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在書籍裝幀設計中,有一種排版方式可以創造出“完美”的書籍,20世紀最偉大的設計宗師Jan Tschichold(揚·奇肖爾德)稱之為“A method to produce the prefect book”。這個方法就叫Van de Graaf canon,從名稱中不難看出,這個標準的發明人就叫Van de Graaf(范德格拉夫),全名叫J. A. van de Graaf。我學設計的時候,老師講授這段課程時也僅僅只是提到名字,至於國籍、生卒年月、學歷、成就等等都無從考證,這麼多年我也多次在網路上查詢過,但都沒有結果。唯一知道的是,在歐洲中世紀時期,這種Van de Graaf canon已經開始流傳並被廣泛使用。我們現在接觸的這條法則,包括它的版式參考線方式,都是Jan Tschichold加以整理並在在他自己的書《書籍的形式》中進行推廣的。
講到這裡,其實Van de Graaf canon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它就是一個確立版面內容與留白佔比的法則。透過這個法則,一方面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放圖片和文字的區域,而這個區域從視覺上來說,應該是視覺彙集的主要區域,這樣的位置和比例,能夠讓讀者看著很舒服。另一方面,也是Van de Graaf canon法則誕生的初衷——書刊設計需要考慮讀者在閱讀時的情景,攤開的書刊,最左邊、最右邊和下邊留白更多,這些位置恰恰也是讀者拿書時手指會放置的位置,如果留白過少,手指可能就會遮擋一部分內容,不方便閱讀(如果有朋友要抬槓說我不拿著書看,我放桌子上看呢?那我也無話可說了)。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Van de Graaf canon僅僅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版面設計的方式,並不是說任何版面設計都必須要使用這一法則。其次,也並不是說在一本書刊設計中,使用了這一法則,就必須要在每個頁面中都使用。同時,我們在使用了這一法則以後,也並不是說圖片或者文字必須要放在這個框內,留白區域一定就不能放東西,其實這些都是靈活運用的,在這個基礎上破而後立才叫靈活運用,最後,Van de Graaf canon誕生的初衷只是為了設計更合理的書籍,Jan Tschichold在推廣這一法則時也主要是針對書籍設計,但其實這一法則不僅僅只能用於書籍設計,在今天的設計行業中,很多版面我們都可以使用這個法則,比如海報等。有些時候,作為設計師,我們在軟體中建立好畫布,對著空白的畫布大腦也一片空白,無從下手,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先畫畫這個比例圖,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思路就打開了!
2、在設計中,尤其是多個頁面的作品,比如摺頁,畫冊,書刊等,適當的使用這些法則可以靈活版式,但切記連篇累牘的使用相同的比例關係或構圖關係,尤其Van de Graaf canon,如果一整本書都採用這種方式,新穎過後就是死板,畢竟Van de Graaf canon誕生於中世紀,Jan Tschichold推薦它也是上個世紀的事了,現代社會無論是藝術設計行業,還是印刷行業亦或是人們的審美觀念,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很多時候並不能把這類方法當做金科玉律,絲毫不差的生搬硬套。此外,Van de Graaf canon中討論的適合放置圖片或文字的那塊區域,並不是說圖片文字就一定非得放在那個範圍內,不能越過絲毫,有些時候圖片伸出來可能比死板的放在那個範圍內更有靈性一些,至於空白區域,也並不是說一定就不能放別的東西,比如一些頁首、頁碼、圖示之類裝飾性大於實用性的小元素,適當的在這些留白區域點綴一下,也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總之,還是那句話,有破才有立。
4、除了設計中用到這些法則以外,其實設計師在給客戶提案交稿時也能用得到,具體作用就是——裝逼!經常在網上看見網友調侃,說有的客戶會抱怨:“我給你出這麼多錢,你給我留這麼多空白”,“標誌放大的同時佔比小一點”“這塊內容往左一點,再左一點.....多了,往右一點,哎呀,還是原來的樣子吧.....”,很多時候我們僅僅只是調侃一下,把這些話當成是笑話,可有沒有人思考過,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碰到這麼一個客戶,跟我們這樣抱怨,我們怎麼回覆他呢?如果你告訴他這就是設計,這樣設計最好看,這樣的回答是不是顯得蒼白無力,但如果你扯上黃金分割或者斐波那契數列甚至Van de Graaf canon,很可能你這些專業名稱就能打消他無休止改稿的念頭。比如“我給你出這麼多錢,你給我留這麼多空白”,就告訴他,我這個內容和空白是嚴格按照黃金分割比來來設定的,這樣的設定最符合審美,更合理。如果客戶對黃金分割不感冒,就可以扯出斐波那契數列或Van de Graaf canon了,大部分人聽到這兩個名字就會覺得很NB,很高大上了!拿這種感覺很深奧很科學的東西堵他們嘴,遠比你扯一大堆視覺理論或者色彩理論者來說服他們顯得更專業,更局有說服力也更具有效率!
