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蕭武
-
2 # 豹眼看歷史
我始終認為在漢末時期,真心要匡扶漢室的人只有一文一武兩人,那就是關羽和荀彧。
荀彧並非不清楚曹操最終的目的是要自立,恐怕一開始就清楚。
同時也清楚,漢朝廷已經病入膏肓,荀彧要做的就是盡人事聽天命。
明白了這一點,就清楚荀彧為啥不接受三公的任命,就是盡力阻擋曹操上位的步伐,延緩漢朝廷滅亡的時間而已。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01
匡扶漢室
中平六年(189年),荀彧被舉孝廉,任守宮令。不久,董卓廢掉少帝,立獻帝劉協。
董卓的專權跋扈,令荀彧對朝政感到失望,於是棄官歸鄉。
曹操、袁術等推舉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讓荀彧看到了一線希望。
荀彧投奔袁紹,企圖輔佐他,匡扶漢室。
然而袁紹留給荀彧的感覺是最終不能成就大事。
而真正讓荀彧離開的恐怕還是另一件事:
初平二年(191年),冀州刺史韓馥、渤海太守袁紹等人慾廢掉年幼的獻帝,想立漢室宗親劉虞為帝,但遭到劉虞斷然拒絕。袁紹等人不死心,又請劉虞領尚書事,以便按照制度對眾人封官,劉虞再次拒絕。
這件事恐怕讓荀彧感到,袁紹討伐董卓的真正目的,並不是忠於漢室,而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和野心。
於是,荀彧拋棄袁紹,轉而投奔曹操。
對於荀彧的到來,曹操非常高興,說:“這是我的子房啊。”於是任命荀彧為別部司馬,荀彧時年二十九歲。
荀彧號稱“王佐之才”,是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
漢室名存實亡,曹操也想稱王圖霸,這一點荀彧恐怕是清楚的。
但是,荀彧要做忠臣,要匡扶漢室,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別無選擇,只能與狼共舞。
套用一句俗話,“看著表,洗著澡,舒服一秒是一秒”。
此時的荀彧恐怕也意識到,漢室已經是病入膏肓,神醫華佗恐怕也無力迴天啦。
荀彧的理想,就是盡人力,聽天命,盡力延緩漢室的壽命,盡力讓漢室死得體面一些。
兩件事可以看出端倪:
其一,極力勸說曹操“奉迎天子,建都許縣”。
曹操在權衡利弊,他所考慮的是“奉迎天子”有利還是有弊,利大還是弊大。
此時的曹操已經不再考慮匡扶漢室啦。
權衡的結果就是利大於弊,於是,接受了荀彧的建議。
荀彧也就有了繼續輔佐曹操的理由。
如果曹操選擇放棄勤王,不奉迎天子,很可能荀彧馬上就離開啦。
其二,官渡之戰最艱難的時期,曹操欲選擇退兵。
如果退兵,有兩種可能的選擇:一是遷都,帶著小皇帝繼續一起玩,四處流浪;二是拋棄小皇帝打游擊,開闢新的根據地,曹操仍然不失為一方諸侯。
無論哪種結果,都不是荀彧希望看到的。
所以,荀彧極力讓曹操頂住,說:“堅持就有希望。”
但希望在哪裡呢?你荀彧倒是說一個來聽聽啊!
沒有。
但曹操還是接受了荀彧的建議,繼續堅持。
如果就這麼簡單,那還是曹操嗎?
曹操還能稱得上奸雄嗎?
堅守,等待奇蹟出現,是最理想的結果。
但曹操絕對不會把雞蛋都放在這個籃子裡的。
曹操儘管當時是兵力兩萬,但其精銳就是五千精騎。
看看這五千精騎都幹了些啥?
東征劉備就是這五千精騎,曹操親自帶隊。
如果不能閃電式擊潰劉備,袁紹乘機抄了曹操的老巢,曹操就在徐州打游擊啦。
最終吃掉或者趕走劉備是可能的,徐州就是曹操新的根據地啦。
火燒烏巢,又是這五千精騎,曹操親自帶隊。
這是戰勝袁紹的唯一機會,如果不能取勝,曹操也沒必要再回許都啦。
你袁紹佔了許都,那就把獻帝委託給袁紹照顧,曹操可能就去冀州或者徐州啦。
再看赤壁大戰之前,曹操依然是帶著這五千精騎,一日夜急行軍三百里,追趕劉備,就想徹底把劉備趕盡殺絕。
這五千精騎是曹操的命根子,只要這個命根子在,曹操就是一方諸侯。
官渡之戰,如果沒有奇蹟出現,曹操就會帶著命根子走啦。大不了從頭再來。
就像劉備一樣,只要兄弟關張在,劉備就有底氣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翹起地球。
能不能那是後話,先吹吹牛逼,給夥計們打打氣再說。
官渡之戰,如果曹操實在頂不住啦,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荀彧也就沒有遺憾啦。
天命如此,非人力可為啊!
