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跟常遇春旗鼓相當。
2
回覆列表
  • 1 # 說歷史的女人

    他兼具孔明之智 趙雲之勇 關羽之忠 長壽99歲,得他反失天下

    話說元朝末年,民不聊生,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白蓮教領袖劉福通、韓山童創立紅巾軍於1351年首先舉義,劉福通英勇善戰,率軍與元軍正面交鋒無數,勢如破竹,用6年時間,橫掃中原,攻陷汴梁,然後到了強弩之末,形成孤軍陷入困境。劉福通相當於明末的李自成,基本摧毀了元朝的戰鬥力,然而其實力也大為損耗,再爭雄天下,已經力不能支,不提。

    朱元璋於1353年加入郭子興的紅巾軍,他作戰勇敢,腦子管用,為郭子興擺平了不少對手,透過數年征戰,逐漸取代郭子興,成為軍中魁首。本來朱元璋是被動加入義軍的,起初並無大志,但在從軍生涯中,屢遇貴人相助,比如徐達、常遇春、湯河等,實力漸增,慢慢形成統一天下之志。他期初跟元軍作戰並不多,前線多是劉福通直接參戰的,朱元璋主要跟隨郭子興穩定後方,消滅江南各個小股勢力。

    當年舉義旗向元朝發難的勢力比較強大的還有徐壽輝的紅巾軍,他提出的口號比較有誘惑力,叫“摧富益貧”,勢力發展很快,先後攻佔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蘇、湖南等大片地區,軍力增至百萬,成為江南一霸,但其目光短淺,天下未定,急於稱帝,建立天完帝國。陳友諒即在徐壽輝部效力。後陳友諒野心驟起,也想當皇帝,就幹掉徐壽輝,建立大漢帝國,自立為皇帝,在江南風頭一時無兩。

    江南還有一股勢力即張士誠,此人私鹽販子出身,因受不了鹽警欺壓,與其弟張士義等十八人率鹽丁起兵反元,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打下高郵,自稱誠王,建國號大周。他曾與元軍進行過一場著名的高郵大戰,本來他勝算不大,但後來元軍起了內訌,他很幸運地戰勝元軍,一舉成名。控制富庶的長三角,過起了自己的甜蜜生活。當時有種說法,在所有的勢力中,(陳)友諒最桀,(張)士誠最富,這位也一時春風得意。

    以上就是當時的天下局勢。朱元璋在當時並不是最強大的,天下的最終歸屬並不明朗,可以說,劉福通、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均有可能完成霸業。而表面上看陳友諒勝算最大。但朱元璋最聰明,也最幸運,他得到了一大人才,劉基,另外他還有徐達、常遇春等。更關鍵的是他一直與劉福通保持友好。這很重要。因為劉福通是首義,有點盟主的味道,所以朱元璋根據劉伯溫建議,緩稱王,不是不稱王,他還沒有那麼高尚。但張士誠,陳友諒,還有他的曾經的老闆徐壽輝,徐壽輝麾下的明玉珍等,都稱帝了,都迫不及待地享受起了皇帝的豪華日子。這幾個傢伙可以說都是被勝利衝昏頭腦者和急功近利者,人生苦短啊,先當幾天皇帝爽一把再說。可以說朱元璋還是比較清醒的,其實清醒的不是他,而是劉伯溫。不過在當時,劉伯溫並非唯一的清醒者,還有一位很厲害的人物,如果此人得到很好的發揮,則同劉伯溫有一拼,那麼後來的天下很可能不是朱元璋的了,是誰的天下?不是旁人,就是老朱的死敵,陳友諒。

    可以說朱元璋得劉伯溫而得天下,而陳友諒得此人,原則上也可以得天下。因為劉伯溫縱有經天緯地之才,總歸一文人,手無縛雞之力,在主人危急時刻不可能扭轉局面。而此人不然,他就是不僅有諸葛亮孔明之智,趙雲之勇,關羽之忠,而且活到了99歲的一位奇人,他之所以不被後人稱頌,是因為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但是,在當時,他是唯一可以與劉伯溫匹敵的人物。他誰呀,有這麼牛?接著往下看。

