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頂詹
-
2 # 不沉的經遠
衣冠南渡出自唐代史學家劉知幾的《史通·邑里》:“異哉,晉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這裡指的是西晉末年天下大亂,中原政權南遷,原來世居在中原的一些士族也紛紛跟著南逃。後來就以衣冠南渡指中原文明較大規模的南遷。
中國歷史的三次衣冠南渡指的是:西晉末晉元帝渡江建立東晉、唐“安史之亂”後中原士族避亂南遷和北宋末年宋高宗渡江建立南宋。
-
3 # 歷史公元
歷史上三次“衣冠南渡”,漢民族的黑暗深淵
衣冠南渡,亦作衣冠南度。一般認為,差不多從中華文明誕生一直到北宋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原地區都是經濟的中心。伴隨著戰亂、政局動亂、人口、政權所作在地的變遷等,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因動亂而發生的大規模人口南遷現象。其中,史學界只認可西晉末與北宋末這兩次為“衣冠南渡”,但在文學應用上,三次都冠以“衣冠南渡”。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衣冠南渡,都以中原地區封建王朝天災頻發,民不聊生為起點,發生大規模內亂,導致軍事實力削弱。同時北方遊牧民族地區,氣候變冷,迫使少數民族向中原地區侵犯,開拓牧地。可以說氣候變化也是史上衣冠南渡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永嘉之亂,衣冠南渡
這是中原政權和文明首次南遷,由西晉京師洛陽南渡至建康(今南京)。自西漢末年黃巾起義起,經歷三國鼎立多年征戰,到晉朝成立後的“八王之亂”。中原地區戰亂不斷,人口數量急劇減少,再加上晉朝採用“九品中正制”,導致社會階層固化,世家大族的力量得到空前加強,進一步導致社會統治的黑暗。大量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漢族軍事力量一步步削弱,達到了一個低谷。
就在西晉晉愍帝時期,爆發了“五胡亂華”的危機。大量少數民族內遷,造成以匈奴為首的遊牧民族勢力,攻佔長安,俘獲西晉最後一個皇帝——司馬炎的孫子晉愍帝司馬鄴,西晉滅亡。內徙的少數民族相繼建立君主制政權,漢民族的命運劃入了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暗深淵,淪為“兩腳羊”,遭到滅絕性屠殺,出現了第一次亡種危機。甚至被史學家稱“中原陸沉”的浩劫。這一時期,北方地區有一位叫冉閔的漢民族英雄出現,率領北方殘存漢民族,在五胡中殺出一條血路,在十六國中建立唯一的漢族政權冉魏,漢民族才倖免絕跡中原。
而司馬氏及漢族王公大臣和百姓逃過長江,遠遁南方,南渡的北方士族和江東豪強,協助司馬睿建立了東晉政權。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直到隋文帝楊堅崛起,一統中原,才結束了漢民族的黑暗命運。
二、安史之亂,衣冠南渡
弱冠之年的李隆基目睹了李顯發動“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讓位,當上皇帝。後來,在韋后當權,想當第二個武則天時,毅然決然的發動“唐隆政變”,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當上了太子。在經過一系列政治鬥爭後,登基稱帝。即位之初,李隆基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幹練果斷,開創了開元盛世。但是後來唐玄宗李隆基志得意滿,設立十大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致使藩鎮林立,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致使晚年悽慘,唐朝也由盛而衰。
“安史之亂”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漸漸失去了對隴右、河西走廊,甚至西域的控制。在北方陷入戰亂後,對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直至南唐政權建立,大量中原人口向南方遷移達到巔峰,南方地區與北方中原的差距開始縮小。中晚唐至五代十國的這次衣冠南渡,是中原漢人第二次大規模南遷。直到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一統中原,才結束了漢民族的黑暗命運。
三 、靖康之恥,衣冠南渡
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擔心武將奪權叛亂,於是“杯酒釋兵權”,導致宋朝重文輕武,軍事力量嚴重削弱。後來歷任皇帝,重用奸宦,弄得朝政日非,天下大亂,先後爆發了宋江、方臘領導的兩次大的農民起義,使北宋的政治進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時期。面對金國的日漸崛起,投降派佔據上風,任由金國敲骨吸髓,在漢民族的屍骨上越發壯大。最終喪失了抵抗能力,任人宰割。
最終導致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大肆搜掠後,驅擄徽、欽二帝和宗室北返,史稱“靖康之恥”。“靖康之恥”完全擊破了宋朝統治者的信心。宋朝統治者不抵抗,大量英雄豪傑一心雪恥,卻報國無門。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精忠報國”的岳飛,剛取得戰果就立即被“十二道金牌”勒令退兵,甚至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
南宋建立後,中原漢族大量向南方遷移。南方的江南地區作為南宋的統治中心區域,取代中原成為了新的經濟中心。此次南渡,也稱建炎南渡,是中原漢人第三次大規模南遷。繼遼、金之後,又有蒙元崛起佔領中原,甚至建立起了少數民族的大一統王朝。直至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才結束了漢民族的黑暗命運。
文章寫到這,我已經沒什麼想說的了。
我是春秋百曉生,與大家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敬請期待!
