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巫鴻老師1991年發表在Representations(《再現》)雜誌上的的論文“Tian’anmen Square: A Political History of Monuments”(天安門廣場:一個有關紀念碑的政治史)。這篇文章講述了天安門廣場從帝制到共和國時期的發展,講述了不同歷史階段的政治對它的空間形態和象徵意義的影響,講述了權力表現與建築的關係,還講述了空間所經歷的不同政治力量的角逐。
這篇文章後來成為巫老師2005年出版的專著Remaking Beijing:Tian’anmen Square and the Creation of a Political Space(《再造北京:天安門廣場與政治空間的創造》)的第一章。《建築師》希望我推薦一本書,在我看來,這本書和巫老師所有的著作都值得向建築界的讀者們推薦。
答:
推薦一些有內涵的非專業性書籍
01
薦書者:褚冬竹
《走向新建築》
勒·柯布西耶在建築理論上提出了許多革新和獨特的見解,批評了看不到工業發展和建築發展必然趨勢的古典主義學派,對世界現代建築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本書中提出了建築必須走大生產、工業化道路,反對搞虛假裝飾的古典主義;主張設計要有整體觀念,等等。
02
薦書者:葛明
《勒·柯布西耶全集》
[瑞士] 斯通諾霍(Stonorov O.)
共8卷,堪稱建築界有關勒·柯布西耶資料最為詳盡的權威著作。全套書囊括了1910~1969年勒·柯布西耶的作品及理論,圖樣詳細、照片豐富,文字生動。
“該如何豐富我們的創造力呢?”這位偉大的建築大師、哲學大師勒·柯布西耶給我們指引的方向是:“去向那無疆之域,去自然的瑰麗多彩中發現”,“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對事理的探究中來,至於建築變成了自然而然的結果”。他的設計沒有邊界,沒有桎梏。在他而言,建築師應該“成為整個社會之最傑出——精神之最富足”,“對任何事情都是開放的”。
“建築,是一種思維方式,而非一門手藝。勒·柯布西耶教給我們的不僅是知識和方法,更是深入人心的思想和綱領。”
03
薦書者:王貴祥
《中國營造學社彙刊》
最早刊行於民國時期,共23期22冊,16開本,約5600頁,圖版逾千幅。1930~1945年,朱啟鈐、梁思成、劉敦楨、闞鐸、梁啟雄、單士元、陳仲篪、王壁文等一大批中國營造學社同仁,先後調查了全國15個省220多個縣的歷史遺構,測繪、調查、攝影了2000多個建築,對唐、宋、遼、金代的建築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基本上掌握了自魏晉到明清時期的建築實物資料;在文獻典籍整理方面,他們對浩瀚的古籍進行考辨源流,對中國建築自遠古至明清時期的歷史發展脈絡有了較清醒的認識,為他們後來的研究工作深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中國建築史學研究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這些成果全面反映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上,是中國一筆極其重要的文化財富。
04
薦書者:徐蘇斌
《華夏意匠》
本書作者李允鉌透過多年潛心研究中國建築設計傳統、長期實地考察東西方建築,博覽中外建築經典,驗證了中國古代存在具有中國民族與地理環境特色的建築與規劃理論,其中許多設計思想與技法屬中國獨有或首創,在世界都居於領先地位;進而充分肯定了中國古典建築設計理念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結晶,也是世界建築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華夏意匠》總結了中國古典建築設計原理,書中字裡行間不時流露出一位學者對國家的拳拳熱愛之情和對優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駁斥了少數西方人傲慢、狹隘的片面學術觀點與某些中國“學者”缺乏民族自信的西化傾向,從根本上修正了學術界長期以來存在的種種謬誤與偏見,打消了對中國傳統建築的模糊認識,從而全面解決了對中國古典建築的認識與評價問題。
05
薦書者:青鋒
《建築的倫理功能》
本書出自多年前作者與肯特·布魯默(Kent Bloomer)的一些談話,他們談到了建築,談到了耶魯大學的建築學本科生必修科目以及建築學教育。在談話中,他邀作者向他正在客串編輯的一期《建築教育》雜誌投稿。於是作者寫一篇簡要的、提綱挈領式的短文,標題已然是“建築的倫理功能”(《建築教育》雜誌,合訂本29,1975年第1期第14頁)。十年後作者擴充了該文的內容,但它仍然簡短,作者冠之以同一標題(發表在Pescriptions上,編輯為Don Ihde和Hugh J.Silverman[奧爾巴尼:SUNY出版社,1985年],第129~140頁)。現在作者是第三次選用這個標題,因為本書表明,該標題所提出的問題一直是個挑戰,其中“倫理的”(ethical)一詞據作者理解與希臘語ethos(精神特質)更相關,而不是通常所指的“ethics”(倫理、道德),如“商業道德”或“醫德”時的那種意思:本書中所稱的architectual ethics完全不是“建築道德”的意思。
06
薦書者:褚冬竹
《達 · 芬奇幽靈》
大約在1495年,文藝復興時代的天才列奧納多·達·芬奇畫下了一幅用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命名的著名畫作——《維特魯威人》,一個站在一個方形和圓形中具備完美人體比例的男人,這幅畫一方面傳達著那個時代獨有的宇宙幻想、神權迷思、宗教靈光,另一方面也昭示著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人文主義的日益昌盛,是歐洲黑暗時代到近代文明轉換時期的代表之作,更是科技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文藝復興典範!
