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隔夜
-
2 # 江南小凱咖
說實話,我在看之前一直以為這是個新綜藝,但是看的時候又發現這和其他綜藝的風格不太一樣,點出去看了一眼,才恍然
哦,原來是個紀錄片,怪不得呢。
一個字,酷!
兩個字,年輕!
三個字,有態度!
這是我對這個紀錄片最深刻的感受,它屬於年輕人。
前兩期是同一個主題——《來自街頭》,分為上下兩期,每期半個多小時,合起來也就一個小時左右,是由馬伯騫做主持人去各個國家的街頭瞭解那些很酷的街頭文化,探索街頭文化的源頭。
街頭文化集中在歐美地區,包括四大元素:街舞,DJ,說唱,塗鴉。除了這些,還包括滑板,特技單車,輪滑,跑酷,籃球以及足球等非常多的內容,幾乎在街頭的任何藝術都可以稱為街頭文化。
《我們的浪潮》把視線聚焦在了滑板文化上。
我對滑板的瞭解僅限於《極限青春》這檔綜藝和熱愛玩滑板的我閨蜜,要不是他們,我可能這輩子都不會知道什麼叫“ollie”(一個滑板的入門級專業動作),更不可能喪心病狂地下單一塊滑板。
追星使人盲目啊。
扯遠了,跟隨馬伯騫,我看到很多國外的滑手在街頭瀟灑的滑著滑板,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有時成功,有時摔得很慘,但是滑板就是這樣,摔跤是家常便飯,骨折也是常有的事兒。
所以在路人眼裡,滑板是一個非常危險也上不了檯面的東西,玩滑板的年輕人也被打上“無所事事”和“搞破壞”這樣負面的標籤,跟早前的嘻哈文化一樣,雖然很酷,只屬於地下,不被大眾認可。
但是今年滑板已經成為了正式的奧運比賽專案,真正地被認可為一項競技運動,世界各地的年輕人也在為自己所熱愛的文化近乎固執地堅守著,他們希望以後加入的年輕人對滑板的瞭解不僅僅來自奧運會的官方場合,更多的能夠願意去追溯滑板曾不被人認可時,那份來自街頭純粹的熱愛。
隨著很多現象級綜藝的爆火,這些文化從地下噴湧而出,如同火山爆發一般耀眼灼熱,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目光和注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瞭解並加入,成為這些文化的一份子。
街頭上隨處可見的潮牌穿搭,oversise的衣服款式和上面各式各樣的塗鴉,不剪標籤的限量款鞋子,又酷又颯,貴且難買,成為了新的時尚潮流。
但是除去跟風趕潮流,真正願意瞭解這個文化的人,又有多少呢?
這個綜藝給出了答案。
一個歷史悠久的滑板店老闆說,真正熱愛滑板的人,他們的板背後一定是遍佈劃痕,每一道劃痕都是他們努力過的證明,那些拿著滑板凹造型,板背後卻乾乾淨淨的人,都是poser。
真正熱愛街頭文化的人,不會把塗鴉牆當作凹造型的拍攝聖地,把滑板當作裝飾品,對他們而言,這些都是融入在生命中的東西,不需要刻意拿出來顯擺和炫耀,重要的是那個享受的過程。
滑板也是如此,技術不好就反覆地練習,死摳一個動作,直到成功做出來,一個高難度的技巧動作必然伴隨著無數次的失敗,但是也讓那為數不多的幾次成功顯得更激動人心,玩兒的就是那個成就感。
潮牌確實很酷,但是也要講搭配,一味的買最貴的限量款,除了成為一棵掛滿人民幣的聖誕樹,也沒有其他的觀賞價值。馬伯騫用自己這身巨貴的搭配告訴你,好看舒適才是王道,價格什麼的,沒那麼重要。
就我看完這期紀錄片,最大的感受就是,街頭文化的核心,是一種態度。
就比如玩兒滑板的,他們崇尚的就是那份堅持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氣和毅力,這才是讓他們為之驕傲和堅持的東西。
正如馬伯騫在節目中的這段話:
如果你是一個年輕人,你在代表著你的文化,你想一想你自己,你為了你這個青年文化,你做了什麼,有沒有做到極致,而不是說你在做的東西,已經讓你覺得與眾不同,是因為你的極致,你才與眾不同。
馬伯騫《我們的浪潮》
-
3 # 津豫家庭生活