    此人不是旁人,就是陳友諒麾下的張定邊。張定邊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此公身材魁梧,瀟灑英俊,尤其鬍子漂亮,不輸三國時的關公,有美髯公之稱。他博古通今,既知天文地理,又熟讀兵法,而且武功高強,勇猛無敵。其為人仗義,頗好抱打不平,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他是陳友諒的結義兄弟,對陳友諒的忠義不亞於關羽對於劉備,在陳友諒定都武昌,轉戰荊楚,征伐江、閩、浙邊陲重鎮等各個階段,都立過汗馬功勞。可以說,沒有張定邊,就沒有陳友諒。

    劉伯溫對當時局勢的把控十分準確,就是先統一江南再統一中國,而統一江南必先拔掉陳友諒這顆釘子。然而,張定邊也是這麼想的,想統一天下必先統一江南,統一江南必先撥掉朱元璋這顆釘子!

    1360年五月初一,陳友諒率水軍10萬越過朱軍佔據的池州,攻佔太平,奪取採石,並派人和張士誠聯絡,企圖上下夾擊,一舉吞掉朱元璋。朱元璋決定利用應天城池堅固、地形複雜的有利條件,針對陳友諒求戰心切、驕傲輕敵的心理,採取誘敵深入、設伏襲擊的方針,誘使陳軍戰艦由大江陷入較狹窄的河道,舍舟登岸,迫使陳軍捨棄自己擅長的水戰,跟朱元璋軍隊在地上交鋒。為了誘使陳軍速來,朱元璋讓陳友諒的老友、元朝降將康茂才寫信向陳友諒詐降,表示願為內應。此計立馬被張定邊識破,極力阻止,可陳友諒求勝心切,固執己見,不納其言,遭致江東橋之戰的慘敗,傷亡20000餘人,丟失軍艦100多艘。繼而又在石灰山戰敗,陳友諒不思勁敵當前,整軍備戰,而是一意孤行,急於稱帝,張定邊以為不可,堅決制止,但陳友諒不聽,任張定邊哭諫而不納,還把張定邊支走,讓他打安慶。陳友諒稱帝改元后,退守九江,又疏於江防,等朱元璋之兵逼近九江西門時,造成陳軍驚惶失措,一片大亂,幸虧張定邊由安慶撤回,急忙救駕,他冒死激戰,陳友諒才得以脫險,連夜逃回武昌。

    陳友諒連遭幾次重創,都是不聽張定邊建議造成的,但張定邊對陳友諒仍忠心耿耿,堅決跟隨。接下來,就是陳友諒跟朱元璋的決鬥,鄱陽湖大戰了。如果陳友諒接受張定邊的建議,那麼就不會失敗,或者就不會發生這次戰役。儘管陳友諒敗了幾次,但其整體勢力還是比朱元璋大得多,此時張定邊給陳友諒規劃出了不失完美的方案:此時應該暫時採取守勢,穩紮武昌,依仗長江天塹,朱元璋則沒有任何辦法。張定邊再三勸陳友諒,首先要安民息兵,整軍堅防,等待時機成熟,再進兵。這是不亞於諸葛亮的戰略眼光的,然陳友諒可不是劉備,沒有劉備的耐心,和虛心,急於稱雄天下,偏偏不納忠言,仍我行我素,他急令製造超大豪華戰艦,擴充水師,然後集結舉國之兵60餘萬,孤注一擲,欲與朱元璋一決雌雄。張定邊苦勸無果,但仍沒有放棄,繼續以一己之力,審時度勢,幫陳友諒策劃,儘量做到最好的結局。陳友諒進軍了。如果此時陳友諒再聽張定邊一言,則仍有很大勝算。

