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166272678473

    舌尖上的家鄉作文一:舌尖上的家鄉

    我的家鄉湖北黃陂,古代稱之為黃國,據說是花木蘭將軍的故鄉。很普通的小村落,阡陌縱橫,河汊相連,溢滿江南水鄉的宛然與靈動。這裡的水,除了滿足日常生活、澆灌莊稼外,還賜予了人們許多水鄉特有的美食。

    野蔾蒿,便是其中一種。蔾蒿臨水而居,耐陰喜溼。陽春三月,乍暖還寒,它們見風便長。遠遠望去暗紅莖杆,一叢一叢生意盎然。

    蔾蒿打回來後,一般不能馬上食用,要堆在牆角邊漚上幾天,每日灑上幾遍水,約摸三五天光景,便長出白中帶綠的嫩梢。去黃葉老梗,留翠杆新芽,掐成寸長洗淨,再割上一些半透明臘肉切成絲,爆炒三五分鐘起鍋。

    盤中蔾蒿略帶幾分苦辛的清香,託著臘肉積澱了一個冬天的醇香,讓每個家鄉人都會為之傾倒。可惜的是,隨著周遭環境的變遷,如今野蔾蒿也越來越難找了。去年清明,小姨帶表妹從城裡來踏青,閒暇之餘,三天時間竟挖來滿滿一大袋,大喜,不僅飽了口福,更是一解我的相思之苦。

    菱角是家鄉人再也熟悉不過的,生命力極強,幾乎都是野生的。每到初夏,它們便會如約從水中發出來,那一根根源於肥沃淤泥之中的細長主根,便會如約託舉起一個個菱葉盤子浮出水面,擠在一起,開出一朵朵小白花,襯著一塘一河的青綠,構成了家鄉特有的旖旎。

    常見人們站在岸邊,將兩根長長的竹篙伸入水中,輕攪菱角根莖,再貼著水面將它們拖拽上來。在鍋中加姜蒜翻炒兩三分鐘出鍋,吃起來也是清新得很,是家鄉人夏天喜愛的下酒菜。

    與菱角梗同生於水裡的還有藕腸子,其實就是尚未長成的蓮藕,因它前頭有個像毛筆頭的鼓包,我們老家一帶都叫它藕簪。得到它一來你要會水,還要不怕冷;二來有時還得付出被長著硬刺的荷梗劃傷的代價,更重要的是掏出一截藕腸子,實際上就會失掉一條藕,這是大人們最不願看到的。

    初夏午後,水還有些涼,我們幾個便趁著大人們睏覺,或去地裡幹活的當口,偷偷下到荷塘裡,各自覓到一枚才露尖尖角的小荷,順著荷梗一個猛子紮下去,一條白嫩細長的藕腸子便會從水底淤泥中抽出來,把它在水裡擺兩下,算是洗過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裡塞,那滿嘴略帶水腥泥味的清脆嫩香,真叫一個爽啊……

    我離開了家鄉,三年前,我在省城武漢買了房子。居市區之中,高樓林立,但缺了許多家鄉山村的靈氣。每每靜下來,思緒總不由自主地回到百里之外的故鄉,那水、那田、那人……這些漸從我生活中逝去的家鄉小菜啊,沒有了你們,家鄉的訊息又有誰人告知?我這遊子與故鄉之間靠誰來維繫?我那濃濃的鄉愁又該訴與誰聽?

    舌尖上的家鄉作文二:舌尖上的家鄉

    “安子”你知道是什麼嗎?其實“安子”就是櫻桃,我家鄉的土話,所以我已經叫習慣了,因為這裡面還有一段濃濃的情感。安子在舌尖上的味道就是家鄉的味道……

    老家就有兩棵安子樹,是爺爺在我5歲的時候種的。我已經忘了爺爺當初種下時樹的模樣,只記得我家的樹很高、很大,最高的地方,已經攀到了兩層樓的窗戶。

    5月,當安子長得橙黃,卻還不是火紅的時候,我和弟弟就按捺不住了,放學丟下書包就往後院跑。弟弟比我矮,採不到,我就搬條凳過去,站到上面,粗魯地把枝條拉下來,採到一顆就遞給站在下面望眼欲穿的弟弟——我家的安子就是和別家的不同,顆粒小,但是非常甜,汁水又多,很好吃。