-
4 # 不空色
中國歷史上有3次因動亂而發生的大規模人口南遷現象,史學界一般僅僅特指中原政權南移的活動,分別有下面三次
永嘉之亂,西晉晉懷帝、晉愍帝時期中原地區大規模戰爭不斷,內徙的周邊部族相繼建立君主制政權,強大起來威脅到西晉政權,並最終釀成永嘉之禍。 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臣民從京師洛陽南渡,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 首先使秦漢以來人口分佈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其次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促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向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提高了糧食產量和土地利用率。為中國經濟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歷史性轉移奠定了基礎。
安史之亂,安史之亂自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起,至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結束,前後七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黃河流域又一次遭到嚴重破壞,百姓生靈塗炭,家園被毀,只好背井離鄉,到相對安定的南方尋找安居之所。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時期。 這次人口南遷大潮的餘波,一直持續到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華人口地理分佈的格局,至此,中國南方的人口規模第一次達到了同北方平分秋色的地步,甚至超過了北方地區。 中晚唐至五代十國的這次衣冠南渡,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江南的經濟和人文基礎。
靖康之亂,1126年(靖康元年)北方的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1127年三月,金軍大肆搜掠後,立張邦昌為楚帝,驅擄徽、欽二帝和宗室等北返,北宋亡。史稱“靖康之變”,或“靖康之難”、“靖康之恥”。 靖康之變及宋室南渡導致了中國第三次人口南遷高潮。此次南渡,發生在1127年,故也稱建炎南渡。 此後長達100餘年的宋、金對峙,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北方廣大淪陷區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貴族的統治和民族壓迫,被迫舉族遷移,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和大量尚未墾種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樂業的各地人民,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均堪與“永嘉喪亂”和“安史之亂”相伯仲,其性質和形式也相似。
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對南方的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隨著北方大量勞動力和先進墾殖技術的南遷,原先的“蠻荒之地”大都變成了“魚米之鄉”,在風俗習慣上南北方互相融合,經濟上南強於北的局面完全確立。也使得以漢族衣冠為象徵的中華文明重心在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得以較全面的儲存。
-
5 # 環球人文地理
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因戰亂而發生的集中大規模人口南遷的是:西晉末年;唐“安史之亂”和北宋末年,成語衣冠南渡便是從此而來。
首先是永嘉之亂造成的第一次南遷,這也是中原政權和文明首次大規模南遷,皇室貴族由西晉京師洛陽南渡至建康(今南京)。北方內徙的周邊部族相繼建立君主制政權,強大起來威脅到西晉政權,並最終釀成永嘉之禍,中央朝廷因此覆滅。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臣民從中原南渡長江。貴族王導依賴南渡的北方士族,團結江東豪強,協助司馬睿並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復興晉室,史稱東晉。隨後中國歷史進入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此間北方戰亂不斷,民眾不斷逃亡南方。
