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守柮慎獨

    要讓他主動,首先要讓他從內心願意去付出。所以第一步要讓他知道未來的目標是宏偉的,實現的路徑是可行的,他會是這個目標實現的一份子,並分享成就結果,這是主動的基礎。然後要讓他對決策有參與感。很多管理者總是認為員工不需要知道很多東西,也沒能力做決策,甚至故意利用老闆和員工的資訊不對稱來當做自己的權威來源,但其實這正是員工不願意努力的原因。員工對決策有參與感,他就會覺得他是公司政策的制定者,自然有責任感和自豪感,當結果不能實現的時候他也會認為有自己的責任,如果決策他完全沒辦法參與,就會產生這個決定有問題,領導很多問題沒想到等等想法,認為結果不好跟他也沒什麼關係,甚至幸災樂禍。當然確實很多員工由於自身經驗或能力不足,參與決策可能不合適,那就可以讓他對自己工作範圍內的一些小的事情可以決策,然後管理人員適當引導和把關。關鍵是讓員工參與,並且認為自己也是主人翁,才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最後是績效的掛鉤,員工必須對結果負責,根據結果的好壞來定員工的發展和薪酬,這樣員工就會謹慎行使他的權利,並認真思考是否真正可以完成目標,當然這個過程中要鼓勵為主,懲罰為輔,過程中要監控和輔導,幫助員工不斷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薪酬,自然就進一步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有參與感,能參與一定層次的決策,感覺自己是主人的一份子,結果影響他的薪水和發展,感覺到自己的能力有成長,員工自然會越來越有主動性。

  • 2 # 愛祖國在我心中

    這個問題也是比較複雜的。因為每個領導,各有不同的個性及領導方法。按排、指導工作各有千秋,但共同的思想,都是讓每個工人幹好工作。多幹事,幹好事。拿出優質產品,迎得高的效益……。再一個工人的素質、水平、性格……等等也不盡相同。所以利用什麼方法,去激發思想,讓他們多出工,多出力,多幹活,這得基本掌握好每個員工的心思,去進行實施。可不能一概而論……。總之,做為領導(一)要思想端正,品德高尚,一事同人。深入基層(車間),密切關注同志們的生活和艱苦。問寒問暖,真誠實意的關心員工的一切。取得工作者的尊敬和愛待。以達到有令即行的工作作風……。(二)要誠實守信,言行一致,不高調,不虛偽。腳踏實地,帶頭工作,樹起標帥,取得員工認可……好領導!(三)工資及獎勵:說啥是啥,不能不兌現、不落實,按期發放。許出的誠諾一定要實現。千萬不能說一套,做一套,欺騙工人……。(四)獎罰分明,多勞多得,以勞取酬。激發員工的積極性。總的來講:根據現實情況。發展企業的基礎,不外乎企業領導的形象和威信;以勞取酬、獎罰分明的好方法……。是員工主動出工、出力、出活,促進企業健康蓬勃發展……謝謝!

  • 3 # 王三斧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決,所有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那就是我憑什麼那麼賣力氣幹活?比如你給2000塊,規定是8小時,那麼來應聘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這個人只能給你創2000塊的收益,超過兩千塊就要加班,加班意味著加錢。但是加班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工作的重點在於效率,本來8個小時的活,你硬生生的加到10個小時,活不多幹,錢多付出了。那不如,一開始就把錢給足,讓員工有歸屬感,感恩,另外讓他不捨的丟失這麼好的工作機會,只有這樣,他才會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把工作幹好。所以,問題在於老闆用人。你只是精神鼓勵,宏偉目標激勵,遠大理想規劃,稍微不傻的人都知道,你是個騙子老闆,一切都不如把福利搞上去,工資搞上去,團建搞上去來的實在,更能留住人心,人才!

  • 4 # 環球人力資源智庫
    主動代表了什麼?

    在我不算長的職業生涯中,總共有過3份工作。

    這3份工作遍佈於5個國家。

    第一份工作在非洲,因為公司業務分佈,我輾轉於肯亞等三個相鄰的國家。

    第二份工作已經回國,不過公司是澳資企業,作為人事主管兼董事長翻譯,有幸去到悉尼公司交流。

    第三份工作,也就是我現在的公司,帶著些國企性質。

    因為一直做的都是「管人」的工作,對員工的動態十分敏感。

    時間一長,我發現每個地區:

    員工的主動性有著不小的差別。

    拿悉尼和非洲肯亞員工相比,雖然非洲整體生產率較低;

    但從員工敬業度角度來說,並不比悉尼要差。

    五天八小時工作制,他們不會偷懶,該做的事就做。

    這和我們在抖音上看到的場面,還是有些區別。

    再對比國內,讓我有了更深的感受。

    雖然國內員工勤奮、努力,但在關鍵時刻明顯可以看出,他們的敬業度,並不比非洲高多少。

    這不禁讓我去想,員工主動性,究竟代表了什麼?

    究竟何為主動性?