本書捕捉西方思想史上的關鍵時刻,即從中世紀過渡到文藝復興的那段時期,以一幅畫為鑰匙,開啟文藝復興時期的大門,為我們展現那個藝術、科學、哲學似乎正合二為一的時代,對於人到底有多少創造性與力量的可能性給予達·芬奇般的展現與解釋,也為我們理解文藝復興甚至整個歐洲文化和歷史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07
薦書者:徐蘇斌
《建築保護史》
尤嘎·尤基萊託所著的《建築保護史》是當之無愧的關於建築保護髮展歷史的經典著作。作者是當今世界最著名的文化遺產保護史學家和哲學家之一,他很早就投身建築規劃和保護行業,因通曉多種語言,如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瑞典語、芬蘭語等,故而在建築保護領域具有難以比擬的優勢。《建築保護史》是他二十多年的經驗與思索的總結,對世界主要是西方建築保護的發展歷程作出了全面介紹,並指出這種發展如何影響了國際文化遺產保護活動。書中包含大量的保護案例和系統豐富的史料,這些資料即便是專業人士都很難透過積累獲得,遑論一般讀者,因此可作為所有希望更好地瞭解建築歷史的人士的必讀著作。
08
薦書者:李振宇
《說園》
《說園》對造園理論、立意、組景、動觀、靜觀、疊山理水、建築栽植等諸方面皆有獨到精闢之見解。全書談景言情, 論虛說實。誠如葉聖陶先生評述:“熔哲、文、美術於一爐,臻此高境,欽悅無量。” 文筆清麗可誦,引人入勝。這不僅是一部園林理論著作,還是一部文學作品,別具一格。
09
薦書者:王貴祥
《建築理論史——從維特魯威到現在》
本書是一部對歐洲與北美最為重要的建築理論觀念所作的具有先驅性的評論式綜覽。它詳細介紹了自維特魯威以來的世界建築歷史和理論,揭示了許多個世紀以來的建築理論所展現的主題的豐富與多樣性。克魯夫特教授在書中對於每一位重要的建築理論家的闡釋,都是奠基在他對於原始文字的親自閱讀的基礎之上的,這些文字中包括了維特魯威的,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作者們那些論著、實用手冊和範例模式性書籍,一些烏托邦哲學的或更為寬泛的美學、考古學或文學著作,和較為晚近時期的建築師自己的一些表述也關聯其中。外文文獻的引證,都用的是英語譯文,並在尾註中附上了所引段落的原始文字。圖例是建築理論著述整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本書包括了200多幅經過精心挑選的具有關鍵意義的圖版例項。書中還附有充實可信的尾註,以及極其豐富的參考文獻目錄。
《建築理論史——從維特魯威到現在》於1985年以德文版的形式問世,隨即又出版了英文版。本書因其宏大視野的主題以及在這一專題領域中所具有的國際性影響已成為世界性經典著作而廣泛受到人們的歡迎。本書對建築師及相關專業在校師生具有極好的參考借鑑價值,是一本極好的研究世界建築歷史的圖書和教學參考書。
10
薦書者:青鋒
《Infinity and Perspective》
人們往往把現代世界的興起與科學態度在16、17世紀的出現尤其是哥白尼聯絡在一起。然而,要想理解現代世界的興起,就必須理解它在中世紀的開端。全球性的現代文化是中世紀基督教文化自我演進的一種產物,其先決條件是人的自我理解的一種轉變,這種轉變與對上帝、上帝與人、上帝與自然的關係的不斷變化的理解密切相關。文藝復興時期對透視法的興趣是理解這種發展的一把鑰匙,阿爾伯蒂的《論繪畫》對此作了簡潔表達。但與此興趣密切相關的是關於上帝無限性的神學思辨,庫薩的尼古拉的工作特別清楚地反映了這種關聯。
現代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必然籠罩著虛無主義的陰影,後現代思想已經對現代世界的發展提出了質疑。然而,只有理解了現代世界的正當性,我們才能開始理解和麵對其非正當性。正是本著這一精神,本書最後呼籲一種或可稱為後後現代(post-postmodern)的地心說。
11
薦書者:劉加平
《梁思成全集》