    張定邊建議陳友諒兵分兩路,一支兵直搗應天,另一支兵圍攻朱元璋重鎮洪都(南昌),這樣可使朱元璋首尾不能兼顧,可大獲全勝。因為此時朱元璋正帶兵20萬在安豐解救小明王韓林兒,根本來不及回救,可趁機端掉朱元璋的老巢應天。然陳友諒腦子還是缺根筋,就是不聽,舉全軍之力直逼洪都,南昌守將為朱元璋之侄大都督朱文正,他一面率軍堅守城池,一面派使臣赴安豐向朱元璋報信。陳友諒不吸取江東橋慘敗之教訓,而堅信朱文正必將投降,圍城八十五日不下,沒有任何脾氣。直到朱元璋率20萬援兵趕回,兵臨城下,他這才如夢初醒,只有撤圍,並提出跟對方在鄱陽湖終極對決。這才有了鄱陽湖的慘敗。

    可在鄱陽湖大戰之初,陳友諒仍有很大勝算,畢竟軍力對比為3比1,而且陳軍的戰艦要比朱軍高大上許多,戰鬥力更強。但陳友諒仍然剛愎自用,不聽張定邊,瞎指揮,仿效曹操把戰艦用鐵索連了起來,導致最後的慘敗。可張定邊就是張定邊,在關鍵時刻仍有超常發揮,仍有扭轉戰局的機會。他不愧當世第一猛士,在戰局不利情況下,還是差點憑一己之力解決戰鬥。他就如足球上的羅納爾多,往往在場上打不開局面的情況下,突然啟動,單刀直入,一腳制勝,殺死比賽。那天早上,他面對陳友諒的猶豫不決,也懶得給他說了,就來了個先斬後奏。他把自己的旗艦跟艦隊弄脫離,趁朱軍不注意,突然出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朱元璋指揮艦衝去!面對這一突發性事件,朱元璋及其眾軍士突然集體懵逼,太不可思議了,這是人嗎?簡直天神下凡!只見張定邊威風凜凜站在船頭,滿臉殺氣,指揮若定,他的旗艦像一支利箭朝朱元璋射來!眼看到朱軍陣前了,朱元璋的將士們才反應過來,但為時已晚,張定邊舞動利劍遇鬼殺鬼,見神滅神,連斬朱元璋三員大將,勇猛如當年長坂坡上的趙子龍,就一目標,直取朱元璋首級!如果這次他冒險成功,以後就沒有朱元璋什麼事了。大明朝也就不存在了。可是這時,出現了意外。常遇春突然出現,但他也不敢跟張定邊單挑,玩了個陰的,一箭射來,張定邊中箭,不得不撤退。即便如此,他撤的也瀟灑,朱元璋將士大概被他的英雄之氣震了,居然無一人敢攔截!總之,他雖然此舉沒有成功,但也是全身而退,不可謂不神奇。這也證明了他在危急關頭的冷靜,若一般莽漢,即便中箭,也會不要命的拼了,那麼勢必會被射成馬蜂窩,那麼以後就沒他什麼事了。

    以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朱元璋用火攻之計擊敗陳友諒大軍,這是沒有辦法的事,縱是諸葛再世,也無力迴天。陳友諒60萬大軍毀於一旦,但張定邊在最後階段仍沒有放棄,表現出了一種驚天地泣鬼神的義舉。當時,鄱陽湖一片火海,陳軍死傷無數,陳友諒也中箭身亡,張定邊也如當年趙雲在萬軍叢中護阿斗一樣,誓死救主,冒著箭雨搶下陳友諒屍體,並護陳友諒之子陳理突圍,撤回武昌。朱元璋乘勝調軍圍困武昌,陳友諒元帥張必先被擒,而張定邊頑強守城,堅持了兩個月,終因孤城無援,城破。張定邊誓死不降,又率一支兵,冒死突圍。此後逐鹿於荊襄之間,但自知大廈已傾,無力迴天,於是勸慰士卒解甲歸田,大家雖感將軍不棄之恩,但無可奈何,只有淚眼相別,各奔前程。從此,張定邊改名換姓,混跡江湖。

