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25878215蜂獾
-
2 # 濤說精彩歷史
先說結論,
1、唐皇室的男性,按“隴西李氏”算,是漢族。即y染色體遺傳,李唐沒有鮮卑血統!2、而唐皇室的女性,即線粒體遺傳,有鮮卑血統。3、綜合兩點,在男性主導的封建社會,唐朝是漢族王朝無疑!4、隋朝情況如唐朝,按楊堅是“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算”,楊氏沒有鮮卑血統!1、文物上,唐朝有大氣開闊的“國際範”;可正因如此,唐皇室被一些人汙衊,說其為鮮卑血統貴族!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盛大的王朝之一,是當時世界中心,因此許多文物都有“國際範”。譬如這件精美的“塗金伎樂紋八稜銀盃”,出土於何家村窯藏,每面有樂伎、胡奴各一人,均為深目高鼻,是頭戴尖帽或瓦愣帽的胡人。
(國際範的“塗金伎樂紋八稜銀盃”)
因此有些人居心不良,藉此汙衊唐朝血統不純,說李唐王朝、關隴門閥是鮮卑血統的貴族!唐朝,也非漢族王朝,這些文物就是例證。
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看看史書的記載。
頡利可汗南下侵唐,立渭水之盟,唐太宗曰:“一與虜戰,所損甚多”。李靖滅東突厥,李世民曰:“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漠北薛延陀想和唐朝和親,唐太宗曰:“昔漢初匈奴強,中國弱,故飾子女捐金絮以餌之,得事之宜。今中國強,戎狄弱,以我徙兵一千,可擊胡騎數萬。薛延陀所以匍匐稽顙,惟我所欲,……欲假中國之勢以威服之耳。彼同羅、僕骨、回紇等十餘部,……所以不敢發者,畏中國所立故也。今以女妻之,彼自恃大國之婿,雜姓誰敢不服!戎狄人面獸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為害。今吾絕其昏,殺其禮,雜姓知我棄之,不日將瓜剖之矣……”李世民在對外作戰中,一直稱自己為“中國”、稱突厥、薛延陀為虜、北狄,稱其為雜姓,不願與其和親;更明顯的是,唐太宗回顧500、600年的漢匈戰爭,以漢朝自比,分析利弊。
更不用說流傳至今、咿呀學語兒童背誦的唐詩,“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漢庭中選重,更事五原西”、“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等。
我們再看看更廣泛的文物證據。
漢朝實行束髮,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只有四周蠻夷才散發披肩。而唐朝無疑繼承了這一點,並在魏晉基礎上發展出了“幞頭”。這個幞頭,也被後世宋朝繼承發展。
(李世民的幞頭)
(幞頭實物)
再如,唐朝皇帝按漢禮,用冕服,官方用漢字,全國百姓用漢字。
這些證據,更雄辯的證明了,在文化包容的唐朝,漢文化是中心,是主體!
2、那麼問題來了,面對紛繁記載,李唐皇室祖先是誰?
唐朝距今1000多年,有些人翻舊賬,從犄角旮旯找出材料質疑正史。有了文化認同的支撐,我們可以認同《舊唐書》、《新唐書》的記載,即認為李唐是“隴西李氏”的後代,是漢族,漢朝血統。
唐太宗(甘肅省秦安縣人,漢人)——父親李淵(甘肅省秦安縣人,漢人)——曾祖父李虎(甘肅秦安縣人,漢人,西魏時被賜姓“大野氏”,後來恢復漢姓“李”)——八代祖李暠(十六國西涼建立者,漢人)——李暠的高祖父李雍、曾祖父李柔(漢人,都在晉朝做官)
總之,不停上推,唐太宗曾祖李虎被賜予鮮卑姓氏“大野氏”,但他並不心底接受,後來恢復漢姓“李”;再往上推,又推到他們的祖先是李雍、李柔,在晉朝為官,這是妥妥的漢人、漢朝血統啊。
3、關於唐朝母系的鮮卑血統:從戰爭與政治手段,談母系鮮卑血統的合理性。
隋唐之前是南北朝,北方戰爭頻發,民族融合加快。
這種大背景下,作為女性融入中華民族非常合理,有兩種情況:
(1)、通婚籠絡。
西魏、東魏繼承漢化的北魏,由漢化鮮卑族創立;李虎所在的西魏漢化更深,通婚嫁女籠絡漢人臣下,李唐無法拒絕。
因此,關隴貴族的許多皇后來自鮮卑族獨孤氏,所謂鮮卑貴族“一門三皇后"。而唐高祖李淵皇后是漢人竇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是鮮卑人。
(2)、戰爭俘虜。
在戰火中,男人打仗根本的動力,就是搶錢、搶女人,尤其是美女。
