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陋寡聞的鄭先生
-
2 # 詳侃歷史
我談談我的看法。
一、安祿山的軍事實力
當時唐朝推行節度使制度,全國共設定了九節度使和一經略使,鎮兵共計49萬,而當時唐朝全國總兵力為57.47萬人,也就是說,除鎮兵之外,朝廷直接掌控的兵力只有8萬多人,因此,在玄宗天寶年間,唐朝的軍隊呈現出中央弱、地方強的局面。
而當時的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雖然其中的河東節度使只是榮譽虛銜,安祿山實際上無法掌控河東唐軍,但是,范陽和平盧二鎮,是安祿山的根據地,安祿山將其牢牢掌控在手中。范陽額定兵力9.14萬人,平盧額定兵力3.75萬人,二鎮合計已經達到12.89萬人,此外,安祿山還私下蓄養了一批勇士8000餘人,號稱“曳落河”。因此,等到安祿山在天寶十四年(755)起兵造反的時候,他掌握有15萬軍隊,對外號稱20萬人。
而當時唐朝朝廷雖然名義上仍有44萬多兵力,但是,其中朝廷直屬的8萬多人,久不經戰事,戰鬥力極差,基本可以忽略。至於七節度使和一經略使的兵力36萬餘人,其中,嶺南經略1.54萬人、劍南節度3.09萬人、安西節度2.4萬、北庭節度2萬,共計9.03萬人,駐地距離長安遙遠,且本身兵力不多,因此在叛亂髮生的第一時間,沒有用來平叛。唐朝最初用來平叛的,只有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節度,而河西額定兵力7.3萬,隴右7.5萬,朔方6.47萬,河東5.5萬,合計26.77萬人,這些兵力,還需要留下一部分在原防區備禦吐蕃等外敵,因此,朝廷能調來平叛的也就20萬出頭吧,而這與安祿山的叛軍兵力15萬相比,並沒有太大的優勢。
因此,從兵力上來說,安祿山雖然只是地方的節度使,但敢於向朝廷叫板。
二、安祿山的經濟實力
安祿山造反以後,率軍直下河北、河南,這些地區都是唐朝的人口眾多、經濟繁榮之地,當時,唐朝全華人口890萬戶,其中,河北道約150萬戶,河南道約180萬戶,合計330萬戶,已佔到唐朝全華人口的37%,河北的清河倉,儲存有大量的錢糧,號稱“天下北庫”。這些地方落入安祿山之手,安祿山從經濟實力上也有了與唐朝抗衡的資本。
-
3 # 我是鵬程
唐玄宗,李隆基,自己開創了開元盛世
自己也毀掉了自己開創了盛世
他到了晚年的時候,只顧著自己享樂了,覺得自己開創的盛世自己為什麼不能好好的享受一番的,結果他就開始完全放下了自己的政事
開始了自己享樂的人生,任用弄權的李林甫,用了十九年,李林甫也打壓了人才19年,經過這19年,大唐已經沒有多少人才了,已經被李林甫打壓的差不多了,李林甫為了不讓人才進入中央,居然還能說出什麼野無遺賢之類的話,而且居然還被一心享樂的李隆基聽信了,就這樣沒有了人才的大唐哪裡還是當年生機勃勃的大唐!
安於享樂的李隆基能看到的就是那些寫詩的,唱歌的,跳舞的人才了,哪裡還能看到治國的人才,又哪裡能夠看出李林甫的口蜜腹劍!
經歷了多年的盛世的關中地區,百姓已經不會打仗了,忘記了如何打仗了,戰鬥力迅速下降,曾經是戰鬥力最強的地方,現在已經沒有邊關的胡人戰鬥力更強了!
安祿山看到了這些,看到了大唐的官民,從上到下都處於一種享樂的狀態,哪裡還有人想著要打仗,要征戰沙場!