平面設計的三個法則是什麼?
有朋友說間距、對齊、留白。
有朋友說色彩、圖形、版式。
有朋友說三大構成。
有朋友說虛實、排斥/吸引、間距
.........
我說,這些都是平面設計需要注意的東西,但都還夠不上成為法則的檔次,更談不上經典二字。
言歸正傳,我所知道的平面設計最基本的三大經典法則是:
Van de Graaf canon——范德格拉夫標準(注意,canon是標準的意思,可不是你家的印表機。)golden section——黃金分割比例
Fibonacci Sequence——斐波那契數列
羅列出這三個名稱之後,可能有朋友會納悶,第一個范德格拉夫標準知道的人不多,黃金分割跟美術、建築、音樂等等藝術行業扯得上關係,跟平面設計自然也聯絡得到一起,可斐波那契數列是個什麼鬼?它就是數學專業中的一個數列而已,怎麼會跟藝術類的平面設計扯上關係?其實它們的關係大了去了,且聽我依次慢慢道來!
一、Van de Graaf canon——范德格拉夫標準傳說,在書籍裝幀設計中,有一種排版方式可以創造出“完美”的書籍,20世紀最偉大的設計宗師Jan Tschichold(揚·奇肖爾德)稱之為“A method to produce the prefect book”。這個方法就叫Van de Graaf canon,從名稱中不難看出,這個標準的發明人就叫Van de Graaf(范德格拉夫),全名叫J. A. van de Graaf。我學設計的時候,老師講授這段課程時也僅僅只是提到名字,至於國籍、生卒年月、學歷、成就等等都無從考證,這麼多年我也多次在網路上查詢過,但都沒有結果。唯一知道的是,在歐洲中世紀時期,這種Van de Graaf canon已經開始流傳並被廣泛使用。我們現在接觸的這條法則,包括它的版式參考線方式,都是Jan Tschichold加以整理並在在他自己的書《書籍的形式》中進行推廣的。
在《書籍的形式》中,Jan Tschichold是這樣說的:“頁面比例2:3。頁邊距比例1:1.5:2:3”,他的這句話是根據歐洲中世紀手稿中的一張比例圖得來的,這張比例圖就是下面這個樣子:
咋一看,不明所以。沒有標註任何尺寸或者比例關係,很難明白所謂的2:3或1:1.5:2:3是什麼概念。好在Jan Tschichold整理出了一張更直觀的比例圖,如下:
在這張圖中,我們假設矩形ABCD是一本翻開的書,分左右兩個頁面,即ASED是一個頁面,BCES又是一個頁面,SE就是書的中縫。
首先我們確定的是AS:AD=2:3,即上面說到的頁面比例。然後連線矩形ABCD的兩條對角線(紅色線),接下來連線AE和BE(綠色線),這個時候AE就會交BD於點H,BE交AC於F點,然後過F點做垂線垂直於CE,垂足為G點(深藍色線),連線GH交BE於點T(紫色線),過T點做水平線交AC於J點,過J點做垂直線交BE於K點(淺藍色線)。透過這一連串的劃線,我們就可以確定T、J、K三個點的位置了,然後過這三個點做矩形TJKL,用同樣的方法也可以做出左邊的矩形MNOP(灰色區域),這兩個矩形就是我們在版面設計中可以放文字和圖片的區域,其他區域則是留白的區域。
這個時候我們觀察矩形TJKL四周的留白就會發現,左右之比是2:4的關係,上下之比是3:6的關係,即左:上:右:下=2:3:4:6=1:1.5:2:3,這個比例就是上邊說到的頁邊距比例。
這個時候有朋友就會質疑了,實際運用中,不可能畫這麼一大堆線條來確定版面比例吧。當然不會,因為我說過,這是Van de Graaf canon的標準比例圖,大多數時候是用於理解學習這個概念的,實際運用中,我們有一個更簡便的方法可以操作。
在這張圖中,我們不用複雜的去繪製那麼多的線條。我們只需要隨手畫一個矩形,然後複製出一個9X9陣列,然後拉動這個陣列讓他佈滿一個寬高比為2:3的頁面,上邊留一行,下邊留兩行,右邊留一列,左邊留兩列,中間灰色部分就是我們需要確定的放置內容的區域。(這張圖片是書籍左邊頁面的比例,如果是右邊的頁面,則將左右留白對調一下即可。)
講到這裡,其實Van de Graaf canon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它就是一個確立版面內容與留白佔比的法則。透過這個法則,一方面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放圖片和文字的區域,而這個區域從視覺上來說,應該是視覺彙集的主要區域,這樣的位置和比例,能夠讓讀者看著很舒服。另一方面,也是Van de Graaf canon法則誕生的初衷——書刊設計需要考慮讀者在閱讀時的情景,攤開的書刊,最左邊、最右邊和下邊留白更多,這些位置恰恰也是讀者拿書時手指會放置的位置,如果留白過少,手指可能就會遮擋一部分內容,不方便閱讀(如果有朋友要抬槓說我不拿著書看,我放桌子上看呢?那我也無話可說了)。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Van de Graaf canon僅僅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版面設計的方式,並不是說任何版面設計都必須要使用這一法則。