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小生活大趣味

    殺馬特的表現形式我就不介紹了,大概就這樣吧

    說起源頭,殺馬特應該是由“視覺系”演變過來,算是非常失敗的模仿。原本“視覺系”是“視覺系搖滾”。沒錯,別人是搞音樂藝術的,不是殺馬特屌絲。比如這樣→_→ 真正說起殺馬特這種行為,是非常受鄙夷的。是低俗文化的表現。但這些行為的背後,所表現出來的,是青少年價值取向觀的畸形,更是反應家庭教育的失敗。大多數兒童都是因為家庭環境的影響,從而走向異端。

    這些人性質上並不壞,只是受到不良的引導。事實上,這些人那種對事物執著,敢於追求自我的品質,是大多數唯唯諾諾的人所沒有的。如果對他們進行良性教育,我相信曾經的殺馬特也會成為以後的“人上人”。

  • 2 # 英國大師兄

    說到殺馬特,大師兄想起一個很諷刺的段子,

    「 殺馬特強子因為失戀割腕自殺了,她60歲的母親抱著他放聲大哭 :我的命怎麼這麼苦啊,怎麼能讓我這個白髮人送紅橙黃綠青藍紫發人啊…… 」

    所以,以現在的普遍認知來看,殺馬特所代表的是一種 另類 甚至是 怪誕 的青年形象。他們通常染著赤橙黃綠藍靛紫的頭髮,吹著各種突破重力學規律的 「 刺蝟頭 」,描眼線化濃妝,掛鐵鏈穿體環,滿身山寨奢侈品LOGO,奇裝異服,花枝招展,令人咋舌。

    簡單來說就是,看上去很「

    不好聽點說:奏是洗剪吹 的髮型決定了洗剪吹的銀生

    中國如此,外國例外。

    17年大概6月份的時候,英國電子舞曲音樂雜誌《Mixmag》以不願公開的價格,收購了一本已經倒閉 13 年的雜誌——《The Face》。

    《The Face》誕生於 1980 年,在 2004 年倒閉,它被譽為是曾經的潮流文化聖經

    它涵蓋了音樂、街頭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內容,捧紅了許多風格各異的攝影師、服裝造型師和模特。它曾記錄了 16 歲的 Kate Moss 純真的笑容,讓科特·柯本穿著裙子登上了封面

    (心疼沒住小公主是純爺們的柯柯一秒鐘= =)

    在 1998 年,Alexander McQueen 化身吸血鬼,出現在封面上。

    ok,前戲結束,上“高潮”:

    既然記錄了當年的“記憶”,所以循著《The Face》,大師兄帶領你回顧下在那二十幾年裡,腐國年輕人們都在熱衷什麼。也就是他們的“葬愛家族”

    80 年代的英國青年文化,是以新浪漫主義文化運動(New Romantics)為開端的。

    新浪漫主義是一種和時尚聯姻的新古典華麗搖滾,這場古怪的時尚風潮很快席捲了倫敦和伯明翰等城市。它興起於 1979 年,在 1981 年到達頂峰。像是 Billy"s 和 Blitz 這樣的俱樂部,以及倫敦的 PX、伯明翰的 Kahn 等精品服裝店,都是新浪漫主義的代表

    新浪漫主義可以看成是對 70 年代後期流行的朋克的迴應,它深受華麗搖滾巨星 David Bowie 的影響,在開始逐漸變得無聊的朋克里加入了很多新鮮的、時尚的元素,新浪漫主義用上眼線和紅唇、帶有褶皺的花花公子襯衫,渲染了雌雄莫辨的氛圍。

    它還有其他的代名詞比如“未來學家 Futurists”“沒有名字的崇拜 the cult with no name

    The

    既然都說到朋克了,不如再往前翻翻?

    70年代的英國,開始從戰後的繁榮進入經濟危機。伴隨貧困率、失業率的大幅提高,到處都是沒有背景且無所事事的年輕人,整個英國死氣沉沉,人民怨聲載道。

    這個時候就有人出來搞事情了——一支叫 性手槍(The Sex Pistols)的樂隊出了一張唱片,唱片封套大膽地把英女皇的嘴巴用「Sex Pistols」的封條封著 ▼

    ( 性手槍也被戲稱為 英國女王的噩夢 )

    他們彈奏著沒有任何旋律的噪音,用佈滿生殖器的髒話操著現有的規則,操著特權階級,操著全人類的祖宗,以此來發洩心中一腔的憤恨

    意想不到的是,這種簡單粗暴、富有挑釁性的朋克音樂得到了年輕人極大的認同,音樂給了他們一個宣洩對政府不滿的途徑。

    與這種正常人一聽就渾身難受的朋克音樂相配,誇張的 朋克服飾 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