-
4 # 我是趙帥鍋
唐玄宗時期,大唐帝國共設有十大軍區,其中戰鬥力最強的就是西北的河西、隴右、朔方三大軍區,和關東的河東、范陽、平盧三大軍區。這兩大區域的總兵力,分別約為21萬人和18萬人,他們都是大唐帝國最精銳的部隊。
剩餘的四大軍區,則是南方的嶺南和劍南軍區,合計兵力約6萬人,以及漠北的安西和北庭,合計兵力約4萬人。
本來,這十大軍區分別由十個節度使掌管,每個節度使所控制的總兵力很少會超過5萬人,十個人之間相互節制,從而保證大唐軍隊的穩定。但問題是,由於西北的三大軍區,就在帝國都城附近,所以皇帝必須加強對他們的控制,否則一旦出事,那就是心腹之患。
在這種背景下,唐玄宗就用太子來節制這三大軍區,一方面自然是用太子來壓制西北軍區的將領,讓他們不敢造次。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太子能夠和西北軍區的將領們建立好聯絡,這樣太子登基後,其地位才能真正穩固。
但問題是,大唐帝國曾發生過好幾次太子奪權的事情,所以對於晚年的唐玄宗來說,他最大的心病,也是害怕太子會搶班奪權。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太子和西北三大軍區的將領來往太過密切,自然會讓唐玄宗心中沒有安全感,因為這意味著太子已經具備搶班奪權的能力。
在這種背景下,唐玄宗決定加強關東軍區的力量,讓他們能夠與西北軍區抗衡。於是,唐玄宗將關東的河東、范陽、平盧三個軍區全部交給安祿山一個人掌管,這種情況下,關東三大軍區就變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與太子領銜的西北三大軍區剛好相互制約,太子和西北軍區自然都不敢再輕舉妄動。
換句話說,處於唐玄宗的角度,是讓太子和安祿山分別領銜西北三大軍區和關東三大軍區,然後兩者相互牽制相互制約,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如果太子敢搶班奪權,安祿山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率軍進京清君側,而如果安祿山敢造反,皇帝直接可以將西北軍調往關東平叛。
最開始,安祿山也很清楚自己在這盤棋中的所處的位置,所以他早早就與太子劃清界限,並且曾不惜多次得罪太子,甚至還公開叫囂自己不知道太子是幹什麼的。對此,唐玄宗自然很滿意。但問題是,隨著唐玄宗年齡越來越大,面對年富力強的太子,安祿山不免也開始對自己未來的前途有所擔憂。
處在安祿山的角度,如果將來太子登基,他肯定不會有好下場,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而且,從當時的情況看,安祿山一個人掌管三大軍區,是大唐帝國實力最強大的節度使。
反觀大唐帝國,雖然西北三大軍區的實力也非常強大,但問題是,大唐帝國的西北,與回紇、土蕃相接壤,如果大唐政府大規模調集西北軍到關東平叛,必然會導致西北邊防薄弱,到時回紇、土蕃很有可能趁火打劫。
而且,當時西北三大軍區對皇帝也很是不滿,所以他們在平叛的過程中,也很有可能趁機養寇自重或者直接也鬧其獨立。與此同時,大唐帝國在南方和漠北的四大軍區,在天下大亂時,也很有可能也趁機跟著一塊作亂,那到時大唐帝國必然會土崩瓦解。
事實上,在安祿山打算起兵造反時,他所構思的戰略,絕不是靠一己之力來挑戰整個大唐帝國,因為傻子都知道這是以一隅之地與天下抗衡,絕對是很難成功的。
所以,他所期待的情形應該是,在他起兵造反後,那些原本不滿大唐政府的力量,比如回紇、土蕃、西北三大軍區,西南和江南,都趁機渾水摸魚,這樣大唐帝國自然會崩盤,然後天下遍佈草頭王,安祿山再挨個消滅這些草頭王,最終取唐而代之,這也才是安祿山敢於叫板大唐帝國的底氣所在。
只不過遺憾的是,安祿山造反後,雖然開局非常完美,很快就席捲的整個關東,但是,他希望的回紇、土蕃、西北三大軍區、西南和江南趁機渾水摸魚的事情,一件都沒有出現,所以他只能在絕望中垂死掙扎,最後被自己的兒子所殺。
-
5 # 留一抹春風
安史之亂是大唐由勝轉衰的轉折點。按理說,唐玄宗時期正值開元盛世,這個時候是唐朝的鼎盛時期,但怎麼會只被安祿山這樣的節度使搞得幾乎滅國?其實這些只是表明現象,開元盛世之下的大唐隱藏各種危機,而安祿山之流只不過是將大唐已經脆弱不堪的根基親親敲打了一下而已。
唐玄宗執政的中後期,國家的內部矛盾已經十分激化。因為自身的懈怠,朝堂內部爭權奪利已經十分激烈,先有李林甫,後有楊國忠。特別是楊國忠和安祿山之間的矛盾更是加快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內部的腐敗和爭權奪利苦的是老百姓,大唐日益強盛的背後是越演越烈的土地兼併,百姓無立錐之地,階級矛盾越來越激化。
而外部的民族問題也在困擾著大唐。大唐北方的邊境住著突厥人,契丹人等等少數民族,而在民族問題上,大唐卻並未處理好,以至於當時的安祿山籠絡了一大批的少數民族。
而排除外因,能讓安祿山之流真正敢叫板大唐的是他擁有一支強大的並且只聽從他命令的軍隊。唐朝前中期的徵兵制度為府兵制,既兵農合一,閒時為農戰時為兵。但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後,誰願意去承擔兵役?
