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看愛思考

    呵呵,老李頭被坑的還不夠慘麼?打甲午戰爭是北洋一己之力,硬抗日本鬼子的全國之力。結果呢?失敗了。卻又讓老李頭出面去簽訂賣國條約。這些也就罷了,但是緊接著又以民意洶湧的名義,把老李頭調往廣東去當兩廣總督。就這樣,還要指望老李頭從廣州帶兵北上北京,去救駕麼?何況南方所有的督撫大員集體商定的《東南互保》條約,又怎麼辦?難道真的隨著老太婆一起發瘋麼?

  • 2 # 勇戰王聊歷史

    不只是兩廣總督李鴻章不封詔,清廷全國的八大地方總督,除了雲貴總督,其他七個都公然抗命了!

    其他六位不封詔的總督是:直隸總督—榮祿,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陝甘總督—魏光燾。

    只有雲貴總督—崧蕃,表示封詔,奈何雲貴距離京師太遠,只能在精神上支援慈禧了!早晚一柱香,保佑慈禧老佛爺跑的快點。

    另外,山東巡撫袁世凱這樣的,執掌新兵的巡撫,對於此事也是裝傻充愣,能推就推。誰上前線,誰是傻子。

    李鴻章等人不封詔,主要是知道這仗打不贏!去了也是送死,反而把全中國都推進戰爭的泥潭。不如,儲存實力,以後跟列強談判的時候,還能有些籌碼。

    而且,當時的慈禧已經失去了對南方地區的實際控制。滿清八旗已經沒實力作戰了,地方巡撫擁兵自重。如果慈禧和光緒被列強殺了。這些總督巡撫,很有可能推舉李鴻章為總統,直接“共和”了!

    最後,李鴻章等人瞭解慈禧,慈禧不是崇禎,做事沒那麼小氣。慈禧知道如何把控地方大員,維持朝局穩定。所以,李鴻章等人搞“東南互保”,慈禧之後也不追究他們不封詔“勤王”的罪名。

  • 3 # 濃茶香

    在慈禧以光緒之名同時向11國宣戰之前,英美列強就和以李鴻章為首的清朝南方各省督撫達成“東南互保”協議,就是為了防範類似宣戰事件發生導致清廷政府中樞崩潰使全國群龍無首。由此可以看出李鴻章實際上已具備了和清廷分庭抗禮的實力,因此李鴻章拒不奉慈禧向11國宣戰之詔也就不奇怪了。

  • 4 # 王斌兔斯基

    慈禧老太太向11國宣戰,為啥李鴻章敢拒不奉詔?

    因為人家有槍桿子啊!

    大家讀歷史,有一句話一定要反覆的背: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把這句話背一萬遍,刻腦門上,早晚對著鏡子看,早晚你會參透歷史的內在規律的。

    說回問題。為啥李鴻章敢拒不奉詔,其實不光李鴻章,還有湖廣張之洞,兩江劉坤一,福建巡撫,外加山東巡撫袁世凱集體認定這是偽詔,大家都不想搭理慈禧老太太了。而且要注意的是,這幾個地方的封疆大吏,控制的地方可都是賦稅膏腴之地啊!

    而且深究細節,你會吃驚的發現,慈禧的這個宣戰本來是想通過當時的電報系統發出去的,但是被郵政大臣盛宣懷給半道截留了,截留了還不算,盛宣懷還建議各地方大員們聯合起來,抵制慈禧的瘋狂舉動。

    為何?

    因為在1900年這個時間點,滿清政府已經日暮途窮,不但西洋人來欺負,連東洋小日本都來欺負兩把。加之太平軍和捻軍的內部動亂,漢人地主武裝興起的同時,地方士紳也急需政治上有所改變。

    於是,李鴻章作為漢人地主武裝的扛把子,自然被地主士紳階層相中,意欲在此次東南互保之後,假若滿清政府崩潰,正好取而代之,李鴻章去順應民心,當一次大總統。

    說白了,李鴻章為何敢拒不奉詔,還不是大家心裡面都知道滿清這個政府要不得了,只是這種意圖殺王造反的活兒,大家更願意交給所謂的革命黨來幹而已。

  • 5 # 文軒春秋

    國家江河在清朝末年遭到列強的虎視眈眈,尤其是在甲午戰爭後,大清更是輸得一敗塗地。盤踞在沿海的列強們更加肆無忌憚的加緊瓜分中國,他們還要慈禧太后還政於光緒。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的名義,向英美法德意日俄等11個列強同時宣戰。宣戰詔書發往全國各地。

    詔書的理由是清廷對洋人優厚政策相待,但是洋人變本加厲不知好歹,欺辱國家,欺壓百姓,掠奪財物,洋人的罪行罄竹難書。大清臣民一再退讓忍讓,今天到了忍耐的極限才無奈宣戰的。

