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子遲到了

    東西方“鬼節”:七月半與萬聖節有何不同?

      在我們中國,包括日本、南韓等東方國家也有自己的鬼節,即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前後,也叫七月半、中元節、盂蘭盆節、盂蘭盆會、施孤、亡人節、送老客等。萬聖節(HALLOWEEN)則是西方的鬼節,為每年公曆 11月1日。

                    七月半:接送“老客”

    我們的鬼節(七月半),就是農曆七月十五這天,按照道教說法就是中元節(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以湖湘川陝一帶最盛。

    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裡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裡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裡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老客)”。

       民間認為,整個七月為鬼月。初一鬼門開,十五鬼門關。此月,鬼經過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來活動,所以叫做鬼門開。民間以路邊點火燒紙錢、河中放燈、提供鞋子等辦法,滿足鬼出門活動的需要,以免它們連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無法出行而在原地為非作歹,當然,點燈引路等辦法更是希望野鬼能“遠走他鄉”。七月時,鬼門初開群鬼紛出,一時“群鬼亂竄”,由於鬼剛剛經歷一夏的墓居煎熬,飢腸轆轆,所以給餓鬼施食就成為要緊之事。由於此時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動,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後代子孫的家中,祖先之靈便可飽餐祭品。

    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連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供品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唸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就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還有放水燈特別是荷花燈的活動。

    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元宵。中元則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其祭祀具有雙重意義,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在當前崇尚“和諧社會”的今天,它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再說,它也是佛教和道教共存的節日,故宗教界人士也都喜歡。

    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傳入日本,現在已成為日本僅次於元旦的盛大節日。盂蘭盆節在日本又稱“魂祭”、“燈籠節”、“佛教萬靈會”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已是家庭團圓、合村歡樂的節日。每到盂蘭盆節時,日本各企業均放假七到十五天,人們趕回故鄉團聚。節日期間家家都設魂龕、點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現在一般在陽曆的8月13日前後迎接祖先的靈魂,和活人一起生活四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靈魂送回陰間。京都的“大文字燒”就是這個活動的頂峰。另一種歡送的形式是盂蘭盆舞,夏夜,在太鼓聲中,男女老少穿著浴衣起舞,現已成為日本著名的觀光活動。

                   萬聖節:類似“狂歡節”

        萬聖節源自古代凱爾特民族的新年節慶,後來在公元八百年左右被基督教會建立。此時也是祭祀亡魂的時刻,在避免惡靈干擾的同時,亦以食物祭拜祖靈及善靈以祈平安渡過嚴冬。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糖果。萬聖節的主題就是鬼怪、嚇人、糖果、變裝,以及與死亡、魔法、怪物有關的事物。它主要流行於英語世界,如大不列顛群島和北美,其次是澳洲和紐西蘭。現在,一些亞洲國家的年輕一輩也開始傾向於過萬聖節等“洋節”。到了萬聖節前夕,一些大型外資超市都會擺出專櫃出賣相關玩具,小商販也會出售一些跟節日有關的玩偶或模型,以吸引年輕人的眼光。

    基督教會建立這個節日叫做All Saint"s Day,也有人把這一天叫做All Hallow"s Day;而萬聖節前夜(10月31日)有慶典聚會,就叫做Hallow"s Eve,最終慢慢地縮寫和演變成“Halloween”,中文則翻譯成了“萬聖節之夜”。它如果分開成兩個單詞,便是“Hallow”和“e"en”。萬聖節之夜就是“聖夜”的意思。由於種種原因,“聖夜”已變成一年當中最流行和最受歡迎的節日之一,許多西方玩家都以極大的熱情來慶祝這一節日。

    萬聖節起源於惡作劇,也要求大人帶孩子一起出門(一般是大人駕車停在路邊,小孩去敲門討糖)。大人要求孩子只許去門口有節日佈置並點了燈的人家,否則不去打擾。另外討糖過程的始終必須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討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檢查後才許吃。對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給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給未包裝的食品。

    孩子們會提著南瓜燈,穿著各式各樣的稀奇古怪的服裝,挨家挨戶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說“trick ortreat”(意思是給不給,不給就搗蛋)。要是你不肯給糖果的話,孩子們就會很生氣,用各種方法去懲罰你,例如把垃圾倒在你家裡等等,直到你肯給他們糖果為止。

    然而,萬聖夜的重頭戲還是在餐桌上。你既要準備好美食來招待那些前來搗亂的“小鬼”,更要在這個特別的節日為你的餐桌裝扮一番。千萬不要讓你的客人們小瞧了你哦!