    樹上有毛毛蟲,不過我們哪會放在心上。採了一把,我們就一股腦兒往嘴裡送,然後“噗”地把核吐出來,抹抹嘴,笑著看看對方。

    6月初,是安子完全熟透的季節,果實紅得像要燒起來,有些甚至連皮都綻開了,露出裡面水嫩水嫩的果肉。我和弟弟爭著要上去採,爺爺走出來,一邊告誡我們別急,一邊找出一架梯子,支在牆壁上,然後由我們扶著,他提著籃子爬上去。

    爺爺採了滿滿一籃子的安子,鮮紅鮮紅的。我們抹抹早已流到嘴邊的口水,抓起來就往嘴裡塞。爺爺看著我們,笑笑說:“慢點吃,沒人跟你們搶。”

    過了會,爺爺從籃子裡倒出一些安子到塑膠袋裡,我們問他這是幹什麼,他說:“分給鄰居吃啊。”“為什麼要分給鄰居吃,我們自己吃都不夠!”我和弟弟去搶他的袋子。“乖,吃完了爺爺再上去給你們採。”

    後來,因為家裡要造房子,地基不夠,那兩棵安子樹只能被砍掉。我和弟弟抗爭許久,終究沒能如願。那天放學後,我們看見兩棵安子樹已被砍倒在地,葉子蔫了,只剩下幾顆未被採摘的紅紅的小安子,孤零零地掛在枝上。

    現在,每到五六月份的時候,我和弟弟都會想念老家那兩棵高大的安子樹,想念安子的味道。好在,熱心的鄰居們會準時在安子成熟的季節給我家送來安子。洗得乾乾淨淨,用大碗裝著,紅撲撲,別提有多誘人了。而直到這會兒,我們才終於明白爺爺當年的用意——安子樹是你家的、我家的,但終究是大家的。

    因為,我們都生長在同一塊土地上,每次吃安子,都會有一種熟悉的親切的味道在舌尖,因為安子的味道是家鄉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鄉作文三:舌尖上的家鄉

    舌尖上的巴彥淖爾作者-----牟如麗

    “八百里河套米糧川,水肥草美賽江南”如果用這句話來形容我的家鄉巴彥淖爾那是再合適不過了。巴彥淖爾位於黃河幾字形的位置上,母親河灌溉著肥沃的土地,而土地則捧出豐富的物產回饋家鄉人,勤勞質樸的巴彥淖爾人利用家鄉的特產和對美食的愛好,做成了許多特色美食。

    豬肉燴酸菜。每逢年下,農閒下來的人們就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殺豬節了,我們這裡俗稱“殺豬事宴”。因為家家戶戶都殺豬,輪著請吃殺豬菜,喝酒,就像一個小型的事宴。每逢到了這個時候,是城裡人最羨慕的時候,誰家有農村的親戚,就成群結隊的開著車趕著去吃殺豬菜。殺豬菜是用豬的槽頭肉和醃製了一冬天的酸白菜經過兩三個小時精心燉制而成的。豬槽頭就是豬脖子上的肉,剛褪乾淨的豬肉,切成兩三寸厚、一指長的塊放在鍋裡來回翻炒,為的是把裡邊的油脂透過高溫逼出來,炒至金黃時加入蔥、姜、蒜等調料烹炒,然後加水放入酸菜,用木頭等硬柴火熬。兩三個小時之後,揭鍋一看,那顏色金黃誘人,看著就讓人口水直流。夾一口放嘴裡,酸菜的酸香味和豬肉的入口即溶刺激著你的味蕾,頓時讓你食慾大增,酒足飯飽後再用滾燙的開水泡一碗酸菜喝,那味道就甭提有多爽口了!還有一樣美食不得不提,那就是面精。

    陝西人就涼皮,也有就釀皮的。但陝西的味道比起我們這的那裡差遠了。走到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賣面精的小鋪,走進去,調一碗,聞著那味就讓你直咽口水。稍稍發黃的麵皮,配以像蜂巢一樣到處是窟窿眼的面精塊,然後用醋和醬調製的湯,加上用胡油熗炒的蔥花油和辣椒油,配以黃瓜、香菜、芹菜和醃製的鹹菜調還有幾味調料,拌勻了,辣椒油的紅潤,醋的微酸很好的混合在一起,炎熱的夏天來一碗,真可謂是消暑的極品美食!