    頓時北方陷入大亂----懸賞殺洋人,義和團圍攻各國使館,而南方卻波瀾不驚的讓人感到詭異。按照道理各個省在接到了如此重要的聖旨,一定要全力備戰。但是卻有一位封疆大吏拒絕了。當時擔任兩個總督的李鴻章給朝廷(慈禧)發去了一份電報: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李鴻章深知,如果不考慮國家實際情況,仍然要對十一列強宣戰,恐怕幾千年的文明之國,從此就會消失了。

    為什麼慈禧太后非要一意孤行,冒著亡國的風險與十一列強決一死戰呢?慈禧盲目主站,只不過是一己之私。慈禧的目的是要將她與光緒的矛盾轉移到國家存亡高度,透過戰爭瓦解洋人要求她還政光緒。並且慈禧非常擔憂列強將她視為拳民之亂的罪魁禍首,奪取她的權利和生命。

    李鴻章深知到這一點,所以他拒不接詔。李鴻章敢對詔書說不,不僅憑藉著自家淮軍和兩廣的實力,而且背後有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郵政大臣盛宣懷等漢族大吏們的支援,甚至還有一些洋人的支援。漢族武裝們團結一致,加上外力洋人的支援,山河日下的清政府也無可奈何。這場清朝歷史上的集體抗旨被稱為“東南互保”在當時環境下算是明智之舉,確保了大半個中國的穩定,為近代中國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

  • 6 # 江郎說史

    甲午戰爭之後,清廷輸的一敗塗地,而在此時列強們開始加緊瓜分中國,當時的他們提出了讓慈溪換政於光緒。結果慈溪就不幹了,一步步的讓你們逼到死角了,現在又讓我換證,這不相當於逼我死嗎。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慈溪以光緒帝的名義,同時向英美法德意日俄等11個列強同時宣戰。並且將詔書發往全國各地。結果當時的郵政大臣盛宣懷直接將宣戰詔書全部扣押了,只給當時的各地督撫們觀看。

    當時的李鴻章看到詔書之後,自己都嚇了一跳。李鴻章是被慈溪這一瘋狂舉動嚇到了,自己趕忙給京城回了個信:“此亂命也,粵不奉詔。”當時的李鴻章出任兩廣總督,有了李鴻章這一個帶頭的,那麼其他各地的督撫紛紛表示拒不奉詔。清朝一共八大督撫,唯有云南督撫-崧蕃一個奉詔,當然了雲南地處偏遠,崧蕃也只是在精神上支援支援老佛爺,萬一八大總督都不奉詔,那慈禧面子上也不過去。

    此時的七大總督就開始思量對策,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表示: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而且還提出了:“一旦北京不保,那麼就推舉李鴻章做臨時總統,來主持大局。”兩江總督劉坤一表示大清要亡了,對此抱有非常悲哀的看法、山東督撫袁世凱則是推推搡搡的,對此事選擇裝傻充愣。

    此時的慈禧已經失去了對南方地區的控制了,雖然他們還對清朝俯首稱臣,但是私下裡已經準備自立了。滿清八旗威風早已不在,此時的督撫也都擁兵自重,圍繞著李鴻章抱成一團。如若慈禧執意要開戰,那麼很有可能就出現南北分治的局面。北京義和團一直在鬧,列強還在不斷的催促清廷,此時的慈禧也只好向李鴻章等人妥協。

    李鴻章當時也知道,如果貿然的和11國選擇,那麼我中華千年禮儀之邦恐怕就要毀於一旦。於是李鴻章等人就和洋人搞了一個東南互保,也就總督們保護好租界的洋人,而洋人也不把軍艦開到長江流域。就這樣慈禧向11國宣戰的行動草草收場,李鴻章等人在看到這個結果之後也沒說什麼,但是他們都心知肚明,清朝滅亡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 7 # 戴你看歷史

    19世紀末在中國興起了義和團運動,從山東直隸一帶發展壯大。清政府為利用義和團抵抗洋人,以“招撫”代替“剿滅”,並承認其合法地位。於是義和團紛紛進入天津、北京。義和團搗毀教堂、拆毀鐵道、砍斷電線等方式,打擊帝國主義。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引起外國侵略者的密切關注,並且紛紛派兵進入京津地區。為了鎮壓義和團,列強組成八國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八國聯軍擴大戰爭,攻佔大沽炮臺,再加上接到關於列強要慈禧歸政給光緒帝的謊報的情況下,慈禧太后連續召開御前會議,最終作出了對外宣戰的決策,同時釋出上諭正式藉助義和團的力量,對抗洋人。

    當清政府對外宣戰後,部分地方官員不同意利用義和團對抗洋人的做法,抵制朝廷對外開戰的決定。李鴻章時任兩廣總督,聞此訊,覆電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

    李鴻章為什麼敢不執行?我覺得有這麼幾個原因。

    1、晚清以來,中央政府權力分散,威信下降,地方總督權力比較大。

    2、有列強的支援,英華人恐義和團運動波及長江流域,主動策劃了這場行動。

    3、李鴻章比較瞭解慈禧,覺得慈禧不是真正想和列強打仗,後來也證明了,清政府打不贏,慈禧主動求和,並委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辦理此事。

    4、義和團勢力主要在北方,南方比較少,地方總督能控制住局勢。

  • 8 # 秉燭讀春秋

    李鴻章不奉詔是多方面考慮的結果。李鴻章和洋人打了一輩子交道,知道大清這點能耐,大清連日本和法國都打不贏,何談與11國同時開戰呢?

