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NGOer

    先說觀點 這樣的人 往往是非常自卑的人

    為什麼這麼說 自卑的人 往往是比較敏感的 有社交焦慮症 這樣的人 很在意周圍的人對自己的看法 沒做一件事 都在想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是不是別人認為我哪裡不好 說話說的不對 做的事情太張揚 沒照顧到別人的感受 是不是別人覺得我好傻 是不是很丟人

    在這種心理下 一個人往往不願意得罪其他人 生怕別人對自己有看法 不想留下不好的印象 不敢拒絕別人 哪怕別人的要求並不合理 也儘量滿足對方

    那為什麼會對那些對自己好的人發脾氣呢

    一方面 因為在和其他人的相處中敏感焦慮 感情沒有宣洩口 需要有人來宣洩壓抑的感情和心理

    一方面對自己好的人往往很熟悉 比如家人 親人 很好的朋友 閨蜜 因為熟悉 所以在這些人跟前 心態是放鬆的 不像在其他人相處時 瞻前顧後的害怕得到別人負面的評價 一旦心情放鬆下來 遇到不順心的時候 再加上感情 心理 壓力宣洩的需要 就產生了把壞脾氣 壞情緒留給那些對自己好的人 這種情況

    綜上 根源就在於嚴重的自卑和不自信 社交焦慮症

  • 2 # 京西玉人

    為什麼有些人把最壞的情緒留給對自己最好的人?

    不是把最壞的情緒留給和自己最好的人,而是隻有面對和自己最好,最親的人,才表現出真我。

    也只有對自己最好的人,和自己最親的人才會接受和包容自己的壞脾氣。

    說一句大白話,只有最親和自己最好的人,怎樣的壞脾氣也不用擔心會得罪了和自己最親的人。也只有和自己最好的人會撫慰自己因壞脾氣帶來的壞的心情。

    這就是和自己最親最好的人和普通人之間的區分。

  • 3 # 謙式情書

    首先我們認為他是我身邊最親近的人,因此也瞭解我的脾氣和性格,不會太跟我計較。所以我們總是經常將自己的脾氣或者是壞情緒發洩在他們身上。但是殊不知,這也是對他們最深的傷害。你以為他們不會計較太多,但是當你回想一下,他是你最親的人,也是對你最好的人,但是你給予他們的不是你最好的一面,而是最醜陋的一面。是誰都會難免心涼半截。我們在陌生人面前,總是習慣偽裝。將自己偽裝的非常好,同時也讓自己變得非常的不像自己。讓別人能夠感受到你的好,感覺你那那都沒有問題,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你僅僅是將對方蒙在了鼓裡。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感覺你什麼都好,非常喜歡跟你相處的原因,說不定人家也是為了利用你呢?我們總是不計後果的將自己的壞情緒發洩在自己最好、最親的人身上,但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畢竟你的一次次發洩,就是對他們的一次次傷害,傷害久了,心便涼了。這個時候你在做什麼都是於事無補,不如早點採取行動,將自己的壞情緒收斂一些,說不定會讓你收穫與眾不同的驚喜。

  • 4 # 心理學充電時間

    生活中大多的時候,我們許多人確實是把最糟糕的情緒,留給了對自己最好的人。說成是恩將仇報,其實也不為過。因為這些對自己好的人一定是愛你的人,也只有我們的親人才可以這樣的做到。對待愛自己的人,我們本應該給他們都是最好的,卻不知不覺把最壞的情緒給了他們,這是非常不好的一種行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產生這樣的行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在外需印象管理,在親人面前會更真實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因此在情感上是有與他人建立聯絡的需要的,為了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在外我們必須做出一定的印象管理,保持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因此在情緒的表達上會更加內斂。有時候內心是極度不開心的,但是臉上還是掛著笑容,這是因為將自己的負面情緒進行了隱藏。而在面對親人的時候,我們能夠更加真實的做自己,也就是可以真實的去表達情感和情緒,甚至是在外受到的委屈,都會一股腦的向對自己最好的人發洩。

    對於親近的人需求更多

    當個體的需求不被滿足的時候,個體就會產生消極情緒,對於親近的人來說,我們接觸的更多,也更加的真實,因此對於他們的需求也更多。不僅是身體上的,也包括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需求都有,一旦沒有被滿足,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因此很容易對親近的人發脾氣。

    “吃定”這些人

    人們做事情都是有一些界限的,而總是把壞情緒給對自己最好的人,首先在潛意識裡人們認為這些人能夠更加的包容自己,確認他們是不會因為自己這樣的行為,而離開自己,因此會更加肆無忌憚。“吃定”了這些人是愛自己的,是會包容自己的,不會恐懼失去,因此在心理上做事情會更加大膽妄為。

  • 5 # 雲州九記

    有的時候人們會有這樣的困擾。

    明明在同樣的情況下,對待不熟的人我可以把事情很周到的解決,使用恰當的語言、得體的方式,和對方融洽相處,但是換成熟悉的人,我卻總是忍不住作出傷人的事。

    這是什麼原因,又該如何改變吶?