    面精的製作過程比較複雜,需要先把面活好,再用冷水去把面裡的營養洗出來,讓後放到開水鍋裡用特製的粉楦子去蒸,洗完面精剩下的部分就是面精塊了,那可真是面的精華啊!不過因為當地人都愛吃麵精,所以現在人們都改用機器去蒸,省去了許多人工,也加快了速度。不過我還是最喜歡媽媽掉的面精,因為純正,充滿了母愛的味道!

    還有許多特色美食,鐵鍋燜面、烤羊肉串、鐵鍋燴菜……勤勞樸實的巴彥淖爾人用自己的勤勞智慧演繹著自己對美食的理解,傳承者巴彥淖爾的文明!

    舌尖上的家鄉作文四:舌尖上的家鄉

    原來鄉味如此濃烈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嚐遍天下美食恐怕是每一個愛吃之人的心願,然吃過再多之後還是覺得家鄉的風格最對胃口。我的家鄉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安慶曆史悠久,是皖西南中心城市,長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中國傳統戲劇黃梅戲之鄉,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稱。安慶處長江中下游,水產資源豐富,屬北亞熱帶溼潤氣候區,適宜農林牧漁全面發展。地貌豐富多樣,總體特徵西北部是大別山中低山區,東南部為長江洲圩灘地,中部丘陵起伏,間有低山、湖泊。安慶美食自古聞名。鰣魚、鱭刀魚、大閘蟹、墨子酥、油酥餅、桐城豐糕、石牌貢糕、江毛水餃、雞湯炒米、大關水碗、藜蒿、蒿子、芹菜芽、等特色食品讓人回味無窮。

    我對家鄉美食的記憶源於我的姥姥,姥姥年輕時是村裡的能手,做得一手好菜,那時候還沒有去飯店請客的習俗,家家有什麼紅白喜事都是來請姥姥去辦酒席,主人家置辦的各色食材在姥姥的巧手之下很快變成幾桌子的美味,吃過的客人無人不誇姥姥的手藝精妙。除了幫人家辦宴席,姥姥平時在家時也會做一些家鄉的特色小菜,童年的我對姥姥總是充滿佩服和自豪,對老姥姥燒出來的各種美味總是垂涎三尺,怎麼吃都覺不夠。而姥姥對我很是寵溺,總是想方設法做出許多好吃的東西來滿足我這小饞蟲的嘴巴。

    春天,槐花盛開,村內外都飄散著淡淡的花香,每年這時,姥姥一定會採摘槐花回來,她對花朵很是講究,只挑半開的槐花。清水洗淨用麵粉裹上,然後放入鍋中蒸至八成熟,用上家裡的豬油和辣子炒過後,不僅賞心悅目,而且色香味俱佳,讓人胃口大開。槐花味道清香甘甜,富含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同時還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潤肺、降血壓、預防中風的功效。將其採摘後可以做湯、拌菜、燜飯…家鄉的春天還有另外一道野味,蕨菜炒臘肉,蕨菜一般都是在山上較為低窪但是Sunny充足雜草叢生的偏僻處,株高達一米,根狀長而橫走,有黑褐色絨毛。早春新生葉拳卷,呈三叉壯。柄葉鮮嫩,上披白色絨毛,此時姥姥會揹著竹簍上山去,摘下一簍鮮嫩的蕨菜苗,回家後洗淨,再取下一條去年冬天醃好的臘肉煎好,加入蕨菜苗一起小炒,一道清新美味的特色菜就上桌了。這樣的野味讓我怎能拒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知道哪些寶寶輔食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