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地理縱橫
-
2 # 地理那些事
黃河泥沙百年後會填滿渤海,外海永遠填不滿,為什麼不改道外海?
不得不說這個問題問得好,很顯然如果黃河改道外海,既可以免費的填海造陸,而且還能保持中國最大的內海之渤海的海域規模,真是一舉兩得,但實際上卻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
首先是關於黃河泥沙能否在100年內填滿渤海這個問題,這是一個簡單的計算題,只需要掌握黃河每年向渤海輸入的泥沙總量和渤海的容量以及渤海與外海的水體交換就能大概得出答案。
我們都知道,黃河雖然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故而自古就有“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說法,但並不是說黃河的含沙量是一成不變的,相反隨著中上游地區特別是黃土高原一些列治理水土流失措施的實施,每年地表徑流所攜帶的泥沙已大幅減少。根據2018中國河流泥沙公報資料顯示,黃河多年輸沙量為9.78億噸,這比多年前的12億噸或16億噸下降的不只是一星半點。
如果按照黃河泥沙25&在沿途的河床沉積、75%則連同水流匯入渤海,根據黃河多年平均輸沙量為9.78噸計算,2.445億噸沉積在河床上,7.335億噸被帶到了渤海。再根據泥沙的密度為1.7噸並結合密度的計算公式p=m/V和V=m/p計算,每年輸入到渤海的泥沙體積約431470588.2立方米。
上文中計算出了每年輸入到黃河的泥沙的體積,下面我們再來算一下渤海理論上的容量有多大。
渤海是中國最靠北的近海(內海),它由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和中央海盆組成,總面積約為7.7284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約為18米,按此計算渤海的容積約為139111200立方米,簡單的用這個數除以每年輸入到渤海的泥沙體積得出的數字是3224.117791,也就是說不考慮其他外力作用,理論上黃河泥沙填滿渤海至少需要3224年之久。
但實際上黃河泥沙是難以填平渤海的,這與渤海的地形環境和封閉程度有關。
首先,渤海並非是一個封閉的海域,它透過渤海海峽與外海(黃海)相通,這種三面環陸一面敞開的結構實際上不可能使所有泥沙完全在渤海海峽西側沉積,而是在泥沙自身的重力以及水流等作用下向外海延伸;其次,渤海海盆的地勢由三灣向渤海海峽方向呈傾斜態勢,非常有利於渤海內部沉積物質向外海輸送;最後,根據地質、地球物理勘察資料顯示,渤海實際上在地質上屬於華北地臺的一部分,目前仍在沉降,而且沉降的速度遠遠要大於黃河泥沙沉積的速度。綜上所述,黃河泥沙想要填平渤海,基本上與古人所說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差不多。
至於黃河為什麼不改道外海這個問題,我覺得一是沒必要、二是不現實,為什麼這麼說呢?
眾所周知,黃河由於多沙善淤、變遷無常,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決堤、改道次數最多的河流之一,僅有記載的決堤和改道次數分別是1590次和26次,並且上演黃河奪淮入海的次數也不止一次,可以說黃河的每次決堤和改道,都給沿岸的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
而現如今,由於國家和地方對黃河河道的治理以及對河堤的加固,再加上黃河徑流量較歷史上有所降低,甚至還出現過斷流,因此可以說現代的黃河難以實現改道。
並且,現在的華北平原是中國人口最為密集、工農業最為發達以及交通等基礎設施最為繁忙的地區,黃河改道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黃河的改道也是不被允許的。
-
3 # 這麼近那麼遠F4
渤海,古稱滄海,中國四大海洋之一,中國面積最小的內陸海洋,南北長560公里,東西寬300公里,面積約7.7萬平方公里。渤海被山東、天津、河北、遼寧包圍,東部與黃海相連。其平均水深僅18米,最深處也僅僅85米,20米以上的海域面積佔一半以上,渤海總容量為1730億立方米。有黃河、海河、灤河、遼河、小清河、大淩河、大遼河等淡水資源大量注入,約為1000億立方米,河流帶來豐富的餌料,使渤海成為了天然的水產養殖基地,水產豐富。