幸運的是,曹操這一賭注押對啦,荀彧也就大出一口氣。
在這種情勢下,荀彧能不死心塌地,殫精竭慮的支援曹操嗎?
荀彧就沒有考慮曹操戰敗的後果嗎?
曹操戰敗啦,如果實力沒有啦,袁紹就控制了朝廷,那就再想轍吧。
恐怕跟隨曹操而去的可能不大,幾乎為零。
用同舟共濟來說明荀彧與曹操的關係,恐怕會誤解。
確切的說,從一開始二者就是同床異夢。
心照不宣,彼此無害。
孔融一個書呆子,一開始就知道袁紹、曹操都是漢賊,都不想投靠,還把勸說他選擇一個投靠的的幕僚左承祖給殺掉啦。
難道荀彧就看不出,曹操一心想成就自己的霸業嗎?
打死我也不信,荀彧是政治家,戰略家,不是書呆子。
荀彧是真心要匡扶漢室的,但他沒有選擇,只能勉為其難,出此下策。
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儘管荀彧是愚忠,但只有愚忠才是真正的忠臣。
荀彧值得尊重!
02
為信仰而捨身
按照漢制,不封異姓王,三公就是最高的爵位。
無論荀彧多麼了不起,但他畢竟就是曹操的部屬。
一旦荀彧接受了曹操的舉薦,位居三公,就跟曹操平起平坐啦。
這顯然不合適,那將曹操置於何地哪?
只能是給曹操封王。
曹操是明白人,荀彧也不糊塗啊。
曹操十幾次要推舉荀彧為三公,荀彧十幾次拒絕。都是千年老狐狸,玩得就是聊齋啊。
曹操要稱王,已經箭在弦上,荀彧已經無能為力啦。
但荀彧還是做最後的努力,不惜用生命來捍衛自己忠實漢室的信仰。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
荀彧認為:"(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心想:你荀彧好可愛啊,我生來就沒想做君子,成聖人;我只想稱王稱霸。
至此,曹操與荀彧直接攤牌啦。
同床異夢,終究會分床而睡的。
曹操認為,既然你荀彧不想食魏祿,那漢祿也就不能再吃啦。
最後借你的腦袋用一下,就算你再幫我一把吧。
荀彧是當時反對曹操進位的首腦,殺雞儆猴是不確切的,理該是“射人先射馬"啦。
荀彧是忠臣,不該說“擒賊先擒王”哦!
但曹操要上位,誰也不能阻擋,曹操已經準備”遇神殺神,遇鬼殺鬼“啦。
荀彧自殺而死,時年五十歲。諡號敬侯。其子荀惲嗣,後官至虎賁中郎將。 次年,曹操進封魏公。鹹熙二年(265年),追贈荀彧為太尉。荀彧為了自己的信仰,甘願付出生命,也算求仁得仁,求錘得錘啦。
荀彧死後,曹操沒有難為他的後人,多少也算對世人一個交代。
大勢所趨,任何人都無能為力。
荀彧有這個境界,但曹操那麼多謀士、部將,拼死拼活地追隨曹操,卻不是為了匡扶漢室哦。
曹操不能上位,那些人忙活半生圖的啥呢?他們也不幹哦。
不能把荀彧之死看做一個悲劇,如果能看做是一段美談、一段佳話,這也是一種境界。
回覆列表
曹操要讓荀彧做三公的事,記錄在裴注《三國志·荀彧傳》中,裴松之引用荀彧別傳的材料,提到了這件事,時間是在平定河北之後,論功行賞,曹操認為荀彧功高,在兩個關鍵時刻獻計,為平定河北做出了比較突出的貢獻,所以應該加封,先是把荀彧的食邑從一千戶增加量千戶,接著提出了要讓荀彧做三公的意見。荀彧不同意,堅決表示拒絕,推辭了十多次,才拒絕了。
太祖欲表彧為三公,彧使荀攸深讓,至於十數,太祖乃止。
先來看曹操的職務。在奉迎漢獻帝到許都之前,曹操的職務為鎮東將軍。曹操到洛陽之後,驅逐了韓暹,控制了漢獻帝的朝廷,曹操的職務增加了假節鉞、錄尚書事兩項。車架到許都之後,曹操被拜為大將軍,封武平侯,河北的袁紹也被拜為太尉。大將軍班在三公之上,所以袁紹不肯接受。於是曹操固辭,改為袁紹為大將軍,曹操的職務則改為司空、行車騎將軍。
在曹操控制漢獻帝的時候,三公分別為太尉楊彪、司徒趙溫、司空張喜,大司馬為張楊。曹操控制漢獻帝是在建安元年八月,到九月,太尉楊彪和司空張喜就被罷免了。十一月,曹操就擔任了司空、行車騎將軍。第二年,也就是建安二年三月,袁紹擔任了大將軍。建安三年四月,張楊被殺之後,沒有再任命大司馬。太尉也一直空置,沒有再任命。三公中實際上只剩下了司徒趙溫和司空曹操。