權志龍AF1塗鴉板鞋發售,掀起年輕人新一輪的搶鞋熱潮;爆火的王一博帶著他的滑板現身,大眾開始稱他為"滑板少年";OMG李佳琦推薦的口紅色號瞬間被搶購一空,備受爭議的男性美妝博主開始被貼上"勵志""貼心"的標籤……"鞋文化""滑板文化""美妝文化",這些小眾的潮流字眼進入大眾視野已是不爭的事實,每一個火爆的符號背後,都是一場專屬於年輕人文化形態的萌生。
首部全球潮流文化體驗式紀錄片《我們的浪潮》已於近期上線。該片以《來自街頭》《美妝美幻》《從頭開始》《愈夜愈潮》為四大主題,採用體驗者介入式的紀錄片模式,用300多天的時間,去往全球逾十座城市,拍攝具有地域跨度和文化反差的故事,呈現潮流與青年文化中好看的造型、鮮活的場景及新鮮的人物故事,以趣味娛樂的互動方式帶出"鞋文化""滑板文化""嘻哈文化""美妝文化"等潮流背後的文化點和知識點,呼喚著大眾對潮流文化的關懷。
潮流地標,替城市文化開口表達
傳統的紀錄片,大多是以一個城市的名勝古蹟或其他知名地標為切入點,進行講解與闡述。《我們的浪潮》選擇走進全球逾十個城市,透過探索多地人文景觀,與各圈層年輕人深度接觸,從而解構不同城市中別樣的青年潮流生活,而在這一過程中,相關城市的氣質風貌、歷史文化底蘊都得以悉數展示。
曾在美國就讀的知名音樂人、設計師馬伯騫,作為《來自街頭》的體驗者,選擇將潮流文化探索首站定在美國洛杉磯。洛杉磯似乎每一處都能說出故事來,藝術雲集,見證榮耀無數的好萊塢星光大道,歡聲笑語充斥著路人的耳朵;各路達官顯貴齊聚的比佛利山莊,濃郁的奢華氣息令人陶醉其中。洛杉磯不止有繁華與奢靡,追求新鮮刺激的自由主義也在此肆意發揚,備受幾代人追捧的滑板就發源於這片狂熱土地。
牆體上畫著個性塗鴉,公園空地上滿布劃痕,社群路邊石階上隨處可見油漆剝落的痕跡,種種細節都昭示著滑板的風靡。洛杉磯FAIRFAX大道上,Supreme、Diamond、HUF、RIPNDIP等飽受年輕人推崇的潮牌林立在街道附近,這些品牌最初都脫身於滑板店,而今被全球各地潮人追捧。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各種膚色的少男少女們,身著休閒寬鬆的潮服,三三兩兩聚集在這個洋溢著激情與個性的地方,體驗青春的恣意與張揚。對他們而言,滑板不只是一種運動,更是一種文化,一種交友方式。它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變得簡單、純粹,有時一個擊掌一個碰拳,就足以讓彼此心領神會、相知相惜。
《我們的浪潮》以滑板文化為主線,串聯起美國多個城市的街區和地標,城市影象更加立體。節目以小切口看大命題,在訴說潮流的同時,更大層面上是在說地域特色與文化包容。
起源於洛杉磯的滑板,在傳統與摩登完美結合的倫敦依然盛行。Southbank是倫敦具有代表性的滑板地標,數不清的職業滑手從那裡走出,世界上每位來英國滑板的人,都會來此試練一番。和洛杉磯不同的是,Southbank擁有獨特的倫敦腔調,藝術、時尚、公益和滑板等各類文化在此交融共生,共同積澱出"勇敢無畏、追求自我"的城市特質,就像受其薰陶浸潤的藝術家Blondey所表示的那樣,Southbank的滑板世界打開了他的創意思維,讓他更加包容且具有個性。
潮流現象,替青年態度開口表達
滑板、說唱、個性妝容、球鞋文化……曾經的小眾符號都已成為現在的時尚潮流,每一種潮流都是一群人生活態度的外化表現,他們聚集在一起,用自己微小的力量改變著世界,表達著自我,形成了一幅豐富多姿的當代年輕人奮鬥圖鑑。
英國倫敦RONCHINI畫廊裡,設計師Blondey將明星和偶像們的頭像印在麵包上,隱喻著這是很多人的"精神食糧",而擅長Glam Makeup 的美妝博主Jordan就是很多喜愛化妝的網友們的"精神食糧"。
美妝博主文化"自2006年發軔至今,14年來幾經更迭,經久不衰。像Jordan這樣年輕的博主遍佈在世界各個角落。在金錢和追隨者的包裹簇擁下,這些年輕人一邊享受著社交媒體帶來的多重紅利,一邊還需經受著輿論帶來的巨大壓力。