無奈,唐玄宗後期便採取了另外一種徵兵方式,募兵制。顧名思義募兵制招來的兵是職業的,他們以當兵為職業,而國家則出錢供養他們。但是,這種制度在中央權力不強大,政治也黑暗之際,很容易形成不聽命中央的軍閥。
安祿山就是其中之一。為了加強邊防,唐玄宗只得不斷徵兵,而這些兵卻慢慢成了地方節度使的私兵,他們割據一方勢力盤根錯節,完全不服從中央的調令。
到了天寶末年,安祿山史思明之流實力已經異常強大,北方邊軍的實力也斷然不是中央那些未怎麼上過戰場的軍隊可比。中央和地方矛盾已經完全激化,這個時候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故此安史之亂爆發。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起兵造反,打的旗號是討伐奸臣楊國忠。
唐玄宗起初不信,後來才相信了安祿山真的造反了。這個時候的唐玄宗再沒有年輕時開創開元盛世時那種霸氣,他倉皇逃跑,而決策也頻頻失誤,最終導致長安淪陷。
安祿山最終被兒子殺死,安史之亂也最終平定,但留下的是滿目瘡痍。此後,藩鎮割據,宦官弄權,大唐就這樣一步步的千穿百孔,最終滅亡。
-
6 # A章北海
安祿山一人兼任三鎮節度使啊,平盧,范陽,河東,好像他的部隊又經常打仗!內地的兵已經好久沒打過仗了,所有他有能力叫板皇帝
-
7 # 理財普通人
為何安祿山造反,因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唐朝是一個開放性很高的王朝,海納百川任用了很多異族將領,唐朝因此擴張迅速並在唐玄宗時期達到了鼎盛,但大量高階將領的異族化也為唐朝埋下了一座蓄勢待發的火山。
安祿山本名康軋犖山,從下父親死的早,隨母親在突厥部落生活長大。開元二十年因偷羊被抓,張守珪本要亂棍打死他,安祿山高喊“太守難道不想消滅兩個蕃族嗎?為什麼要打死我!”,張守珪見他豪壯放了他後賞識認義子。開元二十八年任平盧兵馬使,他聰明機靈外加賄賂來往官員多為他說好話,遂被唐玄宗信任喜愛。後認楊貴妃為義母並與楊氏兄弟結為兄弟,從此平步青雲。到安史之亂前掌握了三個地區的兵馬,共計三十萬,野心也不斷滋生。
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不復以前的勤懇持政,為了自己的虛榮心要求盲目的擴張致使國內軍力虛弱,邊疆將領手握重兵,大量異族充斥軍隊,歌舞昇平的天下讓唐朝從上之下都失去了警惕心,這些都為安祿山造反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時如即將爆炸的炸藥庫就缺少一根導火索,李林甫的下臺,楊國忠的上臺將導火索徹底點燃了。李林甫是安祿山最大的靠山,同時也因能一直看穿安祿山的心思而使得安祿山不敢有絲毫不鬼,他的下臺讓安祿山頭上的一把利劍消失了,楊國忠這個安祿山的仇敵上臺讓他覺得不能坐以待斃,遂打著討伐逆賊楊國忠的旗號開始了他的野心之路。
-
8 # 我是大灰狼LD
安祿山為何敢叫板大唐?雖然安祿山只是個地方節度使,但是唐朝天寶年間節度使是邊關重鎮手握重兵的實權人物。為什麼安祿山有底氣叫板中央朝廷,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節度使手握實權,相當於一方諸侯,掌握著重鎮的軍政經濟大權,手下兵多將廣,同時由於實行的是募兵制,節度使招募的軍隊完全聽命於地方將領,導致中央無法有效調動地方軍隊。