鮮卑人膚色白皙,男人、女人形象還有爭議。但可以肯定美女哪個族都有,如果鮮卑美女落難,有機會和漢族人通婚。李唐貴族作為成功者,自然有挑選權力,生育後代。
但無論如何,這兩種情況只會影響母系血統,並不影響男性。
4、關於隋朝的血統——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
5、關隴貴族大臣的血統分析——漢人與胡族皆有,漢人比例更大。
-
3 # 玉華讀史
關隴集團的形成可溯源至武川系軍事貴族。歷史上的武川,也就是今天內蒙古自治區的武川縣。北魏時期,武川是當時為防禦漠北的柔然而建立的六個軍事重鎮之一,它不僅位於當時長城沿線中心,而且還扼守著穿越大青山的要道白登道。而到此戍守邊關的都是選拔自彪悍民族鮮卑族與拓拔族的勇士,此外還有一些大族的子弟,這些人到此確實是抱著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在當時這也是多數人渴望的一門事業。但在後來隨著孝文帝遷都洛陽,邊關重鎮的重要性日漸下降,同時鮮卑貴族受到中原士風的影響輕視武人,至於朝廷還又不斷將罪犯發配到武川。如此情形自然引起了邊關官兵的怨恨不滿,並最終引起了歷史上的六鎮暴動。
兩年後,六鎮的這次反抗行動還是被鎮壓下去了。為了防止這些官兵此後在此起義,朝廷將二十多萬官兵遷移到河北地區。但到此處生活全無著落,又導致了起義的再次爆發,而且這次席捲面積更廣,包括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這次大規模的起義給予北魏政權以沉重打擊,致使拓跋氏政權瀕臨分崩離析的境地。但不想,後來竟然讓契胡族酋長爾朱榮坐收了漁人之利,奪去了朝廷大權。不過,在爾朱榮的幕後擺佈下,傀儡皇帝孝莊帝最終還是無法忍受並親手殺死了爾朱榮。緊接著,爾朱榮的手下大將宇文泰和高歡便乘機各自為政,以黃河為界分裂為西魏與東魏。
此後歷史經歷了幾多動盪沉浮,宇文泰執掌軍國大政,另立孝文帝之孫元寶炬為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在宇文泰的大旗下彙集了許多當初武川官兵,對此當時只有二十七八歲的宇文泰自然難言心中的那份興奮。隨後,宇文泰便以武川軍人為核心,並積極吸納其他民族地區富有才幹之人加入自己的陣營。此外,他將鮮卑族的複姓如賀蘭氏、宇文氏等賜給關隴地區的漢人,並且又把來自六鎮軍將的籍貫改為京兆、關隴等本地郡望。由此而形成了一個以各族軍事貴族組建而成的強大無比的實力集團。
在此後,關隴集團採取多方積極舉措,如倡導革新,推行漢化,參考秦漢官制改革管制與朝廷禮儀,建立中央部門,強化王權,使得政令上通下達;在疆域方面,以長安為中心統一北方,結束了長期的戰亂歷史,也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融合;在人才選拔方面,唯才是用,出自關中、隴東的文人功臣更是無數。總之,關隴集團打破民族界限,推行民族融合,對當時乃至此後歷史的發展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它的形成與崛起,也正為此後隋唐兩大王朝的鼎盛輝煌奠定了基礎。
-
4 # 倔犟的蝸牛
確切的說,關隴門閥是由鮮卑貴族宇文氏建立起來的,集鮮卑貴族與漢人豪強於一體的鮮卑化關隴集團。
關隴集團由來北魏末年,六鎮動亂,爾朱榮順勢而起,鎮壓了起義,並收攏了六鎮起義之兵。
爾朱榮死後,高歡趁機佔領山東,河北等地,並大敗爾朱氏大軍,分裂北魏建立東魏。
爾朱氏敗滅後,宇文泰跟隨賀拔嶽進入關中地區,不久,賀拔嶽身死,眾人推舉宇文泰共主。
宇文泰隧率領著鮮卑貴族、少數西遷胡人以及胡化漢人割據關隴地區,立北魏皇族元寶炬為帝,建立西魏。同時,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宇文泰融合關隴區域內之鮮卑六鎮民族及其他胡漢土著豪族形成統治階級。
關隴集團的形成宇文泰為組建強大的府兵制,他將府兵將士的郡望與姓氏都鮮卑化,使得他帶來的山東之人與關內之人混而為一;同時,他又讓府兵將領在關中地區領有賜田和鄉兵,使得府兵將領就是府兵將領,又是關中豪族,將府兵將領與關隴豪族混而為一,使得府兵將領在關中地區生根。
這樣府兵就成為一支籍隸關中,職業為軍人,民族為胡人,組織為部落氏的強大軍隊,可以與東魏、南梁爭奪天下的強大力量。統治階級由此在關中地區形成一個統治集團--關隴集團。
關隴集團的發展在西魏、北周宇文氏統治前期和中期,統治階級一直實行漢族胡化政策,即將所有統治高層,有功者賜鮮卑姓。如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被賜鮮卑普六茹姓,故當時的隋文帝楊堅只能叫普六茹堅。
