捕風捉影。辛棄疾善於理財,其財都用於軍事儲備,但是在當時,“與民爭利”確是政府大忌,其原因不外乎,南宋政府飄搖不定,更不願意因為斂財而自壞根基,辛棄疾的積極理財,自然也會引起當朝重臣的側目了。

    辛棄疾活躍的時期,是宋金相對安定的和平時期,積極好戰,立志恢復的辛棄疾自然得不到應有的重用;他“歸正人”的身份,也引起南宋官場長久的歧視與猜忌,更不可能被委以重任。

    並且南宋政府一直忌憚地方大員掌握軍隊,更不敢讓他久任一職,因此縱然辛棄疾才幹優長,也始終處在宦遊漂泊之中;另外由於辛棄疾敢作敢當的豪傑作風,霹靂手段,更是引起眾多的猜忌與彈劾。

    如此以來,辛棄疾縱然有通天徹地之能,也得不到應有的重用,更談不上完成恢復中原的大志了。

    這或許是辛棄疾悲劇命運的根源,也是一個大英雄屢遭不公待遇的原因吧,辛棄疾終於未能實現心中抱負,最後鬱鬱而終,成為了歷史永遠的遺憾!

  • 11 # 秋閣一憑欄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山東農民起義領袖耿京起來抗金,辛棄疾率領二千人去投奔。次年奉表南歸,宋高宗派他任江陰籤判,後又做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東安撫使。一生堅持主張收復中原,由於受到統治階級的嫉忌,曾被迫退休二㳄,先後在江西上饒,鉛山兩地過了二十年的閒居生活。宋寧宗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起用他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後又改為知鎮江府,但他-心想恢復中原的願望仍不能實現,最後又被彈劾回到鉛山,憂憤而死。他的作品有六百多首他的詞不受音律限制,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而以毫放為主,與蘇軾接近被稱為(蘇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周立波和朋友交談使用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