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畫大衛
-
2 # 中州耕牛堂主
正書包括篆書,隸書,楷書(魏碑書法,瘦金體書法),準確的說,楷書是正書的其中一個書體。
那麼,為什麼有的人對楷書的功夫很在意,而對篆書和隸書不在意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篆書和隸書已成為裝飾性文字而不是實用性文字。比如:根據公文法規要求,製作公文時,標題須用2號宋體字,公文正文須用3號仿宋體字,公文正文中的層次用字就規定有楷體字和黑體字的使用。當然,這只是重視、在意楷書功夫的一個方面。
有的人在意楷書功夫的另一個方面,就是他們認為楷書是一切書體的基礎,學會楷書後,再學其它書體就容易多了。我認為,說這些話的人是對學習書法者的誤導。根據漢字演變和發展過程來看,楷書只是早於行書而晚於草書、隸書和篆書。實際上,楷書與其它書體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我的觀點是:在學習楷書之前,應先了解一下漢字演變和發展史,先學學篆書、隸書和草書,然後再學習楷書,這樣上手會快一些。
就當下來看,篆書和隸書雖然不是實用性,但從書法文化和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說,對於這兩種書體的存在卻忽視不得,凡是學習書法之人,都應該重視篆書和隸書的學習。只有重視、在意篆書和隸書功夫,才能把草書、楷書和行書學好。
-
3 # 師範小王子
謝邀。正書、楷書其實是一個意思。就是工整、規範的字(行書、草書……凡是草寫的字除外),人們也叫它正楷。後來人們在印象中把具備“永”字八法的字認作唯一的正楷了。楷書在過去使用性較強。所以人們非常重視。草書尤其是大草,抒情性較強,不學草法的人很難認識。從過去到現在,不被多數人重視。只有高層次的人才研究它,欣賞它,狂熱的喜愛它。章法的豐富,筆法的豐富,強烈的抒情性,都將使它發展成一門重要的觀賞性藝術。隸書,篆書也有部分愛好者。這完全憑個人興趣。在書法中並不排斥它。篆書練的人更少,是因為實用場合少,結構難把握,認識的人很少,要從頭學起,難度太大。
-
4 # 子衿書法
正書,又稱為真書,楷書。
楷書是現代的叫法。楷書廣義的講,指楷模。不管什麼書體,達到了足以讓人從中學習的典範。他的書法,人們就尊之為楷範。並不指單一的書體。
唐代以前,真書、隸書既可以合,又有一定的區別。王羲之是一個分界線。書體的定形,從初創到定型,是很長的一段時間。從鍾繇隸變楷,至王羲之這裡,跨越一百多年的過渡期,真書只是隸書演變的一種風格。還沒有正式成為一種普遍性的單獨書體。到了唐代,真書達到了巔峰,成為區別於隸書的單獨書體。現在的楷書,則專指正書。這只是一個書體名稱,不存在誰是誰非的問題。
為什麼多數人在楷書上下的功夫多,而學篆隸卻不多呢?篆書現在除了用於印章雕刻外,即便學習書法的人,也不一定都認識。應用範圍小,認知度有困難,對一種認讀都成問題的書體去講好壞,就更談不上。學習的人自然就少。隸書不存在認讀上的問題,為什麼得不到重視呢?學習隸書的人並不比楷書的人少。你產生這樣的疑問,有可能是你接觸到的人比較多的學習楷書。如果從大範圍的書法學習群體去看,楷行隸草篆,很多人會兼學幾種。
現在有一種楷書是行、草書的基礎的說法。楷書的運筆比行草書要慢,從這方面來講,有利於初學者學習鍛鍊手的控筆能力。並不是寫好楷書,才能學習行草書。作為初學入門前的學習,篆隸也是非常好的控筆訓練。古代的人就不說了,現在很學習書法的朋友都從隸書開始學習,而隸書的應用範圍也相當的廣泛。並不存在有輕視隸書的現象。
-
5 # 萬氏制筆
在學習楷書之前,應先了解一下漢字演變和發展史,先學學篆書、隸書和草書,然後再學習楷書,這樣上手會快一些。
就當下來看,篆書和隸書雖然不是實用性,但從書法文化和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說,對於這兩種書體的存在卻忽視不得,凡是學習書法之人,都應該重視篆書和隸書的學習。只有重視、在意篆書和隸書功夫,才能把草書、楷書和行書學好。
-
6 #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我是第一次聽說”正書”這個叫法,恕孤陋寡聞,也許是地域稱謂之別。我們通常將中文的方正字型通稱為“正楷”字、稱書寫方正的
字型為”正筆”字。稱謂而已,聽得懂傳得意就行,無關緊要。
另外,說在意“楷書”的筆法功夫,而不在意隸書、篆書等的筆法功夫?其實這是個偽命題。這與人們對楷書概念的認知了解有密切關係。其實楷書本就包括隸、篆在內,是楷書中不同字類的一種。無論是隸、篆,都有其獨特有別於其它字類的用筆技法和功法及結字審美特點。只是看習練者、書寫者是否瞭解或熟悉、掌握而已。欣賞者是否瞭解其中要義而已。並不是注不注重,而是瞭解不瞭解,看不看得出的問題而已。