    大明建立之後,朱元璋曾派人尋張定邊出山,但他傲骨錚錚,決不仕明,遂出家為僧。在出家期間,曾帶領眾僧開墾禪田50餘畝,以濟貧民。相傳他一次在山間練功,遇一猛虎,便拿禪杖殺死了它,展現了他的絕世功力。張定邊善始善終,自1318年到1417年,活到99歲,可謂高壽。

    總之,陳友諒得張定邊是他的福氣,但他得之而不惜之,更不會用之,自然難成大氣。他一生剛愎自用,狂妄自大,是其性情決定了他的失敗。張定邊在他各個時期都表現出了不亞於諸葛亮的遠見和智略,但都被他浪費了。但張定邊一生不事二主,可謂一位絕不亞於關公的忠義之士,儘管沒有成就大業,但也不愧此生,令人敬仰!

  • 2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如果要論元末明初第一猛將,其實不是常遇春,也不是徐達,更不是趙普勝,而是陳友諒麾下的張定邊。

    張定邊1318年出生在湖北沔陽一個普通的貧苦漁民之家。他不但身材魁梧而且長相英俊。最重要的是,他還勇武而且十分有謀略,對兵法有很深的研究。雖然出身低微沒讀過什麼書,但總的來說,張定邊是個有勇有謀之人,而且還對中醫學有一定的研究。同時,張定邊極具俠義精神,急公好義喜歡打抱不平。

    張定邊與陳友諒是老鄉,而且屬於發小,兩人關係非同一般。陳友諒參加義軍後,張定邊成了他忠實的追隨者。

    陳友諒野心很大,他先殺倪文俊,後殺徐壽輝後稱帝。而陳友諒能稱帝的離不開一個人的支援和幫助——張定邊。

    張定邊文武雙全,多次向陳友諒提出寶貴合理的意見,只可惜陳友諒剛愎自用,被暫時的勝利所矇蔽沒能聽取張定邊的建議,導致了大敗。

    在張定邊的輔佐下,陳友諒的起義軍很快就發展成了江南最強大的一支起義力量。

    公元1360年,朱元璋利用康茂才對陳友諒詐降時,張定邊就極力反對去江東橋,但是陳友諒不聽導致慘敗。失敗之後陳友諒不反思原因,反而急於稱帝,張定邊哭著勸誡陳友諒不要稱帝,這樣會把元朝的大軍都引向自己,可是陳友諒也不聽。

    其實鄱陽湖大戰一開始,張定邊就斬殺了朱元璋麾下三員大將韓成、陳兆先、宋貴。後來雙方在鄱陽湖展開生死決戰時,一度陷入僵持狀態,這種情況對陳友諒的軍隊很不利,畢竟遠道而來缺糧少吃士氣必定大降。於是張定邊決定實施單獨行動,給朱元璋來一個出其不意。

    張定邊瞞著陳友諒率領三艘戰船直撲朱元璋所在中軍艦隊,直至他的戰船快要接近朱元璋時,眾將才恍然大悟,於是急忙駕船迎敵,一時間30艘戰船將張定邊的戰船圍住。

    身陷重圍,張定邊手持利劍站在船頭,從容鎮定地指揮將士衝殺,勇猛無敵竟無人能夠阻擋,他生生地從30條戰船的包圍圈中殺出一條血路來,同時斬殺了朱元璋多位大將。

    眼看著張定邊的戰船就要來到朱元璋身邊,朱元璋慌忙閃人,不料情急之下船擱淺了,眼看朱元璋在劫難逃了,關鍵時刻,救星出現了——常遇春。只見他彎弓搭箭,一箭射中張定邊。

    張定邊中箭受傷了,只能退出戰鬥,更人稱奇的是,張定邊即便受傷撤退了,朱元璋的戰船也沒有人敢阻擋他後撤,可見其勇猛無敵。

    陳友諒戰死後,張定邊拼死救出陳友諒的兒子陳理,護送至武昌後擁立為帝。朱元璋沒有放虎歸山,繼續追擊,陳理選擇了投降,陳友諒的起義徹底失敗。

    而張定邊不願投降朱元璋於是隱姓埋名過起了隱居生活。當時張定邊把部下殘兵解散,打算等待時機東山再起。但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後,很快就統一了江南。一路勢如破竹,沒幾年就統一了中國。