其次,也並不是說在一本書刊設計中,使用了這一法則,就必須要在每個頁面中都使用。同時,我們在使用了這一法則以後,也並不是說圖片或者文字必須要放在這個框內,留白區域一定就不能放東西,其實這些都是靈活運用的,在這個基礎上破而後立才叫靈活運用,最後,Van de Graaf canon誕生的初衷只是為了設計更合理的書籍,Jan Tschichold在推廣這一法則時也主要是針對書籍設計,但其實這一法則不僅僅只能用於書籍設計,在今天的設計行業中,很多版面我們都可以使用這個法則,比如海報等。有些時候,作為設計師,我們在軟體中建立好畫布,對著空白的畫布大腦也一片空白,無從下手,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先畫畫這個比例圖,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思路就打開了!
二、golden section——黃金分割比例說到黃金分割比例,恐怕上過兩天學的人都能說的上來,至少0.618這個數字都能說得出來!
某百科詞條對黃金分割的定義是:將整體一分為二,較大部分與整體部分的比值等於較小部分與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約為0.618。這個比例被公認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稱為黃金分割。
關於黃金分割,網上搜一下多的能讓你犯密集恐懼症,所以在這裡也就不再多說它了(當然,這也不是重點),我們可以聊聊在平面設計中關於黃金分割得運用,很多朋友可能在設計中運用黃金分割的時候,僅僅把它侷限在了長寬高或者留白的比例分割上,其實,拋開這些運用,在色彩上我們也可以運用黃金分割。
一方面,各個色塊在版面中佔據的比例可以透過黃金分割來最佳化;
另一方面,色彩搭配也可以透過黃金分割來進行。比如一個版面,我們有基本色、主配色和強調色三種顏色,一般運用的比例大致是7:2.5:0.5到6.5:3:0.5的樣子。基本色是一個版面構成的最基本元素之一,它決定了整個版面的色調,讀者看到它第一眼的色彩印象,佔比在65-70%之間比較舒服。主配色則能夠彌補基本色的不足,同時拉開層次感,讓整個版面層次分明,佔比在25-30%之間不叫合適。至於強調色,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很多時候我們做出來的版面,感覺已經很協調了,色彩上面也沒什麼大問題,可就是感覺畫面不跳,缺少一絲絲靈氣,其實這個時候可能就是缺少了這麼一點點強調色,有了它,拉開主次關係,很可能就能讓整個版面跳了起來,佔比大致在5%左右。
三、Fibonacci Sequence——斐波那契數列關於斐波那契數列,知道的朋友可能都能說得頭頭是道,不知道的朋友,可能在這裡一時半會兒我也給你講不清楚,畢竟這玩意兒可是屬於數學領域的東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網上搜來看看。某百科關於斐波那契數列的解釋說得就很清楚。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說到黃金分割的時候,必然少不了會說到斐波那契數列,說到斐波那契數列的時候,也少不了會說到黃金分割,其實兩者講的都是一個道理,只不過是通過了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而已。黃金分割是運用比例的方式闡述的,而斐波那契數列則是運用數列的方式來闡述的。
斐波那契數列是一個自然數的數列,數學上卻用無理數來表達,當這個數列中的數字越多的時候,前一項與後一項的比值越接近黃金分割比(即比值越接近0.618),比如1÷1=1,1÷2=0.5,2÷3=0.666,3÷5=0.6,5÷8=0.625,55÷89=0.617977,144÷233=0.618025,46368÷75025=0.6180339886…...越到後面,這些比值越接近黃金比,所以在平面設計中,要理解了黃金分割,能夠靈活運用黃金分割,其實也就算是運用好了斐波那契數列。
講到這裡,基本上也就算了講完了。我上學時學到的和後邊這麼多年總結到的,所謂的平面設計最基本的三大法則就是Van de Graaf canon、golden section和Fibonacci Sequence這三個。當然,開篇說間距、對齊、留白、色彩、圖形、版式、三大構成、虛實、排斥/吸引、間距等等這些東西,其實簡單來說也就是這三大法則的具體體現,在這些方面運用好三大法則,很容易就能做出“高階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的設計作品了。
最後,我需要強調幾點:1、任何法則或者方法技巧,要靈活使用,不可生搬硬套,明明設計已經做好了,突然想起來我還沒用黃金分割,全盤推翻從頭再來,非得用一下黃金分割,這就成了笑話了!