第二,唐玄宗後期昏招頻出,寵幸佞臣,朝綱大亂,李林甫楊國忠先後把持朝政,導致國家管理混亂,雖然表面繁華,但是矛盾也在一步步加深,由於土地兼併加劇,流民四起。
第三,地方和中央軍事力量的對比失衡。天寶年間,全國軍隊五十多萬,中央軍只有八萬,而安祿山作為范陽,平盧,河東節度使,掌握了地方三分之一的軍隊,號稱十五萬,由於唐朝邊關長年征戰,邊關重鎮的軍隊戰鬥力是中央軍完全無法比的。所以在軍事實力方面天平偏向了安祿山。
第四,唐玄宗過於信任胡人,把胡人將領拔的地位太高了,導致胡人實力強大之後就開始覬覦中原政權。安史之亂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宰相楊國忠與安祿山矛盾爆發,其實這只是安祿山找的一個理由而已。
說簡單點,就是安祿山力量過於強大了,中央沒有制衡他的能力,他就有野心了想自己當皇帝。
-
9 # 鐵琴書生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只是一個地方節度使的安祿山確有叫板大唐的底氣?
首先,安祿山所在的范陽,地處大唐北方邊境,具有抵禦匈奴的重任,所以,安祿山的手下精兵良將眾多,兵馬充足,雖然他只是一個地方節度使,但是手中的兵力可能是其他地方節度使的好幾倍。
第二點,安祿山造反並不是一時衝動之舉,而是有著很長時間的謀劃,早在安史之亂十幾年年前,安祿山就以抵禦匈奴為由,向朝廷要兵要糧,還私自築造了一座大城,名義上是抵禦匈奴,其實暗地裡大量儲存兵馬糧草,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舉兵反唐。
第三點,安祿山造反不是孤掌難鳴,在安祿山造反的同時,大唐很多地方節度使有的跟著安祿山一起造反,有的冷眼旁觀兩不相助。所以安祿山肯定很早就和一些封疆大吏串通好了,這才有和大唐叫板的底氣。
第四點,晚年的唐玄宗寵愛楊玉環,以至於不理朝政,朝中被奸臣楊國忠搞得烏煙瘴氣,民間雖然有過開元盛世,可是由於玄宗不理朝政,地方官愈加的貪婪,搞得天下人民怨聲載道。安祿山起兵的理由就是剷除楊國忠,清君側,這迎合了一些人的政治理想,所以也會得到一定的支援。
第五點,由於長時間的安逸生活,大唐王朝的軍隊戰鬥力早已不如從前,而安祿山的部隊長期在邊疆戰鬥,保持著一定的戰鬥力,可以以一當十。
有了以上幾點理由,安祿山雖然只是一個地方節度使,卻也有了和大唐叫板的底氣。
回覆列表
首先,唐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實力強大的朝代,其生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是很強的。
其二,唐朝自設立地方節度使開始,地方權力有了自主性,逐漸開始與中央形成離心力,而且越來越強。
其三,到安史之亂爆發前,各地節度使基本上都成為一方霸主,但在名義上都是忠於唐中央的,就如同春秋戰國時期各地諸侯名義上尊奉周天子一樣,只不過槍打出頭鳥,歷史的車輪也會選擇一方節度使作為試探唐王朝是否行將就木的棋子。而,當時,選擇了權傾一時的安祿山。
最後,安史之亂後,唐中央對地方的約束力越來越弱。到後期朱溫反唐時,各地節度使的情況可以看出。
以上結束個人觀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交流指正。