    張定邊知道已再捲土重來之機了,於1368年在福建泉南靈源山削髮為僧,自號沐講禪師。

    張定邊帶領僧侶墾田殖桑賙濟貧弱,而且還用自己所學的中醫知識為周圍貧苦的老百姓施藥。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已達百歲高齡的張定邊去世,而這時朱元璋都已經死了19年了。生前沒徹底打敗朱元璋,但歸隱後還是"熬死"了朱元璋,這是不是也算是慰藉呢?

  • 3 # 清風明月話歷史

    對於張定邊的勇猛,史書上就有記載,“若論勇猛天下無出其右者。”由此可見,他的勇猛絕對不在常遇春之下,而且此人還深通謀略,是書上說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還懂兵法。我個人認為張定邊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將才,尤其智謀上,我認為他不在劉伯溫之下,下面我來說兩件事。

    朱元璋和陳友諒之間有場戰役我們不得不提,這場戰役叫做龍灣戰役。

    陳友諒攻下太平後,就迫不及待地殺了徐壽輝,還要在行軍的路上,以五通廟為行殿,登基稱帝,國號漢,當時陳友諒身邊就張定邊一人哭諫不已,可是陳友諒不但聽不進意見,還嫌他在身邊太煩,於是令他率軍去攻打安慶,自己則繼續登基稱帝。

    龍灣大戰前,陳友諒的勢力乃是朱元璋的四倍之多,當陳友諒率領大軍攻破太平,直逼應天之時,朱元璋大驚,最後他採納了劉伯溫的建議,在龍灣設下埋伏,讓手下康茂才寫了封詐降信給陳友諒,說自己願意投靠陳友諒,讓陳友諒率領大軍從水路直逼應天城下,然後自己作為內應,裡應外合,大破朱元璋。

    當陳友諒接到康茂才派人送來的詐降書時,張定邊就認為是個陰謀,三番五次地勸阻陳友諒不要上當,可是,陳友諒這人專橫獨斷,根本聽不進意見,結果中了朱元璋的埋伏,致使最後龍灣大敗。

    可是戰敗之後,陳友諒的勢力得到了削弱,而朱元璋的勢力得到了增強,最後兩人竟能勢均力敵。如果當初陳友諒肯聽張定邊之言,就不會中了劉伯溫的計策,導致龍灣大敗,或許便可打敗朱元璋,最後君臨天下!

    就上面兩件事來看,張定邊連劉伯溫的計謀也是識破,智謀確實非同一般,以我之見不在劉伯溫之下吧!

  • 4 # 小凌說史

    其實張定邊不但是陳友諒手下第一猛將,更是元末時期天下第一猛將,可見張定邊的勇猛,那麼張定邊的智謀如何呢?

    當年朱元璋的手下假意投降陳友諒,寫信願意和陳友諒裡應外合打敗朱元璋。這迷惑了包括陳友諒在內的大部分人,但是張定邊卻認為其中必定有詐,不可以聽信康茂才等假意投降。但無奈陳友諒不聽,導致在江東橋慘敗朱元璋。這個是第一個體現張定邊智慧的地方。

    陳友諒經歷了大敗後,並沒有痛定思痛,反而是急於改元稱帝,儘管張定邊認為此時稱帝不利於陳友諒的發展,容易招致元軍等的圍攻,但無奈陳友諒一意孤行,這說體現張定邊智謀的第二點。其實張定邊除了智勇雙全之外,他對於陳友諒也是忠心耿耿的。

    陳友諒敗亡之後,張定邊攜他兒子奔赴武昌,立陳友諒的兒子為新帝。然而過了兩個月之後,陳友諒的兒子就出城投降了,無奈之下張定邊只得冒死突圍。鑑於形勢已經無可挽回,張定邊遣散了士兵,解甲歸田了,選擇了隱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畝水稻在沒有任何化肥農藥情況下,使用有機肥有多高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