黃河,發源於中國的青藏高原之上,呈“幾”字形,長度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80億立方米,年攜帶含沙量16億噸左右,世界上含泥沙量最多的河流,中國第二長河;黃河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黃河有包括洮河、湟水、汾河、渭河等四大支流在內的眾多支流。
黃河泥沙百年後會填滿渤海,是真的嗎?如果不考慮其它因素,僅以資料計算,渤海容量為1730億立方米,黃河年平均攜帶泥沙量16億噸,計算一下:1730/16=109年,也就是如果單從資料來說,黃河自己填滿渤海所需時間為109年,真的存在這個可能。但是除了黃河,還有其它幾條主要河流攜帶泥沙量也不少,像海河年平均攜帶泥沙量428萬噸,遼河年平均攜帶泥沙量1920萬噸,灤河年平均攜帶泥沙量2270萬噸,還有其它河流,加起來也要有1億噸左右,因此渤海被填滿所需要的時間更短。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黃河因攜帶大量泥沙注入渤海灣,每年造陸僅12.4平方千米,向渤海推進速度為每年0.5-2.2公里,而且由於黃河中上游植被環境改變,黃河攜帶泥沙量銳減到3.35億噸,黃河口造陸速度越來越慢。其實就算黃河攜帶泥沙量沒有減少,渤海也不會在百年內被填平。原因很簡單:其一,渤海海峽的存在,便於沉積於渤海灣的泥沙被海水“搬走”到大洋深處,無法沉積下來。其二、大海是運動的,洋流的迴圈影響,帶動渤海海水與外界進行海水交換,從而將渤海中的泥沙大量“”帶走”。其三、渤海海底地形本身就是一個“U”型,獨特的地形,使泥沙很難沉積於渤海岸邊,泥沙會順勢像渤海深處沉積,方便大量泥沙“逃入”外海。因此渤海百年內不會被填滿,千年內也費勁。
外海永遠填不滿,為什麼不改道外海?渤海是中國的內海,屬於太平洋水系的一部分,而中國的黃海、東海、南海也都屬於太平洋的一部分,但是它們地形開放,就是我們所說的外海。而黃河歷史上真的改道過,注入黃海,這是不爭的事實。歷史上遇到降雨較多的災年,黃河曾氾濫多次。史書記載,從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間,幾千年間,黃河下游決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黃河流經黃土高原,給下游帶來大量泥沙,長期堆積瘀塞,久而久之成為“懸河”,稍有變故,就會決堤改道,變遷無常。黃河決堤,曾多次南北擺動,南下淮河河道入黃海,北上海河河床入渤海,解放後黃河河道才成為了現在的模樣。
-
4 # 鍾埭
如果上游還是這麼多泥沙,3224年填不滿,終有一天卻會被填滿的。不要計算有多少年會被填滿,或許更快。在這時說二個例子:1)崇明島持續受到長江泥沙堆積,每年增加5平方公里土地。2)秦始皇在杭州看大海是在西湖的西邊的一個叫葛嶺的小山包觀賞大海的日出。不能低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能力。
-
5 # 發展論Lzz
不好意思,我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雖然黃河三角洲每年在擴大,但渤海同時在緩慢下沉。三國時曹操詠詩“東臨碣石”,其碣石己居海中。所以不存在渤海填滿一說。
-
6 # 千佛山車神
黃河是中國的第二大長河,雖然水量不大,但由於途徑黃土高原而攜帶了大量泥沙,因此黃河的造地能力絕對是世界第一。
目前位於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面積每年都在擴大,而接納黃河的渤海面積則每年都在減小,如此下去,渤海遲早會被黃河填平,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圖中紅色區域是自秦朝以來,黃河、海河在渤海所新造的陸地)
大家不要認為這種造地運動是天方夜譚,實際上只要是沿海地區的平原,基本都是大江大河衝出來的。
像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和華北平原,都是長江、黃河、海河、淮河一起衝出來的。
舉個例子:
江蘇有個城市叫鹽城,顧名思義,這裡以前是盛產食鹽,歷史上這裡也確實曾是海鹽產地,但是今天的鹽城市區到大海的直線距離有三四十公里,並不靠海,那以前這裡是如何產海鹽呢?