Jordan坦言自己也有過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但是,面對謾罵、攻擊,最終還是選擇不在意,因為追求美這件事沒有錯。Jordan對《美妝美幻》體驗者吳佳燁說,"作為一個年輕女性,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活在此時此刻,堅持自己熱愛的,追求夢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即使被質疑被否定,也要彼此鼓勵、咬牙堅持,是很多和Jordan一樣的美妝博主的內心,而這也是青年人熱愛生活、努力奮鬥態度的一種彰顯。
SOLESTAGE的合夥人夏嘉歡--球鞋經銷商,此前他也是一名狂熱的球鞋愛好者。隨著球鞋文化不斷受到鼓吹,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為了買鞋不斷加碼,這讓夏嘉歡得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賺得盆滿缽滿。夏嘉歡的成功讓觀眾看到了當代年輕人勇敢把握機會、追隨新事物,將愛好變為生錢利器的能力。他們不滿足於原地踏步,勇於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生活對於他們而言,從來就不止一個答案。
不同於以往潮流類記錄僅著眼於"潮流消費"這一大眾切口,《我們的浪潮》觸及世界各地潮流現象及青年人的內心感受,探索潮流時尚的邊界,從源頭上走進年輕人的生活,並"以小見大",採用故事化的敘事技巧,讓觀眾真切地感受潮流文化和青年態度的魅力。
潮流記錄,替"小眾"群體開口表達
看膩了雄偉的名勝和大人物的故事,觀眾反而更想知道那些鮮少接觸到的"小眾"人群的日常生活。因為他們不僅不是城市建設過程中的"異類",還在用自己獨特的行為表達著自己的思想,詮釋著自己對所處城市文化內涵的理解和熱愛,他們堅持、執著且自信,成為城市精神狀態與文化構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浪潮》以"大篇幅"呈現"他們"的故事,透過實地探訪,在多元視角之下重新定義"潮流文化"
在奈及利亞舊都最大港市拉各斯,馬伯騫和他的朋友看不到任何滑手的蹤跡,尋找街頭時尚和滑板文化的熱情像受了潮的火藥,沒有迸發出期待的火花,而滑手FAHD BELLO的出現則重新激發出他們的好奇。
和美國、英國滑板已經被納入主流視野不同,拉各斯滑手仍舊被視為"不務正業",FAHD BELLO和他的夥伴們在艱難的向前"滑行著",不被家人理解,不被社會認可,他們已經習以為常。
拉各斯複雜的地形也不利於形成滑板場地,廢棄的停車場就成為了FAHD BELLO這樣滑板愛好者的聚集地。Sunny照射不足,暗淡的光線讓少有人問津的舊車場顯出落魄的形貌。馬伯騫和好友胡天佑,以及拉各斯當地的少年們盤坐在停車場的水泥地上聊滑板、文化、音樂和愛好,BMX的騎手穿梭其間,塗鴉愛好者正在牆上做即興創作。這個略顯荒涼的地方,因為這群來自不同國家年輕人的聚集,開始煥發活力。
帶領大家尋覓街頭文化的馬伯騫一邊引導大眾跟隨鏡頭領略各地的街頭文化和滑板青年的精彩,一邊介入其中,透過青年人的視角,用趣味性的娛樂互動方式深入潮流文化根源,把潮流真正"拉"到觀眾的身邊,為大眾提供理解不同文化的全維視角。
美國紐約皇后區的ICON酒吧,體驗者吳佳燁正在觀看一場變裝妝容的演出,受大膽強烈的氛圍影響,吳佳燁也忍不住和舞者們一起跳了起來。變裝人濃重的妝容,誇張的表情,讓性別在此模糊,本就喧囂的環境變得更加刺激。熱鬧過後,寂靜的街道上,變裝皇后SHERRY POPPINS和他的同伴們互相為彼此拍照,盡情燃燒餘下的熱情。對待路人不解的刻薄目光,SHERRY POPPINS坦言早就免疫。畫家用顏料創作藝術,攝影師用影象創作藝術,變裝人用性別創作藝術,他將自己視為勇士,不但是敢於對自己探索的勇士,也是對常人不敢觸碰的邊界進行探索的先行者。
年輕人的創造力是推動世界潮流前進的能量,走進他們的潮流,就是讓他們有了發聲的機會。無論是奈及利亞拉各斯的滑板青年,還是紐約的變裝人,節目中這些被孤立的人群,他們都正在各自的窄小圈層中熠熠生輝。
-
4 # 佛山黑馬科技
感覺這是一部屬於潮人的紀錄片!