2、在設計中,尤其是多個頁面的作品,比如摺頁,畫冊,書刊等,適當的使用這些法則可以靈活版式,但切記連篇累牘的使用相同的比例關係或構圖關係,尤其Van de Graaf canon,如果一整本書都採用這種方式,新穎過後就是死板,畢竟Van de Graaf canon誕生於中世紀,Jan Tschichold推薦它也是上個世紀的事了,現代社會無論是藝術設計行業,還是印刷行業亦或是人們的審美觀念,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很多時候並不能把這類方法當做金科玉律,絲毫不差的生搬硬套。此外,Van de Graaf canon中討論的適合放置圖片或文字的那塊區域,並不是說圖片文字就一定非得放在那個範圍內,不能越過絲毫,有些時候圖片伸出來可能比死板的放在那個範圍內更有靈性一些,至於空白區域,也並不是說一定就不能放別的東西,比如一些頁首、頁碼、圖示之類裝飾性大於實用性的小元素,適當的在這些留白區域點綴一下,也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總之,還是那句話,有破才有立。
3、黃金分割和斐波那契數列都是數學問題衍生出來的運用,在數學上0.618就是0.618,數學是嚴謹的,不能有絲毫偏差,但在藝術設計中,沒必要非得跟0.618這個數字較勁,有些時候在版面設計中,0.63或者0.66等等接近於0.618都可以。比如說2:3在,做出來的畫面好看,設計者就可以稱這是你這個版面的黃金比例了,比如很多國家的國旗,長寬比就是2:3,也叫的是黃金比例。我曾經在培訓學校見過一位學生,想到用黃金比例,就真的開啟計算器算數字,精確到毫米,然後非得把圖形拉到那個位置,真的沒必要這樣,說得好聽這叫強迫症,說得難聽,這就是腦子缺根弦,這樣的人不適合做設計,可以嘗試去研究數學類的理科專業。
4、除了設計中用到這些法則以外,其實設計師在給客戶提案交稿時也能用得到,具體作用就是——裝逼!經常在網上看見網友調侃,說有的客戶會抱怨:“我給你出這麼多錢,你給我留這麼多空白”,“標誌放大的同時佔比小一點”“這塊內容往左一點,再左一點.....多了,往右一點,哎呀,還是原來的樣子吧.....”,很多時候我們僅僅只是調侃一下,把這些話當成是笑話,可有沒有人思考過,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碰到這麼一個客戶,跟我們這樣抱怨,我們怎麼回覆他呢?如果你告訴他這就是設計,這樣設計最好看,這樣的回答是不是顯得蒼白無力,但如果你扯上黃金分割或者斐波那契數列甚至Van de Graaf canon,很可能你這些專業名稱就能打消他無休止改稿的念頭。比如“我給你出這麼多錢,你給我留這麼多空白”,就告訴他,我這個內容和空白是嚴格按照黃金分割比來來設定的,這樣的設定最符合審美,更合理。如果客戶對黃金分割不感冒,就可以扯出斐波那契數列或Van de Graaf canon了,大部分人聽到這兩個名字就會覺得很NB,很高大上了!拿這種感覺很深奧很科學的東西堵他們嘴,遠比你扯一大堆視覺理論或者色彩理論者來說服他們顯得更專業,更局有說服力也更具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