這個時期的關隴集團可以都稱作是鮮卑貴族集團。
在北周後期,隨著在周武帝和隋文帝楊堅掌權時期的改革,關隴集團帶有鮮卑色彩已經慢慢褪色,至隋文帝下令改回漢姓,這時的關隴集團雖然還是原班人馬,但不能在稱之為鮮卑貴族集團,它已經變成了一個漢人集團,此時只能說是關隴集團中有鮮卑貴族。
唐高祖李淵之父本就出身於關隴集團,故李淵建立唐後,定都長安,其主要力量依然來自關隴集團。
此時的關隴集團依然牢牢掌控著帝國核心。
關隴集團,跨時約兩百年,自西魏起至唐武周。
關隴集團的衰退關隴集團的維繫主要是靠府兵制。
北周、隋時期,定都長安,關中地區的軍府數佔全國一半以上,權利僅僅的握在關隴集團手裡。
唐朝建國初期,關中地區的軍府數約288個,佔全國總數的43%,此時關隴集團仍是把控制權利中心。
唐太宗時期,關中京兆府的軍府數已減至190多個,而同時,太原府和河東府的軍府數卻迅速增加,說明關隴集團的勢力逐漸減弱,河東地區勢力上升。
至武則天時期,武后更偏愛洛陽地區,導致洛陽府的軍府數直線上升。關隴集團的核心作用進一步被削弱。
自安史之亂起,河北、河東、河南等地的軍人成為藩鎮割據的統治階級,汴梁、洛陽一帶成為核心區域。
至此,關隴集團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
-
5 # 北洋水兵
關隴軍事貴族一般也稱為關隴集團,是鮮卑軍事貴族和漢族豪強的集合體,首創於西魏,歷經了西魏、北周、隋和唐初四代,掌握著極大的政治話語權以及軍事權力,最後於唐朝徹底衰落。
關隴集團體現的是北周傳統,也就是君主和貴族共治,說白了就是一種封建制度,因為貴族的權力來自於戰功而非君主自上而下的授予。 同時,由於關隴集團的共治局面,使得從北周到唐朝政權能夠平穩過渡。原因無他,大家都是這個集團出來的,能保障大家的既得利益就行,誰當皇帝不重要。
這也是為什麼隋末天下大亂的局面李唐能奪得天下的原因,因為關隴軍事貴族都站隊李唐。畢竟李唐是自己人,而關東豪強是外人,關鍵時刻不能胳膊肘往外拐,向著自己人才能保障既得利益。而且,李唐消滅山東豪強也可以視為自北周、隋朝以來第二次統一戰爭。因為畢竟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並不是大一統,而是南北分治、東西分治的觀念,要不怎麼隋朝不行了地方勢力全冒頭了。
至於關隴集團最後的衰落也是必然的,因為李唐重點打擊的就是關隴集團,畢竟要為了屁股底下的龍椅考慮。打擊方法也不外乎兩種,一個就是科舉取士,並賦予知識分子極高的社會地位;第二就是打擊武將的政治地位,畢竟一個功勳卓著的武將政治地位還不如一個只會之乎者也的秀才。而且科舉出身的文官和貴族不同,貴族的權力來自於戰功,文官的權力來自於君主自上而下的授權。換句話說,文官是君主的奴才,或者說是家奴,家奴為了維護主子,再噁心的事都能幹出來。
而且,關隴集團在這種氛圍下,也放棄了對戰功的獲得,基本都走上了科舉正途。所以關隴集團必然會走向衰落,要不怎麼後面出了個武周。
全文完
回覆列表
感謝悟空邀請。關隴集團,主要是北魏時期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周圍門閥軍事勢力稱之為關隴集團,當時北魏首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在沿邊地區河北北部,內蒙古南部建立六鎮,武川鎮就是六鎮之一,開始六將士大部分是鮮卑貴族,有一部分是漢人豪強,後期漢人成為主體,到西魏完善府兵制,府兵制設定八柱國,12大將軍,這八柱國出將入相,擔任國家統帥,進入國家領導核心,而且還是關中地區最顯赫最有勢力的家族,在各方面都處於當時社會頂端,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是出自這個集團,西魏,北周,唐朝的始祖都是八柱國之一,隋朝的始祖是12大將軍之一,隋煬帝楊廣的母親就是鮮卑人,要想成大勢奪取政權,必須在文化上與關隴地區地主階級取得認同,必須同他們建立起比較牢固的政治軍事同盟,產生所謂關隴集團。隋朝楊堅就是欲行鳩佔鵲巢之事,脫殼於關隴,東入洛陽,反制關內大局,隋文帝楊堅就是為制衡關隴集團勢力遷洛陽,隋煬帝楊廣三徵高句麗,就是用關隴集團勢反制關隴集團,三徵高句麗就是為了消弱關隴集團勢力,給果得罪自己驍果軍衛隊,殘遭殺害。隋朝建立,然而根基並不鞏固,南北朝亂世依然停留在隋煬帝這代人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