到建安十三年春正月,司徒趙溫也被罷免,三公中只剩下了曹操一個人,大司馬、大將軍也沒有了。這時的曹操已經完全平定了河北,消滅了袁紹的勢力,整個北方都已經平定,正在準備南征荊州劉表。到這年六月,曹操改了漢朝的官職,廢除了三公,改為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己擔任丞相,原來的光祿勳郗慮擔任御史大夫。
再來看荀彧本身的職務。荀彧投奔曹操時,曹操的職務為奮武將軍、東郡太守,所以曹操讓荀彧擔任了司馬。之後,荀彧跟隨曹操出征的時候就擔任司馬,或者曹操出征的時候他居中留守。曹操奉迎漢獻帝到洛陽時,為了加強對漢獻帝朝廷的控制,殺死了漢獻帝身邊的侍中臺崇、尚書馮碩等人。漢獻帝到許都之後,曹操推薦荀彧擔任了侍中、守尚書令。
東漢時候對官制進行了改革,雖然也有三公,也就是司徒、司空和太尉,但經常設定大將軍、大司馬,統領外朝官,內廷則是尚書令統領,三公如果沒有錄尚書事的名義,實際上是沒有太大實權的。名義上,尚書令是內朝職務最高的官員,侍中為其副職。但荀彧擔任侍中、守尚書令,並沒有再任命尚書令,等於荀彧實際上是漢獻帝身邊內朝職務最高的官員。
比如曹操把漢獻帝奉迎到許都之後,曹操自己的職務為司空、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統領內外軍政,荀彧又是侍中、守尚書令,是內廷職務最高的官員。而名義上的丞相,也就是司徒趙溫,因為沒有錄尚書事的權力,所以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權力。官制改革之後,曹操擔任丞相,郗慮擔任御史大夫,但郗慮和趙溫一樣,看上去地位崇高,並沒有什麼實權。荀彧死後,由荀攸繼任尚書令,郗慮被罷免後,則由華歆繼任。
曹操在平定袁紹之前,唯一願意忍讓的人其實就只是袁紹,所以他把大將軍讓給了袁紹,他自己只擔任司空。到平定河北之後,曹操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北方,自然水漲船高,職務肯定是要晉升的,而且肯定是要到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以做到名實相符。尤其是在他手下的文武官員都已經加官進爵之後,曹操的官爵必然要進一步提高。
在建安十三年正月罷免趙溫之前,太尉也一直空缺,曹操也還沒有升官,仍然是司空,如果要拜荀彧為三公,那麼有可能的結果就是曹操擔任大將軍,改由荀彧擔任司空,或者是罷免趙溫,荀彧繼任司徒。還有一個辦法是,罷免趙溫,曹操從司空轉為司徒,荀彧則解體曹操,擔任司空。但名義上司空與司徒是平級,而荀彧一直都是曹操的下屬,所以也不太可能出現這個局面。
在這之前,漢獻帝朝還出現過一個局面,就是董卓擔任相國的時候,仍然設定三公,而且一直在不斷調整,沒有出現過空缺。但這時候的三公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權力,既不管民,也不管軍,只是具名而已。曹操把漢獻帝奉迎到許都之後,之所以還願意謙讓,只擔任司空,就是因為當時袁紹的勢力在他之上,他在群雄之中並沒有形成絕對優勢。而在袁紹被消滅之後,曹操已經具備了絕對優勢,自然無須謙讓。所以,如果再調整,有可能的安排就是曹操擔任相國,同時並設三公。
從這個角度看,曹操要讓荀彧擔任三公,實際上是在為官制調整做準備,荀彧作為他的蕭何,如果同意出任三公,那麼必然的局面就是要出現一個凌駕於三公之上的職務,由曹操來擔任。而這時候曹操已經自領冀州牧,後來曹操的爵位進封為魏公,魏郡正是在冀州境內。那麼這就意味著,如果荀彧同意,曹操可能會這時候就進封為魏公,而不能等到五年後的建安十八年。
所以,荀彧這時候拒絕出任三公,表面上是他謙遜,但實際上也是在和曹操進行政治博弈,委婉的表達反對曹操過早暴露篡漢的野心。表明曹操此時野心膨脹的另外一件著名的事情則是建安十三年八月,他在南征荊州的路上,下令誅殺了時為太中大夫的孔融,並夷三族,這就是因為孔融一直反對曹操架空漢獻帝,經常諷刺曹操,故意讓曹操難堪。曹操一直都在忍讓,但在這時候終於爆發了,不再繼續隱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