    對現實不滿,充滿憤怒的朋克們鄙視精英階級的高高在上,本著瞅啥都不順眼 的原則,朋克們希望透過衣服上的 拼貼破洞顯示自己的 藍領出身,透過 莫西幹髮型遍體的 鉚釘 來展現自己的硬朗和與主流社會的格格不入

    葬愛家族,這是你們鼻祖的鼻祖。。

    有了“前車之鑑”的借鑑,80年代的腐華人當然要在勇於創新的基礎下,更加非主流。。

    80 年代後期,Nirvana 樂隊的出現帶來了垃圾搖滾 Grunge 的風靡。出現在《The Face》封面上,穿著花裙子、畫著厚重眼影的樂隊主唱柯特·柯本(再次借鑑一下,求柯柯的粉絲輕拍),也成了這本雜誌最經典的封面人物之一。

    進入 1990,從《The Face》上展現出來的英國亞文化變遷,包括攝影風格和音樂風格這兩個部分。

    到了 90 年代初,英國藝術導演 Phil Bicker,委託前模特 Corinne Day 為《The Face》拍攝了一組自傳式的照片,則開始改變了一些事情。這組照片描繪了 Corinne Day 自己的享樂生活,還有 Kate Moss 的演繹,它第一次把照片的重點從攝影師,轉到了被拍攝物件的身上。

    當 16 歲的 Kate Moss 眯著眼,出現在《The Face》的封面時,這個與眾不同的女孩迅速成為了雜誌的繆斯。她不加修飾,和當時流行的名模 Cindy CrawfordNaomi Campbell 完全是兩種風格,她在鏡頭下盡情展現的就是她自己,你看不到攝影師意見操控的痕跡。

    Cindy Crawford

    Naomi Campbell

    Kate Moss

    在這之後,Kate Moss 還為《The Face》拍攝了五次封面,她在成為 90 年代 icon 的同時,把《The Face》帶上了頂峰

    所以,骨瘦美是又開始“荼毒”

    妹紙們認為的美感的嗎。。

    90 年代的倫敦沉醉於多樣的音樂文化之中:discofunkraveacid houseJungle。此時的英國青年們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他們從小看《Jackass》、《美國派》等電影長大。

    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最具英國特色的,要數 rave 和後來演變的 Jungle 音樂。

    Jungle 則誕生於 90 年代早期,後撒切爾時代裡,倫敦下層階級青年對社會經濟不穩定的焦慮在音速流動中演變成了一種漠不關心的姿態。這種引入了大量碎拍音速加快的音樂來自 rave,卻又很難被歸為一類。

    它甚至與美國的嘻哈牙買加的雷鬼齊名,被認為是用來傳達倫敦街頭生活的最佳方式。

    Jungle 音樂以花哨惹眼的服裝風格著稱。大家都愛浮誇的MoschinoVersaceiceberg印花襯衫西裝外套三件套平底樂福鞋戴著墨鏡

    事實證明,時尚是輪流玩著來的。。

    樂福鞋、西裝外套、印花、

    回到90年代不是夢。。

    與此同時,很情緒化的 Emo 從硬核朋克屆冒出,在 1990 年代末成為地下搖滾的一支重要力量。

    Emo 這個詞帶有一層女性化的含義。這個時期的男生們也開始穿女式牛仔褲修身的服飾帶金屬尖刺的皮帶,並拉直了自己的頭髮

    娘——不是誰的特權。。

    說到娘炮,不得不再次扯到朋克。。

    如果你看過今年第五季的《英國好聲音》,一定會注意到導師席上那個濃妝豔抹、老打斷別人說話,且毫不臉紅的稱自己是“英格蘭之花”的中年大叔Boy George。看他的樣子就能猜到他肯定很會搞事情。沒錯,他年輕時曾在朋克界掀起過一股 華麗娘炮風

    但!朋克不是殺馬特,殺馬特與朋克最直接的差距就是:殺馬特只有朋克的形沒有朋克的魂

    雖然網路的興起,導致人們對紙質的雜誌“不再有太多的關心”,但這並不是雜誌《THE FACE》走向落寞的理由。

    其中理由還牽扯到背後的主編以及的老闆啥的。大師兄就不在這裡細究了。

    朋克女性自然音樂新浪漫雌雄同體樂等一系列風格都是那個年代的葬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角梅經常黃葉是因為什麼呢?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