    字典裡,對「主動」二字的解釋是:

    對事業專心致志。

    但對於何為「員工主動性」業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這裡援引英國就業研究所(IES)給出的一個定義:

    主動性就是,員工對組織及其價值觀所持的積極態度。

    出於組織利益的考慮,敬業的員工會了解業務背景,並與其他員工共同提升工作績效。

    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

    雖然對於敬業度的定義眾說紛紜,但大家都認同的一點就是:

    員工主動性是進步與更高表現的核心驅動力。

    當員工擁有高主動性時,他們會處於一種工作成果所帶來的愉悅感之中,個人的能力能被充分的釋放出來。

    在遇到艱難問題的時候,個人能力的交匯,會迸發出更大的潛能,繼而幫助企業渡過困難,更上一層樓。

    員工主觀能動性的充分調動,不僅能夠幫助到企業,同時也是自身能力提升的契機。

    在企業這個平臺上,他們能夠鍛煉出更強的適應能力。

    這是一種「雙贏」,是目前多變市場上,任何企業都希望具備的一種內在能量。

    勞動關係下的主動性

    毫無疑問,主動性存在的前提,是員工屬於某一個組織。

    組織為員工主動性提供了必備的環境。

    深層次理解,敬業度是勞動關係延續期間,衍生出來的一種附屬品質。

    一旦勞動合同解除或到期終止,敬業度也就不復存在。

    所以,在勞動關係的契約下,敬業度的存在,應該具備以下三方面的條件:

    其一,員工和企業建立了某種心理上的契約。

    敬業度包含了多方面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信任。

    即便有了勞動合同,沒有信任的基礎,也不會產生敬業度。

    在企業和員工彼此滿足的前提下,雙方會建立積極的心理契約。

    在這種情況下,員工才會積極主動的開展工作,而不是等著企業「擠牙膏式」的磨洋工。

    其二,敬業度和各種管理手段分不開。

    單獨把敬業度拎出來說事,不存在任何實際意義。

    它的存在,是為了更好的發展;

    同時,其他管理手段的合理性,也是敬業度存在的前提。

    舉個例子:

    如果企業對員工的績效評價是「一鍋端」,而不是「賞罰分明」,就不利於敬業度的形成。

    不僅高績效者會失望並離去,甚至低績效者也不會滿意;

    一旦哪一次沒有滿足低績效者,他們反而會覺得公司沒有善待他們。

    其三,HR在員工敬業度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員工進入一個公司,最開始接觸到的是HR,最後離開時,也是HR。

    在他的整個勞動合同存續期間,HR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HR要幫忙做什麼呢?

    如何促進員工與團隊的融合,如何促進不同團隊之間的協作,如何處理好員工在工作上碰到的問題等等,都是HR應該思考的。

    這些點滴細節,會「潤物細無聲」般直抵每個員工內心。

    現在回想一下,有沒有某個員工曾跟你說:

    他之所願意加入公司,是因為你HR的原因?

    如果有,那恭喜你,你在員工敬業度的大路上,已經領先了別人一步。

    持續改善企業和員工的關係,是員工敬業度的核心之所在。

    雖然非洲整體消費水平很低,但企業在以上三點上,確實「有一手」,也難怪員工敬業度會高。

    主動性驅動因素

    上面說到的例子,已經說明了,錢不是提高員工敬業度的唯一,或者說最重要指標。

    整體來說,員工敬業度的驅動因素有兩大類:

    感性驅動和理性驅動。

    很多時候,管理者以為,只要錢到位了,員工敬業度自然就高了,流失率就會降低。

    可實際上並非如此。

    一來,什麼叫錢到位了?

    多少才叫到位,並沒有一個準確的界定。

    這個界定往往是企業領導拍腦袋或者根據公司薪酬職級職等確定的,而不一定是員工內心所想的。

    二來,錢作為外界刺激,會存在刺激強度遞減直至消失的時候,到時又該怎麼辦?

    所以,敬業度作為一種帶有個人很強主觀意識的存在,感性驅動才是關鍵。

    當員工相信自己、相信團隊、相信組織時,他們就會毫無保留的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

    這也是為什麼,管理者都非常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

    文化就是一種氛圍,是感性的存在,但卻對員工有著不小的影響。

    在利用理性驅動和感性驅動來提升員工敬業度時,要經過三個階段:

    融入階段、理性階段和感性階段。

    融入階段:

    讓員工感知,其是否已經融入到了這個大集體中,是否成為了團隊中的一員,是否已經開始為這個組織做貢獻。

    理性階段:

    企業給到的薪資福利是否滿足員工的生活所需,各項規章制度是否利於員工能力的施展。

    感性階段:

    員工在企業是否具有了歸屬感,員工的意見是否能夠受到重視,員工內心所想是否能夠被企業所聽到;

    甚至幫其實現,員工是否受到了公平的待遇,給了員工家庭般的溫暖。

    其實從這裡就可以看出:

    員工敬業度,在整個人力資源六大模組裡面,都有所滲透。

    HR在開展工作時,從招聘到最終的離職,都應該將員工放於首位,將員工作為自己的「使用者」,站在使用者角度去考慮這些問題,進而促進敬業度的提升。

    如何創造主動性環境

    企業若想保持持續的高增長,能在移動網際網路浪潮下始終朝前航行,員工敬業度就必須被予以重視。

    以下三點具體操作,可以從最底層開始,改善員工敬業度。

    第一,培訓直接管理者。

    直線管理者是與員工接觸最緊密的領導層。

    他們的一舉一動,對員工都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很多時候,員工之所以願意無條件付出,不是企業有多偉大,而是他的直線管理者讓他願意跟隨。

    第二,制定有益於員工工作生活的多樣性政策。

    豐富多彩的工作與生活,是調節員工狀態、放鬆心情的最好利器。

    企業不應該把組織打造成一個類似於「密閉談判所」般的存在,而應該以更加積極與開放的心態,去接納一切新事物,將活力充分引入組織內部。

    第三,建立通暢的交流反饋渠道。

    溝通的不順暢,是很多企業為人詬病的地方。

    「溝通牆」的存在,會直接阻斷情感的交流,對敬業度的提升非常不利。

    當員工的意見與心聲,傳達不到企業領導耳朵裡的次數越來越多之後,員工會採取「退縮」的自我保護行動,不再發表自己觀點,只做崗位上的一顆螺絲釘。

    一旦有好的機會,就會離開。

    現如今的職場,企業已經不再握有100%的主動權;

    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企業必須關注員工,達到雙贏的狀態。

    這一趨勢,不可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玩的回合制手遊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