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雯雯聊熱劇
-
2 # 吉月文
在中國經濟史曾經有過一個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論。但近些年的研究基本否定了這個論斷。所謂的萌芽論並不成立。這裡的工商業萌芽應當指的就是資本主義萌芽。
早先的時候之所以有所謂資本主義萌芽的說法,主要是認為歐洲的發展模式具有普適性,華人與歐洲人應當走同一條道路,所以歐洲資本主義萌芽,中國也應當有。這種簡單類比的機械式思維在當年的學術界非常流行。這種論斷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潮。
但近些年研究否定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存在。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並不是單純的僱傭勞動的發展。它包括商人階層的興起和城市經濟的發展,以及遠洋貿易的繁榮。從文化上講,歐洲逐漸擺脫宗教的束縛。從政治層面上看騎士階層為代表的歐洲封建統治開始衰落。但是在中國所能找到的只有一些城市中僱傭勞動的繁榮。當時將這種現象命名為資本主義萌芽,顯然是刻意比較導致的結果。馬克思認為僱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的主要特徵。學者機械的理解了這句話,認為只要有僱傭勞動就是資本主義的發展。
既然不存在這種萌芽,也就無所謂限制之說。那麼清代有沒有限制僱傭勞動性企業的發展呢?中國自秦代開始就強調重農抑商,對於工商業的發展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但這不是清代獨有的現象。不過到了清代的時候,蘇州的手工工坊和佛山的冶礦業以及自貢的鹽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這是歷史本身發展的必然。但也應當看到中國傳統的工商業發展一直非常緩慢,並未向歐洲一樣成為社會變革的主導。清末新政時期進行了國家政策的調整,設立農工商部,並且表示農工商皆為本。但不久之後滿清就滅亡了。清政府的調整,並沒能跟上歷史發展的步伐。
-
3 # 風中小草59
樓主注意到明末糧食問題沒有,當時如果解決不了人吃飯問題,是不可能發展商業的
當時中南半島和東南亞基本都是原始森林,另外以清朝乾隆時期為例,清朝鼓勵中南半島國家輸入糧食,但是前提是給予糧食外貿易商品免稅待遇,後來取消半島國家商人就沒有積極性了
再說說糧食價格,當時東南地區糧價是清朝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就這樣運到清朝只是微利或者保本,而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糧價也不能滿足自身,所以價格是當時歐洲最高,是中國的小麥價格三倍
工商業發展需要很多自由勞動力,但是精耕細作也才勉強半飽,另一方面工業需要原料,明末糧食危機就是大量農田改種經濟作物導致的
不解決糧食問題和原料問題,資本主義發展不了。當時文化沒有對外殖民擴張的動力
最重要一點很多人總是將中國商人和西方商人對比,實際上當時沿海海盜集團就是內地大地主士人培育起來,但是他們關係是平等貿易聯合,而西方殖民的先鋒就是商人,換句話商人沒有幹大事不惜身的精神,或者西方商人將自己當成商業軍事集團的首領,而中國最多是活不下去了闖南洋,彼此不是一回事
軍事力量才是最終護衛自己的核心
-
4 # 王斌兔斯基
因為明朝的工商業萌芽會產生一個新的社會階層,也就是資產階級階層。這個階層本來就佔有了很多的社會資源,再加上工商業會僱傭人力,這樣人力資源加上其他物質資源的配合,會影響到滿清的封建統治。所以滿清肯定會扼殺明末的工商業萌芽。
上面只是一個因素,再一個因素是,改朝換代會產生新的利益分配。特別是封建社會的改朝換代,往往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滿清為了給自己的奴才們恩賞,肯定也要靠搶掠去收集財富。而工商業階層被掠奪不會引起農民起義,且在封建社會商人被視為四民之末,更是被統治階層視為任人宰割的羔羊。
另外,明朝覆滅,清朝建立的時期內,工商業的萌芽本身就帶著很強的血腥性和掠奪性。
馬克思說過,資產階級來到人世間,從頭到腳的毛孔裡都帶著骯髒的血滴。
明朝的工商業資產階級也不例外,他們對於當時的農民階層也在大肆掠奪。滿清政府為了轉移人民的矛盾,也在有意的轉移人們的視線,把工商業的從業者殺一儆百,也是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
-
5 # 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看月光