    1.從人際關係層次的角度分析

    心理學認為,越是與親近的關係層次交往時,越是不需要“禮貌”來拉近關係或者維繫感情。

    簡單來解釋一下,人際關係層次。

    人際關係是一個從內向外輻射的系統,親密關係是我們最內層的核心關係,如與家人和戀人的關係等可以稱之為微系統,其他依次向外輻射,如親戚朋友關係等中系統,社交關係,工作關係等外系統。

    我們與不同系統關係打交道的方式本來就有所不同,越是向外部的關係越需要我們調動防禦,藉助人際功能去維護,因為外部系統的關係在情感上的親密度並不穩固,我們與同事的情感親密度肯定不如與死黨好,與熟人的關係更次之。

    在外部社會關係內,我們的情感參與程度低,需要用人際技巧和社會面具來拉進距離,促成溝通,這是自然的。

    回想下小時候,孩子被大人教導禮貌的時候,常常是面對親戚朋友和鄰居的時候,而這些人,叫做“社會關係”。

    因為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些都屬於“親密關係”,在親密關係範圍內,感情是天然自有的,不需要客套,孩子跟媽媽哭鬧,跟爺爺奶奶要糖吃,跟爸爸打著玩兒,這都屬於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不需要太多偽裝,人是放鬆的,情感是流動的。“禮貌”這個外部的規範模式,是用來在親緣關係較疏遠的情況下建立聯結,實現友好交流,便於進一步強化關係。

    概括來說,不太親近的關係,需要用禮貌拉近一下關係;上下級的關係,需要悠著點,觀察對方需求,遵守基本規則。在不能自由發揮的關係內,我們需要規範行為,按照具體情境和所處位置禮貌社交。

    2.親密關係更容易讓人“放肆”

    在親密關係內,我們的情感安全度更高,人更放鬆,防禦系統自然降低戒備,更重要的是,我們對被關注的渴望和對被照顧被理解的願望會自然被釋放出來,我們的負面情緒也會不由自主地發洩。

    在安全的關係內,我們會更輕易地發脾氣和攻擊他人,因為知道對方是安全的,不會像外人一樣對我們產生過度的報復,也就是說,代價最小。

    同樣,在安全的親密關係內,我們的人際邊界意識會降低,即不把對方當獨立個體看,而是看成我們情感和願望的物件。

    親密關係內最容易不分你我,而許多的衝突均來自這個“不分你我”,它意味著我們容易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投射到對方身上,按照我們的意願去揣測對方,把我們的“內心戲”當成關係中的現實。

    但在外部關係內,我們的人際邊界是相對清晰的,不把對方太當自己人,投射的程度會有所收斂。

    親密關係之所以成為衝突矛盾的重災區就是因為我們會不自覺地投射,更多地忽略對方的真實想法。我們更願意相信對方知道我們內心所思所想,不需多說,對方即知道我們的內心想法。關係越近,這種期待就越多。

    如果說外部人際關係需要我們“穿衣服”作防禦的話,親密關係則更像是脫衣服。在外面要穿好衣服,甚至要穿西服打領帶,穿上正裝,人說話的方式和儀態自然會不一樣,正裝暗示著我們的特定社會形象,需要形象管理。

    而親密關係則更像是脫下西裝換上家居服,甚至赤裸相對。脫了防禦之後,我們的本能和原形均會自然膨脹出來。

    小時候尚不會說話時,媽媽會懂得我們的特殊語言和表達,會透過看我們的臉色和表情動作就猜到我們是不是不高興了,不舒服了或者生病了,然後幫我們處理問題。

    她懂小嬰兒的意思,無微不至地呵護孩子,而孩子不需要做什麼回報。這是親密關係的原型,我們內心仍會留存這種潛意識願望:你不是別人呀,你為什麼不能對我更好一些,不能做到更好呢?我在外面受了委屈,在你面前當然要彌補一下。

    這是內心小孩的願望,孩子希望被愛和被包容。

    但我們內心也仍有成人的功能,即明白關係中的交換原則。大了以後就明白,關係中並不存在無條件的付出或無條件地索取,我們的付出和給予通常保持一個平衡。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講一下,如何在親密的關係中營造彼此舒服又互相支援的關係氛圍?