梁思成先生是中國傑出的建築學家。《梁思成全集》是梁思成先生1930年代初期的研究成果,曾在1934年由中國營造學社出版。在梁思成先生誕辰百年之際,2001年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正式出版並在國內外發行。
主要內容:
第一卷 是1920年代後期和1932年的古建築調查報告和文章以及《中國雕塑史》等,證實梁思成先生是研究中國雕塑歷史的開拓者。
第二卷 編入了1933年至1935年期間寫的古建築調查報告,由孫大章校閱並註釋。
第三卷 主要內容是1935年至1946年期間寫的文章及調查報告。由楊鴻勳、王世仁校閱註釋。
第四卷 收入了梁思成先生的重要專著《中國建築史》《中國建築之兩部“文法課本”》《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築》等,由王世仁校閱並註釋。
第五卷 編入1945年至1971年間寫的文章和書信,由左川校閱並註釋。
第六卷 收入的兩部專著《清式營造則例》和由梁思成主編、劉致平編輯的《建築設計參考圖集》都是目前建築工作者從事古建築修復及設計所必不可少的參考書,由郭黛姮校閱並註釋。
第七卷 是宋代李誡著《營造法式註釋》由徐伯安、王貴祥校閱註釋。
第八卷 是梁思成先生用英文寫的《影象中國建築史》,由梁先生之子梁從誡翻譯並註釋,由孫增蕃校。這部專著是梁思成抗戰時期撰寫的。
第九卷 主要是梁思成先生的建築設計作品、繪畫作品和梁思成年譜,由林洙女士編輯。設計作品共收入10項,有照片和圖紙。
第十卷 2001年出版的九卷本《梁思成全集》的補遺卷。主要包括山西應縣佛宮寺遼釋迦木塔、信件、梁思成工作筆記摘錄等內容。
12
薦書者:賴德林
《Remaking Beijing》
賴德霖:
其實對我專業學習影響最大的並不是一本書,而是一篇文章,它不僅影響了我的專業發展,還影響了我的生活道路。
這篇文章是巫鴻老師1991年發表在Representations(《再現》)雜誌上的的論文“Tian’anmen Square: A Political History of Monuments”(天安門廣場:一個有關紀念碑的政治史)。這篇文章講述了天安門廣場從帝制到共和國時期的發展,講述了不同歷史階段的政治對它的空間形態和象徵意義的影響,講述了權力表現與建築的關係,還講述了空間所經歷的不同政治力量的角逐。
1992年我從哈佛大學張光直先生的一名博士研究生那裡聽說了這篇文章,又在1994年透過朱劍飛兄得到了這篇文章的影印件。當時我已經獲得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的博士學位,透過在清華大學的12年學習,耳濡目染聽過和看過不少有關天安門廣場和建築設計的介紹,還曾經為楊永生和顧孟潮先生主編的《20世紀中國建築》一書寫過有關人民英雄紀念碑、 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和毛主席紀念堂等建築的條目,自以為對天安門廣場的歷史還算了解。但巫老師的文章將建築史、空間史與文化史、政治史、美術史、視覺文化史相結合,令我耳目一新,從中領略到建築史研究的一個全新境界,是這篇文章最終促使我下決心在35歲時到美國接受再教育,到芝加哥大學巫老師門下學習美術史。所以我說它對我專業學習影響最大。
這篇文章後來成為巫老師2005年出版的專著Remaking Beijing:Tian’anmen Square and the Creation of a Political Space(《再造北京:天安門廣場與政治空間的創造》)的第一章。《建築師》希望我推薦一本書,在我看來,這本書和巫老師所有的著作都值得向建築界的讀者們推薦。
我從1980年上大學就開始讀《建築師》雜誌,現在一期不少,都有收藏。又從1993開始在《建築師》上發表文章,2003年起擔任編委,可以說見證了這本學術期刊的發展,也自覺與這片學術園地很有緣分。在世界讀書日之際,我衷心祝願《建築師》——這份中國最好的建築專業期刊之一,能夠越辦越好,再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