    公共場合以及居家周圍的節日佈置都是自願的。鬼臉南瓜燈、白網黑蜘蛛、白衣鬼等,都是節日的裝點,已全然沒有了駭人的鬼魅色彩。有的女學生還在這時候會買一對南瓜或者鬼骷髏的耳環來佩帶。如果有哪家的佈置做得過分恐怖了,會遭到有關方面的制止,媒體也會令其曝光,讓公眾指責。

    關於南瓜雕空當燈籠的故事。這源於古代愛爾蘭。故事是說一個名叫JACK的人,是個醉漢且愛惡作劇。一天他把惡魔騙上了樹,隨即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恐嚇惡魔令他不敢下來;然後與惡魔約法三章,讓惡魔答應施法讓自己永遠不會犯罪為條件讓他下樹。JACK死後,其靈魂卻既不能上天堂又不能下地獄,於是他的亡靈只好靠一根小蠟燭照著指引他在天地之間倘佯。

    萬聖節的服裝也是萬人萬相,不是單調的大鬼小鬼了。有許多渠道教人們如何製作萬聖節服裝。比如說製作最簡單的鬼服,就是用一張白床單頂在頭上,別忘了扣兩個洞留出眼睛就是;若是要扮演魔術師,那就穿上黑衣黑褲,再戴上黑禮帽,並在禮帽與頭頂之間藏一隻絨毛小兔備用;還有教大人如何把孩子打扮成小天使,白衣白褲,再從背後怎麼綁一個手電筒在頭上;也有教如何把孩子打扮成他們喜歡的卡通形象。當然服裝、道具業的商人們就更有文章可做了。

    而最流行的遊戲還是“咬蘋果”。遊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裡,然後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學校在萬聖節是不放假的。有時學校出面組織晚會,有時不甘寂寞的學生們也會自己主辦小型晚會;而朋友、家人之間互寄賀卡祝萬聖節快樂則成了每年十月間流行的習俗。

        總之,萬聖節已成了西方人一個很普通的季節性節日。有很多人將此看作秋的結束以及冬的到來。萬聖節一過,人們就開始期盼聖誕節乃至新年了。

    萬聖節其實是讚美秋天的節日,就好像五朔節是讚美春天的節日一樣。古代高盧、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祭司——德魯伊德有一個讚美秋天的盛大節日,從10月31日午夜開始,次日11月1日持續整整一天。他們認為,在那天晚上他們偉大的死神——薩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統統召來,這些惡鬼要受到託生為畜類的懲罰。當然,只要想到這種鬼魅的聚會,就足以令當時那些頭腦簡單的愚民膽戰心驚的了;於是他們點起沖天的篝火,並嚴密監視這些惡鬼。

    萬聖節前夜到處有女巫和鬼魂的說法,就是這麼開始的。至今在歐洲某些與世隔絕的地區還有人相信這是真的。古羅馬人在11月1日也有一個節日,那是用來向他們的波莫娜女神表示敬意的。他們在熊熊的篝火前烤堅果和蘋果。我們自己的萬聖節前夜似乎就是由古羅馬人的節日與德魯伊德的節日揉合而成的。萬聖節前夜的活動原來是非常簡單的,而且大部分是在教堂裡進行的。但在整個歐洲,人們都把萬聖節前夜看作盡情玩鬧、講鬼故事和互相嚇唬的好機會。於是人們不再把這節日用來讚美秋光,卻讓它變成神怪、巫婆和鬼魂的節日。

    所以,這天夜裡是一年中最“鬧鬼”的時候,各種妖魔鬼怪、海盜、外星來客和巫婆們紛紛出動。在基督紀元以前,凱爾特人在夏末舉行儀式感激上蒼和太陽的恩惠。當時的占卜者點燃並施巫術以驅趕據說在四周遊蕩的妖魔鬼怪。後來羅馬人用果仁和蘋果來慶祝的豐收節與凱爾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在中世紀,人們穿上動物造型的服飾、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萬聖節前夜驅趕黑夜中的鬼怪。儘管後來基督教代替了凱爾特和羅馬的宗教活動,但早期的習俗還是保留下來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變得含有喜慶的意味。因此現在象徵萬聖節的妖怪及圖畫,都變成了可愛又古靈精怪的模樣,如番瓜妖怪、巫婆等。喜愛發揮創意的美華人,在這一天則極盡所能的將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樣,讓鬼節變得趣味多了。

    紐約市特別在萬聖節晚上舉行巡遊,讓一群吸血鬼、殭屍、巫婆,科學怪人等齊齊現身,還歡迎市民到場參觀,到會者不限年齡、性別,不分階級、國籍,即使你是膽小鬼,也可加入他們的行列,來個熱熱鬧鬧的人鬼嘉年華會。當然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並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臉更非常可愛,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參加大型化裝舞會一樣。

    那麼,東方的鬼節與西方的鬼節各有什麼特徵和區別呢?

    在我看來,它們都是源自遠古人們的習俗,後來又被神話化,再被宗教化,因為約定俗成、深入人心,放之天下而皆準,符合人們生活和精神的需要,就流傳下來並一直火熱。其中自然都是有鬼魂的存在,這既是人們對鬼魂的恐怖,又是人們對死去親人的思念。但流傳到今天,它不再有恐怖的成分,完全被娛樂化了,而成為熱鬧、快樂的節日。

    但相對而言,西方的鬼節更加輕鬆、開放、搞笑、狂歡,而東方的鬼節還帶有濃濃的傷感、懷舊情懷。由於各自的鬼節在各地的廣闊土地上,不同的民族之間流傳了漫長的歲月,所以發展得內容豐富、種類廣泛、形式多樣;但顯然東、西方的鬼節各自有許多鮮明的不同的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的特色。另外,萬聖節很大成分是小孩子的遊戲,而七月半很大成分成了美食節。

    補充:我前幾天撰寫此文,比較了中元節與萬聖節的不同,但根據近兩年中元節風格、路數、內容的變化,以後東、西方這兩個節日可能越來越接近了,甚至跟南美的狂歡節都差不多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數字經濟是如何崛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