    3.在親密關係中保持邊界意識

    再親密的關係,也依然你是你,我是我。我們也許很像,很投緣,很要好,很相愛,但我們終究不是一個人。我們的想法很可能不同,想要的東西不同,性格不同,偏好不同等等,這是多麼正常的,我們不是對方的影子,對方也不是我們的鏡子。

    01.難道我們以為的就是我們以為的嗎?

    察覺自己的投射,簡單的現實檢驗原則:如果你認為事情是這樣的,在發脾氣或採取行動之前,暫停一秒鐘,問一下對方的想法。

    比如你下班回家發現家裡地板上堆了一攤垃圾,一定是熊孩子搞的事!你瞬間氣貫長虹,在使出洪荒之力怒吼之前,先簡單問一句:這是怎麼了?

    也許熊孩子會告訴你,他在做一項什麼什麼“實驗”,本著科學探索精神把包裝箱做成了一個“太空堡壘”,然後興沖沖地展示給你看他的“成果”——就是你看到的那堆破爛兒。

    你有機會知道,你以為的搗蛋其實是孩子興奮地向你展示的“收穫”,雖然你的內心在吼叫,但當你給了孩子一個解釋自己的機會之後,你會明白那堆破爛兒對孩子的意義,避免了一聲怒吼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增進了親子關係。

    02.表達你的願望,而不是要求。

    把“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這麼懶?你怎麼這個忙都不肯幫?”這樣的日常口頭指責,換成自己的願望,“我想請你幫我看看作業,我想每天多做幾次練習,我想讓你跟我一起練習好不?”

    願望與要求不同,願望不帶有強制性,沒有壓迫感。願望並非要求對方一定接受,而當對方感到沒有壓迫感的時候,也就不會有敵意。當我們表達自己的願望時,隱含的意思是:這是我個人的願望,但我尊重你的選擇。

    03.聽聽對方的想法,試著理解TA的溝通方式

    我們的語言和行為背後通常有相應的動力驅使,與其在言語上糾纏不休,不如聽聽彼此的想法,我們的動機是什麼,我們溝通的目的是什麼。

    你想要什麼?我想要什麼?當我們的動力相似,言語的表達錯位便不再那麼重要。很多時候,我們說的話跟內心的想法是脫節的,甚至背道而馳。明明擔心他太晚回家不安全,嘴裡卻說的是:你怎麼每次說話都不算數,明明說好了八點到家的!

    如果對方能明白你的動機是關心和不安,他也許就不會對你語帶諷刺太在意。對一個人瞭解越多,你越能理解他的溝通方式,也就是說更明白他表達的背後情感是什麼。

    很多人並不習慣親熱地表達關切,他們也許會用故意生氣的語氣來表達關心,聽出“畫外音”,忽略細節,你就不會太苛責。

    04.溝通沒有輸贏

    能稱得上親密關係的人,都是我們的至愛親朋,這樣的人並不那麼多。

    當我們經過人生的低谷,經過磨難挫折之後,會明白這種情感有多麼珍貴,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既罕有又美好,值得我們用心去保護。

    當你在生活的沼澤中奮力前行時,有至愛親朋在你的身後,做你的護盾,做你的社會支援網,在你跌倒的時候不唾棄你,並且接納你。這是我們最好的禮物。

    當你明白了這些,我想我不需要再解釋為什麼溝通沒有輸贏,因為我們所有與親人好友的溝通,都是為了能更好地在一起。

  • 6 # EMAN邇文基因

    1.包容

    很多人對親人發了脾氣,事後都會很懊惱,可下次還會如此,究其原因,是親人的包容讓我們太放肆,因為“親人”是比“外人”更穩固的一種關係,我們知道,即使言行出格,他們也不會計較、不會記恨;即使拿他們當出氣筒,也能獲得寬容、理解、忍耐、體諒,家庭是一個相對安全、包容的環境。在外受了委屈,我們會回家宣洩,在這樣一個能給予心理安全感的環境裡,我們就容易忘記怎樣好好說話,以致對家人使用嘲諷、歪曲、誇大、貶低的語言。

    2.傷害親人

    將外人給自己的傷害轉移給配偶時,我們沒有看到對方默默端來的一杯熱茶中包含的關心,當不耐煩地打斷父母善意的嘮叨時,我們不曾看到老人無言地離開,在屋子裡悄悄傷懷,親人們無怨無悔地承受我們的傷害,因為他們離我們最近,與我們最親,能用愛包容我們,按照目前社會情況,有人曾算過一個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大概只有幾十天到兩百多天,與其他親近的人在一起的寶貴時光也是有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沒有辜負過一個人?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