好,謝謝邀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我們現在已經普遍承認的一個真理了。但是清政府雖然沒有完整地表述過這種思想,但相應的思想應該早已經產生。一個王朝的產生,其工作重心必定是維護王朝統治。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民大國(不是什麼“農業大國”),只要農民安定了,天下就“太平”了——沒人造反了。而商人往往是最不老實的,俗稱的“刺兒頭”,他們通常想法最多,所以歷朝歷代都貫徹落實“重農抑商”政策,一味貶低商人地位,讓絕大多數人從事農業生產,自給自足的生活一般不會引起社會變革大明王朝到後期,黨爭嚴重,皇權旁落,其實國家也想整治一下這些容易變成刁民的“奸商”,只不過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商業才得以發展其實隨著商業的發展,中國肯定會產生一批資產階級,最終隨著資產階級的力量逐步變得強大的時候,中國來一次“光榮革命”而走上現代資本主義道路也不是不可能……
-
6 # 二二相偶
明朝中後期,江南的手工作坊得到蓬勃發展。這種手工作坊在性質上和西方以蒸汽機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是有本質區別的。明朝的手工作坊雖然在規模上有所擴大,管理上採用僱傭關係,但是主要侷限於東南幾個發達省份,這種新形式的生產關係並沒能推廣全國。
重農抑商是中國封建王朝得以傳承千年的基本國策,朱元璋立國之後很好的延續了這一策略。明朝前期甚至是在有意的壓制大商賈,比如正史中,天下知名的江南首富沈萬三就被朱元璋以各種形式找茬,先是被強迫修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後又因僭越要替朱元璋犒軍獲罪而被流放雲南。皇帝對商賈的態度,以及海禁政策也使宋元以來對內對外都蓬勃發展的貿易和商業受到沉重打擊。雖然朱元璋也做了一些減免商稅的措施,並做了一些規範和管理,使抑商和通商並舉,但是商業並未隨之興起。
明朝手工業的興起是在其統治的中後期,最重要的原因是東林黨的崛起!明朝中後期的皇帝需要面對很多問題,如嘉靖皇帝平定倭寇,萬曆皇帝的三大徵,朝廷還要供養越來越多的藩王后裔,這些都要錢。所以徵收農稅為主的朝廷需要變革,為了擴張財源,皇帝放鬆了對商業發展的管控。同時,東林黨作為明末最為重要的政治力量,雖然其建立的初衷是為國為民,最後卻淪為大地主和大商賈的代言。官僚地主和大商賈的參與為江南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其規模越來越大,甚至促進了幾座商業城市的形成。
只是在一個以農業為本的國家,如果手工業發展達不到支撐國家經濟命脈這樣的高度,這樣的萌芽,換個朝代,無論誰當家都只能勉強生存。要想發展到近代歐美工商業那樣的水平,歷史需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和運氣。可惜的是它沒有這樣的時間和運氣。在明末的戰亂中它受到嚴重摧殘。清朝終結亂局之後,最需要的又是糧食,加上清朝本身的落後,最終使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延後了幾百年。
-
7 # 宋安之
明朝工商業的發展很多人認為會朝著資本主義發展,然而工商業的發展走向更多是商人干政模式而不是社會朝著資本主義轉變。
明末的經濟重心在於江南,江南商業為江南士族所控,而江南士族的利益代表是東林黨,形成一種另類的商人干政,東林亂政也是明朝亡國的原因之一。
中國古代社會是重農抑商的意識形態,在最高統治者的心裡,商人是比較奸詐的,不像農民那樣踏踏實實的生活,是一種不穩定的因素,屬於一種靠不住的牆頭草,所以商人在歷朝歷代基本上是被打壓的物件。
明末的工商業發達,在很多人眼裡是資本主義的萌芽,但當時的政治形勢很奇怪,中央朝廷竟然不收商業稅,明神宗萬曆年間收礦稅,繼任者泰昌帝在東林黨的建議下,廢除了礦稅,天啟帝時又復收商業稅,其中臭名昭著的魏忠賢在收商業稅時出力頗多,崇禎帝登基後在東林黨的支援下除掉了魏忠賢,更是廢除了商業稅,國庫空虛時只是向百姓加征剿餉和練餉,與萬曆年間的遼餉合稱為明末三餉。
透過明末斷斷續續的徵收商業稅,可以看出哪怕明末工商業的發達也擺脫不了朝堂之上的鬥爭,控制南方工商業的江南士族更是在朝廷上扶持了自己的利益代表東林黨,形成了政治干涉商業,商業又反過來干涉政治,而且江南士族的利益代表東林黨更是利慾薰心,心中無國無君亂政朝廷,李自成來時降李自成,滿清入關後繼續降清,南明弘光時,豫親王多鐸兵臨南京城下,東林黨領袖之一錢益謙開城門獻城,可見東林黨的氣節如何。