第二次是自安史之亂起至唐末,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唐,進而攻佔兩京,禍亂中原。安史之亂自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起,至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結束,前後7七年之久。隨後,北方的回鶻,吐蕃不斷攻入中原,唐朝進入戰亂和藩鎮割據的時代,以及之後更為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這段時間,從安史之亂的“明皇幸蜀”到黃巢起義時的“僖宗幸蜀”,四川成為了唐王朝最後的迴旋之所,也成為了人口遷移的另一個主要方向,之後朱溫篡奪大唐,另一隻旁系的李氏子孫佔據南方(即南唐),大量中原人口向南方遷移,南方地區與北方中原的經濟差距開始縮小,南北人口甚至已接近均衡,同時也慢慢造就了江南的經濟和人文基礎。
第三次便是靖康之難,北宋末年,女真南下,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北方的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1127年(靖康二年)三月,金軍大肆搜掠後,立張邦昌,劉豫為偽皇帝,驅擄徽、欽二帝和宗室等北返,北宋亡。史稱“靖康之變”。康王趙構在杭州建立南宋,中原漢族大量向南方遷移。之後蒙元又滅金佔領中原,中原地區破壞十分嚴重。而南方的江南地區作為南宋的統治中心區域取代中原成為了新的經濟中心,中原地區經濟至此一蹶不振。
自華夏文明建立以來,中原地區都是經濟的中心,但是伴隨著戰亂、政局動亂,相對安定的南方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北方人口遷據江南。加之江南土地肥沃,地廣人稀,人口繁衍安居樂業,中國經濟中心慢慢南移直至今日,讓人不勝唏噓。如今,在福建廣東等地,洛陽鎮,洛陽橋等地名不勝列舉,客家文化等也都成為三次南遷留下的印記。
古人有詩曰: “異哉,晉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
“憶昔永嘉際,中原板蕩年。衣冠墜塗炭,輿輅染腥羶。
國勢多危厄,宗人苦播遷。南來頻灑淚,渴驥每思泉。“
-
6 # 環球人文地理
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因戰亂而發生的集中大規模人口南遷的是:西晉末年;唐“安史之亂”和北宋末年,成語衣冠南渡便是從此而來。
首先是永嘉之亂造成的第一次南遷,這也是中原政權和文明首次大規模南遷,皇室貴族由西晉京師洛陽南渡至建康(今南京)。北方內徙的周邊部族相繼建立君主制政權,強大起來威脅到西晉政權,並最終釀成永嘉之禍,中央朝廷因此覆滅。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臣民從中原南渡長江。貴族王導依賴南渡的北方士族,團結江東豪強,協助司馬睿並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復興晉室,史稱東晉。隨後中國歷史進入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此間北方戰亂不斷,民眾不斷逃亡南方。
第二次是自安史之亂起至唐末,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唐,進而攻佔兩京,禍亂中原。安史之亂自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起,至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結束,前後7七年之久。隨後,北方的回鶻,吐蕃不斷攻入中原,唐朝進入戰亂和藩鎮割據的時代,以及之後更為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這段時間,從安史之亂的“明皇幸蜀”到黃巢起義時的“僖宗幸蜀”,四川成為了唐王朝最後的迴旋之所,也成為了人口遷移的另一個主要方向,之後朱溫篡奪大唐,另一隻旁系的李氏子孫佔據南方(即南唐),大量中原人口向南方遷移,南方地區與北方中原的經濟差距開始縮小,南北人口甚至已接近均衡,同時也慢慢造就了江南的經濟和人文基礎。
第三次便是靖康之難,北宋末年,女真南下,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北方的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1127年(靖康二年)三月,金軍大肆搜掠後,立張邦昌,劉豫為偽皇帝,驅擄徽、欽二帝和宗室等北返,北宋亡。史稱“靖康之變”。康王趙構在杭州建立南宋,中原漢族大量向南方遷移。之後蒙元又滅金佔領中原,中原地區破壞十分嚴重。而南方的江南地區作為南宋的統治中心區域取代中原成為了新的經濟中心,中原地區經濟至此一蹶不振。
自華夏文明建立以來,中原地區都是經濟的中心,但是伴隨著戰亂、政局動亂,相對安定的南方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北方人口遷據江南。加之江南土地肥沃,地廣人稀,人口繁衍安居樂業,中國經濟中心慢慢南移直至今日,讓人不勝唏噓。如今,在福建廣東等地,洛陽鎮,洛陽橋等地名不勝列舉,客家文化等也都成為三次南遷留下的印記。
古人有詩曰: “異哉,晉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
“憶昔永嘉際,中原板蕩年。衣冠墜塗炭,輿輅染腥羶。
國勢多危厄,宗人苦播遷。南來頻灑淚,渴驥每思泉。“
回覆列表
我們福建主要是安史之亂和永嘉之亂兩次衣冠南渡的移民,南宋建立可以算第三次,南宋福建達到了空前繁榮,當時全國十大城市福建有兩個,泉州也在南宋時成為東方第一大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