    李鴻章接旨後,心想這老太婆是不是“更年期綜合症”犯了,是不是一時心血來潮呢?

    其實還真不是慈禧要撒“潑婦”的威風,實際是一條“假情報”刺激的結果。

    慈禧雖然時不時的對滿漢大臣撒潑,但她絕對不敢給洋人“放潑,”洋人火燒圓明園早把她嚇尿了。

    慈禧同時和11國宣戰,是聽信了親信榮祿的假情報,榮祿對慈禧說:“十一國公使已共同決定“勒令皇太后歸政”。

    慈禧一聽就急了,慈禧一生“嗜權如命”,想讓她靠邊站,讓光緒當權,這不是要她的命嗎?

    慈禧也沒有派人去核實一下情況,假如李鴻章在京城,他和洋人打交道多,到大使館一問就知道真假了,可是此時慈禧為了遏制李鴻章的權勢,把李下放到廣州去了,剩下的這幫臣子們都是無能之輩,只會哭哭啼啼效忠慈禧,沒有一個辦實事的。

    慈禧用的這幫人確實是飯桶,就拿榮祿的假情報來說吧,榮祿這個情報居然是手下從洋人報紙上摘抄告訴了榮祿。榮祿沒有仔細考慮就告訴了慈禧,慈禧本來對洋人的事一竅不通,這才引出了宣戰11國的決定。慈禧是不是太草率了?

    Δ榮祿

    慈禧在1900年6月21日以兒皇帝之名和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匈十一國同時開戰。乖乖,別說李鴻章看了聖旨不奉詔,當時南方的督撫都認為這是不可思議的事。

    不可思議的地方首先來說,大清沒這能力和這些國家開戰,慈禧不懂洋務,只會窩裡橫,李鴻章老謀深算,知道這是以卵擊石。

    其二光緒被慈禧軟禁在中南海瀛臺,光緒不可能下這樣的聖旨,光緒主張改革,和洋人關係強於慈禧,李鴻章知道這是慈禧的主意。

    李鴻章當時被慈禧削弱了軍權,李對慈禧不滿意,他沒有直接抗旨,而是和南方都督們串通一氣,說聖旨是假的,是偽詔。

    既然是偽詔自然不奉詔了。同時李和南方都督們與南方洋人簽訂了《東南互保章程》,意思是和洋人相安無事。

    李鴻章目的是,與其打一場不可能獲勝的戰爭,不如為大清保留一點家底。這也是李鴻章的良苦用心。

    接下來11國進北京,嚇得慈禧往南逃竄,最後還是李鴻章收拾爛攤子,好說歹說沒讓洋人定慈禧為戰犯,慈禧外逃了53天,這場鬧劇收場了。

    慈禧回到了北京,事後她也沒有追究李鴻章及南方都督抗旨不遵之罪,這事不了了之,因為以後還需要李鴻章為她“擦屁股”。

  • 9 # 秦右史

    南方重臣不奉偽詔是東南互保的前奏。

    1900年6月26日,幾大實力派總督命人聯絡洋人,躲避北方戰亂風波,組成了著名的東南互保章程,他們有,

    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

    事情的起因在於,洋人被殺,之後慈禧同時向多國宣戰,這裡面原因很多。

    既有報刊媒體稱她為保守派,光緒為維新派的因素,也有己亥建儲被列強幹涉的因素,還有義和團興起之後,一些紙上談兵如徐桐之流官僚所謂的民力可用的因素。李鴻章得知朝廷打算全面開戰,認為沒有取勝的條件,一旦失敗,得萬劫不復。於是感慨道,若不量力而輕於一試,恐數千年文物之邦,從此已矣,故而稱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榮祿作為滿洲親貴,也認為不必重視北京的諭旨。張之洞則宣稱,坐擁東南,死不奉詔。給香帥做幕僚的辜鴻銘甚至說,提議“江南獨立”。英國駐南京領事孫德雅後來回憶,劉坤一曾說,慈禧的政府已經完了,她已經不能繼續維持帝國秩序。之後,幾位大佬之間達成了共識,簽訂了互保協議,

    亂民不可用、邪術不可信,兵釁不可開。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華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

    正因為此,戰火紛飛於北方,糜爛僅限於大河以北,東南半壁未睹烽煙。可以說,對於朝廷來說,東南互保意味著自己的權勢基本低落。而對於東南地區來說,卻有保全的價值。

    地方實力派的離心傾向從暗至明,朝廷的控制力正式意味著成為過去,然而清廷仍然延續了十幾年。這裡面袁世凱功勞很大,歷史就是如此複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最強最厲害的預警機有哪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