之所以說是屬於潮人的紀錄片,是因為該紀錄片以街頭潮流、美妝時尚、髮型與造型、派對文化為四大主題,共8集,分別邀請了不同的嘉賓以體驗者的身份去往全球多個城市,以年輕人的視角展現全球潮流文化背後屬於年輕世代的態度和創造力,相當於告訴我們追逐潮流的意義。
對於我本人來說這部紀錄片最大的意義就是讓年輕人在全球化和網際網路的廣泛影響下侷限於透過地緣來形成社群,而是可以透過興趣在線上、線下形成一個同好的社群。
-
5 # 小香豬的雜談屋
這個觀點,其實剛好切中了大眾對於消費主義的牴觸情緒。
我雖然也反對消費主義,但我覺得,我們應該回顧一下,潮流的原教旨是什麼。
我讀書時有位同學,額頭上有一撮天生的白頭髮——而小崽子們的快樂總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你們可以想象,因為這個特徵,他被被嘲笑過多少次。
我至今還記得,初中畢業那天,他近乎報復性地把頭髮全部染白。為什麼有些人就是要“特立獨行”,要和別人不太一樣?如果讓他回答這個問題,他可能會這麼說:
“不是我要特立獨行,而是你們都跟我不一樣,如果你們都跟我一樣,我就不會被認為特立獨行。”
在紀錄片《我們的浪潮》裡,有一個同樣的故事。
在洛杉磯,這個看似審美自由的城市。熱愛哥特妝容的斜槓青年Angel Nightmare依然經常會被路人視為怪胎(Freak)。
實際上,九十年代早期年輕人為了表達憤怒所追崇的哥特妝容,早就被消費主義吞噬、消化,變得毫無攻擊性,成為youtube美妝紅人影片裡的“哥特風甜美妝“。
但對於Angel來說,成長過程中遭遇的霸凌讓他重新審視自我。
他最終明白,這一切並不是他的錯誤;與過往經歷的和解,也讓我們看到了足夠硬核的哥特妝容。
“想到會誇張,但是沒想到會這麼誇張,比起妝容,更像是舞臺表演。“
這也為他找到了合作者與追隨者,一群同樣曾經經歷過“不愉快“的人。我很難用”邊緣少數群體“這個詞去形容他們,也許,在足夠大的人口基數里,即使只有千分之一,他們也不在少數。他們並不孤獨。
這些人本來隱藏在人群當中,因為一些與生俱來的特性被歧視、被孤立,但當他們化完妝,用嘶吼在舞臺上釋放出“對世界的壓力和憤怒 時,“讓我想到一句歌詞:
I feel free when the world doesn"t owe it to me. 世界再也不欠我什麼,我自由了。
透過這種形式,Angel點燃了火炬,照亮了更多人。
所以,潮流的本質,是透過符號化的外在,對外界誠實地表達自我,並不需要在意旁人的看法,堅持創造、以自己的方式來重構審美,便是潮流本身的意義所在。
這種精神本身是反消費主義的,但當它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很難逃脫被資本“綁架“的命運。選擇反抗還是屈從?
也許我們可以折衷。
再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南韓的偶像產業為全世界帶來了韓妝潮流K-Beauty。偶像的“帶貨“可能造成某款單品瞬間賣空,而粉絲完全不在意自己是否適合。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這種完全由消費主義衍生出來的潮流文化?
因為高中時候開始起面板問題,為了遮蓋臉上的瑕疵,加利福利亞的Edward開始嘗試化妝。
在這個過程中,他找到了自己最自在的狀態。
東亞文化圈對於男性的“外在美“一直是持負面態度,從前化妝專屬於女性,而如今男性也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基礎化妝品。從這一層面上,韓妝潮流藉助於消費主義所帶來的力量,反而成為了一種打破“傳統認知“的武器。
Edward給出了這樣的觀點,化妝的意義在於讓自己更自信,能夠更好地展示自我的完美狀態。
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 “我認為我這樣很美“的權利,透過將潮流與自身個性結合,不盲從,不去迎合別人的標準,可能是最好的答案。
也許還會有人問:“誰配得上潮流?“
很多人會引用這張照片來證明“潮流就是看臉、潮流就是比拼財力“。
在這方面,有一個與主流認知相背的反例,一個有點特殊的“時尚博主“——陸仙人。
從破廠房、山坡、田坎到T臺,從塑膠布到時裝。一開始,他被當成神經病,被當成譁眾取寵的小丑,到後來才慢慢被人發現“他真的很適合當模特“。
潮流本身蓬勃的生命力,就來自於這種強烈的自我表達欲。
如果沒有這種精神,那麼潮流本身就成了寄生於消費主義毫無意義的“寄生蟲“,所以,究竟是誰塑造了潮流?
正是這些用創造力來努力表達自我的人。
潮流的意義,不在於穿某個品牌的外套,搶某個牌子的鞋子,而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真實、保持勇敢地面對自己——你想成為怎樣的人,都沒錯。
回覆列表
而且看這部紀錄片我還可以增長知識,因為它是從當代年輕人追捧的潮牌、球鞋切入,可以看到北美最大球鞋經銷商之一的夏嘉歡對潮流的看法,夏嘉歡在片中展示其龐大的球鞋倉庫,揭秘潮牌生意產業鏈的運作,可謂是讓我漲了不少知識。
《我們的浪潮》當中有談及街頭文化。曼哈頓是美國街頭文化盛行的城市。滑板愛好者們表達自我價值、設計審美的嘗試。街頭藝術家得到了共同愛好者的認可。這種文化上的交流和碰撞,還是給節目以標新立異的呈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