(鹽城市區並不靠海)
其實在2000年前的秦漢時期,鹽城是一座濱海城市,並且鹽城周圍的地形非常適合曬鹽,因此出現了許多鹽場,故而得名鹽城。
但是鹽城以北可是黃河的兩大故道之一,在黃河的造地運動下,鹽城的海岸線不動東移,最終從一個濱海城市,變成了一個距離大海三四十里的城市。
放眼整個江蘇,不只是鹽城,大半個江蘇在2000多年前都不存在,另外位於長江口的上海市在2000年前也不存在。
(西漢時期江蘇的海岸線,當時江蘇東部地區都還在水下呢)
以上這些造地運動都是中國進入文明時代後,我們的祖先親眼見證的滄海桑田,可見黃河和長江的威力之大。
而再往前推個幾十萬年,山東就是一個島,河南、河北、天津、安徽、江蘇、上海等地全部都在海底下,這些地區都是黃河和長江堆出來的。
如今黃河的入海口在渤海,而作為一個內陸湖,渤海的面積是比較小的,被黃河填平只是時間問題。
(黃河入海口每年都會新增大片土地)
當然,我們不願意看到渤海消失,因為海洋對陸地氣候的調節作用非常大,一旦渤海消失,會對周邊省份的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不過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措施,減慢渤海消失的速度。
首先,我們要對渤海老鐵有信心,因為渤海一直在不斷下沉,雖然渤海的下沉速度無法徹底抵消黃河的造地速度,但至少能抵消一部。
從先秦到現在,黃河有一半的時間是在江蘇注入黃海,一半的時間是在山東注入渤海,而黃河在黃海的造地速度明顯快於在渤海的造地速度。其原因便是渤海在不斷下沉,減緩了黃河的造地速度。
其次,我們可以透過對黃土高原的治理,減少黃河所攜帶的泥沙含量,如此一來也能夠極大的減緩黃河的造地速度。
那麼我們為啥不能讓黃河改道,從江蘇入黃海,一勞永逸的解決渤海危機呢?
答案是不現實。
黃河最後一次改道是在清末,在此之前的明清大部分時間內,黃河是由江蘇注入黃海的。直到1855年,當年黃河在河南蘭考縣境內的銅瓦廂決口改道,引水北上,再度匯入渤海。
時至今日,黃河已經有150多年沒有改道(在此期間僅在1938年改過一次道,當時是國民政府為了阻止日寇南下而故意掘開了黃河大堤),如今若貿然改道,對華北平原的影響太大了。
要知道現在華北地區很缺水,雖然黃河水量不大,但對華北而言卻是命根子。
尤其是山東省極為依賴黃河水,就連青島都從黃河引水,一旦改道,華北的工農業生產將陷入困頓,波及上億人的生活。
(引黃濟青工程)
所以讓黃河改道是很不實際的,當前南水北調還來不及呢,怎麼可能讓黃河南下。
而且黃河在江蘇境內的故道降水比較多,萬一碰到強降雨,江蘇南邊的長江發洪水,北邊的黃哥也發洪水,事情就麻煩了。
回覆列表
當然這組資料裡面我們看不到是因為生態環境改變還是因為年徑流量變化導致的泥沙量減少的比例,但有一點生態環境變化具有可持續性發展,因為流域內,人口集聚到城市裡,退耕還林還草力度還在加大,所以黃河水變清了,如今變成的現實,也許黃河攜帶的泥沙埴平渤海將遙遙無期,我們還有必要人為改道嗎?
歷史上大約有七八百年時間,黃河襲奪淮河從江蘇入黃海,離我們最近的一次是1942年黃河決堤,直到1952年才改為經山東流入渤海直至今日。那麼六十多年前的這次改道給北方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給南方又帶來了什麼樣的弊端呢?如果今天人為地將黃河改回經江蘇入海,付出多大的成本呢,會遇到什麼樣的阻力?
首先對於華北平原來說,黃河的存在不僅僅是生我們養我們的母親河,而且是救命之水,目前河南、山東、河北等地生態環境正在惡化。
因為缺水,地下水超採,地面出現的漏斗,超採額度70~80億立方米。
因為缺水,華北地區停止播種小麥,因為小麥是農業生產耗水最嚴重的農作物,每畝地國家補貼500元。
因為缺水,打井深度越來越深,有的井深達上百米,最後,原來的灌溉井變成枯井,飲水井變成了無水井。
因為缺水,華北地區工業部門受到了很大影響,耗水多的企業只能面臨關停,GDP受到很大影響。
此時此刻改道黃河,對北方各省來說無疑是釜底抽薪,雪上加霜,傷口上撒把鹽。
我們再看看黃河故道的變化,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山東到江蘇的鐵路、大橋、管線早已是密密麻麻,牽一髮而動全身。原古道兩側的民居、樓房、耕地阡陌連片,又將涉及無數農民的利益,這個成本比修建高鐵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其次黃河改道還要修建大堤,圍堤,相當於我們又重新建一條黃河,這個工程量大的驚人,雖然說在現有條件下,我們國家被稱之為”基建狂魔“,工程量可以藐視,工程難度並不是很大,但實際操作太難了,我們已失去了實施的最好時機,黃河改道我們目前改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