這只是個書法中的常識問題。其他的不另贅述。
-
7 # 瀚墨無極
楷書:在現代人的理念中只是正書或印刷體,其實不然;“楷書一詞有兩種含義:一指具有法度可作楷模的書法作品,意即楷模之書;二指與篆,隸,草,行並立的書體,又叫正書,真書。
“楷書孕育於隸書之中,在隸書的影響下獨立出來,成為中國漢字的最終定型形態,是漢字書寫形式在長期演變發展中形成的一種最完善的字型”。
我們當今日常雖已不大實用篆,隸書,但作為創造審美的書法藝術性,仍是一重要追求,且:符合當今時代書法藝術價值和審美的高度統一。
-
8 # 翰墨書道
正書和楷書從廣義上說的確是一回事,如果從書法或中國文字的演變史來說,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在於,正書,真書,甚至八分和正書混稱之為隸書,是在楷書逐漸形成或規範化的演變過程中所使用的名稱,因此和現代我們所說的楷書是有一些區別的。
據徐邦達在《五體書新論》中說,在唐代,我們現代所謂的楷書的特徵已經非常成熟,但真正被稱為“楷書”是在北宋時期。北宋以前最普遍的叫法是“正書”。唐代的徐浩稱鍾繇的楷書使用的就是“真書”。正書的外延要比楷書的外延大,正書是篆隸楷書的合稱,在古代包含於篆書、隸書、楷書。最終現代意義上的“”楷書”這一概念的確定,大約經歷了一個名異實同和名同實異的情況,期間有一個相當長的認識階段。
關於題主的第二個問題,不知出於何人或何處,可能不是真正懂書法的人或對書法一知半解的認識。這裡借用啟功先生的一句話就是:行書宜當楷書書寫,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書宜當行書寫,其點畫顧盼始不呆板。
啟功先生這句話中包含的道理用於學習其它書體或學習書法都是一樣的。無學習任何一種書體,都要高度重視書體中的功夫,並且其中的功夫是相通的。不能理解,這種功夫或者說技法的貫通性,主要在於書法或書體的演變的一脈相承性,打個比方說,就象一棵大樹。樹根是刻畫符號和甲骨文,樹冠部分的諸多分叉則是我們能夠看到的各種書體或字型。樹冠部分的生命之源,來與何處,自然是刻畫符號或甲骨文。學楷書,楷書中也有篆書的元素,行書中自然也有楷書的元素。這時我們在看啟功先生的話,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歸根結底,我們無論學習任何書體或字型都不可能不重視功夫和技法,忽視功夫與技法,是不可能學好書法的,甚至寫字都算不上,可能會真正墮入“醜書”大家之中,甚至根本連“醜書”行列都沒有資格加入。
-
9 # 如石書藝
一般而言,東漢末年,隸書進一步簡化,逐步向形體方正、筆畫平正的新字型即“楷書”(作為書寫楷模的意思),又叫“正書”或“真書”。楷書的出現是書法藝術高度成熟的標誌。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個關鍵人物鍾繇,有人認為隸書《乙瑛碑》是他書寫,他寫的八分書(去隸書橫畫波勢、但仍有隸意的楷書)《賀捷表》具有楷書的初始形態了,據說他還寫過行書。三國以後的魏晉南北朝,北方魏碑出現,和以南方的王羲之為代表的行草書出現,形成南北書法的不同形態。瞭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就清楚了文字的來龍去脈。其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大家為何重視楷書的緣由,楷書因為現實生活中一直在沿用,所以大家都比較重視楷書的學習,而隸書離我們較遠,而且也不太使用了。清楚了這段文字歷史,大家就知道了楷書的來源,要想真正學好楷書,就應該學點隸書。圖一為隸書《乙瑛碑》選,圖二為鍾繇《賀捷表》選。
-
10 # 過客12591
有人說書法從楷書練起 這有道理。打下跟基,畢竟楷書離我們很近。篆書隸書離我們遠一些。但書法家不同,既然稱得上書法家。你就應該諸體皆能。這是最低要求。要麼就謙虛點說自己是個愛好者,現代人都大言不慚。古代沒有書法家,書法是官員必備的技能。書法沒有象現代弄的雲裡霧裡。現代人急功近力。不下功夫。自稱大家。口相吹捧。書法成了投機取巧名利場。
回覆列表
"正書"是"楷書"的另外一種說法。包括"真書"同樣是"楷書"的別名。
"正書"據說是東漢時期王次仲(有說是秦代)所創造的。
到了三國的魏國時代,由鍾繇(讀yáo,生於151年卒於230年,曹魏的著名書法家、政治家)所完善。
至於說有些書法愛好者喜歡正書,不太喜歡篆書。我覺得其一是正書的識別度更高;其二是正書的運筆似乎比篆書更有講究;其三是篆書目前多出現在印章篆刻,正書多出現在書寫中。
以上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