清朝入關以後對於明朝如何滅亡可是清楚的很,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統治的穩定性,加大重農抑商,禁止下面官員私自結交形成朋黨,並且大力打壓江南士族,像順治十八年的哭廟案,本來只是一群秀才透過哭廟的傳統方式和平的抵抗當地官員的貪汙腐敗,結果朝廷為了震懾江南士族而大題小做,將才子金聖嘆等十幾人處斬。
康熙帝時期更是大力打擊江南士族,使晚明的商人勢力扶持朝廷代表謀取利益並且干政的可能再也沒有在清朝重演。
江南士族在明末隱性控制南方工商業經濟命脈,並且在朝廷扶持出一黨獨大的東林黨,亂政於朝廷。清朝成立後自然是大力打壓江南士族,推崇重農抑商,明末的工商業發展到了清朝自然一落千丈了。
明朝的工商業發展迅速,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中央集權的衰落導致,明亡清興後,清朝開國初期的中央集權後,江南士族的衰落,重農抑商的統治穩定需要,工商業的沒落也是在所難免的。
-
8 # 春先生的世界
滿清實行的是重視農業的政策,滿清民族本身就是從低等的魚獵民族而來,對於發展工商業十分恐懼和陌生,怕這個行業的發展會危害到自己的統治利益,所以採用的是打壓的政策。同時按照自身的生產特點,採取閉關鎖國的方針,不願意接受新的事物和生產方式,因此肯定要扼殺工商業於萌芽之中。
-
9 # romanticjq
〔首先〕你問的問題有誤,不是清朝要抹殺明朝的工商業萌芽。中國封建社會任何朝代都在對工商業進行抹殺,明朝自己也在抹殺它的工商業,清朝也在抹殺自己的工商業。
――我就把你的問題當成是為什麼中國在明清之際資本主義沒有發展起來。
我們先來舉一個例子:
〔首先〕假設我們國家當時大力發展了資本主義並且生產出很多商品。
〔其次〕我們會想把這些商品賣給誰
――賣給農民,肯定不可能,因為農民沒錢。
――那麼只能賣給地主階級,但是我們都知道一個朝代的後期土地兼併非常嚴重,這樣的情況就是很多小地主(這就是庶族階層中的地主)也會破產,那麼能夠消費的起的就只剩下中上層的地主了,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地位越高的人是越少的(封建社會最多的是小地主,大地主是非常非常少的),因此能夠消費的起這些商品的中上層地主是屈指可數的(可能就百分之零點零幾,可能還要少很多)
〔最後〕我們論證回去就是【有能力消費的消費者不能支撐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
我們也不用為這個結論傷悲――因為英國當時國內也是這種情況,也要急著去開啟別國的國門或者殖民(他們當時國內有能力消費的消費者也不多),中國只是當時的實際情況比英國還差的遠。
〔二〕可能有人會說我們也可以銷往別的國家,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大概從明朝從明宣宗起,清朝從乾隆起都進行了閉關鎖國政策,這樣的政策是極不利於對外貿易的。
因此兩條路都堵死了,中國當時所以根本不可能大力發展資本主義。
最後,究其原因應該是當時的封建等級制度和閉關鎖國的政策。――――大白話就是【生產出來的商品賣不出去】,尷不尷尬
回覆列表
我是餘雯雯,一個愛歷史的女生,我來說說我所瞭解的吧,不足不正確之處,還請大家指正。
個人感覺說滿清政府扼殺明朝的工商業萌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資本主義的萌芽,這說法帶點片面性。
明朝資本主義的萌芽,即使在明朝也只是萌芽,並沒有完全形成資本主義,也很難成長起來,因為制度不允許有資本主義產生的背景和條件,尤其是在政治上,在國家制度上,根本就不會有支援資本主義成長起來的條件。
明朝和清朝在制度上是一致的,都是 封建社會,到了明朝的時候,中央集權已經很完善了,揚州等大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有市場,有僱工,有場主,可是僅僅有這些,不能說明它們會健康的發展下去,整個社會進而轉型。
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都是產生了資產階級以及無產階級,才會有相應的社會轉型背景。
而我們的明朝和清朝,都沒有這樣的背景。沒有資產階級,沒有無產階級,只有地主階級以及農民階級,當時的大工場也沒有相應的政治權力,也沒有影響國家發展的財力和政治影響力,他們只是一群商人而已,而在那個時候,圖農工商的商而已,地位很低的。
中國是歷史上都是重農抑商的國家,從秦朝開始,一直到清朝,一直都是這樣的政策,這個政策不會讓富有的商人轉變為資產階級,而只能是商人,富有的商人,最成功的也就是做到紅頂的商人,比如胡雪巖一樣。他們這個群體再怎麼努力也是在封建社會這個制度下努力,不能真正的打破這個制度,把中國帶入資本主義社會。
加之清政府統治下,滿清首先要防不是外華人,而是我們漢人,所以慈禧太后說:“寧與外人,不予家奴”,所以滿清政府都會遏制我們漢人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